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必修一知识梳理(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具体内容,认识中国早期制度的特点。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3)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出现,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初步形成。(4)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禅让制(或曰传贤)(公天下)(2)“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公天下”变“家天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大同:指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小康:指私有财产发达,阶级分化时期)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1)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2)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3)商王实权,但是控制有限.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进行再分封;建立武装;设置官员;征收赋税。(5)诸候的义务:①定期朝贡②提供军赋和力役③服从周天子④朝觐和述职②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演变历程:①西周确立(盛行),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②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公开挑战,分封制走向崩溃;③战国时期废除,秦统一后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2.宗法制(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2)目的:巩固统治秩序,巩固王权;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②形成“周天子一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和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血缘上是兄弟关系);②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成为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①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2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③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即以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课后反思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2.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3.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1.条件:①统一是必然趋势、民族融合加强、人心所向②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增强(根本原因)③秦王赢政个人的雄才大略2.过程: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定都咸阳3.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海内为郡县)2.建议者:李斯3.原因:①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巩固中央集权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5.特点: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③地方官员分工明确.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特点不同贵族政治官僚政治7.实施意义:①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8、汉初郡国并行制1.时间:西汉初年②异姓王威胁中央,刘邦欲以铲除又分封同姓子侄为王.4.影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1)“始皇帝”的来历:“德兼三皇,功过五帝”(2)特点:①皇权至上(最大特点)②皇帝独尊③皇位世袭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家天下).2、三公九卿制度——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但未任命过).(2)九卿及其职责: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与之相当的还有中尉和将作少府.中央政府职能部门3、西汉王朝“汉承秦制”(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地方: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巩固政权。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法令出一(皇帝制)(2)特点:①皇权至上(最大特点)②皇帝独尊③皇位世袭1、汉朝:内外朝制度(1)沿袭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御史大夫、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执行机构)。(3)设中朝也称内朝(亲信近臣组成内朝:决策机构)(1)发展过程:①三省体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②隋朝时成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③唐朝时进一步完善。(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3)三省六部: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职权:三省: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②门下省——审议,负责审核政令4③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5)关系: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6)评价:①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六部各司其职,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④对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⑤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1)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宰相的办公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3)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4)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影响: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宰相才干不足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消极:专制制度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十分有限。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特点:官位世袭)②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特点:注重门第、家世,不注重才能)③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④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选拔对象: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公开、客观.5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③不断完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机制;④选用德才兼备者.五、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秦汉至唐宋地方行政制度:秦:郡县;汉:初郡国并行,后州郡县;唐:道州郡县;宋:路州县)1.原因: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2.设置:①10个行中书省(行省)江苏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②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个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个是宣政院(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3.管辖: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①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②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④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⑤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官员,采取省官互迁形式加以控制.⑥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②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标要求:内阁、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丞相:(1)原因: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B.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胜利C.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设内阁:(1)原因:废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政务繁多.(2)概况: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内阁.(3)性质:A.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侍机构.B.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特点:A.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B.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延伸: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的区别: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中国的内阁制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B.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2.目的: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3.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保密性强;③政治决策封闭性固和发展.;②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内阁名存实亡★总结: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这些措施说明了什么?6③实行密折制——地方大员;④法规章程——有章可循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使腐朽的封建制度在中国继续延续.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的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总结: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消积影响:①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③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④文化高压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3、职权: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起初只是管理……后来……等事务。4、作用:有利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有利于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辖。②改变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况。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五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产生原因: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社会根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和统一需要中央集权。思想根源: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4.中央集权制下的两对主要矛盾及演变趋势:(2)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基础.④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③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阻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1)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秦汉、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与比7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中国近代的时间:1840——1949年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3.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主要有哪些?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④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4.近代中国军民进行哪些抗争和救国探索?①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③1894——1895年黄海海战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1898年康梁维新变法运动⑤1900——1901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⑥1911年的辛亥革命⑦1915——1918年新文化运动⑧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⑨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5.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深刻内涵。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840——1901年)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4)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进行,急需开辟更多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5)导火线:1839.6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输入的危害:①掠走中国大量白银②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③威胁清朝的统治2.