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身处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广大青年必将在△的新时代里△,当代青年想要有所建树,就应该△地投身伟大理想,迈稳步子、夯实根基,这样才能攻坚克难,△。A.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壮心不已马到成功B.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矢志不渝玉汝于成C.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矢志不渝玉汝于成D.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壮心不已马到成功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材料一: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该报告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通”耗时3个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台2015年540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后2000万姓名数据,并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我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对于重名情况,该报告进行了披露:“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报告指出,虽然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名字的集中度已经有所好转,而且新一代孩子的名字普遍更清新、诗意,但新生儿热名也存在自己的尴尬,几十个名字一眼望过去,有点傻傻分不清。报告认为,从众心理,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家长普遍强调“过好自己的日子”、缺少更多元化的考虑,影响了新生儿名字的文化韵味、寄寓深意和精神风骨。而各大商业网站为吸引用户点击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则成为“10后”高重名率背后的两大“黑手”。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经不占主流,男孩起名也不像其父辈更强调坚强伟大、个人奋斗。一些代表美德的字,如诺、芷、恩、允、谦,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体现了时代对于“德行”的呼唤。材料二:从一些史书典籍可见,花鸟、珠玉、艳色、爱怜、女德,不啻为女娃起名永恒的主题。丽、华、珠、玉、贞、娥、姬、姜……这是汉魏女子常用的名字。如果说缇萦、昭君还有点高冷,郑德柔、曲丽卿、李贞、高淑、陈兰英、郑琼、元婉、杨莹、王娇娇……这批唐代墓志铭中的名字,现在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60后时兴“英兰玉秀梅”,70后移情“丽艳敏芳静”,80后钟爱“静丽娟艳燕”,90后喜欢“静婷敏丹丽”,00后专宠“婷静颖雪敏”。虽然不同时期的偏好略有差异,但潜心推敲起来,大多逃脱不了“女德、女容”两大主题。然而2010后是个华丽的分割线。涵、怡、欣、诗、梦、嘉扑面而来,一扫传统儒家给女性定下的“德容言工”四大道德标准,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如果说女孩起名,和她们实际的社会地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犹如装饰历史的一道“花边”,那么男孩起名,其实也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阳刚气”。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男娃起名崇尚奉献精神,在不同阶段凸显了不同的政治主题:刚建国那会儿,涌现了大量的建国、建军、建华、国华、国强等。作家张抗抗,看名字就知道出生于抗美援朝的时候,那时出了不少抗美、援朝、保国、卫国。如果是出生在“大跃进”,则热衷于取名跃进、胜天、超英、超美。从80后到00后,政治风明显退潮,成功人士取代了革命英雄,名字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纵观半个多世纪,父母们对男娃的期望从来都很直白:伟、勇、超、强、杰、帅、鑫,最多简单打个比方:波、涛、鹏、宇。70后、80后痛定思痛,决定给自己娃娃起名绝对不能再随意。皓、昊、子、轩这类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汉字崛起,晟、熙、铠等字也在中高端家庭逐步走热,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女四德,男阳刚。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最热的男女前30个名字,俨然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从2010后最流行的名字来看,性别界限开始在名字中模糊,“刚柔并济”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同化选择,出现了像“子涵”这样高度跨界的“中性名”。如“羲”“禹”“奕”这些明显带有男性气息的汉字,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起名时,接受程度明显更高。至少半数的中高端女宝宝家长,都提出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还有些特意注明了“希望大气”。2005年李宇春超女夺冠那晚,《时代》周刊对李宇春如此点评:“她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建国后,重名潮一波又一波。前三次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1966~1976这10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1970年代达到巅峰。如今新新人类,疑似正在掀起第四大重名潮。据统计结果,2010后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别为:女娃: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子萱、雨涵。男娃: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这些字则热到发烫:女娃: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男娃: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从2010后潮流热名可以看出,满满的都是双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直到1960年代,中国人还是挺喜欢双字名。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单名狂飙突进,横行40年。在最极端的1980~1990年代,最流行的前20个名字里,男孩的单名率达到100%,女孩达到85%。直到时代的车轮驶入2010年代,双名终于上演了“逆袭”。