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曹操诗歌的悲凉之美一、曹操诗歌的悲凉之美探源 1(一)何为悲凉之美 1(二)悲凉之美探源 1(三)忧患精神 6(1)忧国忧民 6(2)忧时忧身 6二、曹操诗歌的悲凉之美 11(一)现实之悲 111.国家离乱之悲 112.百姓疾苦之悲 12(二)伟业之悲 13(三)人生之悲 15三、曹操诗歌悲凉之美的表达 7(一)视觉冲击 7(二)情感共鸣 91.同时代的情感共鸣——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92.跨时代的情感共鸣——对生命与时空的思考 10结语 19参考文献 19摘要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丁梓原.探究《三国志》曹操形象与人物评价[J].散文百家,2018.是其辉煌人生的两个方面,他不仅是汉魏政权的奠基人,还是建安文学的开山人,现存的二十余首曹诗,均为乐府诗,很好的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以“古直悲凉”著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曹诗的悲凉之美深深的植根于我国儒家的思想内涵之中,通过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表达出了诗人的现实之悲、伟业之悲与人生之悲。丁梓原.探究《三国志》曹操形象与人物评价[J].散文百家,2018.关键词:曹操;诗歌;悲凉之美曹操被称为“乱世枭雄”,在战火纷飞的汉末三国时期,既是处在政治中心的风云人物,又是一名为世、为民、为现实、为人生而歌的诗人。建安时期政坛风云变幻,文坛人才辈出,而曹操诗歌独领风骚的特殊气质来源于他政治家的野心,军事家的豪情,也来源于他特殊的出身,丰富的经历,他的诗歌所折射出的悲凉相较于同时期诗人具有更宏大壮阔的情感和更丰富的哲思。本文拟从曹操诗歌悲凉之美的思想源头入手解析,继而探讨曹诗艺术表现悲凉的艺术手法,进而从多个层次总结曹诗的悲凉之美。一、曹操诗歌的悲凉之美探源(一)何为悲凉之美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与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对于社会现实、政治局势、军事势力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折射到诗歌中,就展示出了更为宏大的视野、更加丰富的情感与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时,作为活动在建安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曹操的诗歌也充分体现了建安文学“深沉强劲、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这样评价曹操的诗歌,“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7):6.这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特点的中肯评价。曹操用他的雄才大略征服了天下,也用他的“气韵沉雄”和“慷慨悲凉”在诗坛中独树一帜。然而,“悲凉”是一种美学主题,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从最基本的感受来说,悲凉是一种自然的感受,代表着人类的悲苦,而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在诗歌中,通过没有生机的艺术形象的呈现,以及各种悲苦的意象反复使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一种挥不去的悲冷和孤独,呈现出一种冷色调状态。那么,曹操的诗歌中是如何呈现出一种悲凉之美的呢?通过阅读整理,笔者以为诗人多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意象来体现。诗人往往采取宏大且孤寂的意象,给读者带来震撼。许多诗人的着眼点往往也非常巧妙,通过各种不完整的美来将悲凉映射在诗歌之中。而且极大多数悲凉的诗歌集中在秋季为背景,都想要借秋天的萧瑟凋零来表达自己悲凉,以及还有月光下的凄惨,也是诗人特别所喜爱描写的悲凉之景。这是中国诗歌中所特有的文化,也是大自然所塑造的自然之美。二是通过情绪来体现。悲凉的阅读体验,是诗人主观情绪的融入。很多客观的事物中,本是没有其感觉的,正是由于诗人把自己的情绪注入其中,才有了其悲凉之美。很多时候这些情绪来自于诗人现实中的悲凉无奈,他们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失意至极,不能进退,心有不甘,有家不能回,也不能替国家效忠,更不能爱惜自己的爱人,传统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促使他们拥有巨大的矛盾和内心的冲突。最后,只能化为诗中对家国、对自己的理想痛苦之情。钟嵘.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7):6.(二)悲凉之美探源汉代道家文化发展繁盛,汉末时期玄学兴起,曹操也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曹操诗歌的悲凉之美也是深深的植根于我国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内涵之中的。曹诗以时事为描写内容,反映社会现实,用极其写实的笔法书写社会政治黑暗,书写动荡时代背景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书写这一时代背景下深重的时代和人生苦闷,充分体现了“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体现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意识。1.政治精神(1)理想社会的设想古代社会,大部分文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修身、齐家、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为一体。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09):32.儒家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在《礼记·礼运篇》曾这样构建了这样一幅美好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必”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黄山出版社:1987(02):67.(《礼记·礼运篇》)这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09):32.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黄山出版社:1987(02):67.