经过:(1)1840年爆发:广州——天津白河口83.结果: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和其它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地点:1842年8月、南京②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人民负担,首开赔款先例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②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便于列强进一步联合对中国进行侵略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准备长期侵略中国成为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根据和开端(3)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内容及危害《南京条约》及附件中除割地、赔款外的全部内容另外增加①兵船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②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设立教堂”——在文化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4)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内容及危害中美《望厦条约》的全部内容新增:传教士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外国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②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中国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③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2.性质:英法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3.经过:(1)第一阶段(1856—1858)①1856.10英法攻广州、陷落②1858夏,攻天津签约《天津条约》(2)第二阶段(1859—1860)①进攻大沽口、天津②进攻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104.结果:(1).1858年中与俄英法美签定《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南京等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③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赔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⑤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2)1860年,与英法《北京条约》与俄国也有?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3)中俄《爱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9②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③列强侵华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B.朝鲜:东学党起义给日本提供时机(导火线)C.清政府:腐败无能D.西方列强:①向帝国主义过渡②默许纵容日本侵略2.主要战役:A.丰岛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E.威海战役3.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4.结果:①中国战败②1895.4签订《马关条约》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②经济:国力较弱③军事:防务松弛、装备落后、官兵临阵脱逃、军事指挥的失策……国际:列强默许与纵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刺激列强瓜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政治大借款,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大大加重人民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5)改变远东局势:①日本成为东方强国②使朝鲜逐步成为日本的殖民地③俄国成功地抵制日本在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原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中国3.经过:廊坊——天津——北京5.结果:1901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加重人民负担和经济的凋敝②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成为侵华大本营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便于控制中国7.影响:①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结: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特点和影响(4)文化上:文化侵略(传教)(2)政治上:由战争侵略到政治瓜分再到以华制华。(1)危害(破坏性):①政治上:严重践踏中国主权和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加深。②经济上: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资本输出,通过种种手段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③文化上:丧心病狂的毁坏中华文明遗产。(2)客观进步作用(建设性):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技文化在中国传播,冲击中国落后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近代的思想解放。五、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瓜分狂潮(1)原因①根本: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②直接:《马关条约》的影响(2)过程:①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3000万两续辽费)②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势力范围)③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④各国划分“势力范围”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3)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2、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9月)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②军事实力无法与列强抗衡。③美国工商界希望拥有整个中国市场。(2)目的: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防止列强广泛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开放为美国利用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争夺创造条件。(3)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②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均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③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列强都享有投资的权力。(5)影响:标志美国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激烈的矛盾,使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衡,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军民的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三元里人民抗英2、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3、经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体会三元里人民斗争的英勇气概。4、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1)国际背景: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2、经过:(1)1875年(2)1867年(3)1878年(4)1880年(5)1881年3、方式:武力和外交4、设立行省: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对新疆控制。1.地位: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2.时间:1894年9月3.经过: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等壮烈殉国4.结果:A.日舰率先逃离战场B.北洋舰队主力尚存C.日军掌握黄海海2.口号:“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3.表现:①邱逢甲、徐骧的义军②刘永福的黑旗军4.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6.意义:①显示出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②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思考:台湾几次从祖国分离?A.1624年荷兰B.1895年日本C.1949年蒋介石思考: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的史实?A.元朝:澎湖巡检司B.清朝:1684年台湾府1885年:台湾行省五、义和团反帝运动3.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4.过程:①源于义和拳,山东、直隶反清斗争②1899年底山东义和团被镇压,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发展C.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高峰:1900年清政府下诏向各国宣战8.意义:①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②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③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④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事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史地位。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原因:①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②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方针③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④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日有机可乘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①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②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东三省沦陷。③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④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⑤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⑥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⑦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华中、华北、华南大片领土丧失)。①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以华制华,大屠杀,研制生化武器(731部队)。②经济上:经济掠夺(以战养战)。1、关内外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局部抗战1931——1937)②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全国各界自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①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1)发表九一八事变宣2)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关外的抗日武装: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核心)。1)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顽强抵抗。2)长城沿线官兵抗战(安德馨、宋哲元、冯玉强和吉鸿昌、喜峰口战役、多伦战役)3)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其他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关外人民: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2)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1935年)2、全民族抗战(1937—1945)一对矛盾:中日民族矛盾二条战线和两个战场:(1)两个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2)两条路线: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原因: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三个阶段: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反攻阶段: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5日(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原因:①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国民党态度的变化③中共的努力④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⑤国际因素。(3)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一二九运动①时间:1935年12月9日②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③地点:北平④对象:学生⑤意义:兴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①时间:1936年12月12日②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B.亲英美派:和平解决C.中共:和平解决④结果:蒋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⑤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6)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一二0师、一二九师新四军正副军长:叶挺、项英)(8)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②主要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抗战:(1)防御阶段①淞沪会战:时间:1937年8——10月意义: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②太原会战:事件: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影响: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③徐州会战:时间:1938年春事件:李宗仁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影响: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时间:1938年影响: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士⑤结果:①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制优势敌人的进攻.