(摘自2012年“起名通”运用大数据推出的“量化姓名趋势研究”成果)材料三:2016女宝宝热名榜TOP30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姓名数据1梓萱11瑾萱21梦琪2梓涵12思涵22钰涵3诗涵13可欣23梓萌4可馨14紫萱24芷萱5一诺15若曦25艺涵6雨萱16紫涵26若萱7欣怡17雨涵27依依8子涵18雨彤28若熙9晨曦19欣妍29艺馨10子萱20若溪30诗琪2016男宝宝热名榜TOP30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姓名数据1浩然11子墨21俊杰2子轩12博文22致远3皓轩13一诺23天佑4宇轩14子涵24明轩5浩宇15子睿25梓涵6梓睿16睿26俊豪7梓轩17雨泽27昊然8浩轩18铭轩28一鸣9俊熙19宇航29皓宇10梓豪20子豪30梓宸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TOP301张伟299025(人)16李强2307172王伟29061917王敏2235923王芳27729318李敏2234694李伟26945319王磊2191275李娜25858120刘洋23206张敏24555321王艳2061197李静24364422王勇2041738王静24333923李军2040239刘伟24162124张勇20307710王秀英24118925李杰20242111张丽24107526张杰19978912李秀英24074227张磊19896213王丽23609728王强19595614张静23206029李娟19558915张秀英23111430王军193723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展现的是2010到2015年的取名情况调查,材料二展现的是2012年以前的取名情况调查,两份报告合起来正好可以全景展现中国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情况。B.材料一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体现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但对“德行”的呼唤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对男孩坚强伟大、个人奋斗的期许。C.各大商业网站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主观上是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但客观上成为“10后”高重名率的重要因素。D.因为单字名一连用了40年,有点审美疲劳,而两个字更能表达多维之美,所以从2010年代开始,单字名集体被冷落,双字名终于上演了“逆袭”。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两份调查报告都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这表明大数据进入各行各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姓名大数据报告的发布,是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B.重名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愈演愈烈,这表明人们在取名时有一种趋同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C.从材料三2016男女宝宝热名榜前30排名看,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而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D.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子起名时都趋向于起中性化的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希望女孩子能“刚柔并济”,这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颠覆,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E.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给孩子起名重政治、轻知识到后来追求有学识、有修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飞跃,但名字都“诗”“涵”“轩”起来又有些不妙。2010后起名,正处于尴尬的模仿期。3.从两份调查报告看,中国人取名字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调查有何意义?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方老太太当夜翻箱倒箧(qiè),终于找出两件劫余的手饰,明天给大媳妇作见面礼。丈夫哂(shěn)笑道:“她们新式女人还要戴你那些老古董么?我看算了罢。她也不会稀罕。”B.方老太太不顾丈夫絮絮叨叨地掉书袋,只说:“他们过去的事,千万得闷(mēn)在心里。”遯翁怫(fú)然道:“我在社会上做了三十多年的事,这一点人情世故还不懂么?”C.那是麦子扬花时节,节令正到小满,脱下棉衣夹(jiā)裤换上单衣单裤的庄稼人仍然不堪躁热。午饭后,秉德老汉叮嘱过长工鹿三后晌(shǎng)该种棉花了,就躺下来歇息了。D.冷先生坐上那张漆得黑乌锃(zèng)亮的椅子,虽不多说话倒也不怠慢焦急如棼的患者。他永远那么笃(dū)定,看好病是这副模样看不好也是这副模样看死了人仍是这副模样。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太难了”,说到底是一种青年亚文化表达。这略带幽默的自我调侃,更像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心理。面对生活的压力,一句流行话语说出口,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追求个性表达,面对生活,还需要换一副认真的模样。毕竟,真实的人生没有不难的。一帆风顺、一路坦途更多的时候用在祝福语中,生活中却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磨难往往是逃不掉、躲不开的,迎难而上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迎难而上,经过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成长才会。成长,不正是在一个又一个“我太难了”的反复考验中实现的吗?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应该是一种过来人的视角,对于正处于困难中的人来说,()杨绛先生有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调适无可厚非艰苦卓绝如期而至B.调整无可非议坚苦卓绝不期而遇C.调整无可厚非艰苦卓绝不期而遇D.调适无可非议坚苦卓绝如期而至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越坚强,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B.越痛苦,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C.越痛苦,收获的心得就越多,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D.越坚强,收获的心得就越多,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能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B.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C.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因此带来短暂的疏解。D.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因此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丛花•溪堂玩月作陈亮冰轮斜辗镋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呜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1.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三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2.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论语》)(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楚辞·渔父》)(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4)驾一叶之扁舟,____。寄蜉蝣于天地,_____。