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综合考试》(文)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1页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综合考试》(文)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2页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综合考试》(文)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3页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综合考试》(文)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4页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综合考试》(文)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4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2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体裁2.灵感3.共时语言学4.音位文字二、简答题1.简述文学创作内在材料和外在材料的关系。2.简述间性在文学批评中的性质和定位。3.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4.简述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三、论述题1.论述典型的特征。2.语言就是人们说的话吗?你是怎么看待语言的?四、文学评论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文说》

2014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体裁答:体裁是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结构及文风辞藻。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指的是根据作品的结构、体制和语言运用等特点,把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2.灵感答:灵感是一种在创作过程由偶然因素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思维特别活跃,极富创造力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是作家以长期积累为基础顿悟的结果,对于作家的创作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灵感来临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3.共时语言学答: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于20世纪启蒙,是由索绪尔创立的一门语言学,也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共时语言学以某个时期的语言学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语言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等的规律,以及一个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语言的对比,和语言与语言外的其他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4.音位文字答:音位文字是用一个书写符号记录一个音位的文字。音位文字中,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它是表音文字根据其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的更小的类。二、简答题1.简述文学创作内在材料和外在材料的关系。答:文学创作的内在材料指存在于作家内心的长期积累的创作信息;外在材料指独立于作家之外的一切可以被作家转化为内在材料的外在刺激。二者之间的关系为:(1)文学创作的内在材料来源于外在材料文学创作的内在材料是作家将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进行加工转化,使之成为记忆存储于内心的材料。内在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内在材料来源于外在材料。

(2)文学创作外在材料需转化为内在材料外在材料是内在材料的来源,但外在材料不能直接用于文学创作过程,它必须经过生产者转化为内在材料。外在材料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所吸收并存储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作家的记忆机制。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2.间性在文学批评中的性质和定位。答:“间性”理论是“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甚至“媒体间性”等诸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在文学批评中,“间性”主要指“主体间性”。(1)主体间性在文学批评中的性质①主体间性是指在世界的所有可以称为主体的存在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交往等等的关系属性;而所谓“主体”就是自由自觉的存在,主要就是人的存在,自然界的一切动物、植物、无机物在一般情况下不是主体,只有在人的想象之中才可能转化为主体。②人的主体性不仅仅表现在他可以在意识中和实践中把一切其他的自然存在“人化”,使它们具有属人的性质,而且可以运用语言来命名和表述世界上的一切存在,所以在人那里有着三重世界:a.作为对象的世界,它包括一切世界上的存在,一切自然的和人造的物质形态的存在;b.作为人的意识的精神世界,它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完整

的心理世界;c.作为人的语言的符号(文本)世界,它是前两个世界的符号化(文本化),它往往是人的一个已经把握的现实世界,它也可能是一个充满着人的意识的理想化的世界。(2)“主体间性”的在文学批评中的定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语言的话语实践,而文学批评则是对于文学现象的一种审美性的判别与评价。从以上三个世界的主体间性来看,文学与文学批评都与主体间性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审视文学批评似乎可以比较合理地理解和阐释文学的社会、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从而更加开放地把握文学的意义和价值。①主体间性可以使文学批评充分注意到作为主体的作家与作为主体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得在后现代主义美学之前长期被忽视的读者的地位得到彰显。②主体间性可以使文学批评充分注意到作为主体的作家与作为主体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不仅注意到作家对文本的决定作用,而且也注意到文本对于作家的反作用或反向的决定作用。③主体间性可以使文学批评充分注意到作为主体的读者与作为主体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不仅看到文本对读者的先在的决定作用,而且也看到读者对于文本的后发的决定作用。④主体间性可以使文学批评充分注意到作为主体的社会与作为主体的作家、文本、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社会作为具有自由自觉的意识的存在,从而可以祛除以往的文学批评给予社会的单一物质存在性质和被反映的被动性质,使得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得到彰显。

⑤主体间性可以使文学批评充分注意到作为主体的文学文本与作为主体的文学批评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使得文学批评的理解、阐释活动,从一种单一的文学批评文本写作过程转换为一个文学文本与文学批评文本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相互阐发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文本间性”的过程。注意社会、作者、文本、读者的主体间性对于文学批评应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尤其是对于纠正从第一和第二世界的角度来审视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弊端是大有裨益的。3.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答: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表现形式。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显示,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1)从思维的形式上看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逻辑学把概念、判断和推理看作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些思维的基本形式都要依靠语言。概念表达要依托词语,判断和推理要在话语中实现。即使使用像数学符号那样的表达形式,也是以语言为基础的。(2)从思维的过程上看思维是知识的认知、获取和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客观的现实通过认知转化为主观化的信息必须有一套符号。人类使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语言符号帮助人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知的成果,并且发展人的认知能力。(3)从思维的生理机制上看

