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年)_第1页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年)_第2页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年)_第3页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年)_第4页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智慧城市专委会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年)前言自2009年美国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公用设施、医疗、水资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智能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沈阳、重庆等众多城市迅速开展,并表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高速扩展趋势。然而中国智慧城市热潮刚刚兴起,建设标准莫衷一是,各城市智慧化建设还都在探索中,已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包括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以及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唯技术论”等。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不清晰、对建设目标的不明确。由此可见,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可衡量、可比较,已经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政策引导、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等手段以外,各城市管理部门迫切需要有一套“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客观、清晰认识自身“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参照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应用,有效指导其今后发展重点和建设方向。2010年,赛迪顾问与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共同组建团队,发起“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项目,并于当年发布《海峡两岸感知城市评价研究报告》,时隔两年,赛迪顾问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推出《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赛迪顾问总结“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特征,构建出完备、适用、先进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的感知化水平进行评价。旨在推动“感知中国”顶层战略的成功落实,充分展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总结推广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努力为业界搭建合作共赢的桥梁,促进中国城市智慧化发展。本项研究自2012年5月启动,从制定研究方案、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专家论证、选择代表城市、制定数据获取计划、调研实施至数据分析处理、报告一、概述(一)研究背景1、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有序性和持续性,需要创新性地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智慧城市”概念问世后,迅速风靡全球。全球一些发达城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敏锐地把握了“智慧城市”战略的超前性与重要性,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城市纷纷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应用,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城市智能发展的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目前,全球在建的智慧城市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新加坡、日本和韩国。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2、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挣脱城市发展掣肘的关键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安全存在隐患等各方面的城市问题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的城市化主要还是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城市亟待加快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发展重心亟待由规模的扩张转到数量与质量的并重。要突破土地、能源等资源承载限制,实现城市发展的现代化与生态化,需要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加速推进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出现了创新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作为最具创造力的城市形态正在获得社会的广泛响应,它顺应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已经成为挣脱城市发展掣肘的关键手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物联网、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打造智慧的产业科技,推动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升级。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大力推进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公共服务等各领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构建开放的、智能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系统和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稳步增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进行城市资源配置、使用与管理,推动城市管理和运行效率全面提升。3、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在中国掀起热潮2009年8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感知中国”战略,“感知中国”随后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掀起一轮新的热潮,形成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沈阳、重庆等众多城市迅速开展。赛迪顾问研究表明,到2012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基本都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此外,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也已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加快区域产业布局,提速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建设。根据目前的趋势,在“十二五”期间,还会有更多的城市乃至区县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行列,智慧城市建设进入繁荣期。智慧城市建设被视为城市运行效率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对于扎实推进信息化强市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智慧城市”已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引擎。4、处于探索期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诸多误区和困惑“智慧城市”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的优化与完善。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中国智慧城市热潮刚刚兴起,建设标准莫衷一是,各城市智慧化建设还都处于探索中,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某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当成解决所有城市发展难题的“万能药”;智慧城市项目未经统筹规划及可行性论证,即盲目上马,导致成效低下、资源浪费。此外,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多数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和个别领域,难以实现建设项目的有效落地和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化、集成化的发展。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以及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唯技术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不清晰、对建设目标的不明确。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可衡量、可比较,就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二)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指标化、具体化、定量化,实现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把握和规划指导,深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方向前进。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引领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强化建设意识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识与重点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战略方向,取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理念的先进性。