(苏轼《赤壁赋》)(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远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至宋室南迁,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首先,是河患。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衰,互为因果。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恙。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间的政治黑暗,已达极点。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乱后的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河南,在外寇压迫下,元气大损。自安史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遁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渐受关注。北宋政府在江南特置提举官董其事;南方有能力者,亦盛事殖产,开置大批水田。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数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明代籍没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苏、松、第、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节点。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了我国的经济文化,此后,我国经济文化渐渐傓倚南方。B.唐代贡瓷、宋代名瓷及元明两代最精美的陶瓷生产,以及宋后的木棉种植都主要在南方,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C.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南方独特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D.北宋政府在江南设置提举官来监管水田之事,宋朝南迁后,江南更急激于水利开发,这些对推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观点后,分别从陶瓷、木棉种植、商业情况、交通等方面来举例论证这一观点。B.文章引用《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南方县数户口到宋代远远超过北方的事实。C.文章都按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显得层次清晰,如介绍陶瓷先说唐,再说宋,然后元明。D.文章论述“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从现象到原因,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战乱,所以北方许多精英都往南方迁徙,这也导致了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甚至明代宰辅数南方占三分之二多。B.宋元明清时,黄河水患的有无,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衰落与兴盛,有密切关系;到明代,还强行让黄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导致黄淮水害。C.不管是宋辽对峙,还是宋夏对峙,自安史乱后,我国北方是战事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战事后方的退遁之所,北方所受祸害比南方惨烈。D.宋仁宗、神宗时都重视水利建设,南方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经济文化南移的背景下,明代天下租赋,多在江南。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忘掉了意义的需求。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当然,儒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取出儒家的精神。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矛盾而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确实主要致力于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这种直指人心的学说及其实践,当人心迷失于权势和利益之中的时候,经常颇为无奈。但当时机成熟,机缘巧合,又如当头棒喝,可以激发和焕发出勃勃生机,别开生面。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一直放任法家的渗透和收编,固化为三纲五常而最终跟专制权力合谋,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放在庞大官僚躯体之中。但道德的强心剂,并不总能将易于麻木不仁的机体唤醒。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者眼中的儒家,事实上成了专制压迫和社会麻木的替罪羊。但将罪恶归咎于遮羞布,显然是找错了标靶,何况这块遮羞布还不是原本的底色。如何将这一颗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经过现代理念的启蒙后,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也许是儒家应该追求乃至应有的归宿吧。当然,这颗仁心必定也会给这个文明秩序带来自己特有的韵律。(摘编自成伯清《自我与启蒙: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之所以存在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与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有很大关系。B.完成国家真正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与重建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相比,前者更具挑战性。C.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持续不断地被法家渗透和改造,进而成为20世纪初中国启蒙者批判的标靶。D.儒家应该追求的是将经过现代理念启蒙的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个体面临的深层意义危机为事实背景,论证了意义体系重构中的儒家精神与文明秩序之间的关系。B.第二段先后论述了意义体系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以及面临的新问题。条理清晰,论述严谨,逐层深入。C.第三段列举杜维明总结儒家精神的例子,旨在论证儒家精神的萃取是在反思基础上对自身的时代内涵的总结阐发。D.第四段论述了致力于心力建设的儒家文化,其体现出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很大程度上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辩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意义体系的重建,不是完全新创,而是扬弃了既往的积淀,满足了深层的期待,耦合了微妙的情感结构。B.儒家精神在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是不可阙如的基础。当然,儒家这个复合体本身也在不断演变。C.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儒家这一复合体中有目的的择取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D.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忽视制度性安排导致以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无法另辟启蒙的出路。