而曹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他的诗歌中也畅想过理想中的社会,勾画出了相似的图景。例如在《对酒》一诗中提到“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咸礼让,民无所争讼。囹圄空虚,冬节不断。”《度关山》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描绘,“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诗中这副君主贤明,制定法规的盛世景象和《礼记·礼运篇》中的描绘遥相呼应,可见,曹操的这份想象来自于儒家思想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然而,由于曹诗中的悲美艺术底色,当这种理想达不到时,诗人就会呈现出苦痛的艺术感情。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联合将领吕布刺杀董卓,董卓之乱最终宣告结束。但是,不久之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重新攻入长安,不仅杀死王允,而且大肆劫掠。至此,东汉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北方地区出现李傕、郭汜、韩遂、马腾、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张绣、张鲁等军阀争相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当对政治充满希望充满理想的曹操一次次看到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战死沙场的将士,看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游宦才子不能被君主所赏识,看到动荡不堪的政治环境,便会产生心酸与艰苦、痛苦与无奈。(2)民本思想的体现儒家传承发展至孟子,出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理论,这是中国早期的“民本思想”。曹操悲悯百姓的民本思想就是在目睹军阀混战的惨状之后,由恻隐之心萌芽、由推己及人生发,进而逐步形成的。初平元年,袁绍、袁术、孙坚、曹操等关东豪强组建讨董联军,公推袁绍担任盟主,西进讨伐董卓。讨董联军连战皆捷,为了避其锋芒、控制朝廷,董卓纵火焚毁洛阳,裹挟官民西逃长安。讨董联军原本就是关东豪强抱团取暖的产物,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在与董卓作战的过程中,尚能一致对外,董卓西逃之后,外部压力一旦松懈,内部矛盾逐步显现。盟主袁绍虽然是“四世三公”的贵胄子弟,素有贤名,实则是个犹豫不决、寡断少谋之人。于是,讨董联军屯兵酸枣,畏惧不前。曹操屡次进言,要求讨董联军趁热打铁、攻克长安。但是,都未被采纳。于是,曹操独自引军,西进讨董。当时,中原地区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曹操目睹这些惨状后,挥笔写就《蒿里行》。《蒿里行》集中体现了曹操悲悯百姓的民本思想。其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是借用典故,讲述关东豪强组建讨董联军,计划西进讨伐董卓。“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是说讨董联军原本就是关东豪强抱团取暖的产物,其实内部矛盾重重,董卓西逃之后,内部矛盾逐步显现,开始自相攻伐起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是说深受汉室恩泽的袁氏家族背叛汉室,先是袁术在南方自立为帝,接着袁绍在北方偷刻玉玺。由于战火连绵不绝,士兵不能卸下战衣,以致甲胄生满虱虫,百姓更是大批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是说死尸暴露在田野中,无人埋葬,最终化为白骨,方圆千里之内,完全没有人烟,也听不到鸡鸣,百姓苟活下来的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令人痛心疾首。通观全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曹操对于黎民百姓的悲悯、对于军阀混战的痛恨,究其本质,这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恻隐之心”,其所反映的,正是曹操悲悯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的仁政思路。曹操悲悯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的仁政思路是体现在他的绝大多数诗歌作品中的。在《度关山》中,曹操以“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兼爱尚同,疏者为戚”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关于君主之责、为政之道的见解,曹操认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认为上天设立君主一职,就是为了帮助百姓确立秩序。在《对酒》中,曹操更是以“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施行“休养生息”、建立“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木斋.论中国文学的三次自觉――以建安曹魏文学自觉为中心[J].学术研究2010(07):4.木斋.论中国文学的三次自觉――以建安曹魏文学自觉为中心[J].学术研究2010(07):4.2.士大夫精神“儒,柔也,术士之称。”(《说文解字》),由于儒家重礼,因此,这里所谓“术士”指在上古时期专事丧葬礼仪的官员。可见,儒家本是由士大夫阶级组成的,代表士大夫利益又能体现士大夫价值的思想流派。儒家文化赋予了“士大夫”阶级以社会责任,对他们有着极高的品行要求和道德标准。曹操受儒家文化影响深重,他的诗歌中就体现了强烈的“士大夫精神”。(1)责任意识儒家文化赋予了“士大夫”阶级以社会责任,对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甚至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宪问》)主张士大夫应有牺牲自我,拯救苍生的责任感。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融合、大转折、大变革时期,伴随着剧烈的民族融合、频繁的兼并战争,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的控制效力受到空前削弱。但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作为已经问世七百余年的“显学”,儒家思想对于门阀士族、文人墨客依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曹操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百家学说,但是,他的文学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仍旧是儒家思想。