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监管部门药效和安全评价标准_第1页
药物监管部门药效和安全评价标准_第2页
药物监管部门药效和安全评价标准_第3页
药物监管部门药效和安全评价标准_第4页
药物监管部门药效和安全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4药物监管部门药效和安全评价标准第一部分药物药效评价标准 2第二部分药物安全评价标准 4第三部分临床试验数据要求 7第四部分非临床试验数据要求 10第五部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要求 13第六部分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要求 16第七部分药物再评价要求 18第八部分药物监管部门责任 22

第一部分药物药效评价标准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物药效评价标准】:

1.药物药效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药物的治疗效果,评价药物的临床获益。

2.药物药效评价应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评价结果应具有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3.药物药效评价应包括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阶段。

【药物药效评价指标】:

#药物药效评价标准

药物药效评价标准是药物监管部门用于评估药物疗效、安全性、有效性的标准。这些标准既是药物注册管理的基础,也是药物临床试验和新药研发的重要参考依据。

药物药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药物药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药物药效评价应以科学证据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独立性原则:药物药效评价应独立于药物生产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的准确。

*系统性原则:药物药效评价应全面系统地评价药物的疗效、安全性、有效性,包括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等。

*可比性原则:药物药效评价应尽可能采用一致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循证医学原则:药物药效评价应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

药物药效评价的评价指标

药物药效评价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疗效指标:疗效指标是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疾病的缓解或消失、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等。

*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是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指标,包括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可逆性、相关性等。

*有效性指标:有效性指标是评价药物治疗获益与风险比的指标,包括药物的绝对风险降低率、相对风险降低率、获益-风险比等。

药物药效评价的方法

药物药效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直接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等。

*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收集和分析有关药物的文献资料,以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对药物上市后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是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

药物药效评价的报告与审批

药物药效评价结果应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药物监管部门,由药物监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药物监管部门将批准药物上市。

药物药效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药物的基本信息: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结果: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征等。

*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结果、统计分析等。

*药物的文献检索结果:与药物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检索结果。

*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药物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药物药效评价的意义

药物药效评价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保证药物的安全性:药物药效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药物上市后对患者造成伤害。

*保证药物的有效性:药物药效评价可以评价药物的疗效,保证药物上市后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

*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药物药效评价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指导,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促进新药的研发:药物药效评价结果可以为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第二部分药物安全评价标准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物安全性研究中的非临床研究】:

1.非临床研究是药物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物临床试验前进行。

2.非临床研究旨在评价药物的毒性、药理作用等安全性指标。

3.非临床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等。

【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药物安全评价标准

一、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药物在一次性或短时间内给药后对动物产生的毒性作用。常用方法包括单次给药、重复给药和皮肤刺激试验等。

*亚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药物在重复给药后对动物产生的毒性作用。常用方法包括14天重复给药试验、28天重复给药试验和90天重复给药试验等。

*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药物在长时间给药后对动物产生的毒性作用。常用方法包括半年慢性毒性试验、一年慢性毒性试验和两年慢性毒性试验等。

*生殖毒性试验:用于评估药物对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常用方法包括生育力试验、围产期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等。

*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评估药物对动物遗传物质的影响。常用方法包括细菌反突变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等。

*致癌性试验:用于评估药物对动物致癌性的影响。常用方法包括小鼠长期致癌性试验和大鼠长期致癌性试验等。

二、临床安全性评价

*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受试者为健康志愿者,给药剂量通常较低。

*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药物对特定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受试者为患有该疾病的患者,给药剂量通常高于I期临床试验。

*III期临床试验:旨在比较药物与标准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受试者为患有该疾病的患者,给药剂量通常与II期临床试验相同。

*IV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疗效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受试者为已经使用该药物治疗一段时间的患者,给药剂量通常与III期临床试验相同。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药物安全性评价应基于科学原理和方法,并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和指南。

*系统性:药物安全性评价应涵盖药物的各个方面,包括临床前和临床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性、药理作用、相互作用等。

*客观性:药物安全性评价应客观、公正,不受任何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及时性:药物安全性评价应及时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药物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透明性: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应向公众公开,以便公众了解药物的安全性信息。