9、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何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殷商、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央王朝拥有绝对的文化主导权,掌握知识的祝、卜、史、宗等“王官”环绕在最高统治者身边为他服务。在浓重的神巫色彩的笼罩之下,春秋以前文化观照的核心其实是“治政”之术。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渐次生成,如对祖先的崇拜,对象征性仪式的重视,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春秋时期,文化下移,形成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春秋时代的主题是诸侯争霸,国力强盛与否成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此严酷的形势之下,各国的执政卿大夫都拼命汲取前代的政治经验和统治智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尚书》《诗经》《周易》等典籍受到重视。“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那时的执政卿大夫阶层无论是讨论国事还是进行外交,都要对这些经典随时加以征引。从《左传》和《国语》对《尚书》援引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着“礼”展开,落脚点在“德”。在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看来,要想维持国家稳定,就要维护等级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使民”;维护秩序的方式是“礼”,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而要维护“礼”,就要落实于“德”,没有“德”的维护,“礼”就难以生根,难以延续。春秋时代,《诗》被纳入到“礼”的范畴之内,由“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可以看出。无论是《尚书》还是《诗》,都是当时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既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藉此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春秋时期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春秋时期中央王权更为衰落,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某些统治者表现出对“天”的怨恨和质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天命”“帝”或“上帝”的支撑有点靠不住,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而春秋执政卿大夫更自觉地将关注的焦点从“天”上移到“地”上,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因此政治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儒家的那些基本文化观念都已经形成,只是在春秋末年孔子出现以后,通过《论语》以及《春秋》把这些观念加以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特别是引入了“仁”学观念,为“礼”文化找到人性基础,为“礼”文化的合法性提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春秋时代诸侯分裂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却为思想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管仲作为国相看到了“礼”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但是通过道德和舆论来支撑过于乏力,因此他把“法”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此时还崛起了另一个思想家老子。老子的思想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参照,主张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中国文化的基因,在春秋时代由于文化下移而被社会否定。B.《尚书》《诗经》等典籍,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不仅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更是贵族阶层重视的思想武器。C.儒家思想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通过《论语》《春秋》将“礼“的概念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并且引入“仁”的概念,从而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D.春秋时期呈现了思想多元化的状态:管子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老子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分别列举春秋以前与春秋时期的文化状况,论证了各国执政卿大夫凭借着普泛化的“王官之学”,成为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的观点。B.文章第三段与第四段是因果关系,论述了春秋时期是以“礼”为核心的关键时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重要转折点。C.文章在提出春秋时代为何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两个疑问后,从文化和政治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D.文章论证有理有据,如引用《论语》中“不学《诗》,无以言”,来论证春秋时期《诗》被纳入“礼”的范畴这一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是维护国家秩序的方式。在《论语·侍坐》一文中孔子道出哂子路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就证明了这一观点。B.孔子出现后,“仁”学观念的引入,不仅为“礼”文化找到了人性基础,也为“礼”文化的合法性提出了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语》中说“克己复礼为仁”。C.春秋时期执政卿大夫关注的焦点从“天”上移到“地”上,更关注现实世界,导致了某些统治者对“天”的怨恨和质疑。D.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认为:只有维护等级差别,才能很好地“使民”;只有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只有落实于“德”,才能使“礼”生根、延续。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嘉纳。(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漕运等事务。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风阳遭受灾荒,盜贼将要起事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停止购买羊角为灯,此事就搁置了,在灾异发生时所提意见也得到了皇帝肯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古代称官职任命,与下文中的擢、除、拜、迁等都是正常的官职任命。B.丁内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相当于明、清的府。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泰深查疑案,昭雪冤情。