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性培优冲刺卷【第六单元】检测题(提升卷)(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性培优冲刺卷【第六单元】检测题(提升卷)(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性培优冲刺卷【第六单元】检测题(提升卷)(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性培优冲刺卷【第六单元】检测题(提升卷)(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性培优冲刺卷【第六单元】检测题(提升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性培优冲刺卷【第六单元】检测题(提升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共18分)1.(本题3分)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闲遐

譬如(pī)

仙露琼浆

语无伦次(lún)B.商酌

修葺(róng)

心有灵西

千钧重负(jūn)C.服侍

契约(qì)

海市蜃楼

诲人不倦(huì)D.遗憾

挑逗(tiāo)

毛骨竦然

怏怏不乐(yàng)【答案】C【详解】A.闲遐——闲暇,譬如(pì)。B.修葺(qì),心有灵西——心有灵犀。D.挑逗(tiǎo),毛骨竦然——毛骨悚然。2.(本题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抱歉

奇丈夫

马革果尸

千钧重负B.商酌

孤零零

接然不同

大庭广众C.迷茫

控制仓

家喻户晓

小心翼翼D.渺小

大无畏

荒无人迹

忧心忡忡【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A项“果”应写为“裹”;B项“接”应写为“截”;C项“仓”应写为“舱”。3.(本题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云鹏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俯后仰。B.欢乐的暑假生活即将过去,开学的日子即将不期而至。C.奶奶的旧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照片背后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D.“雷锋”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习和发扬伟大的“雷锋精神”。【答案】B【详解】B.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期:约定时日。至:到来。不能形容“开学的日子”的到来。【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4.(本题3分)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A.《经典咏流传》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用新的形式来传播传诵经典造成的。修改:将“造成的”改为“的结果”。B.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修改:将“带来了美好的社会制度”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互换位置。C.近年来,喜欢阅读电子书的人数在快速增长,电子书销售规模也在逐年增加。修改:将“增加”改为“扩大”。D.经过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丹东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修改:将“经过”或“使”去掉一个。【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修改:将“造成的”直接删除。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5.(本题3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也许我们会在纠结一段时间后幡然醒悟:既然无法回避,我们为何不能把机器人当作朋友呢?②这些新物种将在地球上与我们共存共生共居,变成一个“人工合成”的新地球公民。③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发展,都会对我们原有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④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生物,而且是自然界无法产生的具有智慧的新物种。⑤那时的机器人将是一种拥有自主意识和行为的“机器”。A.③⑤①②④ B.⑤④②③① C.③①⑤④② D.②⑤④①③【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①⑤④自问自答,举例证明前面的观点,②是结论,因此选C。6.(本题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文学家,与李白并称“大李杜”。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C.《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参加编撰《四库全书》。D.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答案】A【详解】A.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二、综合性学习(共5分)7.(本题5分)综合性学习。学校举办“弘扬孝道”系列活动,下面是部分活动内容,请阅读相关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活动一:品汉字,悟内涵“孝”是会意字,“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甲骨文的“孝”字,就是由象形字“子”和“老”构成的,如下图。活动二:读经典,谈理解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内则》)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火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论语·为政》)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让父母安心),孝之至也。(《庄子·人间世》)活动三:看视频,谈感想2018年11月19日,河南某中学举行活动,让学生跪拜父母。从相关视频可以看到,学校高三年级2000余名学生,在统一号令下,集体向父母跪拜,现场哭声一片。校方称,此为高三年级的感恩励志系列活动,包括励志演讲、50华里远足、感恩教育等内容。让学生行“叩首礼”,是考虑到此礼为古人对父母行的最大礼,旨在让学生学会感恩。该活动引发了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甚。(1)结合活动一中展示的甲骨文字形,推测“孝”的内涵。(2)请结合活动二、活动三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概括我们应该如何尽孝。【答案】(1)“孝”字采用省略了“匕”的“老”和“子”会义,表示“子承老”,善事父母。(2)除了保证老人的物质生活,还要注意对老人精神上,给予亲情的慰藉。抽时间多陪陪老人,帮老人做一些必要的事情。老人身体不适,及时去医院看医生。老人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就是唠叨。要耐心听从,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有不同见解,也不要和老人争辩,要让老人开开心心地生活。【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字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字形,正确理解该字的意思;最后发挥想象,解读字义。