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2023年3月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标准制定为2021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
标准计划项目,计划项目批准文号:国标委发【2021】23号,计划项目代号:
20212967-T-524。归口单位为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50),执行单位为
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办单位为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盐金坛盐
化有限责任公司和清华大学,项目周期为24个月。
2、主要工作过程
(1)立项阶段
基于前期研究,完成项目建议书,形成标准草案,向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TC550)提出标准立项申请,于2021年8月纳入2021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
划项目,计划项目代号:20212967-T-524。
(2)起草阶段
项目立项后,牵头单位广泛征集起草单位,于2021年8月成立标准编制组,制定
标准研制具体实施计划与起草单位标准内容任务分工,推进开展查询、收集和分析相关
标准资料等工作。
2021年9月26日,由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标准大纲和初稿
研讨会,中盐金坛盐化有限公司、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标准编制组共同参与,
广泛征求内部参编单位意见,在草案的基础上对标准内容进一步完善。
2021年9月29日,标准编制组组织召开专家指导会,围绕启动会讨论的关键问题
进行重点分析与研讨,明确标准后续研制重点。
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组织6次标准研讨会,对标准内容进行讨论并汇
总、分析修改意见,形成《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3)征求意见阶段
2022年10月21日,由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征求意见稿审查会
议,邀请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
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
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江苏省质量和标
1
准化研究院等14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国家标准《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进行审查。
2022年11月——2023年3月,标准编制组组织内部研讨会,对标准内容进行充分
讨论并汇总、分析修改意见。
2023年3月16日-17日,由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标准工作组
会议,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标委会、华能江苏能源开发
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能建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中能建江苏省电
力设计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
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之江实验室、浙江
省智能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等14家单位共同参与,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充分的意见
征求与讨论,形成最新版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3年3月,通过国标委网站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邮件定向征求意
见等多种方式同步开展。
3、本标准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单位: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和清华大
学。
参加起草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
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科学
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
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
司、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中盐华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
有限公司、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国家标准主要内容
1、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
起草规则》的规定,并遵循兼容性、适用性和完整性原则。
2、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包含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系统分类和架构、
2
总体性能、压缩储能系统、储气系统、储换热系统、膨胀释能系统、电气系统、仪表与
控制系统、辅助系统、性能试验等14章内容。简要说明如下:
(1)第1章“范围”:规定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2)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本标准所引用的相关标准。
(3)第3章“术语和定义”:规定了本标准所用术语和定义的出处。
(4)第4章“总体要求”:主要规定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应具备的总体要求。
(5)第5章“系统分类和架构”:主要规定了压缩空气储能按照不同方式确定的
分类以及系统的组成部分。
(6)第6章“总体性能”:主要规定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性能要求,包括额定
充放电功率、保压率、爬坡率、膨胀释能时间、循环电效率、使用寿命等的要求。
(7)第7章“压缩储能系统”:主要规定了压缩储能系统由进气空气过滤系统、
压缩机组系统、换热分离系统、放空消音系统以及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组成,以及
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8)第8章“储气系统”:主要规定了储气系统由洞穴或压力容器、进出口管道、
隔断阀、安全阀等组成,以及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9)第9章“储换热系统”:主要规定了储换热系统由换热器、热载体、储热系
统、热载体输送泵及其附属管道等组成,以及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10)第10章“膨胀释能系统”:主要规定了膨胀释能系统由膨胀机、进气系统、
排气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及其附属设备组成,以及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11)第11章“电气系统”:主要规定了电气系统由膨胀释能发电系统、压缩储
能电源系统和站用电源系统,以及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12)第12章“仪表与控制系统”:主要规定了仪表与控制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
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13)第13章“辅助系统”:主要规定了辅助系统应满足的要求。
(14)第14章“性能试验”:主要规定了试验项目、试验条件、试验测量参数、
试验的仪器仪表、充放电试验、储能系统保压试验、试验结果计算、性能试验报告等内
容。
(15)附录A“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构架图”为资料性附录。
(16)附录B“试验数据记录表”为资料性附录。
(17)附录C“试验结果修正方法”为资料性附录。
3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1)2021年1月,针对贵州毕节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装置,中科
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委托第三方CNAS测试机构按照相关国家标准JGJ/T177-2009和
GB/T508012013开展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
装置的蓄热量为68.03GJ,蓄热装置静置4小时后,释热量为66.21GJ,蓄热效率为97.32%。
(2)2021年9月,针对山东肥城10MW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中储国能
公司委托第三方CNAS测试机构依据GB/T10178-2006等标准,开展多级离心压缩机、