所描绘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民无争讼、天下为公的景象正是儒家思想所一贯追求的。“天地间,人为贵”,在《度关山》被创作之时,曹操早早的明白,在天地之间,一个人拥有责任意识是最重要的。他把治理天下的责任包揽在了自己身上,他时时刻刻在思考着如果履行自己治理天下的大任。“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就很能说明他的责任心有多大,窥探出他把任用圣贤和治理城邦视为自己最需要去做到两件事。以及“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说明曹操有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自身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治理天下的大能。陈松青.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悲剧意识[J].贵州文史丛刊,2000(05):13.其诗歌中强大的气势,与他内心强烈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他的责任意识大多是为了反正统、冲破旧思想、冲破旧习束缚而去执行。比如关于历史上人人恪守的寒食节习俗,曹操就认为吃寒食有害人民身体健康,下令让人民不再沿袭寒食习俗。可见在他的心中,践行儒家的最好做法并不是恪守旧风俗,而是彰显为民谋福的政治责任,即是是这样的小事,他也会尽心尽力。在行军打仗之中,曹操更是对每一个士兵都尽到自己作为统帅的责任,方能吸引各路能人志士为他效力。从这些看来,曹操的责任意识和他本人的性格密不可分且让他一直抱有使命感,一往无前。陈松青.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悲剧意识[J].贵州文史丛刊,2000(05):13.(2)尊贤举能在历史上,曹操爱才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诚然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举纳贤才是取得政治战争胜利的绝佳武器,然而,曹操之爱才也不可谓不是出于儒学思想的影响。《论语•子路》中记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可见,儒家思想并不认为政治人才需要十全十美,不能有半点劣迹,实际上,儒家思想更重视士大夫的才能和德行,对于细小过失和出身,并不过多在意。孟子也曾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可见尊贤举能是儒家关于理想政治的重要设想。曹操非常爱惜才子是因曹操的性格所成就的,也就是说在曹操的骨子里,他打心眼就对那些有才能人心存敬佩之心。曹操在早期的时候就单纯的针对有才能的人发布“唯才是举”的制度,并四处发布“求贤令”,提出,“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8(05):53.(《举贤勿拘品行令》)只求有才能的人全部聚集到他的身边。当然,从历史记载我们可知,最后的结果并没如曹操所愿,大部分能人志士最后都没有留在曹操身边,甚至还有一些试图谋害曹操。尤其是郭嘉去世,身边的有能之人越来越少时,曹操对人才渴望也愈加的强烈。这一时期,他总是会在诗里悲叹自己留不住人才,例如《短歌行》就是在那一时期所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开头就说明曹操这一时期已经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来来去去,一切过往云烟。在后面的“去日苦多”中,我们更能感受到曹操在这么多年招揽能人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说明曹操始终还是抱着自己尊贤举能的理想在继续自己的作为。无论时过境迁,曹操都希望自己这一生能够和他的才子们改变这个混乱的世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及在《善哉行(其二)》中“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的政治态度,表明曹操迫切想要平定天下之乱,以及曹操孜孜不倦想要完成一统天下的愿望。可事实却是,难成大业,病入膏肓,前路艰辛,直到曹操死去,也未见尊贤举能带来光明。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8(05):53.3.忧患精神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孔子在做学问这个问题上就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孟子更是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的说法,将忧患意识提到了更高的位置。自此,忧患意识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种向上品格,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之士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曹操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世家子弟,在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忧患意识,并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1)忧国忧民西汉初年,受到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争霸战争的影响,百业凋敝,百废待兴,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重建社会秩序,注重“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道家思想成为受到统治阶层追捧的官方意识形态。到了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思想显赫不再,但是,道家思想对于门阀士族、文人墨客依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曹操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气出唱》中写道,“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然而,曹操毕竟是一名满怀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在军事战争中,他都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薤露行》通过何进误国、董卓祸国殃民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悲愤忧国的思想感情。