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得以昭雪。B.师泰办事有方,惠及百姓。任兵部侍郎时,他发现京师至上都的驿站破败不堪,就探寻其中原因,而后平均百姓徭役,才使百姓生活有所好转。C.师泰兴利除弊,效果显著。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D.师泰举荐贤才,深受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人才,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都一致归附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12、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武汉新型肺炎疫情发生后,网络上舆情汹涌,引发全民关注。在有些省市,一些人嘴里喊着“武汉加油”,但只要一听到身边有武汉人,就立马变脸,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出现“悬赏”、驱逐武汉人的闹剧。要求:假设你是小强,请你给《温暖周刊》写一封倡议书,针对上述行为,表明你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注意语言得体,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二空: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而不能指人。大有作为:比喻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根据语境,应先“可为”,再“作为”。因此,第一空应选“大有可为”;第二空应选“大有作为”。排除BD两项。第三空:矢志不渝:是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壮心不已: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语境中指的是“当代青年”,应选“矢志不渝”。排除A项。第四空:玉汝于成: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炼你,使你成功;现多指逆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马到成功:迅速取得胜利。从语境来看,成功不是可以轻易得来的。应选“玉汝于成”。分析可知,C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C。【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1.C2.AC3.特点:①中国人取名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受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政治环境和文化程度影响很大。②中国人取名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良好祝愿,但不同年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③中国人取名在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爱用的汉字,这些流行字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最受追捧的主流价值观。意义:①名字不仅对个体有意义,也是一部微观史,有时代的烙印,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②报告以姓名这一微观视角记录了这个时代从何处来,正往何处去,有助于下一代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的提升。③从当下来看,对新一代父母的起名乃至育儿观有所影响和引导。【解析】1.试题分析:A项,材料一还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B项,是一些代表美德的字“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而非“已经取代”;D项,“有点审美疲劳……之美”于文无据。2.试题分析:B项,“而且愈演愈烈”于文无据;D项,“都趋向于起中性化的名字”错,这只是一部分家长的做法;E项,“正处于尴尬的模仿期”错,应是处于从模仿到自我表达的尴尬期。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结合材料明确特点:中国人取名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受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政治环境和文化程度影响很大。然后分析意义。分析特征是注意集合特征,比如特征是“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影响”,这样就能从名字中看到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此题属于二者的综合,手下明确特征,然后根据特征谈意义。。3、B【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A项,“手饰”应为“首饰”。C项,“棉衣夹裤”中的“夹”应读“jiá”;“躁热”应为“燥热”。D项,“焦急如棼”应为“焦急如焚”;“笃定”中的“笃”应读“dǔ”。故选B。4、1.A2.B3.D【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调适:是调整使适应。一般和心理搭配。调整:是调整价格,重新调配整顿,使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一般和心态或者状态搭配。结合“自我心理”分析,选用“调适”。无可厚非: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表示说话做事虽有错误或缺点,但可以原谅,不必过分责备。无可非议:是说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论行动合情合理、无误。“追求个性表达”这一行为,可能会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没有什么需要指责的,选用“无可厚非”。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常用于形容斗争环境艰苦。坚苦卓绝:指坚韧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修饰“努力”,选用“艰苦卓绝”。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结合“成长”分析,选用“如期而至”。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按照段意,该段文字重在强调困难痛苦的意义,所以应该是“越痛苦”,排除A项、D项。“一定”过于绝对,先积累动能,然后才有收获,排除C项。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序不当,先“理解”后“认可”,先“带来疏解”后“获得理解与认可”,排除B项、C项。搭配不当,“并”与“从而”不能搭配使用,排除A项。故选D。5、1.C2.①先总写月光照下之景,月光与水色交相辉映的场景;②再写诗人赏月的情态;③最后写作者赏月的感受,从而表达自己颠沛流离、江山易主的悲凉与感慨。【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及考点和考向的能力要求,最后要认真的比对选项内容和原文内容的差异。本题中,C项,“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诗词最后几句可以理解为:夜风清露广大壮阔,山河的空间随着月影推移的时间而变化。明月普照下,想到古往今来世事沧桑,联想到南北分疆,江山易主,心境感到无比悲怆凄凉。故选C。2.