多级组合式透平膨胀机以及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多级离心压缩机
效率为86.26%,最高压比109.6;多级组合式透平膨胀机效率90.2%;10MW级压缩空
气储能系统储能效率60.7%。
(3)2022年8月,针对河北张北县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装置,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委托第三方CNAS测试机构,依据JGJ/T177-2009和GB/T
508012013,分别开展4小时和8小时保温性能测试。其中,4小时保温测试结果表明:
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装置的蓄热量为368.55GJ,蓄热装置静置4小时
后,释热量为365.22GJ,蓄热效率为99.1%。8小时保温测试结果表明:100MW级先进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装置的蓄热量为374.72GJ,蓄热装置静置8小时后,释热量为
370.8GJ,蓄热效率为98.95%。
(4)2022年底,针对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西安热工院作为
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了全面性能测试,统纯充电时间为7小时58分,额定负荷纯放电
时间为5小时00分。两个工况试验状态下的系统循环毛效率分别为61.28%和62.06%。
进行参数和系统修正后,系统循环毛效率分别为62.41%和62.36%,平均值为62.38%。
(5)2023年2月,针对河北张北县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离心压
缩机,中储国能公司委托第三方CNAS测试机构,依据国家测试标准GB/T10178-2006
开展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压缩机最高压比为115.5,压缩机额定工作效率为87.5%。
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不涉及相关专利。
五、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
压缩空气储能在安全性和寿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具有充放电功率高、储能容
量大、周期长等优点,被公认为两种适合大规模长时电力储能(>100MW)的技术之一。
2020年底,美国能源部发布《储能大挑战》,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大规
4
模长时储能系统进行重点关注,特别指出当其利用盐穴等大型储气洞穴时,有望成为全
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最具潜力的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新能源装机占比逐年提高,储能领域备受关注,压缩空气
储能技术因其在长时大规模储能领域的优势受到关注。2022-2025年,我国新增储能装
机中压缩空气储能渗透率或将达10%,预计2025年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76GW,
2026-2030年新增储能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的渗透率有望超过20%,预计2030年累计装
机容量达到43.15GW。从市场价值看,未来10年我国电力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0~3000亿元,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产值,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战略性
新兴产业集群,带来更多的经济附加值,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增强加工制造业整体实力。
目前,我国在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与产业化方面发展迅速、进步巨大,在世界范
围内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整体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二五以来,我国压缩空
气储能走过了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到系统集成示范的技术创新全流程,掌
握了系统设计、全套装备研制与测试、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等核心技术,核心装备自主化
率达100%,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装备完全自主可控,避免了“卡脖子”问题。其中
的典型代表包括:(1)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在河北廊坊建成了1.5MW
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试验系统。2016年在贵州毕节建成了用于微网的1.5MW先进压缩空
气储能商业电站。2016年在贵州毕节建成了国际首套储罐型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
能示范系统。2021年在山东肥城建成盐穴型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经第三方
CNAS机构现场测试,系统储能效率达到60.7%。2022年在河北张家口建成的100MW
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总规模为100MW/400MWh,核心装备
自主化率100%,每年可发电1.32亿度以上,能够在用电高峰为约5万户用户提供电力
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万吨,设计效率达到70.2%,
是目前世界单机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2)清华大学于2014
年建成500kW的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示范电站,系统效率与国外大型补燃式储
能电站相当。(3)由中盐集团、华能集团和清华大学共同投资建设的金坛盐穴压缩空
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项目于2022年5月26日正式投产。截止2023年2月底,
电站已连续安全运行279天,目前机组各项技术指标良好,压缩机、透平机等主设备运
行稳定,保护、主要仪表、自动均100%投入,机组平均负荷率96%。满负荷运行时24
小时内储能8小时,发电运行5小时,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国内权威性能测试机构完成
5
的机组性能测试报告,电站“电—电”效率达到62.38%,达到了设计值。
受到上述示范项目成功实施的鼓舞,一大批企业和资本快速进入该领域,包括中国
华能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能能建集团、中国电建集团等大型电力央企,中盐集团、
苏盐集团等专业领域国企,以及中储国能科技公司等头部民营企业,均在提前布局和规
划建设。截至2022年12月7日,已有19个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签约,已公开的储
能规模可达6.48GW。
总的来说,在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领域,我国已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和
投资最活跃的地区,技术指标引领全球且已趋于成熟,正进入商业化快速发展期。在此
过程中,我国研发了全套压缩空气储能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也成功开展了不同技
术路线、不同应用场景的压缩空气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掌握了全部技术知识产权,实现
了设备100%国产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科学评估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为用
户设计和运行储能电站时提供规范,推动压缩空气储能高质量发展,亟需构建该类先进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技术标准。一方面,标准的建立将明确先进压缩空储能系统的市场
准入,大力促进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处于全面商业
化的前夜,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几乎为空白,我国率先建立该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有
助于我国在未来该领域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无。
七、与有关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没有冲突,不涉
及知识产权纠纷。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编制组根据起草前确定的编制原则进行了标准起草,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调研,并
做了大量调查论证、信息分析和试验工作,标准在主要技术内容上,行业内取得了较为
一致的意见,标准起草过程中未发生重大分歧意见。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