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相持阶段:①枣宜会战:时间:1940年5月事件:张自忠壮烈牺牲2).正面战场抗战挫败原因(2)主观:片面抗战路线尤其是相持阶段消极抗日使正面战场形势恶化3).正面战场抗战的评价?(1)积极:①粉碎日军速战速决,在抗战防御阶段是抗日主力②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3)、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斗争1).概况:(1)洛川会议:①时间:1937年8月②地点:陕北洛川③内容:制定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4)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①时间:1937年9月②首府:延安(5)粉碎日军“扫荡”、“蚕食”和“清乡”意义:①沉重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②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人民抗战信心2).意义:①敌后战场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②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主要战场(4)、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1).背景:(1)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2)1941年12月9日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3)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4)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③时间、地点:1945春延安④内容:A.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⑤意义: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6)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7)1945提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10)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抗战反攻阶段开始的标志(4)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取得了完全胜利.(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路线的并存总结:国共两党的两次全作:1.分别是哪两次合作?第一次: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合作第二次: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2.合作的相同点?A.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当时中国主要矛盾决定B.都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促成下实现C.都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3.合作的不同点?A.背景不同:前者阶级矛盾尖锐,后者中日矛盾为最主要矛盾B.合作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C.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D.斗争对象不同:前者是北洋军阀,后者是日本帝国主义E.合作的阶级基础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是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后者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4.影响两党关系的因素?A.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5.对两党关系的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1.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第一次: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第二次:1937——1945年抗日战争2.两次战争分别带来什么结果?第一次: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第二次:中国取得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影响有何不同?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形成不同结果的原因?5.一败一胜给我们的启示?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49年)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于局限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兴起原因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②外部原因:鸦片战争是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④西方宗教的影响3、经过:①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②兴起和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世时期;③转折和挫败: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失陷。1.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颁布时间:1853年冬3.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式: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5.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6.评价:革命性(进步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落后性: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问:无法实施的原因?①客观方面: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②主观方面:主张平均主义,实行圣库制度超越了农民阶级的阶级觉悟③根本原因?背离历史发展潮流1.性质: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2.作者:洪仁玕1859年3.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4.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医院外交上:自由通商,平等往来(3)革命性:振兴太平天国,推翻清王朝统治。《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不同点:(1)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处于衰落时期.(2)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发展私有制。(3)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政新篇》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4)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四、太平天运动的失败1.时间:1864年2.标志:天京的陷落3.原因:主观: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4.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5.教训:①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②中国人民斗争必须既要反封建同时又要反侵略二者结合。6.作用:①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②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③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双重性质(民主革命的先声);④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进步的历史潮流.⑤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问: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什么?二辛亥革命含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背景: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人物:孙中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意义: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③革命形势的发展3.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联合组成4.性质: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③意义: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③意义: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6.意义:①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二、武昌起义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组织基础④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军事基础⑤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政治基础⑦清末新政、宪政失败2.过程:时间:1911、10、10领导团体:文学社共进会3.结果: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4.影响:①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最大)②帝国主义准备干涉到“严守中立”下的援袁镇压革命③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危机)1.背景: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清政府土崩瓦解2.成立:①时间:1912年元旦②都城:定都南京③国旗:五色旗为国旗(后来青天白日旗)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1.时间:1912年春2.制定:参议院制定,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4.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5.意义:①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②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③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④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失败的标志:1912年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篡夺革命果实。3)原因:内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③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④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外因——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1)性质与地位:①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③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2)政治: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5)近代化进程: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3、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含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结束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年)②土地革命(1927——1937年)③抗日战争(1937——1945年)④解放战争(1945——1949年)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史实,认识其对中国革命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背景:国际:①列强加紧侵华——民族矛盾尖锐②十月革命胜利-——指明新的革命道路国内:①军阀统治——阶级矛盾加深②工人队伍壮大——阶级基础③新文化运动——思想条件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第一阶段:①开始时间:1919年5月四日;②中心:北京③主力:学生;④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⑤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⑥结果:遭军阀政府镇压第二阶段:①开始时间:1919年6月初;②中心:上海③主力:工人;④斗争方式:罢工、罢课、罢市⑤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签订和约.)(3)影响: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流传⑥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⑦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⑧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思考:(1)与辛亥革命运动相比较,五四运动有那些特点?A.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一它重创了中外反动势力(革命的彻底性)B.是一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它启导广大人民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广泛的群众性)C.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思想的深刻性)D.是一场青年学生的发起的爱国运动:它为青年学生指明了革命道路,是以后学生运动起点和榜样(鲜明的爱国性)E.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并受其深刻影响。(影响的国际性)(2)“五四精神”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呢?作为21世纪初的青年学生,怎样继承与发扬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民主与进步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国际因素: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②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内因素: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④陈独秀等努力(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嘉兴南湖内容:制定党的纲领①规定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3)意义:标志着中共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前途、群众基础更广泛.)