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跟踪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跟踪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跟踪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跟踪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跟踪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跟踪练一、单选题1.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2.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这反映了A.统治者的喜好决定社会发展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胡汉融合”的历史底蕴3.唐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契约实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约观念与文化。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形成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体系。唐朝重视契约的这一现象A.根植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B.是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C.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5.唐代以前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A.政治功能B.宗教功能C.文化功能D.交通功能6.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裴耀卿为江淮都转运使,“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濮、贝、济、博四州皆在今山东境内)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天宝年间(742〜755年),韦坚为水路转运使,于“关中漕渠凿广运潭以挽山东之栗,岁四百万石”。据此可知,唐代前期A.山东成为京城供粮重地 B.由南至北的长途漕运发达C.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地方官僚机构的设置重叠7.据如表可知,当时(

)唐朝贞观和天宝时江南人口数量表州名贞观十三年(639年)人口数天宝元年(742年)人口数增长率(%)婺州228990707152常州111606690673苏州54471632655杭州153720585963湖州76430529589越州124010477698A.江南的经济发展趋向于不平衡 B.南方粗放型经济需要大量人口C.北方战乱引起了人口向南迁移 D.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日益明显8.唐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23年)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名),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由此可知,唐代设置“道”的目的是()A.加强全国各地交通往来B.削弱藩镇长官的军事势力C.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察D.进一步分割地方行政区域9.唐德宗在位期间(779—805),方镇取代了州的地位,拥有实际上的一级行政区的职权,如表从侧面反映了唐德宗时期(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中央与地方钱税和粮税分配表项目收入总额支出总额中央提成额地方留成额钱税2050万贯粮税1400万贯合计3450万贯A.赋税制度根本变革 B.白银成为法定货币C.藩镇势力日渐增强 D.经济重心加速南移10.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D.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11.下表是唐朝中期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前后人口变化的原因是年份户数(户)人口数(人)资料来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37140000《资治通鉴》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52919309《通典食货志》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16920386《旧唐书》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15760000《旧唐书》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政治局势的影响 D.藩镇割据的影响1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反映的现象(

)A.使唐朝由盛转衰 B.使唐朝边疆形势开始日益紧张C.直接导致唐朝灭亡 D.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13.考古发掘,洛阳含嘉仓铭砖上载有一大批纳粟入仓时,在场交纳或职在监督的官吏,其中包括中央级官员、本仓官吏以及押送粮食来洛阳的外地官吏,还有保卫仓窖粮食的武职官员。待粟米验收后,上报主管官吏具名签署,才算完成交验手续,入窖封存。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经济逐步重心南移C.国家治理规范有序 D.窖藏方法贮积粮食14.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这说明(

)A.少数民族畏惧唐朝的军事进攻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西北边疆各族被迫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领导 D.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比较紧张15.改元指帝王即位或在位时年号的改变,从如表内容可知唐代改元如表唐代“改元大赦免简表”(部分)(

皇帝年号赦文主要内容资料出处唐高宗弘道“老人百岁以上者版授下州刺史,妇人版授郡君。九十以上者……八十以上者……量赐粟帛。孝子顺孙……量加赈恤。”《唐大诏令集·改元弘道诏》武则天神龙“免今岁租赋,给复房州三年,放宫女三千人。”《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唐文宗开成“并停三年京畿地区百姓两税……同州河中絳州三州旱,歉赋税不登宜放。”《唐大诏令集·改元成赦》唐昭宗天佑“天佑元年闰四月十一日昧爽已前,所犯罪轻重……咸赦除之……长流人罪无轻重,一切放免……”《全唐文·改元天佑赦文》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②体现了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③政策制定受到“三教合一”的影响

④有助于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6.下图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的出现反映了A.铁犁牛耕的普及 B.井田制的瓦解C.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 D.经济重心的南移17.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A.存在夸大溢美嫌疑 B.客观反映了历史真实面貌C.说明唐朝重视人才 D.全面反映了唐朝历史全貌18.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对此话解读最正确的是A.开凿的目的是巩固统治 B.加重了百姓的负担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19.唐太宗即位不久,对身边的大臣说:“按照《周礼》,人的名字婴等到死后才避讳,从前古代帝王的名字也不在他们生前避讳",因此下语说:“按照《礼记》人名的两个字,不需一一避讳……官职,人名以及公私文书典籍中,有‘世’民'两个字面并不连续的,都不用避讳"。这表明A.唐太宗不注意维护帝王的权威 B.唐太宗不认可避讳制C.对唐朝统治者影响大 D.唐太宗利用史籍匡正得失20.“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表面反映了唐中后期A.南方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几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以下是《贞观政要》目录摘编:第一篇君道

第三篇

任贤

第四篇

求谏第五篇纳谏

第七篇

择官

第十八篇俭约第二十五篇奢纵

第三十篇务农

第三十一篇刑法第三十三篇赏献(1)判断《贞观政要》对研究唐代贞观年间历史的史料价值。(2)如果你是生活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大臣,请向唐太宗李世民就“为君之道”提出至少四条合理建议。22.【水利兴修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发卒数万人在瓠子(今河南濮阳附近)修治被冲毁的黄河堤坝。自此黄河回归故道之后,80年没有造成大的灾害。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如曹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积渠、成国渠等,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京畿之外的关东地区,也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当时,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郡,都饮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东海郡引钜定泽,泰山郡引汶水,都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各地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更不可悉数。——摘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玄宗开元年间,以裴耀卿为相,兼江淮都转运使,对漕运系统加,在黄河与汴河交汇处设置河阴仓,与原有的太原仓、永丰仓形成枢纽,连接柏崖、集津、三门以及含嘉、龙门各仓,实行水陆并举、节级运输。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谓诸仓递进,水通则行,水阻则止,宜于陆运则陆运,便于水运则水运。改革之后,漕运能力大增,最高额达到每年运米250万石,使关中粮储充实,改善了唐朝的财政状况。——摘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分布的概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兴修和开元年间漕运改革的共同积极作用。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参考答案:1.A2.C3.C4.C5.A6.A7.A8.C9.C10.B11.C12.D13.C14.B15.C16.C17.A18.C19.D20.D21.(1)《贞观政要》是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建议一:注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心存百姓”、勤政爱民的有道明君。建议二: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建议三:吸取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做到居安思危,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建议四:广兴科举,任人唯贤,不问门第、职位和从政时间的长短。所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每个要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但答案必须联系材料中的篇目)其他答案:建议五:戒奢从简,清静无为。建议六: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建议七:刑法严明,赏罚分明,等等。22.(1)概况:范围广,遍及各地;主要集中在关中、关东等地区(或黄河流域发达地区)江南偏远地区相对较少。(2)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联系;改善了财政状况;充实了京师和关中地区;增强了中央集权力量;对开启强盛局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任意四点)。23.【参考示例一】观点:材料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历史的、地理的和政治的,其中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隋朝建立后的行政区域变革也是受这些因素的结果。说明:从历史因素看,秦朝建立郡县二级制,汉武帝时设州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州变为行政区,逐渐变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沿革汉制。隋朝建立后,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后多设州县,由州改为郡,并别设司隶刺史分部监察地方。这种变化也是秦汉以来地方区划的沿革与变化。从地理分布看,隋朝郡县分布的特点是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