建议本标准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实施。
十、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由国家标准管理机构组织贯彻本标准的相关活动,通过开展技术交流、标准培
训、标准化刊物、标准化论坛活动等多种方式宣贯本标准。建议本标准发布3个月后实
6
施。
十一、替代或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7
目次
一、工作简况...............................................................................................................................................1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国家标准主要内容...................................................................................................2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4
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4
五、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4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6
七、与有关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6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6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6
十、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6
十一、替代或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7
十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7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标准制定为2021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
标准计划项目,计划项目批准文号:国标委发【2021】23号,计划项目代号:
20212967-T-524。归口单位为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50),执行单位为
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办单位为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盐金坛盐
化有限责任公司和清华大学,项目周期为24个月。
2、主要工作过程
(1)立项阶段
基于前期研究,完成项目建议书,形成标准草案,向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TC550)提出标准立项申请,于2021年8月纳入2021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
划项目,计划项目代号:20212967-T-524。
(2)起草阶段
项目立项后,牵头单位广泛征集起草单位,于2021年8月成立标准编制组,制定
标准研制具体实施计划与起草单位标准内容任务分工,推进开展查询、收集和分析相关
标准资料等工作。
2021年9月26日,由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标准大纲和初稿
研讨会,中盐金坛盐化有限公司、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标准编制组共同参与,
广泛征求内部参编单位意见,在草案的基础上对标准内容进一步完善。
2021年9月29日,标准编制组组织召开专家指导会,围绕启动会讨论的关键问题
进行重点分析与研讨,明确标准后续研制重点。
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组织6次标准研讨会,对标准内容进行讨论并汇
总、分析修改意见,形成《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3)征求意见阶段
2022年10月21日,由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征求意见稿审查会
议,邀请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
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
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江苏省质量和标
1
准化研究院等14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国家标准《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进行审查。
2022年11月——2023年3月,标准编制组组织内部研讨会,对标准内容进行充分
讨论并汇总、分析修改意见。
2023年3月16日-17日,由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标准工作组
会议,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标委会、华能江苏能源开发
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能建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中能建江苏省电
力设计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
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之江实验室、浙江
省智能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等14家单位共同参与,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充分的意见
征求与讨论,形成最新版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3年3月,通过国标委网站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邮件定向征求意
见等多种方式同步开展。
3、本标准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单位: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和清华大
学。
参加起草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
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科学
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
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
司、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中盐华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
有限公司、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国家标准主要内容
1、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
起草规则》的规定,并遵循兼容性、适用性和完整性原则。
2、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包含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系统分类和架构、
2
总体性能、压缩储能系统、储气系统、储换热系统、膨胀释能系统、电气系统、仪表与
控制系统、辅助系统、性能试验等14章内容。简要说明如下:
(1)第1章“范围”:规定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2)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本标准所引用的相关标准。
(3)第3章“术语和定义”:规定了本标准所用术语和定义的出处。
(4)第4章“总体要求”:主要规定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应具备的总体要求。
(5)第5章“系统分类和架构”:主要规定了压缩空气储能按照不同方式确定的
分类以及系统的组成部分。
(6)第6章“总体性能”:主要规定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性能要求,包括额定
充放电功率、保压率、爬坡率、膨胀释能时间、循环电效率、使用寿命等的要求。
(7)第7章“压缩储能系统”:主要规定了压缩储能系统由进气空气过滤系统、
压缩机组系统、换热分离系统、放空消音系统以及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组成,以及
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8)第8章“储气系统”:主要规定了储气系统由洞穴或压力容器、进出口管道、
隔断阀、安全阀等组成,以及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9)第9章“储换热系统”:主要规定了储换热系统由换热器、热载体、储热系
统、热载体输送泵及其附属管道等组成,以及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10)第10章“膨胀释能系统”:主要规定了膨胀释能系统由膨胀机、进气系统、
