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试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_第1页
医学试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_第2页
医学试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_第3页
医学试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_第4页
医学试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含义:中医整体观是指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

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人体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

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二、辨证论治:

"证"的概念: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处方,用药)

2、阴阳、五行的概念

一、阴阳学说观点:①世界上万物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②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

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③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概括为阴和阳两类。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五行学说的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

(2)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按照五行的特性进行归类。

(3)宇宙间一切事物是在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发生发展。

五行的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对立制约

(1)含义:阴阳对立相反的二方面可相互制约

(2)主要观点: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制约,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含义: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2)主要观点: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即阳依存于阴,阴依

存于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化则泉源不竭。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

阴则阳无以化。

3、阴阳的消长平衡

(1)含义:阴阳双方不断地处于减少,增加的变化中,且在消长中保持动态平衡。

(2)主要观点:

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消长中变化

阴阳的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平衡,超过范围或过度消长则失去平衡

阴阳消长是相互制约,相互资生的结果

4、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2)主要观点:

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它的反面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可以是渐变也可能突变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基本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4、阴阳的可分性:

5、五行的相生相克顺序

五行的相生:

①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②相生顺序:木f火f土f金f水f木

五行的相克

①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②相克顺序:木(克)一土(克)一水(克)一火(克)一金

五行的相乘

①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超过正常的制约程度。

②相乘顺序:木[乘]f(±)f(水)f(火)f(金)[乘]f(木)

五行相侮

①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②相侮顺序木(侮)一金(侮)一火(侮)f水(侮)土(侮)木

6、五脏六腑的概念

五脏,叩心、肺、脾、肝、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官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

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7、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

心:

(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心主神明: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肝:

(1)肝主疏泄

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A.疏调气血:保证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

B.促进消化: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气机通畅,也保证了脾升胃降二者之间的协调脾

C.调节情志

D.协助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E.调理生殖

(2)肝藏血一一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脾:

(1)主运化一一对饮食水谷的转运和消化吸收

A.运化谷食

B.运化水液

(2)主升清:

(3)主统血:脾气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溢出脉外

肺:

(1)主气、司呼吸:

A.肺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

B.肺气的正常运动(宣降运动)保证肺的呼吸均匀和调,使浊气得以排出,清气得以吸入

C.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肺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4)宣发卫气

将脾胃化生的卫气宣发到体表,发挥护表温养,调节肌媵作用

(5)助心行血(朝百脉)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肾:

(1)主藏精一一贮存、封藏精气

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2)主水液一一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

(3)主纳气一一帮助肺脏的吸气功能

8、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1)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生理功能

(2)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温煦作用:

(1)维持人体的体温

(2)温煦各脏腑组织器官

(3)温运血脉

(4)温化水液

3、防御作用

(1)抵御外邪的入侵

(2)驱邪外出

(3)促进机体康复

4、固摄作用一一对体内液态物质的统摄和控制

(1)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等一切正常水液

(3)固摄精液

5、气化作用一一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1)精、气、血、津液各身自的生成,输布

(2)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9、血的功能

1、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1)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2)保证脏腑组织器官发挥正常的功能

2、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血能养神。

10、气与血的生理关系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2、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生气

11、病因、病机、六淫、瘀血的概念

病因的概念: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病机的概念: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六淫的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瘀血的基本概念: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

散之蓄血,均称为瘀血。

12、湿邪、寒邪、热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寒邪袭表,卫阳被遏一一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一一伤脾阳(院腹冷痛、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

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一一疼痛,得热痛减。如痛痹一一关节冷痛

(3)寒性收引

A.媵理收缩闭塞一一无汗

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

C.筋脉收缩挛急一一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

(4)寒性清澈一一分泌物或排泄物清稀

热邪

(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出现阳热症状一一恶热、高热

热邪侵犯人体的上部一->头痛,耳鸣、咽痛、齿做。

(2)热易扰心神

A.心神不宁---心烦失眠

B.心神被扰一一狂躁不安、神昏追妄

(3)易伤津耗气

耗伤人体的津气一一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热邪迫津

外泄一一多汗

(4)热易生风动血

A.生风一一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一一四肢抽搐,颈项强直

B.动血---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蚓,血)

(5)热邪易致肿疡

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红肿热痛)

13、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有哪些

分为三类:痰饮、瘀血、结石

痰饮: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

瘀血: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之蓄血,均

称为瘀血。

结石: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14、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心在志为喜,肺在指为悲忧,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

15、情志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1)怒则气上一一肝气上逆一一头胀而痛,面红目赤

(2)喜则气缓---口气缓散一一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

(3)悲则气消一一肺气耗伤一一气短、神疲、咳嗽

(4)惊则气乱---口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5)恐则气下一一肾气不固一一二便失禁

(6)思则气结一一脾气郁结一一纳呆、脱腹胀满

16、阴阳偏盛、偏衰的概念与病理表现

阳偏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热过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的病理状态。阳盛阴

未虚(实热证),病理表现:以热、燥、动之象为主,如:壮热、口渴、烦躁、面红、目赤、

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阳偏衰: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代谢活动减退,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阳气不足,

阴气相对偏盛(虚寒证),病理表现:畏寒,肢冷喜暖,全身清冷,精神不振,面色白,下

利清谷,舌质淡,脉沉迟细弱。

阴偏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寒偏盛,机能减退,产热不足,病理代谢产物积聚的病

理状态。阴盛阳未虚(实寒证),病理表现:恶寒、喜暖、腹中冷痛、水肿、泄泻清冷、肢

冷、舌淡、脉迟无力。

阴偏衰:阴气不足,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

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亢(虚热证),病理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消瘦、口干咽燥、