“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就所任用的大臣不良说起,直接探究东汉王朝朝政混乱的原因。“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一句对董卓令人发指的暴行口诛笔伐,对汉室惶惶基业的倾覆痛心不已。(2)忧时忧身汉末时期,可以说没有曹操就不会有邺下文人集团,就不会有建安文学的繁荣。在论及曹操诗歌风格又说所以不妨说曹操是建安文学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和创导人,是他莫定了建安诗歌的基调。由此看来,一部分人认定曹操对建安文学起到了不利的影响之外,较多的人认为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建安时期文学的领导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在汉末乱世,国家动荡黑暗,人民苦不堪言,大部分文人所表现的,普遍都是对苍生百姓的关怀,对战争的愤恨。而曹操,面对着汉末四处战乱,内心于心不忍,心怀哀叹。我们可以曹操的很多诗歌里看出来,他的确是“忧时忧身”,不仅是内心担忧这个时代的走向,更多还有担忧自己的性命难保。曹操其实是一个心胸宽广、对社会和平有着期待的人。比如在《对酒》最后一句当中,曹操很明显的写到了:“恩德广及草木昆虫。”魏小羊、张旭明.如意吉祥-世人所愿[J].中国集体经济,2016(03):6.引用原文他希望恩德能遍布这片大地,平息一切,让天下苍生都恢复如初。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一方面是皇室的日益破败,另一方面是天下政权坍塌,导致宦官奸臣四处作乱,人民百姓的生活毫无希望。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让这样一位心胸宽广的诗人相当意难平。所以,在忧患精神和悲壮之情的双重驱使下,曹操的诗歌大多自然都是悲凉的。再例如《蒿里行》中言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曹操在看到民生动乱、战乱死亡时,自己内心产生了巨大的痛苦。面对这种社会环境恶劣的现状,他满腔忧愁,郁郁寡欢,其作诗沿袭一贯的悲凉。在他写的诗《薤露行》当中,也把国家的状况描写的很直白,“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这赤裸裸写出了国家的大权现在都在乱臣贼子手里。而当时的情况正是洛阳城被董卓扫荡一空,昔日鼎盛的洛阳城如今也只不过是董卓作欢所剩下的残骸。以及在前两句“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就把当时的大环境做了一个整体的概括,更是表现出了自己对目前乱世的态度。在曹操眼中,目前国家就是一片废墟,在这废墟之上,曹操满怀悲痛,对废墟中的人民抱以同情,所有的悲情溢于言表。魏小羊、张旭明.如意吉祥-世人所愿[J].中国集体经济,2016(03):6.引用原文二、曹操诗歌悲凉之美的主题(一)现实之悲1.国家离乱之悲曹操在诗歌中描写国家离乱之悲时,字字独立,古拙浑厚,凝重和古雅兼具。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将战乱中社会的凋零,人民的惨状刻画的入木三分。这种写法,在其他诗人的诗句中也有着类似的描绘,例如曹植诗的“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其一)中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蔡琰《悲愤诗》中的“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等句,皆是直接描述战乱中曝尸于野的情形,但和曹诗相比,更多得着墨在某一场景细节的描写,体现的更多的是文学家对个体灾难的共情,但缺少的是对社会凋零、民生惨淡的关心,缺乏政治家的视野和胸怀。曹操有关国家离乱题材的诗歌中的“气”从《典论·论文》中分析是一种阳刚之气,清浊之分中可看作是清气,在诗歌中体现出一种慷慨悲凉之气和雄浑之气,可见曹操面对离乱的国家,心中的“气”是多么刚正和浑厚,而这一特点又反馈到了他所作的诗歌之中。建安以来,七子等文人就随曹操多次出征并且参与到具体的政治活动当中,在参与中留下了不少诗文篇章,这也说明了建安文人更多的是围绕曹操的政治事业在展开文学活动,或者说曹操重文学、文士是源于文章在治国理政中所起的作用,因此他的诗文实践也就自然地体现出“经国之大业”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刘表坐镇襄阳经营荆州近二十年,形成了一个“境广地胜,西通巴蜀,南当交趾,年谷独登,兵人差全”的一方乐土,与中原地区频繁战乱导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面对国家的现实之悲,曹操的诗歌体现了对立性和其自身价值,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这个命题的深入思考,不同于之前多数人的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悲观无奈,曹操的诗写出了慷慨的英雄气,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在这样的国家下,曹操他是傲世的霸主,孤独的诗人,霸主和诗人之间的曹操有非常强烈的文人个性。《蒿里行》兵刃相见,身亡刀下,“万姓以死亡”“生民百遗一”“白骨露于野”,曹操的诗同时有着悼亡之痛,对苍生在乱世之中的“死”十分感慨。曹魏诗歌整体呈现悲凉慷慨、悲情深重的特点,而风意象则是这种风格展示的最佳载体,因此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凉风”“寒风”“悲风”“北风”“秋风”等意象。如曹操诗云“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甚至在诗中,曹操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面对着这惨绝人寰的景象,曹操在诗歌的最后写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国家离乱,曹操所表现出来的悲,反而体现在他的“乱世奸雄”上。曹操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一方面,是他苦心孤诣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吃里爬外,变刘氏江山为曹魏天下。他最奸诈残酷,也最有会玩弄权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碰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俞东升.母亲,省己不省人(外2章)[J].当代教育,2021(03):164-165.”