大脑中有专门控制语言功能的区域,和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目前新兴的认知神经语言学就是综合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成果,专门探求语言、思维和大脑神经网络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无论是思维的形式、思维的过程还是思维的生理机制都和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必不可少的工具。4.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答:口语与书面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言的两种形式。(1)联系①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②口语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不断向前发展,不至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2)区别口语与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体形式,二者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①传播媒介不同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变体,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口语是以声音为媒介,在一定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而书面语则是

以视觉的书写符号——文字为媒介,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之久远的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口语交际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交际双方之间有着直接的交流和联系,有语调、语气和手势、面部表情等作为辅助,而书面语不具备这些条件。②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差异口语一般用词比较简单、非正式、语法结构比较简单,即句子一般比较短,多用简单句,主要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使用,也可用在叙述、交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方面;而书面语则比较正式,用词比较讲究、优雅、贴切,结构较为复杂,句子偏长,复合句较多,主要用于撰写文章,著书立说,颁布法律、法令,颁发文件、公告等。③语体风格不同口语由于边想边说,说者往往来不及思考,因此会产生一些破碎的、不完整的句子,有时还会出现重复、脱节、颠倒、补说的现象;而书面语由于可以冷静地思考,仔细地推敲,就可以使句子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说理更加透彻,因此总的来说,书面语比口语更严谨简洁,而口语比书面语更生动活泼。三、论述题1.论述典型的特征。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有突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有:

(1)鲜明的特征性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①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惟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②表现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等。(2)富于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就是人物性格所显示的生命魅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①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②典型人物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这是艺术魅力的内在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寄托的人性深度、历史真实的深度、作家的人格深度和理想的深度。从这里辐射出无穷艺术魅力,每点都有它深刻的道理。2.语言就是人们说的话吗?你是怎么看待语言的?答:(1)语言是符号系统,是话语的使用规范。说话是指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说话时所用的词与规则即语言和说出来的一句一句的话是两回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语言和话语的区别a.说话的行为和说出的话语总是具体的,在发音、词语选择、句子形式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个人特点的。而每个人说话或听话时使用的材料和规则却是具有一般性的,是社会每个成员共同的。

b.语言是能够生成话语的符号系统,而具体说出来的话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系统所产生的结果。c.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但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所以,语言又是社会的规约,对每个语言使用者都具有强制性。②语言与话语的联系a.语言存在于话语之中,话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b.语言是话语的基础,话语是运用语言的结果;c.话语以语言为规范,而语言是在话语中概括和丰富起来的。(2)语言学所研究的“语言”语言学研究的“语言”是指由有限的材料和有限的规则组成的符号系统。说话的行为和说出的话都属于语言现象,语言现象是无穷尽的。但是,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东西: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词是有限的。同一个词可以和不同的词组合,构成不同的句子。更重要的是,组织这些材料的规则是极其有限的。四、文学评论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文说》答:略。

2013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四分法2.语流音变3.文字4.自然主义二、简答题1.简述五种语法范畴的特点。2.简述词义的性质。3.简述文本解读在文学阅读中的地位及作用。4.简述结构主义的特点和缺陷。三、论述题1.语言的变化多种多样,变化有无规律?2.试论述你对灵感现象的看法。四、评论写作“求與古人合,不若求與古人異。求與古人異,不若求與古人合。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白石诗词集》

2013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四分法答:四分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体裁的分类法之一,即根据作品的结构、体制和语言运用等特点,把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它既注意了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不同方式,又注意到作品体制上的差别,符合文学实际。此种分类法定名具体、类属单一、易于掌握。2.语流音变答:语流音变指的是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语流音变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自然变化,使得语言更流畅的表达意义,使得交际更加方便。3.文字答: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依据最小单位的不同可以将文字划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文字根据起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4.自然主义答:自然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以1880年左拉《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两部论文的发表为兴起的标志,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思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成就基本只局限于文学领域。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二、简答题1.简述五种语法范畴的特点。答: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1)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2)常用的五种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①性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把名词分为阴性、阳性、