(4)中共诞生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中共“二大”(1922年)——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①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②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国民革命(1924—1927)1、兴起(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议)③国民党:1)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2)孙中山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同意以与共产党合作。3)新三民主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相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④共产国际的帮助。⑤中国国情决定决定(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内容: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②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③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基础:新三民主义方式:党内合作意义:①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条件: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②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③国民革命军的建立④工农运动的发展时间:1926.7——1927年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结果:①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最大)(或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④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胜利的原因:①国共合作②工农支持③将士英勇作战失败的表现: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没有完成国家统一C.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功绩:A.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A.范围不同:抗日具有广泛的民族性E.方针路线不同:抗日:始终存在两条路线(全面和片面)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国共政权的对峙(1927——1937年)1.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南昌起义①时间:1927年8月1日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③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8、7)内容: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宗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3)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3)意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4)局限性:仍然坚持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1)根据地的建设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④各根据地纷纷建立2)土地革命:战,努力发展生产.②.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3)武装斗争:1930年到1933年先后打退国民党四次“围剿”3.红军长征(2)时间:1934年10——1936年10(3)经过: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占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入甘陕B.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5)意义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保存了一大批骨干.(3)内容:①纠正了王明、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②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思考:1、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哪些困难?①自然环境的恶劣②国民党军事上的围追堵截③党内的“左”倾错误2、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四、抗日战争(1937——1945)五、解放战争(1946——1949年)1.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1)背景:①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③减轻解放区压力(2)时间:1947年6月②对扭转全局起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2.三大战役——战略决战(2)时间:1948底——1949初(4)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1)渡江战役:①时间:1949年4月②意义: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2)胜利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②经济: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创造了前提.③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依据、结果?(1)关系:合作一对抗一再合作一再对抗两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始终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①政策:同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②依据: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矛盾是主要矛盾。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政治基础。③影响: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北伐战争胜利军,基本打垮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①政策?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②依据?人民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③影响?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①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②依据?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③影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①政策?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②依据?中国人民与美将反动派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③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②筹建新中国2)时间:1949年3月3)地点:河北西柏坡4)内容:①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②规定了胜利后的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③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5)意义:①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②对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4)组织上: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B.通过了《共同纲领》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C.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②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A.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B.《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C.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3.意义:①结束半殖半封社会的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2.正式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1)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时间:1954年9月(3)地点:北京B.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C.它结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D.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1)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④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5)意义:①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时代确立),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②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③《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④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2.建立、发展:A.1949年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B.1954年9月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正式形成)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发展)D.“文革”时期,统一战线遭到破坏(挫折)一国两制,港澳问题解决.(新发展)3.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重要政治制度.②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局面3.目的:①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②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繁荣4.形成过程: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权6.实施:从194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②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③强调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④提出主要任务:经济上: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在经济建设方针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3)、意义:是中共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2、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1)原因(2)全面发动的标志:1966年五一六通知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4)1967年“一月逆流”3)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4)对民主和法制遭破坏的表现:①中央文革小组实际成为不受中央政治局约束的机构②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成立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⑤冲击党政机关、工厂、学校和农村基层组织.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5)教训:①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专断.二、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2)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算“左”的错误党和(4)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召开奠定基础。2、内容(拨乱反正)(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②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②标志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1.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完善三大政治制度①1980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民主政治建设初步构想②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③1984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民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④1998年九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意义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②1982年通过了全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⑤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意义: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其实践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行资本主义制度.。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2.背景: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③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④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三通”和探亲旅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叶九条):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具有了法律效力.4.“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①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③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③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澳门问题:1553年澳门为葡萄牙占领2.香港回归:①回归条件:A.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国力增强B.“一国两制”理论和各项政策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内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B.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D.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B.“一国两制”理论和各项政策的日趋成熟与完善。C.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②过程:A.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的正式签订B.