本题考查的是围绕标题中的诗词意象,理解和把握全词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和理解诗句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要最后扣住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要求是: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注意扣住词中如何写“月”,来做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根据对全词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去答题:词人以“玩月”为主线,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月下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上片写秋江月色,首二句写月光斜射江面,泛出一片寒光,给人以凄清之感;接着写自己陶醉于这如画般的迷人的月色中,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下片紧承上片,写芦花飘荡,烟水苍茫之景,进一步抒写凭栏“玩月”的感受,结尾笔调陡转,景象实变,情调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6、仰之弥高忽焉在后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仰”“弥”忽焉“期功”“茕”“孑”“匏樽”“属”“沧”“粟”“疏影”“清”“浮”,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7、1.D2.C3.A【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囊括”词义过重,范围扩大,原文为“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B项,唐代贡瓷、宋代名瓷多在北方,原文“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可知,另外,“这”原文不代唐代贡瓷、宋代名瓷;C项,“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错误。“河患”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从原文“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患”可知。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都按朝代先后顺序”以偏概全,如讲“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从唐中叶到五代,接着到唐后期、安史乱后,最后讲到宋辽、宋夏对峙到安史乱后,这些不是全按时代先后顺序。故选C。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A项,“因为战乱,所以北方许多精英都往南方迁徙,这也导致了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无中生有,其原因不一定是战乱;另外,导致应举与宰相人数南多的原因有很多,不全在战乱。故选A。8、1.C2.B3.C【解析】1.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逐一看哪项合文意。A项,分析错误。联系原文“在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这句话看,普遍迷茫的是民众,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不切实际的运动的发起者,选项张冠李戴。B项,分析错误。从第二段“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看,选项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更具挑战性,是张冠李戴,和原文看法不符。C项,联系最后一段内容看,“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一直放任法家的渗透和收编”,可理解为“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持续不断地被法家渗透和改造”,原文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者眼中的儒家,事实上成了专制压迫和社会麻木的替罪羊”,相当于说,“成为20世纪初中国启蒙者批判的标靶。选项表述正确。D项,与最后一段“如何将这一颗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经过现代理念的启蒙后,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也许是儒家应该追求乃至应有的归宿吧”这个句子有关,文中谈的是“也许是”的语意,选项直接说“儒家应该追求的是将经过现代理念启蒙的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是把或然当成必然,表述不当。故选C。2.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2.第二段的论述顺序是先谈历史与现实问题,后谈方法和作用。B项表述存在并列内容,用“先后”一词,是要强调这几个方面的先后顺序,和原文内容比较看,第二段的论述顺序是先谈历史与现实问题,后谈方法和作用。选项认为“第二段先后论述了意义体系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以及面临的新问题”,这是错误的。故选B。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题干要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要逐一分析。A项,从原文“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看,选项后半部分表述无错,但是把原文的“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说成“不是完全新创”,把推测的结论,说成已然,即肯定的事实结论,而忽略了原文所说的“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重建尚未完成这点,说法错误。B项,选项认为,“儒家精神在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是不可阙如的基础”,比较原文“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这句话看,“基础”不等同于“元素”,选项曲解文意,说法错误。C项和第三段有关,对比语意看,选项说法正确。D项,表意过于绝对,用“无法另辟启蒙的出路”,否定了儒家自我有另辟出路的可能,与文意不符。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9、1.D2.B3.C【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内容和原文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在春秋时代由于文化下移而被社会否定”原文没说否定,原文说的是: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渐次生成,如对祖先的崇拜,对象征性仪式的重视,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选项B,“是贵族阶层重视的思想武器”错,原文说的是:“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选项C,“从而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理解有误。孔子是礼文化的集大成者。故选D。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文章第三段与第四段是因果关系”说法有误。根据对原文三四段的理解,是并列关系。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文本内容,仔细斟酌文本内容和选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导致了某些统治者对‘天’的怨恨和质疑。”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导致某些统治者对“天”的怨恨和质疑的是中央王权的衰落。故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10、1.D2.B3.B4.