中性或二分为阴性、阳性,并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如俄语。②数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词或代词的词形变化区别单数或复数,或是单数、双数或复数。如英语,阿拉伯语等。③格是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如俄语。④时是与动词相关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状态。时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与参照时间(一般是说话时间)的时序关系,一般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⑤体是与动词相关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状态。最常见的有完成体或未完成体。2.简述词义的性质。答:现代汉语中词义的性质主要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1)词义的概括性①词义为了准确地表示词的对象、范围,便须舍弃各种义项的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②凡词所表示的对象都应该有这种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该词所不能表示的对象都没有这种特征,只有这样,词义才能准确地把词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2)词义的模糊性①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

事物边界不清。②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与邻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其间本不存在明确的界限。(3)词义的民族性①同类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②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3.简述文本解读在文学阅读中的地位及作用。答:文学文本解读是文学的内部研究,它以语言为中心,主要研究文学的内在特质,如语言、形式和文体。文本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的研究。(1)文本解读在文学阅读中的地位文本解读在文学阅读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像,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文学作品的形象与意蕴,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都需要读者从文本的解读之中获取,文本解读是文学作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它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2)文本解读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

①回到语言本身,发掘文本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它使用的语言的真正意义往往要在“言外之意”中寻找。我们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解,更重要的也是更困难的则是要通过“想象”来琢磨其“言外之意”。通常文学语言的“言外之意”是因为特定的语境而产生,也常常与修辞的使用有关联。或者说,文学语言之所以富有“言外之意”,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文学语言的功能就是“立象”,而所立之“象”所包含的“意蕴”就超越了“言”,含蓄得多,也丰富得多。②解析“意象”和“故事”,发掘其中所隐含的深厚内蕴。从本质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结。但是,这种思想情感不是直接地说出来,而是要有意识地运用艺术的形象来表现,这“艺术表现”的最基本的手法就是暗示、影射和象征,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是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所以,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需要透过语言来领悟其中的“含义”,尤其需要透过“意象和故事”来领悟“意象”中所蕴含的“意”和“故事”之中所潜藏着的“意义”。③寻找文本的隐秘处,发掘其中隐藏的深刻意义。作者常常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常常并不把自己的要表达的“意义”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要用形象的方式来暗示或隐喻,将自己的“意义”隐藏起来,或者是在最隐秘的地方略微显示一点点,以引导或者说是诱惑读者去发现,去琢磨。所以,作为读者,尤其需要在反复地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努力地发现文本的隐秘处,进而从此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4.简述结构主义的特点和缺陷。答: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最常使用的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试

图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达到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1)结构主义的两个基本特点①整体性。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是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②共时性。强调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索绪尔提出的,这是对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贡献。索绪尔提出一种与共时性的语言系统相适应的共时性研究方法,即对系统内同时存在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中,共时性和整体观和系统性是相一致的,因此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整体观和系统观的必然延伸。(2)结构主义的缺陷结构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过于强调联系,忽视部分独立性。①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②结构主义反对人性自由和选择的观点,而是集中关注人类行为是由各种各样的结构组织所决定的研究。结构主义只是强调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完全忽视了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

三、论述1.语言的变化多种多样,变化有无规律?答:语言变化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包括渐变性、不平衡性、相关性和规律性。(1)渐变性语言演变的渐变性是指语言从古至今的演变是循序渐进,慢慢变化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决定的。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语言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固性。(2)不平衡性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各子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②语言各子系统的内部子系统的变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③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④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地域上,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的地域演变速度不同。(3)相关性语言演变的相关性指的是语言在演变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变化的。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以及每个子系统的各个单位都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子系统或某子系统中的某一单位发生了变化,出现

了矛盾,破坏了原有的平衡,语言系统内部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以达到新的平衡。(4)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语言演变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其发展变化可能遵循不同的规律,同一语言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规律,但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点是共同的。2.试论述你对灵感现象的看法。答: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种主题线索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1)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灵感是一种在创作过程由偶然因素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思维特别活跃,极富创造力的心理状态。在文学创作中,灵感是最佳创作情态,作品中的一切妙思佳句、“神来之笔”皆出于此。(2)灵感的心理机制复杂但并不神秘。灵感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对作家长期的辛勤劳动的一种报偿。灵感的发生离不开“饱满的心灵”和“有准备的头脑”,但从心理机制上看,又是长期积淀而成的无意识心理层突然被唤醒和激发所致。(3)灵感是作家以长期积累为基础顿悟的结果。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的思索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灵感需要苦思,但又

