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高三(±)第三次
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
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
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
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
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
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
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
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
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
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
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
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
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
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
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
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
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
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
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茴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己经成为重要节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平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
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
的节日一一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
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
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
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
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
探知节气、形成谚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
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
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
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
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
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
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
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
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
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
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
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
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
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
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B.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
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C.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
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D.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
业生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
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
信仰、饮食风尚等。
C.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夯土柱观测日
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
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方法与行文思路。
5.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点赞
吕岩林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
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
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
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
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
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
宋主任刚从昨夜应酬的宿醉中醒来,按照李科长的提示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
子醒了许多。
“办公室见!”宋主任急忙起身洗漱,匆匆吃了早饭,直奔单位。
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
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
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
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赞”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
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
“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
“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
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
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
“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
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
杨局长看好小刘呢?”
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掘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
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
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
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
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
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
“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
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
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
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
列,竟然出奇地整齐。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
开始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就连局里一向对他冷
若冰霜的“一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还风情万种
地抛了个媚眼。
小刘对这一切都欣然接纳。因为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
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
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
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
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
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瞎!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
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运用动作描写,把李科长当时紧
张、懊悔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B.在宋主任看来,赵副局长的点赞“印证”了自己此前的诸多分析;而他接下来的点赞举
动又引发了单位同事的接连点赞。
C.点赞行为在互联网时代本是平常小事,却因点赞者身份特殊而引起轩然大波,看似荒诞
不经,却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真实。
D.“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表明这种行为是官
场不良隐性规则造成的必然结果。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小刘是晒娃狂魔而点赞者却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杨局长的点赞格外令人关
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自然发展。
B.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着墨较多,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
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
C.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与那些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
媚逢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
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8.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9.小说带给我们哪些现实警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面祺为平民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
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
先入收秦丞相御里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
中,侍太子,治栋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
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箫何功最盛,封为部侯,
所食自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金
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
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
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汉十一年陈裕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
阴候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候上已闻淮阴候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
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
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
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日:“知臣莫如主。"孝惠日:“曹参何如?”
何顿首日:“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十一年/陈稀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
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B.汉十一年/陈稀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
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C.汉十一年/陈稀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
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D.汉十一年/陈稀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
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B.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是史官;秦代时设置御史大夫,以御史监郡。
C.社稷,土神与谷神的总称。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也代指国家。
D.食邑,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尽心帮助刘邦。刘邦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利用职务之便保护他;刘邦作亭
长时,萧何常常帮助他;刘邦起义当沛公时,萧何做县丞。
