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629-2011
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Stationarysourceemission-determinationofsulphurdioxide
-Non-dispersiveinfraredabsorptionmethod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
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本标准为首次制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沈阳市环境监
测中心站、上海市宝山区环境监测站、北京化工大学。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年9月8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II
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硫的非分散红外法。
本标准适用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瞬时监测和连续监测,本方法的检
出限为3mg/m3,测定下限为10mg/m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47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7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76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3方法原理
二氧化硫气体在6.82~9μm波长红外光谱具有选择性吸收。一束恒定波长为7.3μm的
红外光通过二氧化硫气体时,其光通量的衰减与二氧化硫的浓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4干扰及消除
在室温下,样品含水量或水蒸气低于饱和湿度时对测定结果无干扰,但更高的含水量
或水蒸气对测定结果有负干扰,需采用除湿装置对气体样品进行除湿处理。
5试剂和材料
本标准所用试剂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
5.1二氧化硫标准气体
不确定度不超过2%在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气体,可使用通过校准的气体稀释设备对高
1
浓度的二氧化硫标准气体进行稀释配制。
5.2氮气
氮气的含量应大于99.99%,二氧化硫的含量不超过0.3mg/m3。
6仪器和设备
6.1非分散红外法二氧化硫气体分析仪或带非分散红外法二氧化硫气体分析的多组分气体
分析仪
抗干扰:对CO2、CO、H2O、NO2、NO等杂质的干扰误差应小于满量程的±2%。
精确度:±1%(满量程)
在线监测仪器其他性能指标应符合HJ/T75和HJ/T76的有关要求。
6.2采样管及样气处理器
采样系统和采样装置按HJ/T397的有关规定执行,烟气采样器的技术要求按HJ/T47的有
关规定执行。
6.2.1采样管
采样管可用硬质玻璃、聚四氟乙烯等材质的管料。采样管在使用时应加热以防止样品
中水分冷凝。
6.2.2样品传输管线
可用聚四氟乙烯等材质的管料。
6.2.3抽气泵
密封隔膜泵或具有同等效果的泵。
6.2.4样品流量控制
含控制阀及流量计的装置,采样流量波动固定在±10%以内,采样流量误差应小于±
2.5%。
6.2.5除湿装置
依靠烟气冷却凝结水分除湿,也可采用以空气冷却、电子冷却、半透膜等为原理的除湿
装置除湿,装置应便于拆装及排放冷凝水。
6.2.6颗粒物过滤器
为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应防止颗粒物进入测量系统,在管路内和仪器内应设置二级过
滤,管路内过滤器应小于5μm,仪器内过滤器应小于2μm。颗粒物过滤器可采用硼砂、石
英棉、无碱玻璃纤维等不吸附二氧化硫的材料制造。
2
7分析步骤
不同分析仪操作步骤有差异,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7.1开机与标定零点
开启仪器泵电源开关,预热,将高纯氮气(5.2)经相应的减压阀和流量调节器,以仪
器规定的流量,通入进气口,待仪器指示稳定后,进行零点校准。测量浓度较高的气体样品
时,也可用新鲜空气进行零点校准。
7.2测定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的设置、采样时间、采样频次按照GB/T16157和HJ/T397的有关规
定执行。
将采样管插入烟道采样点位,开动抽气泵,以仪器规定的采样流量连续采样,用烟气清
洗采样管道,抽取烟气进行测定,待仪器读数稳定后即可记录分析仪读数,同一工况下应连
续测定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7.3仪器的校准
用二氧化硫标准气体(5.1)按照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校准程序对仪器的测定量程进行校
准。由于非分散红外法二氧化硫分析仪灵敏度随时间变化,为保证测试精度,应根据仪器使
用频率至少每三个月校准一次,在使用频率较高的情况下,应增加校准次数。
8结果计算与表示
8.1结果计算
8.1.1排气流量的计算
按照GB/T16157中7.1~7.5的规定测定排气流速;按照GB/T16157中7.6的规定计算
3
标准状况下干排气流量Qsn(m/h)。
8.1.2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计算
大气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mg/m3)按下式计算:
3
ρ(2×=C86.2)mg/m,SO
式中:ρ——标准状况(273K,101.325kPa)下干烟气二氧化硫浓度,mg/m3;
C——被测气体中二氧化硫浓度,μmol/mol;
2.86——二氧化硫浓度换算为标准状态下质量浓度的换算系数。
3
8.1.3二氧化硫排放速率的计算
−6
G(2ρsn××=10Q)kg/h,SO
式中:G——二氧化硫排放速率,kg/h;
ρ——干排气中二氧化硫浓度,mg/m3;
3
Qsn——标准状况(273K,101.325kPa)下干排气流量,m/h。
8.2结果表示
二氧化硫的浓度和排放速率计算结果均应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9精密度和准确度
9.1精密度
六个实验室对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为64mg/m3、116mg/m3、268mg/m3的统一模拟烟气气
体样品进行了测定: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3.4%,0.3%-1.8%,0.1%-0.8%;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0%、1.0%、0.3%;
重复性限为:2.7mg/m3、2.8mg/m3、3.0mg/m3
再现性限为:5.9mg/m3、4.1mg/m3、3.5mg/m3。
9.2准确度
六个实验室对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为146mg/m3、636mg/m3、1403mg/m3的有证标准气体
进行测定:
相对误差分别为:0~1.5%、0.1~0.9%、0.1~0.7%;
相对误差最终值为:0.5%±1.1%、0.4%±0.6%、0.3%±0.4%。
10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10.1试样气体的露点温度须低于环境温度,试样气体中含水蒸气时,应采用除湿器将露点
降到5℃。除湿装置应使除湿后气体中被测二氧化硫的损失不大于5%。
10.2在对二氧化硫测试时,应选择抗负压能力大于烟道负压的仪器,避免仪器采样流量减
少,导致测试结果偏低或无法测出。
10.3当试样气体中含有三氧化硫等气雾时,应采用滤雾器及冷凝器将气雾过滤。
10.4每次测试前后应检查测试系统的气密性,并采用标准气体对仪器进行标定。
4
10.5直接导入分析仪器中试样气体的温度不高于50℃。
11注意事项
11.1为防止采样气体中水分在连接管和仪器中冷凝干扰测定,采样管及除湿装置在采样前应
加热至120℃以上,防止样品中的水分在采样管路中冷凝。
11.2连接带加热和除湿装置的采样管与仪器进气孔时,连接管线宜尽可能短,当使用较长
管线时,应注意防止样气中水分冷凝。
11.3样品气体在进入分析仪前应进行过滤,以除去样品气中的颗粒物。测定前应检查除湿
器和输气管路,并清洁采样预处理器的颗粒物过滤器,必要时更换滤料。测量过程中,应随
时监控采气流速的变化,及时清洗,更换烟尘过滤装置。
5
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方法原理.......................................................................................................................................1
4干扰及消除...................................................................................................................................1
5试剂和材料...................................................................................................................................1
6仪器和设备...................................................................................................................................2
7分析步骤.......................................................................................................................................3
8结果计算与表示...........................................................................................................................3
9精密度和准确度...........................................................................................................................4
10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4
11注意事项.....................................................................................................................................5
I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测量前后仪器性能审核结果
实验室名称测定地点
仪器生产厂仪器型号、编号原理
仪器量程(mg/m3)气体流量(L/min)
环境温度(℃)环境压力(kPa)相对湿度(RH%)
校准气体生产单位污染物名称及有效截止日期
测试人员测定时段年月日~年月日
表B.1示值误差
标准气体测定前测定后
示值误差示值误差
名称浓度A测定值Ai平均值Ai测定值Ai平均值Ai
(AiA)/A(AiA)/A
SO2
注:测定值Ai是指标准气体直接导入分析仪的测定结果。
表B.2系统偏差
校准气体测试前测试后
系统偏差系统偏差
测定值测定值平均值之差测定值测定值平均值之差
名称浓度c
ABABBA/CSABABBA/CS
零气
SO2
注1:测定值A是指标准气体直接导入分析仪的测定结果。
注2:测定值B是指标准气体经采样管导入分析仪的测定结果。
表B.3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
零点漂移量程漂移
起始最终
校准气体
日期日期零气测定值零点漂移量零点漂移标准气体测定值量程漂移量
量程漂移
和时和时Z/CS
浓度起始最终起始最终Z/CS
名称间间ΔZ=Zi-Z0ΔS=Si-S0
c(Z0)(Zi)(S0)(Si)
零气
SO2
注:起始表示测试前,最终表示测试后。
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测定前后仪器性能审核表
实验室名称测定地点
仪器生产厂仪器型号、编号原理
校准量程(C.S.)(μmol/mol,mg/m3)气体流量(L/min)
环境温度(oC)环境压力(kPa)相对湿度(RH%)
标准气体生产单位测定污染物名称
测试人员测定日期年月日
附表A-1示值误差
标准气体测定前测定后
示值误差/%示值误差/%
名称浓度/A测定值/ 平均值/ 测定值/ 平均值/
/ /
NO
NO2
注:测定值 是指标准气体在直接测定模式下得到的测定结果。
附表A-2系统偏差
标准气体测定前测定后
测定值系统偏差测定值系统偏差
名称浓度
A B / . .A B / . .
零气
NO
NO2
注:1.测定值A是指标准气体在直接测定模式下得到的测定结果;2.测定值B是指标准气体在系统测定模式下得到的测
定结果。
附表A-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清包施工合同
- 委托招生合作协议合同
- 幕墙分包施工合同
- 鞋子订单合同
- 供货质量保证承诺合同协议书
- 吊车汽车租赁合同
- 广告牌钢结构安装工程合同
- 茶艺师中级练习试题及答案(一)
- 营销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和反窃电技能竞赛参考复习试题附答案(一)
- 银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 12 UG NX运动仿真基础
- (完整版)10KV配电室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中国银行履约保函(中英文)
-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及答案
- 不锈钢储罐施工方案(2024043554)
- 新安全生产法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 VISI简单操作说明140709
- 1.铝合金阳极氧化实用工艺及全参数理论指导
- 自考00911互联网数据库 精华小抄笔记
- 油库工艺流程及设备一览表
- 1辅导员班主任谈心谈话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