仔细观察“孝”的古文字及图片中“一个孩子牵着长辈”的场景,结合甲骨文的“孝”字,就是由象形字“子”和“老”构成的,可以理解“孝”的含义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或者“孝”就是晚辈侍奉长辈)。(2)本题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做此题所提建议必须围绕“如何尽孝”这一主题,可结合材料内容“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这句话是曾子所说,意思是:作为孝子赡养父母要做到让他们心情愉快,喜乐无忧,做事不可以违背他们的意愿,顺其心意。)“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让父母安心”从生活细节、语言交流等方面提出“尽孝”的具体建议。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简洁。三、诗歌鉴赏(共6分)(本题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8.(3分)“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9.(3分)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8.描绘了诗人思念长安亲人而泪流不止的样子。9.诗人和入京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解析】8.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9.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四、课内阅读(共10分)(本题10分)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0.(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3)竟不可得()(4)遂反溯流逆上矣()11.(4分)翻译下列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2.(2分)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13.(2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答案】10.倒塌经过,经历终了,最终于是11.(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12.一是到下游找;依据: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在原地找;依据: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依据:由于河水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1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析】10.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山门圮于河”意思是“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阅十余岁”意思是“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竟不可得”意思是“最终还是没找到”,竟,终了,最终。“遂反溯流逆上矣”意思是“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遂,于是,就。11.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此题中重点的词有: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12.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晓全文大意。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庙里僧人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他认为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果然找到了石兽。据此概括即可。13.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过对全文内容的了解,可知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点睛】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终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五、现代文阅读(共21分)(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麦与镰的季节屈绍龙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14.(3分)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扬花的麦子成熟的麦子②收割麦子赞美麦子温情①努力生长牵挂母亲③15.(2分)请你谈谈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16.(3分)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17.(3分)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答案】14.①饱满②春夜小麦③即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柔和美好)。15.“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好柔和。因为敬畏与感恩,更加能够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16.(1)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可爱情态。表达作者对麦子的喜爱。(2)收割小麦的动作描写,“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17.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解析】1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内容或特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从段落中提取出相关的词或短语作答即可。文章在第④段描写了成熟的麦子,“饱满的麦粒”中提取出“饱满”作答;描述小麦努力生长的是文章的第五段,由段首句“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概括出此段写的是春夜小麦;文章在文末赞美麦子,文中的“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可作为答案。15.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本文作者写小麦,是为了表达对小麦的深情赞美。结合这一主旨,“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可以看出作者对小麦的那份感恩之情,认为“鲜血”是为了陪衬它们的美;“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表现作者对小麦精神的思考与赞美。1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句①“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麦子当做人来写,赋予麦子以人的情态,“绿色外衣”变成“淡黄色的衣衫”生动形象地写出麦子的成熟过程。句②“蹲下”“跪下”是对“我”收割小麦时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1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就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作者写“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目的都在于陪衬,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和丰收的喜悦,更能表现小麦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从而突出作者的赞美情。