四、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意义

*保障公众健康:药物安全性评价有助于发现和预防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从而保障公众健康。

*促进药物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有助于药物研发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药物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促进药物研发的顺利进行。

*指导临床用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药物安全用药的指导,从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完善药物监管: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可为药物监管部门提供药物安全监管的依据,从而完善药物监管体系。第三部分临床试验数据要求关键词关键要点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1.临床试验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可靠的原则,并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委员会的要求。

2.临床试验方案应明确规定试验目的、受试者选择标准、试验方法、评价指标、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

3.临床试验方案应经过充分的论证,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临床试验受试者选择

1.受试者选择应符合试验目的和设计要求,并应具有代表性。

2.受试者应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并知情同意参加试验。

3.受试者应符合试验方案所规定的入选标准,并排除不适合参加试验的受试者。

临床试验过程实施

1.临床试验过程应按照试验方案严格执行,并应及时做好受试者情况记录、药物剂量调整、不良事件报告等工作。

2.临床试验过程应接受伦理委员会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及时报告试验进展情况。

3.临床试验过程应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并应及时记录、整理和保存试验数据。

临床试验数据收集

1.临床试验数据应根据试验方案的要求进行收集,并应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

2.临床试验数据应包括受试者基本信息、药物剂量、给药方式、不良事件、体征和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3.临床试验数据应由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和保存,并应及时提交至相关部门。

临床试验数据分析

1.临床试验数据分析应按照试验方案规定的方法进行,并应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临床试验数据分析应包括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统计学分析等。

3.临床试验数据分析结果应客观、准确、可靠,并应及时撰写试验报告。

临床试验结论与报告

1.临床试验结论应根据试验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并应客观、准确、可靠。

2.临床试验报告应包括试验方案、受试者选择、临床试验过程、临床试验数据、临床试验数据分析、临床试验结论等内容。

3.临床试验报告应及时提交至相关部门,并应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查和批准。临床试验数据要求

1.临床试验设计

1.1临床试验应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等科学严谨的试验设计,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1.2临床试验应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试验方案、观察指标、统计方法等。

2.受试者

2.1受试者应符合试验入选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2受试者应具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试验目的、试验方案、潜在风险和获益。

3.试验药物

3.1试验药物应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毒理学资料等。

3.2试验药物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

4.试验数据

4.1试验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并由合格的试验人员记录。

4.2试验数据应包括受试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既往病史、用药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不良事件记录等。

4.3试验数据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布的《药品临床试验数据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5.试验结果

5.1试验结果应客观、公正地反映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5.2试验结果应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

6.试验报告

6.1试验报告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布的《药品临床试验报告编写规范》等相关规定编写。

6.2试验报告应包括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等内容。

7.试验评价

7.1试验评价应由具有药效学、药理学、毒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

7.2专家委员会应根据试验报告、试验数据等资料,对试验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评价意见。

8.试验审批

8.1试验审批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负责。

8.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价意见,对试验药物的上市申请进行审批,并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第四部分非临床试验数据要求关键词关键要点【安全性药理学实验】:

1.用于评估药物对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等重要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脏器的影响。

2.通过观察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确定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和毒性剂量范围,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

3.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药物的亚慢性毒性作用,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药物的慢性毒性作用。

【遗传毒性实验】:

一、非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

(一)非临床试验应在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科学性原则:非临床试验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获得可靠、可重复的数据。

2.伦理性原则:非临床试验应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尊重动物的权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动物的福利。

3.安全性原则:非临床试验应以保证受试动物的安全为前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试验中的风险。

4.有效性原则:非临床试验应以评价候选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为目的,并采用适当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来获得可靠、有说服力的数据。

(二)非临床试验的类型

非临床试验包括以下主要类型:

1.药理学试验:评价候选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药效特点、药效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2.毒理学试验:评价候选药物的毒性、安全性、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

3.代谢动力学试验:评价候选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安全药理学试验:评价候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主要脏器和系统的安全性。

