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鲋鳝孕别之时,罔署,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材料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B.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是有积极有为的一面的。C.
韩非讲求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讲求臣道的无为,两者都含有积极意义,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D.
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B.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C.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D.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D.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异乡[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疣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不错,踢足球。”我说。“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结婚了吗?”少校问我。“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B.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C.“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D.“别叫我少校先生”表明少校厌恶少校的身份,这是因为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他极度厌恶战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暗示了“我们”负伤不能再上战场,为后文写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做铺垫。B.小说对店门外挂着的动物的描写,渲染了阴郁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小说反对战争的主题。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8.“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9.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少校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崎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梗棘矜,非锯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周王A序得B其道C千余载D不绝E秦F本末G并失H故不能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B.“致万乘之势”与“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C.七庙,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国家的代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D.“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壅蔽”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C.周朝的政治制度合理并且合乎根本大道,所以国家才能够传承一千多年而不断绝。D.材料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14.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路木芙蓉崔
橹不向横塘①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②惜无才。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注]①横塘,古堤塘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为古代烟柳繁华的游乐之地。②贾傅,即贾谊,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少有不羁之才,后为公卿嫉妒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故称贾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了此花为山路上的木芙蓉,不是栽种在横塘泥中的花,说明此花清高脱俗。B.“晴笑”二字精妙,展现了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山花含笑的动人画面,意境优美。C.颈联写贾谊被贬之事,诗人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也因其才华名不副实而感到遗憾D.诗人由山路上看到的具有绝世之美却无人欣赏的木芙蓉引发了自己对人间事的感叹。16.这首诗歌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与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礼也”的意思相仿。(2)《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常常用“沧海”这个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现代作家兼画家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慢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__A__,但书信中所传承的文化不应该覆灭。当今之时,①互联网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②其特点是快速、便捷,与书信相比,③能使人们真切地产生“天涯若比邻”。④但也许正是缘于这一原因,⑤人们对于信息的内涵却忽略了,⑥对于传递信息的技巧更随意了,⑦远远没有古人看到手书“见字如面”时的仪式感和亲切感,⑧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首当其冲下,⑨传统书信所承载的思想力量和美学韵味正在消失。鉴于书信的文本格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文体,它潜蕴着深湛的文化内涵和丰沛的历史信息,表达着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心性品格。因而,人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__B__,既培养“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优良习惯,也彰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庚续与弘扬。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在,我站在一块岩石上,眺望着它的不可遏止的激流,体会着“____,_____”的那种掀天揭地的澎湃、排山倒海的浩荡。我感到脚下的岩石在颤抖,苍崖在退缩,飞鸟在振翅,冰川在崩塌……这是在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的那一段,江流在这里九十度拐弯流向了墨脱。万壑争流,千山一默。从每一朵浪花里,看得见单纯与复杂;从每一袭波涛里,体会到压抑与放纵。我猛然醒悟,读懂一条江,该是多么欢乐,又是多么艰难啊!眼前这条江流里,既饱含着哲学,又蕴藏着艺术;既有宗教的虔诚,又有着历史的训诫。现在,让我们来读这一条江吧,用我们的沧桑印记,用我们的故国情怀。20.根据文意,填入文中画线处最恰当的一句诗是()A.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1.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2.该语段结尾句“让我们来读这一条江吧,用我们的沧桑印记,用我们的故国情怀”,用了什么句式?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考试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鲋鳝孕别之时,罔署,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材料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B.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是有积极有为的一面的。C.
韩非讲求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讲求臣道的无为,两者都含有积极意义,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D.