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绝奸”的真面目。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这一时期,曹操的所作所为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俞东升.母亲,省己不省人(外2章)[J].当代教育,2021(03):164-165.2.百姓疾苦之悲作为一个在汉代受儒学思想影响深刻的政治家和文人,他对黎民苍生有着极大地政治责任感,表现在他对百姓的苦难生活有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并在诗中用写实的笔法反映出了生灵涂炭的现实。“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在《却东西门行》中,曹操很直接表达人们每日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的场景。普通人的人生说变就变,且在这颠沛流离之中只能自己为自己逢凶化吉、祈求平安。同时,“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表达曹操把百姓疾苦都看在眼里,并自己一往无前为百姓改变现状。如诗歌中“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一般,曹操一生都不愿意离开战场,并不是他想要戎马一生,而是当他看到百姓疾苦之悲时,自己于心不忍,甚至“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希望自己能永生永世战到自己看到百姓疾苦消失的那天。《薤露行》中“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董卓胁迫献帝西迁,强迫数百万百姓同行,百姓沿途号泣,积尸盈路,诗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蒿里行》一诗中“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的诗句,写实性地描写出了连年战争为老百姓的生存带来的困境,诗句真切直率,画面感带有极大地视觉冲击力,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3.士兵羁旅之悲曹操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御军三十余年,征战无数;作为诗人,曹操又有着敏锐的情绪感知力和共情能力,他有野心,但也有情怀,体恤下情,尤其对士兵的怀乡之情有着深刻的同情,甚至感同身受。他在诗歌中并不讳言将士们的思乡之悲。关于士兵羁旅之悲,最典型的莫过于曹操的《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描写了曹操一路抄着艰难的山路,从侧面进入敌方地界。可以想象,当时是北风呼啸,四处都是危险。虽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也在这悲凉天气里日益变差,但是仍然无法停下继续征伐的脚步。在后续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曹操带领着士兵度过了一日又一日的艰辛度日和悲凉壮阔,无论是通过战争平定叛乱,还是之后休养生息。曹操人生的每一步,都带给了曹操不小的压力。不仅是他的士兵一生都在随他羁旅,他本人也一生被压力所迫无所适从。随着自己和士兵年纪日益增长,统一天下的梦想离自己越来越遥远,他和士兵悲凉的心情也日益加重,年轻时的热情到此刻全然涣散。早年的他,一直幻想着自己“驾六龙,乘风而行”,与士兵“东到海,与天连”,但现在的他,早已没了当年的豪情壮志,只有眼下庸庸碌碌辗转羁旅陪伴着他和他的士兵。在《秋胡行》最后一句“明德通灵,降福自天。”他也把一切的希望寄托于天地,希望天地开眼,能让士兵们早日结束羁旅,建成大业。与此同时,他也在《气出唱》里写到自己希望“担当爱气寿万年”,让自己一直征战下去,直到看到希望的那天。对曹操晚年来说,这些希冀的背后,饱含的是浓浓的现实中的曹操以及他的士兵对眼前一起的悲凉之情,也是自己和士兵在天地之间微不足道的哀叹。(二)伟业之悲1.求贤若渴的忧思之情曹操在用人方面采取了“唯才是举”的政策,他深刻地认识到有智慧有谋略的人才在对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在赤壁之战打败后,曹操颁布了《求贤令》,强调不拘品行背景,广纳贤才。在曹诗中也处处体现着对贤才的渴望。《短歌行(其一)》中诗人用《诗经》中表达姑娘思念爱人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又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现自己诚挚热情的对待贤才的态度。然而还有众多贤士因为种种原因或者误解而不为曹操所用,不禁让曹操发出“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慨叹。在《善哉行(其三)》中“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诗人再次以周公吐哺握发的典故,来表现对贤才的汲汲以求,以及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虽然笙歌美酒,欢宴嘉宾,但诗人却怀着贤才不能尽知和一部分人不为自己所用的悲凉。客人皆乐,而诗人独悲,诗人无法排遣的胸中的愤懑,又不愿再声色中求得暂时的宁静,只能借诗歌无奈悲诉。《秋胡行(其一)》中写道,“正而不谲,辞赋依因。”曹操以齐桓公自比,希望宁戚那样的贤才能为他所用,来完成西伐的事业。曹操不仅在军事政治事业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求贤渴望,他对贤才的广泛接纳也直接开启了建安文学的鼎盛局面。正如学者刘知渐看来,“而曹操网罗建安七子,这对七子本身写作,并没有起过什么积极作用,相反的是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葛晓音《八代诗史》中论及曹操诗歌特点时指出,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本人又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凭借政治地位搜罗天下文士,开创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自己在戎马位惚之间,投戈赋诗,息鞍吟咏,以气雄力坚的风骨成为诸子的表率。建安诗风务尚通达,实由曹操首开风气之先。”阳清.八代叙事文学习尚述论[J].文艺评论,2014(06):5.徐公持编撰的《魏晋文学史》认为:曹操重视文学事业,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运好.真实的人生记录.曹操文学的主体特点(下)[J].文史知识,2021(06):8.阳清.八代叙事文学习尚述论[J].文艺评论,2014(06):5.刘运好.真实的人生记录.曹操文学的主体特点(下)[J].文史知识,2021(06):8.2.