5.生殖毒性试验:评价候选药物对生殖系统和生育能力的影响。

6.致癌性试验: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癌性。

7.致畸性试验: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畸性。

8.致突变性试验: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突变性。

二、非临床试验数据要求

(一)药理学试验数据要求

1.药效学试验:

(1)应评价候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并提供相应的证据。

(2)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药效特点,包括药效强度、持续时间和剂量-反应关系。

(3)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包括药物与受体或靶点的结合亲和力、药物的代谢产物的药效、药物相互作用等。

2.毒理学试验:

(1)应评价候选药物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

(2)应提供候选药物的毒性靶器官和毒性机制等相关信息。

(3)应评价候选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特性,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二)代谢动力学试验数据要求

1.应评价候选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并提供相应的参数。

2.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药物的清除率、半衰期、分布容积等。

3.应评价候选药物的食物效应、性别效应和年龄效应等因素对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三)安全药理学试验数据要求

1.应评价候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主要脏器和系统的安全性。

2.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心律失常性、致呼吸抑制作用、致惊厥性等安全性指标。

3.应评价候选药物对胃肠道、肝脏、肾脏等脏器的安全性。

(四)生殖毒性试验数据要求

1.应评价候选药物对生殖系统和生育能力的影响。

2.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畸性和致胚胎毒性。

3.应评价候选药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五)致癌性试验数据要求

1.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癌性。

2.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癌靶器官和致癌机制。

3.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癌剂量-反应关系。

(六)致畸性试验数据要求

1.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畸性。

2.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畸靶器官和致畸机制。

3.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畸剂量-反应关系。

(七)致突变性试验数据要求

1.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突变性。

2.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突变靶点和致突变机制。

3.应评价候选药物的致突变剂量-反应关系。第五部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要求关键词关键要点【不良反应报告】

1.不良反应是指患者或受试者在使用药物期间出现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有害反应。

2.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是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不良反应的活动。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药品上市后安全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良反应监测目的】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要求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和评估药物不良反应。

2.采取措施预防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3.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4.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二、监测范围

1.上市药品。

2.临床试验中的药品。

3.其他需要监测的药品。

三、监测方法

1.自发报告系统:鼓励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2.主动监测系统:药品监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收集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3.药房处方监测系统:通过对药房处方的分析,发现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

4.住院患者监测系统:通过对住院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

5.其他监测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他适当的监测方法。

四、监测内容

1.药物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治疗目的。

2.不良反应的名称、严重程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缓解时间。

3.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病史、用药史等。

4.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5.其他相关信息。

五、监测报告时限

1.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后24小时内报告。

2.一般不良反应:发生后14天内报告。

六、监测报告方式

1.书面报告: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2.电子报告:通过药品监管部门指定的电子平台报告。

七、监测报告要求

1.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2.报告时限符合规定。

3.报告方式符合规定。

八、监测评估

药品监管部门对收集到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进行评估,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评估内容包括:

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3.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关系。

4.不良反应的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

九、监测措施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评估结果,药品监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

1.修订药品说明书。

2.限制或禁止药品的使用。

3.召回药品。

4.其他必要的措施。

十、监测责任

药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务人员等均有责任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第六部分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要求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要求】:

1.开展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是保证药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药品上市后管理的重要内容。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评估和控制药品上市后出现的安全性问题,为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应贯穿药品全生命周期,包括药品上市前、上市后和药品退出市场等各个阶段。上市前安全性监测主要包括临床试验和上市前安全评价等,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主要包括药品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品安全信号监测等,药品退出市场安全性监测主要包括药品撤市后的安全性监测等。

3.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应建立以药品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网络。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体系,负责收集、整理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对药品安全性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要求

#1.目的

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旨在及时发现、评估和管理药物上市后出现的安全性问题,以保障公众健康和药品安全。

#2.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已在中国上市的药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和民族药等。

#3.安全性监测内容

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内容包括: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收集、评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包括严重不良反应、非严重不良反应和潜在不良反应。