舌红、少苔、脉细数。

17、淡白舌、红舌、齿印舌、青紫舌的临床意义

(1)淡白色一一主虚证,寒证

(2)红舌一一主热证(湿热证,实热证)

(3)绛舌一一邪热炽盛或内热阴液方耗

青舌一一阴寒,瘀血

(4)青紫舌{

紫舌一一气血壅滞,瘀血

18、白苔、黄苔、腻苔、滑苔、花剥苔的临床意义

白苔一一主表证,寒证,湿证或正常苔质

黄苔----热证

腻苔一一苔质颗粒细小,致密而粘,刮之不易脱一一湿浊内蕴,痰浊内停

滑苔一一苔质太过湿润,水滴欲出一一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

剥苔一一胃阴不足,脾胃亏虚,虫积

19、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的临床意义

1.浮脉

⑴脉象一一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⑵主病一一表证

2.沉脉

⑴脉象一一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⑵主病----里证

3.迟脉

⑴脉象一一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不足四至

⑵主病----寒病、

4.数脉

⑴脉象一一脉来急促而数,一息脉来5至以上

⑵主病----热证

5.弦脉

⑴脉象一一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⑵主病一一肝胆病,诸痛,痰饮

20、麻黄、菊花、黄连、石膏、附子、银花、当归、人参、黄苗、麦冬、冬虫

夏草、鹿茸、山楂、大黄、金钱草、川贝、杏仁、三七、红花、制何首乌、枸

杞子的主要功效(第一第二功效)

麻黄

1、辛温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宣肺平喘:用治风寒外束,肺气失宣的寒喘

3、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泛滥,症见全身水肿

菊花

1、疏风清热:用治外感风热表证。

2、平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3、清热解毒:用治疔疮痈疽

黄连

1、清热解毒:用治痈肿疔毒

2、清热泻火:用治高热烦躁、心烦不寐

石膏

功效主治

1、清热泻火:用治肺胃气分实热所致壮热,烦渴

2、清肺胃热:用治肺胃燥热所致烦渴引饮

3、生肌收敛:外用治疮疡溃不收口

附子

功效主治1.补火助阳:用治阳虚证

2.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

3.散寒止痛:用治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

金银花

功效主治:1、清热解毒:用治温病初起身热、痈肿疮毒

2、清热凉血:用治温热病

3、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当归

功效主治

1、养血补血;血虚证。

2.补血调经:用治血虚所致面色苍白,头昏心悸,月经不调等

3.祛瘀止痛: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4.润肠通便:用治血虚津亏所致肠燥便秘

人参

功效主治

1.大补元气:用治元气不足所致四肢不温、精神萎靡

2.补肺健脾:用治脾虚食少,腹胀便潴肺气虚弱所致咳嗽声低

3、生津止渴:用治热病伤津

4.安神益智:用治心气不足所致心悸怔忡、心神不宁

黄茜

功效主治

1.补气升阳:用治中气下陷所致脱肛、阴挺、胃下垂等

2.益气固表:用治气虚不固的自汗

3.利水消肿:用治气虚水肿

4.托毒生肌:用治气血不足,脓成不溃者

麦冬

功效主治

1.润肺养阴:用治燥热伤肺所致干咳痰粘

2.益胃生津:用治内热消渴

3.清心除烦:用治阴虚火旺所致心烦失眠

冬虫夏草

1.益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肾气亏虚之阳痿滑精

2.补肺止嗽:用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

鹿茸

1.补肾壮阳:用治肾阳不足所致阳痿早泄、宫冷不孕

2.强筋健骨:用治肝肾不足所致筋骨痿软

3.固冲止带:用治冲任不固所致崩漏不止,带下清稀

4.托毒起陷:用治阴疽外溃不敛,脓出清稀者

山楂

功效主治1.消食化积:用治肉食积滞所致腕腹胀满,暧气吞酸

2.行气散瘀:用治气滞血瘀所致胁肋刺痛、血瘀经闭

大黄

1.攻积导滞:用治热结便秘

2.泻火解毒:用治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蚓血,咯血者

3.祛瘀通经:用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

金钱草

功效主治1、利湿退黄:用治肝胆湿热所致胁痛口苦,黄疸

2、利尿通淋:用治石淋、。

3、解毒消肿:用治疮用疔毒、虫蛇咬伤,烧伤及烫伤

贝母(川贝、浙贝)

1.清热润肺化痰:用治外感风热所致的咯痰黄稠或痰少而粘。

2解毒散结:用治疮疡、痰核。

杏仁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这个课件上没有,我百度的)

三七

功效主治1.化瘀止血:用治吐血、蜕血、便血、尿血、崩漏及产后出血过多等。

2.消肿止痛:用治跌打损伤所致瘀肿疼痛

红花

1.活血化瘀:用治血瘀痛经

2.通络止通:用治心脉瘀阻所致胸痹心痛

何首乌

功效主治.1补血乌发:用治血虚所致头晕心悸,须发早白

2.填精补髓用治肾精不足所致筋骨痿软、腰膝无力

3.润肠通便用治血虚津亏所致肠燥便秘

4.解毒消痈用治湿热风毒所致遍身脓窠,黄水淋漓

枸杞子

1.益精补肾用治肾精亏虚所致腰膝酸软

2.养肝明目用治肝血亏虚所致目暗不明

3.润肺止咳用治肺阴不足所致干咳少痰

21、中药的四性、五味的概念

四气的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五味的概念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22、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1、在四肢部的分布:

上肢下肢

前一一太阴经(手、足)

1)阴经——内侧{中——厥阴经(手、足)

后一一少阴经(手、足)

前一一阳明经(手、足)

2)阳经——外侧{中----太阳经(手、足)

后一一少阳经(手、足)

23、人中、合谷、足三里、百会、大椎、委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