以天下为己任,奈何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曹操的军事野心、政治理想和士大夫情怀,都源于他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慷慨之情。然而,这种慷慨之情之所以体现出悲凉的韵味,是因为曹操一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又对现实有着清醒认识。曹操目睹了董卓倒行逆施,为了控制朝廷,纵火焚毁洛阳,裹挟官民西逃长安,当时的洛阳周边方圆百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于是挥笔写就《薤露行》,诗中集中体现了曹操激浊扬清的救世情怀。“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是说东汉历代君主用人失当,以致埋下祸根,特指灵帝重用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的何进;“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是说何进进退失据、犹豫不决,导致诛杀宦官的密谋泄露,不仅自己事败身死,而且致使朝廷落入董卓之手。“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是说董卓把持朝政,倒行逆施,政治黑暗,国已不国。“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是说董卓为了控制朝廷,纵火焚毁洛阳,裹挟官民西逃长安,洛阳化为废墟,自己见到此情此景,如同昔年纣王之兄微子路过殷都废墟,伤痛不已。通观全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曹操对于严峻时局的忧虑,对于社会动荡的痛心,究其本质,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体意识、担当精神,其所反映的,正是曹操激浊扬清的救世情怀、河清海晏的治世情结。这种情结体现在他的绝大多数诗歌作品中的。例如,在《步出夏门行》中,曹操以“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的诗句描写了桓帝时期河朔地区士人穷困潦倒、百姓怨声载道的社会现状,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原地区社会失序的忧虑。在《却东西门行》中,曹操更是以“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的诗句抒发了大业未竟而垂垂老矣、任重道远而全力以赴的复杂心情。(三)人生之悲1.对复杂出身之悲叹曹操的出身是他终其一生被诟病的缘由之一,作为政治家,曹操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处在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政敌更是将他的出身作为攻击的手段之一,反被世人诟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这里其实是“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东汉王朝是一个注重门阀、讲究出身的时代,虽然曹操的父亲曹嵩曾经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但是,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是依靠承袭曹腾爵位获得入仕资格的。因此,虽然曹操的家世也算显赫、家资也颇丰厚,但是,这样的出身,在京城洛阳,自然为袁绍这类“四世三公”的贵胄子弟所不齿、所嘲弄,可想而知,青年时期的曹操内心一定羞耻又苦闷,生活一定隐忍而压抑。这种复杂的出身令曹操自卑自叹,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悲叹之情为他的诗歌添色不少。在《善哉行(其二)》中提到,“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直言自己孤苦的出生,将福薄孤苦,无依无靠的内心体验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对自己卑微出身的悲凉的无尽感叹。然而,面对贵胄子弟的歧视,面对权臣达宦的打压,曹操既没有意气消沉,也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改变命运,因此,青年时期的曹操立下了革新政治的壮志。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曹操申明律令、严肃法纪,一时之间,“京师敛迹,无敢犯者”。在担任济南国国相时,曹操整饬吏治,禁绝淫祀,一时之间,“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灵帝在位期间,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大族,图谋废黜灵帝,另立新君,当时,曹操贤名在外,因此,他们极力拉拢曹操。但是,却被曹操严词拒绝。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8(04):46以上这些事例足以说明,曹操激浊扬清的救世情怀、悲悯百姓的民本思想、扫清六合的统一理想既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产物,也是曹操个人复杂身世的产物。内心里的羞耻与苦闷,个性中的骄傲与自卑,激发了曹操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鼓舞着曹操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8(04):462.不被理解的苦闷悲叹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演义》)的策略。但他的政敌则攻击他“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三国志•周瑜传》),朝野上下也对他多有诽谤谣言,说他欲代汉自立。加之曹操的出身,令他萌生的自卑心理,以至于这种不被理解的苦闷被不断放大。一方面,曹操内心对汉王室还是有所敬重的。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以质朴、坦率的语言直言绝无篡汉自立的野心,提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用这样震撼人心的语言以明志。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8(08):37.在诗歌中曹操也反复强调自己对汉室的尊崇,在《善哉行(其一)》中,诗人赞扬奠定周朝基业的古公亶甫和让国的太伯、仲雍、伯夷、叔齐,通过历史人物表明自己尊奉汉室,谦让的政治态度;对晏婴的守正不屈,加以赞美,表现了曹操虽处乱世也会保全德行不做窃国之佞臣;写孔丘的赞扬使臣,暗示他对汉室的尊崇。然而无论曹操如何申辩,外界却对他人品一直持以否定,这令曹操内心十分苦闷,并表现在了他的诗歌中。