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语文综合检测试题_第1页
人教版必修语文综合检测试题_第2页
人教版必修语文综合检测试题_第3页
人教版必修语文综合检测试题_第4页
人教版必修语文综合检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语文综合检测试题本试卷共分两卷,第一卷为客观题,共30分;第二卷为主观题,共120分。用时150分钟,分数150分,两卷都必须答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若出现在试卷上不予赋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眩晕舷梯炫耀武力改弦更张B.羡慕募捐幕天席地蓦然回首C.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D.舟楫逻辑开门揖盗缉拿归案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成分迭加宏伟祁雨天网恢恢B.老态龙钟奥密踌躇覆水难收C.疏而不漏雕饰琢磨惨淡经营D.恪守不渝恸哭砥砺骄枉过正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微风的吹拂下,烛光在一瞬间行将熄灭之时,忽而亮了一下,可能这就是回光返照吧?B.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你问我答,彼起此伏,配合默契,使得课堂沸沸扬扬。C.这位年逾六旬的老者,虽然没有青年人一般强健的体魄,却凭匹夫之勇,在一年间就抓获了几十个小偷。D.开始两天硬闯经常被拦回,后来终于总结出一套“闯关”秘籍,算是摸着门、上了道,并且屡试不爽。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讨论文化问题,可以列举文化的各个部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伦理……请注意,数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B.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C.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能量或“封闭的”能量。D.杜甫的诗《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是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他的思乡之情。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7题。为什么中国不具备发生海啸条件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地震海啸?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的中科院院士陈顒说,地震海啸是指沿海地区或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导致的巨大灾难性波浪。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地震海啸,它的产生一般受三个条件控制:一是海水深度,即在1000至2000米,深水区比浅水区易于产生海啸;二是海底发生大地震,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三是有利地形,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一般地说,垂直差异运动、相对错运速度和面积越大,海啸级就越大。中国会发生海啸吗?因为中国渤海和东海的海深仅有40米到数百米,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只有南海水深超过1000米,再具备7级以上大地震和有利地形的区域才有可能发生海啸。但南海至今未发生过8级地震。此次印度洋海啸传到中国南海一带,浪高仅为8厘米,没有形成灾害,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隐蔽”得非常巧妙,尽管它能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在海平面上前进,但它的实际高度不过几厘米左右,行驶在上面的船只根本感觉不到。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首先应向公众普及地震海啸知识,建立防范救护预案等措施。目前,人类无法预测地震。我国有数千个地震监测点,若发生地震,国内5分钟、全球10分钟即可获得信息。虽然海啸波速每小时可达1000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快,但只要有防范救护预案,在获得地震信息后,就可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将损失减到最小。发生海啸后,最简单的防范措施就是远离海岸,人往高处走,船往海中行。(摘自《科技日报》2005年1月有删节)5.下列对发生“地震海啸”条件的述说不正确一项是A.海水深度在1000-2000米的深水区比浅水区容易发生。B.海底地震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C.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引起海啸。D.海底地形垂直差异运动、相对错动速度和面积越大,海啸级就越大。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中国渤海和东海的海水深度只有40米到数百米,不具备发生灾难性海啸的条件。B.中国南海海水深度超过1000米,至今没有发生8级地震,也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C.地震海啸发生时都非常“隐蔽”,因此,地震海啸无法预测。D.地震海啸发生时,人们应该向高处走,船只应该向海里行驶。7.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海啸波速可达1000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快,人类是无法避免海啸的。B.这次印度洋海啸传到中国南海时浪高只有8厘米,没有形成灾害,我国不必担心地震海啸的发生。C.目前,人类无法预测地震海啸,只能在接到地震信息时,采取预防措施。D.我国有数千个地震监测站,若发生地震,国内很快就能获得信息,因此,我国能够预防地震海啸。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1\*GB3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牅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2\*GB3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3\*GB3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节选自陆游的《书巢记》)注释:=1\*GB3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2\*GB3②觌(dí):相见。=3\*GB3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之病水者/巢之袭人者为避害之巢/则又为狂士之巢C.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其室曰书巢/信乎其似巢也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1\*GB3①乃引客就观之=2\*GB3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3\*GB3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4\*GB3④名其室曰书巢=5\*GB3⑤牅户墙垣,犹之比屋也=6\*GB3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A.=1\*GB3①=5\*GB3⑤=6\*GB3⑥B.=2\*GB3②=4\*GB3④=6\*GB3⑥C.