B.萧何处事谨慎,主动请示汇报。他留守关中,制定法律,总是先向汉王上奏,经同意后才
实施;如果来不及禀告,就酌情实施,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C.萧何尽职尽责,巩固汉军后方。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管理户籍人口,
征集粮草送给前方军队,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缺额。
D.萧何心胸开阔,为国举荐人才。尽管向来与曹参不和,但是在孝惠帝问他谁可以接替他的
职位时,他却向皇帝主动推荐曹参,并且感到死而无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
②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14.在论功行封时,刘邦是怎样评定萧何功劳的?用哪些理由说服了功臣?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吗
【注】①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
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
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跳的诗我能理解,
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
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1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直接写出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
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静女》中与成语“爱屋及乌”表意相近的句子是:“,"。
(3)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遵循这些规律,
人类的生命得以在循环反复中独特存在,绵延不息。每个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
材料二: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在40℃的环境下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战斗到生命最
后一刻,成为一座座永恒的丰碑!他们背离自然界的求生之道,获得了生命的永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生命的感人
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
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
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
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
“”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遣老、残暴
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
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①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
元培、胡适等人物的②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
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③o
19.请在文中标序号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
21.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与设问的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一简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①,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
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
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③。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
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③。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
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2.下列各项中,与划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3个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B、D、、
【解析】(1)C.“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错误。原文是“节气本质上反映一
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
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最早”一说于文无据。
故选C。
(2)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原文是“惊蛰、清明、
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
C.“制定出完整的节气”错,原文是“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没有说“制定出完整的节
气”。
D.“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错,原文是“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
统文化的精髓”,选项中把《太初历》说成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故选B。
(3)A.“清明时节”指清明。
B.“春分”指春分。
C.“露从今夜白”指白露。
D.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选D。
(4)论证方法:
根据“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可知这是运
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
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
根据“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
刻”,这是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
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段,根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
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可知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
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
第二部分第二段,根据“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
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
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可知这段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
气的快速形成,并列举了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来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根据“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
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节气对农业
的影响更大”,可知这几段主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根据“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可知时间上正好和《立春》这一节目
相吻合。
根据“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可知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代表着一年的开
始,开始播种,并憧憬秋天的收获,《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
契合,完美一致。
根据“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
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春又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北京冬奥
会通过《立春》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答案:
(DC
(2)B
(3)D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
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
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行文思路:首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接
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最后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促进了社会多方面的发展。
(5)《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
《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
《立春》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
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文化常识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
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
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
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
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
观点。
6~9.【答案】A、C、、
【解析】(1)A.“懊悔”错,这里主要体现的应是“惊讶、忐忑、不明就里”。
(2)C.对小刘形象理解有误。文中对小刘除了喜欢晒姓和因为一个点赞而感到“这无异于是对
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外,并未体现他“热爱生活,
积极进取”的方面,实际上他对•领导心意的揣测也跟其他人一样,都属于作者批判的对象,说“是
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与那些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完
全无中生有。
(3)结尾点出所谓“点赞”完全是一个误会,让情节陡转,可以说再掀起一个高潮;同时故事在
此处戛然而止,没有交代人们得知这个误会之后的反应与后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
个结果与前文众人的猜测大相径庭,充满讽刺性,让读者思考其背后对上级心思的无限揣测、阿
谀奉承的社会现象,深化小说主题。
(4)文中众人因为领导的一个“点赞”,就各种“揣度上意”,把小刘捧上干部位置,让人感到
系统内部任人唯“关系”,唯“上意”,根本不考虑人的才能、品德以及是否对其他人公平的问
题,启示我们选拔人才要有一套行之有效且公平公正的制度;众官员对局长点赞的各种揣度最后
才揭露是个误会,讽刺了这些曲意逢迎的官员,也暴露出官场中某些领导过于“权威”,以至于
下属人员只能迎合阿谀,要加强领导的正直素养,要有原则性,杜绝这种现象;从被讽刺的众人
来看,要想不闹出文中的笑话,就应该去除官本位思想,不曲意逢迎上级,而多从群众出发考虑
问题。
答案:
(1)Ao
(2)C«
(3)①从情节上看,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就此戛然而止,更可
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②从主题上看,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
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全局上下郑重
其事效仿附和的“点赞”行为竟是局长孙子的“胡乱”之举,这种反差使“点赞”行为更加荒谬
可笑,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
(4)①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德才兼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②单位领导要政治过
硬,原则性强,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给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等官场陋习提
供生存土壤;③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广大群众独立思考问题,切
忌惟上是从、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行为。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3)本题考查对结尾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读者等方面
来分析。首先要认真审题,审清楚题目的要求;再认真读文章,找出相关的答题内容;最后结合
结尾的常见作用组织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
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
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
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
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10~14.【答案】C、A、D、①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
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
②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
人。、第一问:认为功劳最大。第二问:①萧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敌的
人。②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解析】1.