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8(08):37.另一方面,他也为人坦荡,不隐藏自己的政治野心。曹操是有着惩奸除恶、发展国家、矫正秩序的政治理想的。曹操深知自己具有极强的功名心和权力欲,但他从不掩盖着一点,而是坦然地承认这一点,并竭尽所能加以实现。刘邵说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对自己是治世之能臣而大喜,这足见他对自己个性认识的深刻,“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说明了他敢于坦诚地面对自己。“但欲孤委捐兵众,归就所封武平侯之国,实不可耳。诚恐一解兵柄,为人所害。孤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同样说得襟怀坦荡,没有一丝虚伪。然而曹操是有能之人,也期望大家能认可他。3.人生苦短的生命感叹汉末魏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天灾人祸不断,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无疑迎合了门阀士族和社会民众的心理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曹操自然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宣扬“四大皆空”,因此,常常以“朝露”、“浮云”比喻人生的无常、短暂。曹操就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感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观沧海》中,曹操更多不是悲哀,而是经历一切之后豁然开朗的心情。《龟虽寿》是体现这一主题的名篇,诗人冷静的认识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诗人伤“大化有尽”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也更能体现时间的珍贵。流光易逝的惶恐伴随着他的勃勃野心,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悲慨之声。《秋胡行(其二)》中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情更加突出。“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想登上太华山和神人一起远游,想求得不死仙药长寿万年,然而诗人却明确的意识到“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且“壮盛智慧,殊不再来”盛壮年华与智慧不再,力不从心,功业难成,这种忧患与日俱增,加剧了作者的无奈和痛苦,充溢着生命短暂与功业难成的孤独意识和悲凉情感。三、曹操诗歌悲凉之美的表达(一)视觉冲击对场景的描写可以直接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曹操诗歌构思深谙此道,他将社会战争场景用白描的方法直露在读者眼前,并佐之以波澜壮阔的意向,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审美。1.残酷的“汉末实录”曹操诗歌常常用白描的手法,直露的展现残酷的社会现实,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被后人称作“汉末实录”。在《古诗归》中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实录,真诗史也”1《古诗归》:体现竟陵派诗学思想的选本1《古诗归》:体现竟陵派诗学思想的选本[J].解国旺.
古典文学知识.
2007(01)王雅辰.对《古诗归》及其辑录汉诗的研究现状探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3):2.《蒿里行》中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成为千古名句,句中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画面。战争堆砌的累累白骨,苍茫大地一片死寂,宛如炼狱般的场景,对读者有着强烈的感官刺激。《苦寒行》中对环境的直接描绘,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惟妙惟肖。用凄凉场景直接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氛围。《薤露行》以凝练的语言、写实的笔触,翔实记述了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挥师祸乱洛阳、关东豪强兴师讨董、联军内部自相杀伐的经过。钟嵘在《诗品·魏武帝·魏明帝》中评价曹操诗歌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胡国瑞认为:首先他能冲破传统的文人偏见的束缚接受了汉乐府诗歌的影响,运用乐府古题书写现实的生活情感,继承和发扬了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开文人拟古乐府而进行诗歌创作的端绪。其次,他在其乐府诗中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悲惨的社会实况,并因此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进取要求,使其诗歌具有一种慷慨之气,强烈地腾发出这一时代诗歌所特具的积极精神。魏小羊,张旭明.如意吉祥.世人所愿[J].中国集体经济.2016(03):6.刘知渐在《建安文学编年史》一书的序言中谈到曹操与建安文学的关系。他继承使用了鲁迅的观点:建安文学“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认为这比郭沫若把“建安文学的高潮”归功于曹操一人高明。建安文学高潮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果没有包括曹操在内的众多文士们自觉地反映现实,是不会有建安文学这个高潮。刘知渐.建安文学编年史[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12.魏小羊,张旭明.如意吉祥.世人所愿[J].中国集体经济.2016(03):6.刘知渐.建安文学编年史[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12.壮阔的场面作为一个豪情壮志的政治家,曹操的诗歌也可以体现出其性格特征,他的诗歌尤其擅长描写壮阔的场景以增加慷慨之气。例如《短歌行》一诗,全诗每八句为一小节,共四节。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感叹时光易逝,并非局限于普通人人生的生老病死,而是感叹壮志未酬,追求的精神层面的不朽。第二、三小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求贤若渴与一片赤诚,感情逐渐深入,对贤才的渴求之感也愈发强烈。