=3\*GB3③=4\*GB3④=6\*GB3⑥D.=1\*GB3①=2\*GB3②=5\*GB3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以防犯轻浮浅薄的毛病。“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以免贻笑大方。“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第二卷(120分)四、(23分)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3分)译文:(2)信乎其似巢也。(3分)译文:(3)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4分)译文: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1)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2)本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剑阁峥嵘而崔嵬,,。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2)去时里正与裹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3),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五、(22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7题小巷深处林莉我是从村那头的坡顶上捡来的。据说,当时的我只是被一条破蓝布袄草草包裹着,有很多人围在那个坡顶上,却好象没有谁打算把我抱回去。有好心人跑到巷口对瞎眼的英姨说:“天赐给你的呢,总比不知冷热的竹棍强。”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来也有依靠。”于是,英姨麻利地收了生意,颇有节奏地用竹棒扣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弱却温暖的怀里。第二天,整个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门口有两个青溜溜石凳的小房子。为此,她从一双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150元。于是,我成了巷口卖冰棍的瞎眼姨娘的女儿。自我有记忆开始,家的概念就是一张厚重的、结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折价过期的奶粉冲调成的牛乃和一只好大好大的冰棒箱,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个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的那根光润的竹棍。小巷里人们就不曾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扣击声。人们常年见到的就是我——一个好丑的小女孩,每天搀着一个盲眼娘从小巷深处缓缓行至巷口。巷口摆着的小摊就是维持我们这个微寒家庭的唯一希望。夏天,母亲总会如一尊凝固的雕像般执著地守侯在几个大大的冰棒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通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尖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认不出色彩和式样来。但令人不解的是她的生意总比别人好。有时一天下来,竟有十多元收入,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时,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后凝集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到了冬天——冰棒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象模象样——饭桌上经常能点缀荤菜,我衣服上的补丁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以至没有。有很多次,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帮她,可她总是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要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生读你的书去,妈妈是什么样?你是什么样子?也能做这种事儿。”所以,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得像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读一些母亲也不甚懂的书。而母亲却是极以我为骄傲的。上小学二年级那会儿,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大概我写得还比较通顺,而且某些不会写的生字我用拼音的缘故,反正老师把我大加表扬了一番,说了一些诸如“小小年纪,大有作为”之类的话。回去,我便把作文给看不见的母亲看,还得意地向她转述一番老师的话,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泪,她一直就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了了不得,老师说她有出息,从小就聪明,长大了怕是要出国留洋呢!”甚至卖冰棒时,我都成了她的广告宣传:“吃我的冰棒吧,吃了便煞是聪明,跟我家阿莉一样。”说地多了,弄得那段时间我很是难堪,从此,即使得了表扬,也不敢说了。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油黑潮湿的板壁、熏黑的碳炉、烂糊糊的菜饭构成的生活,我总是极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棒……小巷深处,经常有我们一老一少蹒跚着的身影,还有人说:“一直听不到您竹棍点地的声音,倒还怪想的。”母亲这时便会骄傲起来,扬起头,握紧我的手,而我也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功臣。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同,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无不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与众不同,格外贫寒的家。我开始变得沉默,我开始回避一切同学,甚至我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棒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外,我几乎整天地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能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在这期间,别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她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而最让我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临行前,当我穿上母亲用本已微薄的生活费购置来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母亲眼光更是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候已从角落拿出来并已磨得锃亮的竹棍,扣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太寡油。”我清晰地听到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我却什么都没有说。