(1)根据句意断句。“自将”的主语是“高祖”,要连在一起,是说高祖亲自带兵去平乱,排除
AB;“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不能断开,“拜……为”固定搭配,不能断开,“丞相何”固定搭
配,在文言文中,官职加人名不需要断句,因此应在“益”之前断开,排除D。故选C。译文:
汉十一年,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到达邯郸。还没平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
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杀了韩信。皇上听到淮阴侯被诛杀之后,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
封邑五千户。
(2)A.“高祖,刘邦的谥号”有误。高祖是刘邦的庙号。
(3)D.“他却向皇帝主动推荐曹参”错误。根据原文“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日:'帝
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可知,不是萧何主动推荐的,而是孝惠帝提出来的。
(4)①“未尝”,没有;“徒”,只是;“顾”,反而,去U。译文: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
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
②“猎”,作状语,打猎的时候;“发”,发现;“指示”,指给……看;”……也,……也”,
判断句。译文: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
猎狗看的是猎人。
(5)结合原文“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刘邦以“猎狗”和“猎人”为喻来说明自
己认为萧何功劳最大。
第二问结合原文“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
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在这里以“猎狗”和“猎人”为喻,说明萧何是能发
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等同猎人的人,由此说明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
敌的人;再根据“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可
知,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答案:
(1)C
(2)A
(3)D
(4)①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
之上。
②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
人。
(5)第一问:认为功劳最大。第二问:①萧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敌的人。
②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参考立意: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法律,处事公平,担任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
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
当了沛公,萧何做他的县丞,常常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
帛财物的仓库去瓜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入宫收取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图书,并珍藏起来。
沛公做了汉王,让萧何做了丞相。汉王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
子,治理栋阳。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每做一件事,总是奏明汉王,
经汉王同意,准许实施;如果来不及禀告汉王,就酌情实施,等到汉王回来时再报告。萧何在关
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经水路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
中士兵,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五年,在杀死项羽后,平定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经过一年多也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为部侯,
所享受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
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
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
呢?”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高祖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
用吗?”功臣们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
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
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给你们看,是有功的猎人。况且你们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
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汉十
一年,陈端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到达邯郸。还没平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
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杀了韩信。皇上听到淮阴侯被诛杀之后,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
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大家都来祝贺,只有召平哀悼他。召平对
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推辞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把您全部的家产财物资助军
用,那么皇帝就会高兴了。”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果然非常高兴。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
睦,等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趁机问道:“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
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没有谁能超过国君的。”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箫
何叩头说:“皇上找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后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仔细概括。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
(1)根据句意断句。“自将”的主语是“高祖”,要连在一起,是说高祖亲自带兵去平乱,排除
AB;“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不能断开,“拜……为”固定搭配,不能断开,“丞相何”固定搭
配,在文言文中,官职加人名不需要断句,因此应在“益”之前断开,排除D。故选C。译文:
汉十一年,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到达邯郸。还没平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
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杀了韩信。皇上听到淮阴侯被诛杀之后,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
封邑五千户。
(2)A.“高祖,刘邦的谥号”有误。高祖是刘邦的庙号。
(3)D.“他却向皇帝主动推荐曹参”错误。根据原文“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日:‘帝
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可知,不是萧何主动推荐的,而是孝惠帝提出来的。
(4)①“未尝”,没有;“徒”,只是;“顾”,反而,去以译文: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
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
②“猎”,作状语,打猎的时候;“发”,发现;“指示”,指给……看;”……也,……也”,
判断句。译文: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
猎狗看的是猎人。
(5)结合原文“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刘邦以“猎狗”和“猎人”为喻来说明自
己认为萧何功劳最大。
第二问结合原文“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
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在这里以“猎狗”和“猎人”为喻,说明萧何是能发
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等同猎人的人,由此说明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
敌的人;再根据“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可
知,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答案:
(1)C
(2)A
(3)D
(4)①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
之上。
②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
人。
(5)第一问:认为功劳最大。第二问:①萧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敌的人。
②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参考立意: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法律,处事公平,担任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
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
当了沛公,萧何做他的县丞,常常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
帛财物的仓库去瓜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入宫收取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图书,并珍藏起来。
沛公做了汉王,让萧何做了丞相。汉王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
子,治理栋阳。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每做一件事,总是奏明汉王,
经汉王同意,准许实施;如果来不及禀告汉王,就酌情实施,等到汉王回来时再报告。萧何在关
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经水路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
中士兵,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五年,在杀死项羽后,平定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经过一年多也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为郡侯,
所享受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
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
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
呢?”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高祖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
用吗?”功臣们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
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
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给你们看,是有功的猎人。况且你们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
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汉十
一年,陈新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到达邯郸。还没平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
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杀了韩信。皇上听到淮阴侯被诛杀之后,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
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大家都来祝贺,只有召平哀悼他。召平对
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推辞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把您全部的家产财物资助军
用,那么皇帝就会高兴了。”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果然非常高兴。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
睦,等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趁机问道:“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
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没有谁能超过国君的。”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
何叩头说:“皇上找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后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仔细概括。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3.