排气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及其附属设备组成,以及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11)第11章“电气系统”:主要规定了电气系统由膨胀释能发电系统、压缩储
能电源系统和站用电源系统,以及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12)第12章“仪表与控制系统”:主要规定了仪表与控制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
成系统的技术要求。
(13)第13章“辅助系统”:主要规定了辅助系统应满足的要求。
(14)第14章“性能试验”:主要规定了试验项目、试验条件、试验测量参数、
试验的仪器仪表、充放电试验、储能系统保压试验、试验结果计算、性能试验报告等内
容。
(15)附录A“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构架图”为资料性附录。
(16)附录B“试验数据记录表”为资料性附录。
(17)附录C“试验结果修正方法”为资料性附录。
3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1)2021年1月,针对贵州毕节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装置,中科
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委托第三方CNAS测试机构按照相关国家标准JGJ/T177-2009和
GB/T508012013开展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
装置的蓄热量为68.03GJ,蓄热装置静置4小时后,释热量为66.21GJ,蓄热效率为97.32%。
(2)2021年9月,针对山东肥城10MW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中储国能
公司委托第三方CNAS测试机构依据GB/T10178-2006等标准,开展多级离心压缩机、
多级组合式透平膨胀机以及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多级离心压缩机
效率为86.26%,最高压比109.6;多级组合式透平膨胀机效率90.2%;10MW级压缩空
气储能系统储能效率60.7%。
(3)2022年8月,针对河北张北县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装置,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委托第三方CNAS测试机构,依据JGJ/T177-2009和GB/T
508012013,分别开展4小时和8小时保温性能测试。其中,4小时保温测试结果表明:
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装置的蓄热量为368.55GJ,蓄热装置静置4小时
后,释热量为365.22GJ,蓄热效率为99.1%。8小时保温测试结果表明:100MW级先进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装置的蓄热量为374.72GJ,蓄热装置静置8小时后,释热量为
370.8GJ,蓄热效率为98.95%。
(4)2022年底,针对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西安热工院作为
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了全面性能测试,统纯充电时间为7小时58分,额定负荷纯放电
时间为5小时00分。两个工况试验状态下的系统循环毛效率分别为61.28%和62.06%。
进行参数和系统修正后,系统循环毛效率分别为62.41%和62.36%,平均值为62.38%。
(5)2023年2月,针对河北张北县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离心压
缩机,中储国能公司委托第三方CNAS测试机构,依据国家测试标准GB/T10178-2006
开展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压缩机最高压比为115.5,压缩机额定工作效率为87.5%。
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不涉及相关专利。
五、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
压缩空气储能在安全性和寿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具有充放电功率高、储能容
量大、周期长等优点,被公认为两种适合大规模长时电力储能(>100MW)的技术之一。
2020年底,美国能源部发布《储能大挑战》,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大规
4
模长时储能系统进行重点关注,特别指出当其利用盐穴等大型储气洞穴时,有望成为全
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最具潜力的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新能源装机占比逐年提高,储能领域备受关注,压缩空气
储能技术因其在长时大规模储能领域的优势受到关注。2022-2025年,我国新增储能装
机中压缩空气储能渗透率或将达10%,预计2025年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76GW,
2026-2030年新增储能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的渗透率有望超过20%,预计2030年累计装
机容量达到43.15GW。从市场价值看,未来10年我国电力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0~3000亿元,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产值,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战略性
新兴产业集群,带来更多的经济附加值,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增强加工制造业整体实力。
目前,我国在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与产业化方面发展迅速、进步巨大,在世界范
围内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整体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二五以来,我国压缩空
气储能走过了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到系统集成示范的技术创新全流程,掌
握了系统设计、全套装备研制与测试、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等核心技术,核心装备自主化
率达100%,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装备完全自主可控,避免了“卡脖子”问题。其中
的典型代表包括:(1)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在河北廊坊建成了1.5MW
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试验系统。2016年在贵州毕节建成了用于微网的1.5MW先进压缩空
气储能商业电站。2016年在贵州毕节建成了国际首套储罐型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
能示范系统。2021年在山东肥城建成盐穴型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经第三方
CNAS机构现场测试,系统储能效率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洪堤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中小学生mixly创意编程 第11课 自动变速风扇-教学设计
- 个人与家政公司服务合同范本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信息系统中的通信网络》教学设计
- 8《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股东投资合伙合同样本
- 标准房产买卖合同范本解析
- 战略合作合同样本Top10
- 11 我是一张纸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Module 2 Unit 2 It will show in Harbin(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下册
- 光伏电气设备试验方案
- 经济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全套】
- 2024-2030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学习强国)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DL∕T 540-2013 气体继电器检验规程
- 数控机床技术先进性
- 2024年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1套参考答案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管理制度
-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名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绪论-第一章)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第3讲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