高中新鲜的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过去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棒、瞎眼母亲带来的烦忧与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他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而宽裕的家。漫长一段时间,母亲果然守诺,除了每月由一位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家里的土产品、营养品及生活费外,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似乎真的开始淡忘了——那剥落了油漆的大门,那斑斑驳驳的锈锁,那圆润光洁的石凳,甚至包括那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召唤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也请来,你的优秀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哦!……这?”我迟疑了,“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一刻,我惊异自己说的假话如同真话一样。送老婆婆出门时,我衷心地对她说:“谢谢您这3年来为我操心,让您受累了。”“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造孽哟!……”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微微拂动在苍老的脸颊。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如枯竹枝般的手,还有那根光滑锃亮的竹棍。“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3年我哪这么有空个个月回乡,都是你妈央人把她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再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摸上汽车……”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条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棍,竹棍后蹒跚着,长长的,长长的一个人影。“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青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那条深深的小巷。(摘自2005年5月《读者俱乐部》)14.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6分)15.“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16.文章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什么作用?(4分)17.写出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6分)六、(15分)18.下面是一位名人的话,他打比方教导一位颇有成就的年轻人,让他打好基础,尽快出成果,请你把该名人话补充完整。(4分)装在口袋里的杏核,永远只是一只杏核,只有,才能。19.在下面一段话中找出四处语句及标点使用上的毛病,将原句序号及修改意见(或方案)写在横线上。(6分)①五四青年节那天,我校举办了一次主题为“青春颂”的大型演讲会。②各班都选派代表参加,③校长也荣幸地参加了这个大会。④会上,校长精彩的即兴演说,博得了一片哗然。⑤接着同学们踊跃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⑥会后同学们都感到十分兴奋,但更多的是责任重大。20.下面是关于海洋生物的介绍,请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海蛇尾的特点、功能。(不超过35个字)一只海星模样的动物挥舞着五条长长的手臂游过来,它看上去没有头也没有眼睛,但是事实上每条手臂都遍布着“眼睛”,全身就是一只巨大的复眼。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然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细小的凸透镜构成的,海蛇尾没有脑子,但是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可以把光聚焦到神经束上,产生视觉信号。这样,遍布全身的微小透镜就组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它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答:七、(6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从前,有只海鸟落到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隆重地迎接它,在太庙里设宴招待它,奏《九韶》乐曲给它听,摆上牛羊猪具备的丰盛食品给它吃。海鸟头晕目眩,十分忧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庄子》里的一则寓言。是说鲁侯只根据自己机的爱好养鸟,而不根据鸟的爱好来喂养,结果事与愿违,把鸟养死了。这种情况我们今天仍到处可见。那么,我们办事,是只凭自己的主观爱好,还是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呢?请以“主观爱好与客观规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1.C(C都读“piāo”;A“眩”“炫”读“xuàn”,“弦”“舷”读“xián”;B“蓦”读“mò”,其它都“mù”;D“揖”读“yī”,其它读“jí”。)2.C(A“迭”应为“叠”,B“密”应为“秘”,D“骄”应为“矫”。)3.D(A回光返照: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用在这里写烛光的忽明忽暗不恰当。B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闹。与语境默契有序不符。C匹夫之勇,贬义词,不合语境。D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与语境不符。)4.D(下引号外的逗号改为句号,内移引号里面。)二、5.C(仅是可能性。)6.D(A不具备发生海啸,而不是“灾难性”海啸;B已经具备,但是还没有发生过;C说法过于绝对。)7.C(A得到地震信息后可以预防;B“不必担心”说法不当;D我国无法预测地震海啸,只是能预测地震。)三、8.D(第一个“其”代自己;第二个“其”是它。A都是主谓间的“之”,无义,不译。B都是“是”。C连词,都可解为“可是”)9.B(=1\*GB3①说的只是陆游的一个动作,=3\*GB3③=5\*GB3⑤只是客人谈话的内容,与陆游读书或实践探索无关)10.C(应该是:警戒自己和他人)四、11.(1)燕子在屋梁上筑巢,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2)确实是像巢一样啊。(或:它的样子像巢一样是真的啊。给2分。)(3)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12.(1)写出了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2)以时间为线索,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13.(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3)千载琵琶作胡语。五、14.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15.满足——厌恶——淡忘——悔悟。“我”的虚荣而无知母亲的爱。16.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17.“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在风中,她无助……又光又亮的竹棒。”“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