第四小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以周公的礼贤下士为“良禽择木而栖”提供了最好的答案。开首四句直言人生苦短的悲伤,笼罩着挥之不去的悲凉氛围;结尾四句则直抒一统天下的自信,高歌唱着难以抑制的慷慨旋律。对人生苦短的感伤悲戚与对完成霸业的激昂自信,构成了这首诗歌总体的美学风格,即悲凉与慷慨。诗歌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表达出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也抒发了其对贤才归附的深切期盼。其遣词造句中透露出的魏晋风骨。为了凸显其诗歌的壮阔景象,曹操还特别喜欢使用宏达的意象。例如对大海意象的使用。《短歌行(其一)》中“海不厌深”写出了大海广纳寰宇苍莽的气度。《观沧海》中“沧海”、“洪波”意象,展现大海吐纳日月、含蕴群星的特征。此外,他还喜欢用“高山”这一意象,《气出唱》《精列》《陌上桑》曾多次描写泰山、蓬莱山、华阴山、君山、昆仑山等各种“高山”意象,《短歌行》“山不厌高”以高山来表现诗人俯仰天下的雄心,“山岛竦峙”象征诗人屹立不倒的壮志。(二)情感共鸣曹诗对现实的描绘并不仅仅依赖苍白的描写,还会用抒情文字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曹诗善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在描绘现实的同时,说出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感慨,以达到和读者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可以简要分为两个层次。1.同时代的情感共鸣——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关注现实是曹操诗歌的一大特色,除了白描手法之外,曹操在诗歌中还会有大量的抒情文字,对社会现实加以批判,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而这种社会现实题材的诗歌,能和同时代的人们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和士兵能够体会到统治者和政治家对他们的同情,而同处于统治阶级的士族和文人,也能被曹操所感染,生发出政治责任感。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就是这样一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末世场景,这也是曹操产生激浊扬清的救世情怀、悲悯百姓的民本思想、扫清六合的统一理想的时代背景,让人心生情感共鸣。《薤露行》一诗中“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曹操面对百姓分离,死伤遍野所传达出的忧虑和哀婉,引发读者的心灵震撼。《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悲悯之情,呼之欲出。诗人把悲国忧民的情感与延续了十多年的社会大动乱的现实相融合,唤起读者忧时伤世的自觉共鸣。2.跨时代的情感共鸣——对生命与时空的思考“人生”、“时间”、“生命”都是重要的文学主题,古今中外都有着许多的思考和感悟。曹操的诗歌在这一领域成就颇高,其特征是在对人生的感慨中融入了慷慨的豪情,所传达的精神鼓舞古今无数志士,后世的每一代读者都能从曹诗中找到情感共鸣。曹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比较集中的反映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例如《观沧海》一诗,就被评价为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的作品。正是对于自己的未来和夺取江山的宏图伟志有积极的态度和强大的信心,包含了他对政治的报抱负,为未来的期望以及他博大的胸襟。《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名句,《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朝王敦常在酒后吟咏“老骥伏枥”四句,足见其脍炙人口,今天我们读来,仍能受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的鼓舞。《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含有苦闷,但是并不是消极颓废的,而是蕴含着一种豁达慷慨的情感,引发无数的共情。《精列》一诗中“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提出生死乃是自然规律,即使是圣贤也不能逃避和超越,圣人贤人也会死亡,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秋胡行(其二)》又一次阐述这种哲思“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提出“存亡有命,虑之为蚩”生死本是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业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经济周期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小语种考试试题及答案成功解锁
- 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重要考点清单试题及答案
- 理财策略的动态调整与优化试题及答案
- 2025年CFA考试信托投资者权益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的基础知识与试题答案
- 2025年SDH光纤传输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其他未列明电子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硫代硫酸盐合作协议书
- DB41T 1633-2018 排油烟设施清洗服务规范
- 连续梁线型控制技术交底
- 林业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三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 T-CPQS C017-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衍生产品 树脂类艺术品
- 网络安全众测服务要求
- 《茶学概论》课件
- 肠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 医疗器械经营安全培训必备知识
- 网格员宣传防诈骗知识讲座
- (完整文本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默写版1-14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