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_第1页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_第2页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_第3页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_第4页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2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12讲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苗大雷第4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本讲结构集群运动的含义与特征集群运动的理论群众行为社会运动第5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集群行为的含义与特征集群行为的概念: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科尔曼:集群行为是与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制约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包括人们成群向银行去挤兑;剧场里火警之声大作,观众仓惶逃脱;在一部分人中兴起的某种一时的爱好(跳呼拉圈舞和滑板风行一时);群体发财之梦(当年在法国与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公司有关的股票投机狂潮);充满敌忾且又无组织的示威行动;暴乱;群体行为;服饰的流行以及宗教的狂热等。”

第6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集群行为的经典定义(1)从古斯塔夫·黎朋和西皮奥·西格尔时代起,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家就一直尝试着从理论上对集群行为加以概括。罗伯特·帕克认为,“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物RobertE.Park(1864-1944)第7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集群行为的经典定义(2)N.J.斯梅尔塞集群行为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按照斯梅尔塞的观点,集群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三大特征: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有时它涉及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集群行为不是确定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的行为。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量能够重建或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戴维·波普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第8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集群行为的特征自发性集群行为的产生,一般来说是自发的,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并不是受到什么明确的指令,而是受到他人的影响自愿加入集群行为的行列之中的。不稳定性集群行为也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它几乎总是一种一哄而起、转眼即逝的现象,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组织性第9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集群行为的条件(1)环境场所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首先是空间,有些特殊的场合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厅等等。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失事的车船、失火的影剧院、突遭意外袭击的一群人第10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第11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集群行为的条件(2)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集群行为常常在社会控制最薄弱的环节形成。当社会控制的严厉措施突然放松时,也能产生集群行为。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第12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集群行为的理论核心问题:个体行为是怎样转变为集群行为的?

个体置身于集群之中后心智会有怎样的变化?为何在群体中人们会抑制个性并参与集群行为?集群行为可能会怎样爆发?第13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集群心理学理论要点:个人聚合成集群后会形成不同于个体的新特征。古斯塔夫·黎朋最早进行理论尝试着眼点: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黎朋的观点: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这表现为以下三大特征。去个性化,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间的暗示与感染。失去个人责任感,这容易导致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第14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集群心理论的其他观点(1)本能论集群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造成的。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处在群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个体不同的。社会促进:他人在场对一个人完成任务具有促进作用。注意:他人在场并不总是产生社会促进,随着工作难度加大,可能会变成社会抑制。第15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集群心理论的其他观点(2)循环反应论代表人物:布鲁默、K·兰、G·兰循环反应:指人群中的情绪感染,即他人的情绪在自己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它反过来又加剧了他人的情绪。五阶段解释模式:一些人聚集在一起互动。人群受到鼓动,产生强烈感情。感情达到顶点,消除通常的社会约束。参与者对情境进行重估,弱化自身地位和角色意识,成为身份不明的人,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对情境的重估最终导致集群的形成,聚合在一起的人们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第16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集群心理论的其他观点(3)去个性化理论核心概念:去个性化,指个体淹没于群体中,失去自身的身份特征和个性感。代表人物:费斯汀格、津巴多重要观点:费斯汀格及其同事的实验表明,去个性化的效果常常使人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行为。津巴多:去个性化是一个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一系列先前的社会条件在人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知觉中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正常情况下受约束行为的阈限降低。去个性化之所以有这样的效应,在于两个根本特征,即匿名性和责任分散。理论解释:一个人置身于集群中时会表现出与独处时全然不同,关键在于集群是典型的去个性化情境。第17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紧急规范理论代表人物:R·特纳、L·基里安核心观点: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会影响,从个别人的可见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个别的行动者就可以为其他大多数成员确定规范。而集群一旦觉察到指导他们行动的新规范出现,就会感觉到执行它的压力。导致集群行为的不是情绪的传播,而是认知的传播。

第18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价值累加理论代表人物:斯梅尔塞理论基础: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它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在“追加价值”,最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行为的出现。理论要点: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因素结构性助长,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结构性压抑,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普遍的信条,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问题的认定,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和信念突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点火器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群行为的开始社会控制机制,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集群行为最后是否发生就看这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第19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理性选择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科尔曼核心观点:集群行为是个人在集群状态下的一种理性行为集群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核心概念:行动者资源:资源与权利密切相关,关系到个人对行动的控制权利益三者关系:行动者控制资源,并从资源获益;追求获益最大化;控制权转让与否取决于行动者对转让或不转让所产生的利益大小的判断。第20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群众行为群众行为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集群行为的形式之一。群众的含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群众”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群众指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而临时聚集在一起的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人群。黎朋:人们的任何聚集都是“群众”,群众就是集合在一个个地方的受到共同鼓舞的一群人。“他们准备跟随自己的头头随便到哪里去”。第21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群众的分类偶合群众: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其成员很少或没有共同的目标,个人很少受群体的感情约束。常规群众:经过有意计划集合在一起的人群。“常规”是指,他们遵照已经建立的社会准则或常规进行活动。表意群众: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的释放机会的群众。行动群众:正在行动的人群。正在行动的人群,即参加暴乱、骚乱或从事其他极端活动的人群。这类人群易受暗示,其行为明确指向特定的目标,并且常常是愤怒而怀有敌意的。第22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暴乱暴乱是行动群众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成员是从感情上倾向于暴力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通常都有自己的领袖,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进犯目标,并强烈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行动。和暴动不同,尽管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的行为具有某种组织性,但一般来说它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其特定的目标已达到,甚至只是情绪发泄过后,就解体了。