(1)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2)耿九畴请求皇上延揽(邀请)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颁布褒美嘉奖的诏书回复他。【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系……狱者”指被关在监狱的人,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AC。“已”是“后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其前后可以断开。排除B。故选D。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漕运等事务。”错误,漕运归户部管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错误。文本是说耿九畴和江渊商议贬去章瑾的官职,受到章瑾女婿王汝霖的衔恨,因而王汝霖与叶盛等人认为刑部不公平,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注意以下几处得分点:(1)以:因为;见:被;下吏:管理;白:洗清罪名。(2)延:请;简:选择;优诏:下达褒奖的诏书;报:回复。【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著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屡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各府的重犯,大多被平反。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有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11、1.D2.A3.B4.(1)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他的政绩在各郡中排第一。(2)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师泰领义兵出战”,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C;“亦怀印绶弃城遁”“怀印绶”是“弃城遁”的伴随状语,不宜断开,排除B;“匿海滨者久之”“久之”为时间副词作谓语,不宜断开,排除A。故选D。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A项,“……与下文中的擢、除、拜、迁等都是正常的官职任命”错误,“擢”是官职提拔,“迁”是表示调动,“左迁”是降职,“右迁”是升职。故选A。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B项,“他发现京师至上都的驿站破败不堪”错误,“发现京师至上都的驿站破败不堪”的不是师泰,原文说的是朝廷得知驿舍衰败,命令他前往巡视整顿。故选B。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狱”,冤案;“治行”,政绩。(2)“嫉”,憎恨;“中伤”,毁谤伤害。【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服母亲丧事,服丧期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抢劫杀害。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事情又牵连到高丙。史甲无辜服罪之后,高丙也因此被逮捕。师泰秘密询访此案,原来是同里之中沈丁运载货物到达杭州后返回时,看到渔民在海中撒下的渔网,趁机偷网中的鱼,而被渔民杀死。史甲其实未曾杀人抢财,高丙也不知情,他们的冤情都得以昭雪。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调任兵部侍郎。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撤销,师泰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廉访使。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丞相又以皇帝的名义授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朝廷授师泰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师泰入朝任秘书卿,赴任行至杭州海宁县,生病去世。师泰尤其喜欢接见引进后辈,贤能的士人,不论熟识还是不熟识的,都加以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12、例文:倡议书《温暖周刊》:这几天,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新闻牵动人心。正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对抗疫情的时候,一些新闻却在刺痛人们的神经。有同学反映,许多驻武汉高校寒假返乡,及归家路途经过武汉的同学的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包括他们的姓名、详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手机号、回家车次时间,甚至还包括学校名称,以及他们父母的身份信息在各种微信群里被大肆散播,还有一些同学和家人还遭到了电话、短信的轮番骚扰,甚至上门谩骂。而另一些地方也出现了“酒店拒绝湖北人入住”“围堵鄂A牌照私家车”等过激行为,各种讽刺、挖苦湖北人的图文也在朋友圈流传。心痛!无奈!从国家公布疫情信息至今,武汉、湖北,这几个字眼开始让一些人谈之色变、避之不及。而这些非科学、非理性的极端态度和做法,正在刺伤湖北人民的心,不仅对封城之内抗击疫情的湖北人造成二次伤害,让因各种原因滞留外地的湖北人或有湖北旅行史的人感到恐慌和心寒,还会让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抗疫大局从内部产生隔阂和阻碍。的确,大难当前人们心情紧张,采取防御措施无可厚非;肺炎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控制感染源也十分必要;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泄漏个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无视他人的权利,这些行为无异于触犯法律的底线,践踏道德的价值。在处理滞留湖北人的问题上,湛江市徐闻县的做法得到了微博网友的点赞,湖北的旅客可以在县里的酒店内进行医学健康观察,统一疏解,集中安置,暖心包容的举措为湖北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当地每一位百姓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隔离病毒,但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安公司保安解聘合同模板
- 市政道路模板工程施工合同
- 垃圾处理工程承包施工专用合同
- 自助餐厅厨师招聘协议
- 钉钉培训使用手册
- 企业年金实施要点:跨行业指南
- 创新创业廉政合同施工
- 游泳池建设土石方施工协议
- 建筑绿化拆除施工合同
- 研发实习生劳动合同范本
- GB/T 15329.1-200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织物增强液压型第1部分:油基流体用
- 202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EPCS)高二试题-含答案-高考
-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高中数学北师大】
- 人体衰老和抗衰老研究 课件
- 新城吾悦广场商业封顶仪式策划方案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群文阅读 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小学数学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五周长围篱笆
- 25吨吊车参数表75734
- 中职学生学习困难课件
- 外研版五年级上册说课标说教材课件
- 被巡察单位组织人事工作汇报集合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