需要苦思的中断和偶然事件的心理诱发。灵感对于作家的创作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灵感是随机的,偶然的,具有突发性和瞬逝性,因此捕捉灵感应经过长期探索,积极思考并且随想随记。四、评论写作(略)“求與古人合,不若求與古人異。求與古人異,不若求與古人合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白石诗词集》

2012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共同语2.语法形式3.无我之境4.文学思潮二、简答题1.简述语言符号的特点。2.简述艺术家为他的情感设置形象的三种途径。3.简述戏剧类文学作品的特性。三、论述题1.请论述当代社会语言的发展趋势是统一还是分化?2.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中形式和内容的融合关系?四、文学评论答客诮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2012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共同语答:共同语是在某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2.语法形式答: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语法形式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种。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以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拓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显性语法形式包括语序、辅助词、词缀、内部曲折、重叠、语调和重音、异根式和零形式。3.无我之境答:“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对艺术境界的一种分类,即“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与“有我之境”相对。“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等属于“无我之境”。4.文学思潮答:文学思潮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表现为许多有影响的作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自觉地实践某种共同的文学纲领,形成一种遍及全社会的思想趋向。文学思潮在欧洲文学史上表现最为突出,代表性的文学思潮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起伏递嬗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研究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便于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文学的特性及文学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从而推动文艺学的发展。二、简答题1.简述语言符号的特点。答: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点有:(1)任意性。由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正因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所以,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不同的语音形式又可以代表相同的语义内容。(2)稳固性。虽然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一样具有任意性,但语音和语义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不可随意改变。因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如果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随意改变,人们的社会交际就

无法正常进行,语言也就起不到交际工具的作用。(3)渐变性。语言符号具有稳固性特征,但语言符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比较缓慢,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4)两层性。语言符号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都有最小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即语言系统的两层性。(5)线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即语言符号在言语中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而不能有空间上的上下相叠的关系。总之,语言符号具有的特点反映了人类语言和所谓的动物语言的最本质的区别,语言符号是人类特有的。2.简述艺术家为他的情感设置形象的三种途径。答:略。3.简述戏剧类文学作品的特性。答: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述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戏剧文学的特点包括:(1)戏剧人物逼真。戏剧创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塑造出个性鲜明并富

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戏剧是通过人物自身的逼真性表演,来完成一种直观性的人物形象创造,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2)戏剧冲突尖锐。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戏剧冲突是戏剧人物之间的抵触、矛盾和斗争。这种抵触、矛盾和斗争有3种表现形态:直接冲突、社会生活环境的冲突和外部冲突与内心冲突。(3)戏剧场面集中。剧本故事有一条最能表现主题的中心线索,构成单纯明晰的情节。剧本的分幕、分场,正是戏剧情节集中的具体表现。频频换景,很难深入细致的刻画人物性格。戏剧要求一个故事一般在几个甚至一个场景里演完。(4)台词口语化和动作化。戏剧艺术的表现力主要是凭借诉诸听觉的语言和诉诸视觉的动作,这是戏剧与生活最为接近的特色。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既是戏剧体裁的特点,又是从事戏剧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戏剧是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戏剧文学也具有了集中性、舞台性和动作性的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艺术特征。三、论述题1.当代社会语言的发展趋势是统一还是分化?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不止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必然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当代社会语言的发展趋势是寓分化于统一。(1)当代社会语言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统一。

当今社会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内各个地区之间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接触交流日益频繁,逐步深入,社会有一体化的趋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在不断的与不同语言的频繁接触中逐渐融合其他语言的相关成分,借词现象增多,来源广泛。如英语中的“longtimenosee”,汉语中的“推特”等,不一而足。同时,一种语言也已不再单单为一个民族和地区使用,逐步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如英语。联合国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等适用范围较广的语言作为常用语,这也加速了语言的统一。(2)语言发展在统一的趋势下有分化。在世界语言统一的大趋势下,语言也在不断发生分化,这主要表现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分支——社会方言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兴行业不断兴起,且社会分工愈加精细,每一种行业或分工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专有的言语社团,从而形成属于它的社会方言。社会越进步,社会方言分化越快。全球一体化推进不同语言之间的融合,而社会分工精细化又加快了一种语言内部的社会分化,因此当代社会语言的发展趋势是寓分化于统一。2.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中形式和内容的融合关系。答: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段和外部形态的有机组合。主要由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要素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和体现的作家的思想感情,主要由题材、主题、情节等要素构成。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1)形式和内容相互依存。在作品中,形式和内容都不能独立存