(1)根据句意断句。“自将”的主语是“高祖”,要连在一起,是说高祖亲自带兵去平乱,排除
AB;“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不能断开,“拜……为”固定搭配,不能断开,“丞相何”固定搭
配,在文言文中,官职加人名不需要断句,因此应在“益”之前断开,排除D。故选C。译文:
汉十一年,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到达邯郸。还没平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
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杀了韩信。皇上听到淮阴侯被诛杀之后,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
封邑五千户。
(2)A.“高祖,刘邦的谥号”有误。高祖是刘邦的庙号。
(3)D.“他却向皇帝主动推荐曹参”错误。根据原文“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日:'帝
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可知,不是萧何主动推荐的,而是孝惠帝提出来的。
(4)①“未尝”,没有;“徒”,只是;“顾”,反而,去队译文: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
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
②“猎”,作状语,打猎的时候;“发”,发现;“指示”,指给……看;”……也,……也”,
判断句。译文: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
猎狗看的是猎人。
(5)结合原文“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刘邦以“猎狗”和“猎人”为喻来说明自
己认为萧何功劳最大。
第二问结合原文“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
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在这里以“猎狗”和“猎人”为喻,说明萧何是能发
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等同猎人的人,由此说明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
敌的人;再根据“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可
知,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答案:
(DC
(2)A
(3)D
(4)①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
之上。
②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
人。
(5)第一问:认为功劳最大。第二问:①萧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敌的人。
②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参考立意: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法律,处事公平,担任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
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
当了沛公,萧何做他的县丞,常常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
帛财物的仓库去瓜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入宫收取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图书,并珍藏起来。
沛公做了汉王,让萧何做了丞相。汉王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
子,治理栋阳。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每做一件事,总是奏明汉王,
经汉王同意,准许实施;如果来不及禀告汉王,就酌情实施,等到汉王回来时再报告。萧何在关
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经水路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
中士兵,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五年,在杀死项羽后,平定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经过一年多也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为部侯,
所享受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
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
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
呢?”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高祖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
用吗?”功臣们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
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
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给你们看,是有功的猎人。况且你们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
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汉十
一年,陈皤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到达邯郸。还没平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
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杀了韩信。皇上听到淮阴侯被诛杀之后,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
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大家都来祝贺,只有召平哀悼他。召平对
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推辞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把您全部的家产财物资助军
用,那么皇帝就会高兴了。”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果然非常高兴。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
睦,等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趁机问道:“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
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没有谁能超过国君的。”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
何叩头说:“皇上找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后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仔细概括。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4.
(1)根据句意断句。“自将”的主语是“高祖”,要连在一起,是说高祖亲自带兵去平乱,排除
AB;“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不能断开,“拜……为”固定搭配,不能断开,“丞相何”固定搭
配,在文言文中,官职加人名不需要断句,因此应在“益”之前断开,排除D。故选C。译文:
汉十一年,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到达邯郸。还没平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
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杀了韩信。皇上听到淮阴侯被诛杀之后,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
封邑五千户。
(2)A.“高祖,刘邦的谥号”有误。高祖是刘邦的庙号。
(3)D.“他却向皇帝主动推荐曹参”错误。根据原文“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日:'帝
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可知,不是萧何主动推荐的,而是孝惠帝提出来的。
(4)①“未尝”,没有;“徒”,只是;“顾”,反而,去屋译文: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
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
②“猎”,作状语,打猎的时候;“发”,发现;“指示”,指给……看;”……也,……也”,
判断句。译文: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
猎狗看的是猎人。
(5)结合原文“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品牌联合推广合同2篇
- 2024版租赁房屋装修合同条款与规范3篇
- 二零二四年服务外包合同项目范围确认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水泥原料采购与供应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水泥管产品研发与销售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项目工程款支付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度广告制作与发布合同标的为户外广告
- 二零二四年度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某医院全数字化X光成像系统3篇
-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租赁合同及充电设施共享协议3篇
- 2024年度影视版权交易与分成合同2篇
- 《文明交通携手共创》主题班会教案2篇
- 国开2024年秋《机械制图》形考作业1-4答案
- 《BIM建模技术》教案-9创建栏杆扶手
- CPK计算表格EXCEL模板
- 消防安全知识课件PPT(72张)
- 栈桥及钢平台施工安全验收表
- 大型活动执行手册
- 兰州区域地质环境
- 邵寨煤矿工作面注浆施工组织设计
- 家庭医生绩效及考核细则
- 《山东省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标准》(共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