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5.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①对港澳: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对中国: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以国际社会: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②“一国两制”在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③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努力②1980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③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④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⑤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⑥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⑦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3.意义:结束隔绝、实现交流、相互促进、互利互补思考: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②中国政府维护统一的坚定决心③海内外中国人要求统一的共同心愿④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⑤两岸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同文同种)⑥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②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美国、日本等)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异同?台湾问题:①元明时设立澎湖巡检司②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与大陆第一次分离③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④1683年清朝进兵台湾,郑氏投降。⑤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⑥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与大陆第二次分离。⑦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⑧1949年蒋败退台湾,与大陆第三次分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1.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提出背景:①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和封锁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③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①含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②作用:改变了中国半殖民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②作用:这使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维护独立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③实质:反对帝国主义①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②作用: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1.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时间:1950年2月(2)双方:中方(毛泽东、周恩来)与苏方(3)意义:①保障新中国国防安全②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加强中苏友谊与合作;④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国际: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国内:新中国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2)目的:①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②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③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同邻近国和新兴国家)(3)过程:①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②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③1954年中印联合声明、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④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4)内容(修改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②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其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会为众多国家接受,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1)符合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2)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3)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4.参加日内瓦会议(3)结果: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意见,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4)地位: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5)会议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B.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C.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含义:“同”①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②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③面临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④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异”是指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B.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课标要求: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多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国政府为恢复合法席位进行长期斗争③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④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政策趋向破产2.经过:1971年10阅25日、第26届联大、第2758号决议“两阿提案”3.意义:①对美国: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③对世界:有利于世界和平④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③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根本目的)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⑤中国的国内地位不断提高⑥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②有利于应付来自苏联的威胁2.过程: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②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内容: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意义: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意义:为中美建交提供法律依据.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影响双方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3.意义:①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③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④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三、中日建交1.原因: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原因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过程:①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两国建交的联合声明.B.表示深刻反省战争责任问题C.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日本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③1973年初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陆续签订一系列协定.3.意义:①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②有利于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③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②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③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2)国际上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都有可能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独立于两大国之外,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3)中国把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总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进行的调整,不是单纯为应付客观形势变化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在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最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采取的主动行为。2、表现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看法,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强调反对霸权主义。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③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无敌国外交)。④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二、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1.原因:①中国作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②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表现:①积极地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活动(维和、裁军、人权)②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历史上的首次会晤.③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作出积极努力.④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斗争.3.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1.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①1991年中国加入该组织②从1993年起中国领导人出席了历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③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1)过程:①1996年4月五国元首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②2001年6月,在中国推动下,“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3)意义:①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②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结伴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③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区域合作模式④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⑤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以及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1.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3.新时期外交成就:①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4.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时期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出发总结: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内容与侧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特点:“一边倒”(2)原因:二战后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单位招标投标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版古籍文献储藏室修复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质腻子施工服务供应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导游人员旅游安全责任合同3篇
- 小区车子棚施工合同(2篇)
- 2025年度新能源项目财务监督出纳人员担保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车位购置及租赁合同样本12篇
- 2025年度欠条收藏:古董字画修复与交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团队聘用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餐饮服务人员劳动合同样本12篇
- HG∕T 2058.1-2016 搪玻璃温度计套
- 九宫数独200题(附答案全)
- 泌尿科一科一品汇报课件
-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培训
- 白铜锡电镀工艺
- 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
- 2024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全部教案
- 幼儿园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总结与展望
- 合同信息管理方案模板范文
- 2024年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