同时升华了文章情感。(本题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家乡的红菇①我的家乡宁化是一块物华天宝之地:在涓涓的清流中,在肥沃的土地上,在蜿蜒的山岭间,在茂密的树林下,都有许多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其中,那“不种自长,不削自圆,不染自红”的红菇,给我留下温婉深刻的记忆。②儿时,每当仲夏,下了一场透雨之后,哥哥姐姐都会和伙伴们相约,黎明即起,踩着薄雾去山林寻觅红菇。我想追随他们去,但都被拒绝了:“你还小啊,山高林密,红菇难寻,你不能去。”我只好悻悻地站在村口,眼巴巴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失落感。我只有想象着,在大山里面,在树林里面,在草丛里面,红菇生长的样子。③快到中午,哥哥姐姐背着装满红菇的背篓回来了。母亲帮着他们把采摘回来的红菇倒在席子上,先按照大小进行分类,然后放到太阳下晾晒,直到晒成红菇干。满满一背篓的鲜红菇,也晒不出多少菇干,真是不易。母亲告诉我,红菇干很珍贵,吃了之后最能补养身子,是滋补佳品。母亲轻轻地把红菇干收起来,贮存好,等到冬天没有了新鲜蔬菜时,就用红菇干做菜。红菇的味道有一种独特的清甜,最香的是过年时母亲做的红菇干炖肉,那真是香入心脾啊。④父亲曾经告诉我,红菇只生在山间柯树林下沉积了很多年的腐植叶中,如果把柯树砍了,这里就再也不会生长红菇了。只要菇穴不被挖坏,在同一个地方,红菇就一年又一年地长。⑤我与红菇的第一次亲密相遇,是在夏天雨后的一个清晨。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我悄悄地从床上爬起来,背上小竹篓,拿起一把镰刀,就出发了。按照从哥哥姐姐那里得知的路径,我开始向着山林深处攀爬。⑥红菇是野生菌,在柯树林下潮湿的地上悄悄生长,有的躲在树兜底下,有的藏在石头后面,有的潜在落叶里,有的伏在草丛间,像是在和人们捉迷藏。柯树林越来越密,已经没有了路,脚下是松软的湿地。我睁大眼睛,寻觅着那位躲藏起来的红颜白裙的女孩子。忽然,我看见前面不远的草丛里有一抹艳红。“是红菇!”我的心不由得“咚咚咚”地跳了起来,蹑手蹑脚地向前走去。来到近前,却不见了红菇的踪影。我俯身扒开落叶,啥也没有,真让我失望。直起腰,转过身,我正要走开,却忽然发现,一朵红菇正向我微笑呢。我缓缓蹲在她的身边,轻轻分开草叶,慢慢挖开泥土,小心翼翼地将红菇整朵拔起。这是我采到的第一朵红菇。我仔细地端详着,桃红色的菇伞,洁白的菇身,真像一个红颜素裙的少女啊!我把红菇放进背篓,再把挖开的泥土重新埋上,并将枯叶重新铺好,保护好红菇穴,希望来年还会有红菇在这里生长。⑦那时候,乡下还没人拿红菇干去卖钱,都是自家吃。随着市场经济在乡下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蕴藏在红菇身上的经济价值,于是,人们开始涌向山林,大量采挖红菇,然后拿去卖钱。每一次哥哥姐姐来城里,我都会问起家乡的红菇,从他们那里得知,由于红菇目前还无法进行人工种植,再加上砍伐树木,所以山林里野生的红菇是越来越少了。我听了之后,心中有些惆怅。⑧明年夏天,我要在红菇飘香的季节,重回家乡,重上山林,重走一次少时找寻红菇的那条山路。只是不知道,在那座山岭上,在那片柯林里,在那个树兜下,在那丛草叶中,我还能够找到红颜素裙的红菇吗?(选自2017年1月7日《福州日报》)18.(3分)阅读选文第②段,用原文词句完成填空。儿时采红菇的时间是仲夏的黎明,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之后,“我”被拒绝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山高林密,红菇难寻,不能同去,“我”心里有一种____________。19.(2分)第⑥段第1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红菇是野生菌,在柯树林下潮湿的地上悄悄生长,有的躲在树兜底下,有的藏在石头后面,有的潜在落叶里,有的伏在草丛间,像是在和人们捉迷藏。20.(2分)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1.(3分)选文第⑦段揭示了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怎样的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8.下了一场透雨;年龄还小;失落感。19.排比和拟人。四个“有的”铺陈、描写了红菇生长之地的隐蔽,同时,“躲”“藏”“潜”“伏”“捉迷藏”几个词语,赋予红菇以人的动作和神态,渲染红菇踪迹难找,用语生动活泼,新鲜而富有趣味。(意思对即可)20.这句话用“蹲”“分开”“挖开”“拔起”几个动词,具体细致、层次井然地描写了“我”第一次挖红菇的全过程,“缓缓”“轻轻”“慢慢”“小心翼翼”几个修饰语,更是惟妙惟肖地描摹了“我”挖红菇时小心翼翼的神态与心理,描写细腻,表达准确。(意思对即可)21.利益的驱动,让许多人对动植物资源采取了过度的捕杀和采伐,导致各地生态严重破坏,动植物种类急剧减少乃至灭绝。表达了作者对盲目采挖红菇,导致红菇日益减少的现实的忧虑和痛心。【解析】18.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一空,儿时采红菇的自然条件可提取第2段“每当仲夏,下了一场透雨之后”分析,二空,“我”被拒绝的理由可提取第2段“你还小啊,山高林密,红菇难寻,你不能去”分析,三空,“我”心里的清晰可提取第2段“我只好悻悻地站在村口,眼巴巴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失落感”分析。19.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有的躲在树兜底下,有的藏在石头后面,有的潜在落叶里,有的伏在草丛间”为排比修辞,“躲”“藏”“潜”“伏”和“像是在和人们捉迷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作用,分别描绘了红菇生长之地的隐蔽和渲染红菇踪迹难找。记叙文中的比喻的一般作用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为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感染力。20.考查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可从品味词语的角度赏析。“我缓缓蹲在她的身边,轻轻分开草叶,慢慢挖开泥土,小心翼翼地将红菇整朵拔”这是一系列连续的动作。运用的动词有“蹲”“分开”“挖开”“拔起”,运用的修饰语有“缓缓”“轻轻”“慢慢”“小心翼翼”,分别表现了挖红菇的井然有序情景和小心翼翼的心理活动。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行动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情感或心理。这两点不可或缺。21.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分析“随着市场经济在乡下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蕴藏在红菇身上的经济价值,于是,人们开始涌向山林,大量采挖红菇,然后拿去卖钱”“由于红菇目前还无法进行人工种植,再加上砍伐树木,所以山林里野生的红菇是越来越少了”等句,表明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人们过度的采挖和采伐树木,导致动植物种类急剧减少乃至灭绝的结果。二问,由上一问的分析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对红菇日益减少的现实的忧虑和痛心,对过度的采挖和采伐树木的不满,呼吁人们保护动植物种类,保护生态平衡。六、作文(共40分)22.(本题4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邓稼先那个始终站在研究第一线,昼夜计算筹划的身影,令人一震;老王那个重病缠身,临死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的身影,令人一震;父亲那个用大半辈子,一块砖一片瓦修建新台阶的身影,令人……在你的生活中,相信也有令你震动的身影,请选择一个跟大家分享吧请以“那一刻,那身影”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