在,形式必须表达内容,而内容又必须靠形式来表达,形式和内容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理由,离开了内容的形式,同离开了形式的内容一样,都是无法想象的。(2)形式和内容相互协调。形式表达内容,是有条件的。只有那种同某一内容相适应的形式,才能充分地、完美地表达出这一内容。朴素的内容只能由朴素的形式来表现,而典雅的形式也只能适合于典雅的内容,这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协调。(3)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关系中,我们才说这是形式,那是内容,但如果关系发生了变换,原来的形式可以转化为内容,原来的内容也可以转化为形式。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应当依据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规律,既重视内容的开拓,也重视形式的探求,努力提高思想艺术水平,创造适合于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四、文学评论。(略)答客诮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2011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共时语言学2.社会方言3.素材4.有我之境二、简答题1.简述语言的本质。2.简述语音的性质和作用。3.简述文学进步和科学进步的不同之处。4.简述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特征。三、论述题1.英语和汉语的语法手段不尽相同,请举四个以上的例子说明。2.怎样认识和看待文学起源的问题?四、评论写作1.评论刘禹锡的《乌衣巷》。《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1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3文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共时语言学答: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于20世纪启蒙,是由索绪尔创立的一门语言学,也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共时语言学以某个时期的语言学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语言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等的规律,以及一个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语言的对比,和语言与语言外的其他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2.社会方言答:社会方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由于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形成具有各自独特语言特征的言语社团,社会方言就是指这些言语社团使用的内部语言。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比较突出的是用词上的不同。3.素材答: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素材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文学素材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4.有我之境答:“有我之境”,即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对艺术境界的一种分类,“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与“无我之境”相对。“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展现的都是有我之境。二、简答题1.简述语言的本质。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1)语言之所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为语言的产生、发展是与一定社会的产生发展息息相关的。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标志,不同语言的不同的音义关系只能从社会性角度才能得以圆满解释;②同一个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这也只能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来解释来认识;③语言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一个事物没有社会性,就不会对社会的变化发展这样敏感。

(2)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①语言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不是为某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所谓“特殊”,是说语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在于:语言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的。②语言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在语言面前,完全是人人平等,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贵族贫民,都有自由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这可以说是语言的本质特征。2.简述语音的性质和作用。答:(1)语音的性质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颤动,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①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要素。a.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音高决定于声带振动的频率。现代汉语中的声调是由音高的变化造成的。b.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音强决定于音波振幅的大小。现代汉语中的轻声、语句重音是由音强变化造成的。

c.音长指声音的长短。音长决定于声音延续时间的长短。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语调跟音长有密切的关系。d.音色指声音的个性、特色。音色决定于音波的振动形式的差异(即发音体的差异、发音方法的差异和共鸣体的差异)。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的不同是由充当该声母、韵母的具有不同音色的辅音、元音造成的。②语音的生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发音器官可分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咽腔、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③语音的社会属性语言是社会现象,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可从语音表示意义的社会性看出来。a.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bie这个音节在“别去、区别、别离、别针”等词语中所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同样一个意义又可以有多种语音形式,如“头tóu”和“脑袋nǎodai”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名称。b.语音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从物理和生理属性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音,在语言中可能认为是相同的音。(2)语音的作用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习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

3.简述文学进步和科学进步的不同之处。答:(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不同之处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和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2)文学进步与科学进步的不同之处科学进步的特点是“取代”,即在吸纳了前代理论的合理内容的基础上,抛弃其中的错误结论,以新的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理论形态。文学进步的特点是“积累”,即后代的作品在内容、形式的各个方面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但新的作品的出现并不会否定历史上优秀作品的存在,这样在历史的每个时段,都会有代表当时文学发展高峰的作品,并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4.简述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特征。答: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其创作特征为: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把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了极端。后现代主义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后现代主义文学必然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2)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将写作转向了它自身。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在它看来,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零度写作”。(3)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4)后现代主义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线,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文体上常出现的写作手法有: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端的例子是“活页小说”)、极度(如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法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尽管后现代主义在刚出现时曾因其强烈的反叛性和语言的晦涩而一度不被承认,但后现代主义以其迥异的风格和反映现实的真实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促进了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三、论述题1.英语和汉语的语法手段不尽相同,请举四个以上的例子说明。答:(1)英语属于屈折语,其语法手段主要是形态变化,具体包括内部曲折、词缀、异根、零形式等。①内部曲折:man→men;sink-sank-sunk;ring-rang-rung。②附加词缀a.构词词缀:bank→banker;go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