暴乱是暴民常常采用的公开的暴力活动。这是一种由缺乏明确目的或方向散漫的暴民参加的行动。虽然有些暴乱者可能有明确的目的,像捣毁一些房屋或商店,但大多数的行动却是出于一般的不满和忿恨。第23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24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骚乱骚乱是行动群众一种常见形式,这是一种暴力的和破坏欲的集体爆发。骚乱的产生常常是因为环境的突然刺激及愤怒、惊恐或其他基本冲动的驱使所致。骚乱的程度常因环境刺激的性质及阻碍人们愿望满足的状况而定。如果刺激深切或环境状态严重,骚乱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某种组织性的暴乱。参与骚乱的人群常常是一些临时集合起来的人群,他们的行为都是极端地违背社会常规的。与暴乱相比,骚乱者更加缺乏结构性、目的性和统一性。骚乱甚至可以涉及不同地区的几个不同群体,这些群体的行为接近,但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暴民则通常有一定的目标,例如袭击某个社会群体、对某人处以私刑等。同暴乱相比,骚乱所涉及的行为更一般化,除了制造混乱以外,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第25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典型案例:瓮安事件与“俯卧撑”第26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瓮安事件:过程与结果地点:贵州瓮安;时间:2008年6月28日;起因:女中学生李淑芬溺水身亡,家属对警方的“自杀”判定不服气,一周后的28日下午家属基围观者300多人向政府请愿;消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当游行队伍抵达县政府,已经聚集了上千人。事态迅速扩大,由矿泉水瓶子乱砸引起骚乱;傍晚6点以后,骚乱的人群将公安局、政府大楼、县委办公楼、县民政局相继点燃;大批从外地调集的武警进入现场;凌晨3点,聚集在打砸抢烧现场的2万人在劝说下开始离去;深夜,人们用手机、相机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博客中的贴子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俯卧撑”成为网络流行语。第27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瓮安事件:分析与启示分析:(1)结构性压抑:长期以来,瓮安群众的合法性权益没有获得保障,甚至严重缺乏安全感,黑恶势力强大;(2)结构性助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都有助于产生集群行为;(3)普遍信条:几乎参与者都认为女孩子是被奸杀的,而公安包庇坏人;(4)突发因素:女孩死是导火索;(5)行动动员:拉横幅上街游行;(6)社会控制机制失效:在14点-20点的6个小时中,所有州县领导都没有在现场。启示:(1)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风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时期;(2)谣言是集群行为或群体性事件的推手;因此信息公开非常重要;(3)没有不讲道理的人民群众,只有偏差的执政理念和作风(新华社贵州分社原社长、《新群体事件观》作者刘自富):(4)社会矛盾应当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加以解决,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互动的各方都冷静克制。第28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社会运动布鲁默:“集群行为统一而持久,且又含有某些特质,我们便称之为社会运动。”

一般的集群行为只是在不安状态下无组织地、自发地对社会和心理压力所作的瞬间反应;而社会运动则不满足于对社会和心理压力做出这种瞬间反应,它立足于改变形成这种社会和心理压力的外部条件,旨在实现社会变革。

社会运动的特征社会运动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念或理想。独特的信念或理想是社会运动区别于集群行为的最独特的性质。社会运动都有自己的组织形式。社会运动都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实际行动,具有强烈的行动主义信念。第29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社会运动的类型改革运动: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或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来改善社会。目标一般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上。一般接受现存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改革。具有公开性和合法性。革命运动:旨在推翻整个现存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往往采取比较激烈的手段,包括有组织的暴力行动。革命运动必须有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正当是这种领导核心的常见形式。抵抗运动:对正在发生或已发生的社会变迁作出抗拒性反应。表意运动:立足于改变社会结构中的人及人的社会行为。第30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社会运动的发展历程预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在利用迅速滋长的社会不安因素。在预备阶段中,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大都以宣传者和鼓动者的面目出现,有时甚至直接走上街头。普及阶段主要目标是将变革要求广泛地诉诸群众,诱导群众把挫折、不安、不满、怨恨等心理疾苦转移到社会运动所指向的社会目标上来。在这个阶段里出现的领袖人物大都是预言家或改革家。正式组织阶段这一阶段将运动参加者的激情加以形式化。该阶段的领袖形象是运筹帷幄的战略家。制度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运动的理想和目标已被现实所接受,并通过制度化而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最有效的领导者是行政管理者和执行者。第31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社会运动的理论(1)社会结构论代表人物:C.布林顿重要著作:《革命的解剖》主要内容:布林顿对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美国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了有关革命运动起源的某些基本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一般性模式。一般模式:革命往往发生在原先恶劣的经济状况开始改善之时。.都存在主要的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而重大的对抗往往存在于分层体系中互相接近的阶级之间。

大批知识分子脱离或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国家统治机器变得软弱无力,面临革命的到来,统治阶级手足无措。任何革命运动都是以统治阶级本身的腐败为先导的,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为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机会。第32页,共3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相对剥夺论相对剥夺感与社会运动:人的满足分为现实的满足和语气的满足,现实的满足指满足需要的实际范围,而期望的满足则是指人们预期应该满足的需要。在现实的满足和期望的满足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当这种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感到相对剥夺,这种相对剥夺感催生了人们的紧张、烦躁乃至愤怒的情绪。在某种理论宣传和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