-药物滥用和依赖性监测:收集、评估和报告药物滥用和依赖性信息,包括滥用情况、依赖性情况和戒断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监测:收集、评估和报告药物相互作用信息,包括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食物之间以及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有效性监测:收集、评估和报告药物有效性信息,包括药物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

#4.安全性监测方法

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方法包括:

-自发报告:由患者、医务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主动报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滥用和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安全性信息。

-主动监测:由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组织开展主动监测活动,收集、评估和报告药物安全性信息。

-特殊人群监测: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开展安全性监测活动,收集、评估和报告药物安全性信息。

#5.安全性监测报告

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报告包括:

-定期安全性监测报告:药品生产企业应定期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滥用和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安全性信息。

-重大安全性信息报告:药品生产企业应及时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重大安全性信息,包括严重不良反应、药物滥用和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等重大安全性问题。

-特殊人群安全性监测报告:药品生产企业应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安全性监测活动,并及时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特殊人群安全性监测报告。

#6.安全性监测评估

药品监管部门应定期评估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报告,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包括:

-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

-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进一步的安全性研究;

-限制或禁止药品使用;

-责令药品生产企业召回药品。

#7.安全性监测信息公开

药品监管部门应定期向公众公开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信息,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滥用和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安全性信息。第七部分药物再评价要求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物安全性沟通计划与实施

1.制定并实施药物安全性沟通计划,以确保及时、准确和一致地向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公众传达药物安全信息。

2.药物安全性沟通计划应包括:识别和评估药物安全风险、制定沟通策略、开发沟通材料、实施沟通活动和评估沟通效果等步骤。

3.药物安全性沟通应以证据为基础,准确、客观、平衡和透明,并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估

1.建立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以主动、系统地收集、评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应包括: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患者和公众等多个来源,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3.对收集到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进行评估,以确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因果关系,并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药物安全信号的识别与评估

1.建立系统的方法和工具来识别和评估药物安全信号,以早期发现和评估潜在的药物安全风险。

2.药物安全信号的识别和评估应基于多种数据来源,包括临床试验数据、上市后监测数据、文献报道、媒体报道和消费者投诉等。

3.对识别出的药物安全信号进行评估,以确定其严重程度、可信度和因果关系,并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药物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制定并实施药物风险管理计划,以减少和控制药物的安全风险,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2.药物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识别和评估药物安全风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风险管理活动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等步骤。

3.药物风险管理计划应以证据为基础,针对特定药物的安全风险,并与药物的获益权衡考虑。

药物警戒信息发布与管理

1.及时、准确和透明地发布药物警戒信息,以确保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公众能够及时了解药物的安全信息。

2.药物警戒信息发布应包括:药物安全信号、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禁忌症、药物剂量调整等信息。

3.建立完善的药物警戒信息管理系统,以确保药物警戒信息的及时、准确和一致性,并方便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公众查询。

药物再评价

1.定期对上市药物进行再评价,以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和获益风险比。

2.药物再评价应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包括临床试验数据、上市后监测数据、文献报道、媒体报道和消费者投诉等。

3.对再评价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适应证、剂量、用法或其他使用条件。#《药物监管部门药效和安全评价标准》中介绍的药物再评价要求

一、药物再评价的定义

药物再评价是指在药品上市后,对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和适用范围等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和合理使用。

二、药物再评价的目的

1.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药品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通过对药品的再评价,明确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用法用量等信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品的治疗效果,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

3.促进药品的研发和创新。通过对药品的再评价,可以发现药品的潜在价值和新的适应症,从而促进药品的研发和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三、药物再评价的对象

上市药品均为药物再评价的对象,包括中药和化学药,也包括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

四、药物再评价的内容

1.有效性的再评价。评价药品在不同适应症、不同人群中的有效性和治疗效果,包括药品的临床试验数据、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安全性监测数据等。

2.安全性的再评价。评价药品的安全性,包括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药品与其他药品或食物的相互作用等。

3.质量的再评价。评价药品的质量,包括药品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生物学特性等,以及药品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等。

4.适用范围的再评价。评价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用法用量等,以及药品的特殊人群使用情况等。

五、药物再评价的程序

1.提出再评价申请。药品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