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评论事件_第1页
白岩松评论事件_第2页
白岩松评论事件_第3页
白岩松评论事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白岩松评论事件

白岩松真的错了吗?

2022-06-24加右

白岩松近日在出席梧桐书屋“思想午餐”时,回答了中传同学一系列问题。关于节目中将肃宁枪击案中的警察用“死亡”而非“牺牲”所引起的舆论风波,他首度进行了回应。

在6月9日播出的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在提到河北肃宁特大枪击案中牺牲的公安干警时,用了“死亡”二字,此后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波。

从节目播出后,一些警界人员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指责批判白岩松,要求其赔礼。更有警界人士公开发文,要求与从前偶像绝裂。

白岩松就此回应称:每个行业要有每个行业的准则。做新闻不是做感动中国,做新闻是做新闻,而感动中国是肯定会到来的敬重。我从2022年做《感动中国》到现在,采访的警察不计其数,为多少警察热泪盈眶过,那一切都是假的吗?这一瞬间,莫非当我去坚守新闻准则的时候,我就变成了警察的对立面?

白岩松还特殊强调,(当时)没说他是不是精神病人,也没说他究竟是自杀还是被击毙的等等,都是未知的。当全部事实未清晰的时候,必需首先采纳中立的词汇,这是新闻的准则。

白岩松还认为,消失这样的一个风波,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去思索的问题。

警媒冲突一直是一个焦点。既理解白岩松的自辩,也可换位想想警界的反弹。其实每一个群体都有共同体的情感,当警界人士面对媒体人士口中的“死亡”——而不是他们所期盼的“牺牲”的时候,当媒体人士面对同行只因一个中性客观的词语受到的激烈批判的时候,他们各自的情感,唯恐差不多是一样的。

白岩松6月9日的电视节目

王辰瑶:语境错位下的新闻批判

白岩松错了吗?

在我印象中,这位出口成章、分寸感很好的新闻评论人极少身陷是非。然而这一次,舆论汹汹,似乎千夫所指似的。对一档新闻节目有质疑,这太正常了,新闻批判原来就是常态化的,它可以视为是记者与新闻用户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关系。

但是,这一次的批判,我觉得不正常,它不但无助而且会损害新闻媒体与被报道者、新闻用户的良性关系。这是一种不能接受的、错位的批判。

不知道转发质疑白岩松微信文章的网友中有多少人看过这期被批判的节目——6月9日的《新闻1+1》。我很奇怪   ,在完整看过之后,还有多少人会认为白岩松错了。在这里也许回顾一下这档节目的内容:

演播室——白岩松点出报道大事为“昨晚到今日凌晨”在河北沧州发生的一起恶性枪击大事。他对这个大事的描述是:一位村民用双筒猎枪打死四人打伤五人,其中“有两个警察不幸死亡,另有两个警察受伤”。(这是第一句被人诟病的话)由此,他提出的问题是,这究竟是什么缘由引起的枪击案?过程又是如何?

现场小片——前方记者进一步解说大事、采访肃宁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长,确认犯罪嫌疑人用的是双管猎枪。

演播室——白岩松引用河北沧州公安局官方微博的信息,该信息称“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但没说是被击毙还是因为什么缘由死亡,白岩松对此提出疑问。

连线——白岩松与记者的对话,提问犯罪嫌疑人究竟有没有精神病,是否被击毙、他的枪从哪里来等。现场记者依据把握状况有限地进行了回答。比如记者说,有村民说此人有精神病,但没有得到警方认可。

请留意:到这里为止,节目已经报告了截止6月9日晚关于这一大事所能得到的信息,尽管有记者在现场,但信息仍旧是有限的。因此白岩松在这时点评说,

尽管我们知道了一些信息,但问号似乎反而增多了。他由此追问,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精神病(是否出于精神病的发病期),枪从哪里来,为何枪法如此之好。

问号太多了。

这时他说出了第二句后来被人诟病的话“究竟是什么缘由让这样一个55岁的老汉突然端起了猎枪?”

因为现场的信息已经穷尽,虽然留有一系列疑问,但节目没有可能进行回答。因此,接下来,节目转向了对两个问题的争论。第一个问题是争论非法枪支,第二个问题是争论警察在配枪后的训练状况。节目用了一系列新闻背景,表明这两个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自制枪支和弹药的状况屡见不鲜,而基层警察的射击训练水平始终偏低。节目后半段,白岩松与公安高校警务实战主任的连线主要都是围绕这两个话题绽开。

这期节目的报道规律是不是已经很清晰了?它是一个典型的大事调查+问题反思的思路。大事调查部分,新闻关怀的是谁、什么状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起枪击案,因此在一系列提问后,白岩松会问出“究竟是什么缘由让这样一个55岁的老汉突然端起了猎枪?(请留意这句话的重音在”“究竟是什么缘由”)问题反思部分,报道关怀的是非法枪支管理和警察的用枪力量,因此节目的报道框架是把这起大事首先定为“悲剧”,并且援引大量类似大事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开”悲剧的重演。

它的报道角度不是警察的出警(有多么勇敢),而是直接陈述“两死两伤”的灾难性后果,并且直接跳到对现象的争论,因此完全谈不上对牺牲警察的不敬。再说节目中已经多次用“牺牲”来描述了,不论是记者的报道,新闻小片的解说还是白岩松在演播室援引公安局微博时,都使用了“牺牲”。

还要怎么说?在我看来,这期节目中“死亡”和“牺牲”在语义上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比如,节目字幕既消失“肃宁特大枪击案,警察两死两伤”,又消失“肃宁特大枪击案,两名警察牺牲”。可见,在这期节目的语境中,这两个词本就是通用的,无论是“牺牲”还是“死亡”,本身都没有包含什么感情颜色。

分析至此,我想说说为什么这次对白岩松的批判是一种不行接受的新闻批判,因为它完全错位了。在脱离节目语境的状况下,单列出对警察用“死亡”,而对犯罪嫌疑人用“五十多岁的老汉”,两相对比给人一种主持人“别有专心”的感觉。这是一种相当恶劣的评论。

之所以它会传播和发酵,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缘由是网络传播生态很简单造成的语境错置。当看到有人发出这样的帖子后,警察群体很简单觉得受损害——正如一个被传播10万次以上的微信文章所说的,警察诞生入死的时候,你们记者在干什么?记者在干什么呢?记者在奔赴现场、采访专家、援引大量新闻背景,试图在与时间赛跑的状况下尽力还原事实,厘清问题,呼吁社会关注,避开悲剧再次发生。莫非这不也是一种守护?而这守护与关注的对象里当然也包括了警察群体的安危。

通过剪切、拼贴,我们可以用任何人的原话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意思”,然而再对它加以抨击,炮轰,有意思吗?往小了说,不过是一地鸡毛。往严峻了说,它可能造成高度的社会不信任。

最终还要吐个槽。白岩松没有错,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