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B.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C.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D.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D.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答案】1.D2.D
3.C4.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来体现。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错,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引用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而非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辨析信息的能力。D.“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人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意思是骏马跨跃一下,也不会超过十步的路程;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这里在强调坚持的作用,强调“有为”。B.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C.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用正确的社会政治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错误的社会政治措施违背它就凶险。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D.意思是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作为于万物而不因功成业就自居;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佐证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不符合题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分论一: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第四段讲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第五段得出结论“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这五段主要讲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分论二:第六段讲“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认同的思想观点。可见材料一是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这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原指不得志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后指只顾自己好而不顾他人或全局,是道家的无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如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异乡[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疣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不错,踢足球。”我说。“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结婚了吗?”少校问我。“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B.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C.“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D.“别叫我少校先生”表明少校厌恶少校的身份,这是因为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他极度厌恶战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暗示了“我们”负伤不能再上战场,为后文写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做铺垫。B.小说对店门外挂着的动物的描写,渲染了阴郁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小说反对战争的主题。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8.“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9.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少校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C7.D
8.①医生展示疗效的照片,针对工伤而非枪伤,少校对这种治疗没有信心。医疗器刚刚问世,少校认为自己只是去做试验品。因此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②他残废后才结婚,他对新生活尚存一丝希望。③少校负伤,内心苦闷,去医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④即便注定将失去一切,不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少校的这一信念也促使他按时上医院。9.①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少校对治疗不抱希望的心态,失去妻子后的恼怒、痛苦,以及对战争的厌恶都通过少校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通过少校的语言,交代医生诊治患者,少校丧妻等情节,使小说情节丰富完整。③揭示小说主题。少校与“我”的对话,表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绝望,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错。从选文来看,医疗器是刚问世的,其疗效还不得而知,“我”对腿的康复并没有因为医生的话而充满信心。B.“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错。标题“在异乡”的内涵丰富,不仅指“我”在异乡意大利,还蕴含着负伤战士远离炮火连天的战场,以及我们因战争负伤而远离正常生活等内涵。D.“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错。根据前文“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而并非“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由少校同医生的对话,“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及“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可知,医生展示疗效的照片,针对工伤而非枪伤,少校对这种治疗没有信心。医疗器刚刚问世,少校认为自己只是去做试验品。因此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②由“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可知,他残废后才结婚,他对新生活尚存一丝希望。③由“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可知,少校负伤,内心苦闷,去医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④由“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可知,即便注定将失去一切,不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少校的这一信念也促使他按时上医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如“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等处,通过少校的语言直接表达出了少校对治疗不抱希望的心态,失去妻子后的恼怒、痛苦,以及对战争的厌恶。②推动情节发展。如“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等处,通过少校的语言,交代医生诊治患者,少校丧妻等情节,使小说情节丰富完整。③揭示小说主题。“‘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少校与“我”的对话,表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绝望,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崎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梗棘矜,非锯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周王A序得B其道C千余载D不绝E秦F本末G并失H故不能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B.“致万乘之势”与“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C.七庙,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国家的代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D.“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壅蔽”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C.周朝的政治制度合理并且合乎根本大道,所以国家才能够传承一千多年而不断绝。D.材料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14.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答案】10.CEH11.A
12.B
13.(1)(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响应,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紧紧跟从。(2)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道义(迷失了道路),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14.①不实施仁义;②秦王们骄傲自满,错而不改;③秦地有劝谏直言的忌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周王序得其道”主谓宾俱全,后面C处断开;“千余载不绝”省略主语周,“秦”是下句主语,其前E处断开;“秦本末并失”是主谓句,“故”一般放在句子前面,其前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含义相同。“阡陌”都是指“田间小道”。句意:兴起在乡野之间。/越过田间小路。B.正确。达到;招致。句意: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以至于天下受害之人争相诽谤于我。C.正确。D.正确。都是“被堵塞、蒙蔽”的意思。句意: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错误。原文明确说明“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可知天下因而得到治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武器;“云”,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赢”,担着;“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2)“是以”,因此;“道”,道义;“谏”,进谏;“谋”,出主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由原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是因为秦朝不实施仁义。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恭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可知,秦王们骄傲自满,错而不改。由原文“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因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可知,秦地有劝谏直言的忌讳。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来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路木芙蓉崔
橹不向横塘①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②惜无才。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注]①横塘,古堤塘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为古代烟柳繁华的游乐之地。②贾傅,即贾谊,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少有不羁之才,后为公卿嫉妒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故称贾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了此花为山路上的木芙蓉,不是栽种在横塘泥中的花,说明此花清高脱俗。B.“晴笑”二字精妙,展现了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山花含笑的动人画面,意境优美。C.颈联写贾谊被贬之事,诗人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也因其才华名不副实而感到遗憾D.诗人由山路上看到的具有绝世之美却无人欣赏的木芙蓉引发了自己对人间事的感叹。16.这首诗歌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托物言志,诗人以木芙蓉自比,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伤感。②借景抒情。通过对有绝世之奇美,却无人欣赏的两株木芙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木芙蓉的喜爱和叹惋之情。③运用典故。借才华卓的著贾谊被贬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④直接抒情。尾联通过“叹”“怅望”等词语,直接表达了诗人现实不公的苦闷与怅惘之情。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但也因其才华名不副实而感到遗憾”错,“三年贾傅惜无才”意思是才高八斗的贾谊在它面前也叹息自己无才赞美,是表现木芙蓉之美。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以木芙蓉自比。木芙蓉有绝世姿容,比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杰出的才华;木芙蓉隐在深山,少有人知的境遇比自己不被明主赏识的境况。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伤感。由“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可知,诗人点明了木芙蓉的生长环境;“晴笑”二字精妙,展现了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山花含笑的动人画面。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有绝世之奇美,却无人欣赏的两株木芙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木芙蓉的喜爱和叹惋之情。由“三年贾傅惜无才”可知,诗歌运用典故,借才华卓的著贾谊被贬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由“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可知,尾联通过“叹”“怅望”等词语,直接表达了诗人现实不公的苦闷与怅惘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与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礼也”的意思相仿。(2)《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常常用“沧海”这个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君子喻于义
②.小人喻于利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⑤.沧海月明珠有泪
⑥.蓝田日暖玉生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喻”“智”“沧”“溺”“日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现代作家兼画家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慢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__A__,但书信中所传承的文化不应该覆灭。当今之时,①互联网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②其特点是快速、便捷,与书信相比,③能使人们真切地产生“天涯若比邻”。④但也许正是缘于这一原因,⑤人们对于信息的内涵却忽略了,⑥对于传递信息的技巧更随意了,⑦远远没有古人看到手书“见字如面”时的仪式感和亲切感,⑧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首当其冲下,⑨传统书信所承载的思想力量和美学韵味正在消失。鉴于书信的文本格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文体,它潜蕴着深湛的文化内涵和丰沛的历史信息,表达着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心性品格。因而,人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__B__,既培养“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优良习惯,也彰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庚续与弘扬。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传统书信正走向消亡;B应按照传统书信格式进行书写19.第③句可修改为:能使人们真切地产生“天涯若比邻”的感觉;第④句可修改为:但也许正是缘于此;第⑧句可修改为: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冲击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前后语境可知此处与“书信”有关,由“这种慢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可知书信也不可避免被淘汰,此外由“但”可知此句与“书信中所传承的文化不应该覆灭”相对,可填:传统书信正走向消亡;B此处说的是书信的文本格式“潜蕴着深湛的文化内涵和丰沛的历史信息,表达着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心性品格”,“因此”可知是由上面内容推出结果,与书信的格式有关,可填:应按照传统书信格式进行书写。【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成分残缺,“产生”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天涯若比邻”后加“的感觉”。④重复赘余,“缘于”和“原因”重复,可改为“但也许正是缘于此”。⑧不合逻辑,“首当其冲”是最先受到冲击,主语应是“传统书信”,此处是说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可把“首当其冲”改为“冲击”。(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在,我站在一块岩石上,眺望着它的不可遏止的激流,体会着“____,_____”的那种掀天揭地的澎湃、排山倒海的浩荡。我感到脚下的岩石在颤抖,苍崖在退缩,飞鸟在振翅,冰川在崩塌……这是在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的那一段,江流在这里九十度拐弯流向了墨脱。万壑争流,千山一默。从每一朵浪花里,看得见单纯与复杂;从每一袭波涛里,体会到压抑与放纵。我猛然醒悟,读懂一条江,该是多么欢乐,又是多么艰难啊!眼前这条江流里,既饱含着哲学,又蕴藏着艺术;既有宗教的虔诚,又有着历史的训诫。现在,让我们来读这一条江吧,用我们的沧桑印记,用我们的故国情怀。20.根据文意,填入文中画线处最恰当的一句诗是()A.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1.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2.该语段结尾句“让我们来读这一条江吧,用我们的沧桑印记,用我们的故国情怀”,用了什么句式?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答案】20.B21.句式整齐,铺排有力,直观形象地表现了江流掀天揭地、排山倒海的气势;突出强调了江流带给“我”的震撼力。
22.语气上是祈使句,结构上是倒装句;提醒呼吁人们去“读这条江”,强调了应该从历史和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感受“这一条江”。【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语境是眺望激流,不是山,排除A;语境中有“眺望”,没有表明是夜晚,而且是“激流”,是“掀天揭地的澎湃、排山倒海的浩荡”,排除C;语境表达的是激情,而不是闲适恬淡之情,排除D。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先找出排比,“岩石在颤抖,苍崖在退缩,飞鸟在振翅,冰川在崩塌”,四个“……在……”结构一致,构成排比句式;再看效果。从排比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演讲课程设计
- 班级区域游戏课程设计
- 玻璃温室大棚施工方案
- 玻璃凉亭施工方案
- 猜谜谣课程设计
- 爱护植物校本课程设计
- 爆破现场保护方案
- 爆炸事故课程设计
- 澳洲市场营销课程设计
- 滨江金茂府研究报告
- 配电箱及开关箱隐患及整改标准
- 国家安全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临沂职业学院
- GJB9001C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清单
- Photoshop教程(从入门到精通全套学习资料)
- 陕2022TJ073 逆作法钢筋混凝土顶管工作井标准图集
- 安全生产月五项内容考试试卷
- FZ/T 74001-2020纺织品针织运动护具
- 高三班主任经验交流课件
- 拔罐疗法-课件
-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半导体前道制造工艺流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