二是技术发展,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能力不同,如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时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点是硬件采购与单机应用;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时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开始向网络基础建设、信息互通扩展;在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得到大力发展以后,数据中心建设与数据大集中成为信息化建设一大特点。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能够迅速把握先进技术,具备超前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城市,其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则更强,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也更快。当前,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轮技术创新形势下,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竞争格局。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融合多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进城市建设理念,需要一个逐渐被各城市认识、理解、落实的过程。智慧城市发展评价研究通过评价体系设计,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效益衡量方式,为智慧城市落实提供行动参考,从而缩短从认识、理解至付诸实施的过程,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促进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良机,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2、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提升建设效率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推广,北京、上海、广州、宁波、东莞、昆明、扬州等众多城市纷纷从各自城市特色出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制定出台了相关战略举措,各有侧重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各城市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建设经验和成功案例,并被广泛推广和借鉴。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虽有很多亮点,但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和推广,如扬州的智慧民生项目、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举措、长春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等方面。通过智慧城市评价,将有助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经验的发掘和推广,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效率的有效提升。本次智慧城市评价研究选择了北京、东莞、绵阳、郑州、包头、鄂尔多斯、昆明、扬州、吉林、济宁、舟山、长春、贵阳等十三个城市,在评价各城市建设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智慧城市建设特色和亮点,将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智慧应用工程或做法,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特色和典型案例,以供其它城市学习参考,提升先进建设经验的社会带动效应。3、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谋划未来发展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城市建设面临着更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对各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与落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从感知环境、创新经济、智慧服务、市民幸福、智能治理五个维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兼顾智慧建设与智慧应用两个层面,有助于各城市清晰地认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实际,并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以更高效地落实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在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一段时间后,智慧城市评价能够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建设效果,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及时调整和完善后续实施方案,确保智慧城市按照循环优化的路径高效开展。科学、系统的智慧城市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对智慧城市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少走弯路,加快建设进程。作为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推进评价体系的研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图SEQ图\*ARABIC1智慧城市评价作用机制图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2,11

二、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与方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的作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设计思路智慧城市是指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具备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智能事物处理和无所不在的服务提供能力,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延续,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智慧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作为最终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认识城市、发展城市的新视角,具体体现在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幸福现代、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五个方面。城市环境完备智能是指城市的感知终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具有能够全面支撑城市公众、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沟通、服务传递和业务协同、人才培养、资金使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城市巨大创新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经济活跃创新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具有强大的创新发展能力,经济主体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创新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使竞争力与活跃性突出。城市服务高效灵活是指在关系民计民生的医疗、教育、交通、水电气服务等领域,充分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手段,为所有市民都能够提供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城市市民幸福现代是指市民具备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意识与能力,应用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熟练获取各类社会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和谐、市民幸福。城市治理精准高效是指政府部门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按需共享、业务流程高效协同,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支撑,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效果。基于智慧城市的先进发展理念,从感知环境、创新经济、智慧服务、市民幸福、智能治理五个维度构建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以先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应用为重点,对城市的“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二)设计原则1、统计指标和调研指标相结合,力求准确全面。智慧城市评价的指标选定采用统计指标和调研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以统计指标为主,确保数据资料的准确与可信度,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偏误;辅以问卷调查等方式,补充统计资料的不足,保证评价指标的全面性。2、通用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力求体现特色。智慧城市评价指标采用通用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锁定80%为通用指标,作为评量智慧城市的共同基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特色指标占20%,由各城市阐述智慧化应用与建设特色,通过专家对所述特色进行审定与评分,挖掘可供借鉴与推广的亮点案例,升华评价意义。3、能力指标和满意度指标相结合,力求兼顾各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制定综合考虑了供给方与需求方观点,既衡量城市应用与服务供给能力,又引入公众、企业对城市服务和基础环境的应用程度及满意度。此外,重视城市提升竞争力的潜力与持续性,指标制定中兼顾对创新、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要素的衡量。(三)设计依据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设计,重视遵循新公共管理的思路,重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重视城市公共管理绩效的认同度,重视发展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同时参考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等相关理论,最终选择五个维度对智慧城市进行评价,覆盖了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衡量作为智慧城市发展基础的感知环境水平,分别考察以三类主体为核心的智能治理、创新经济、市民幸福程度,以及体现三者之间(G2B、G2C、B2C)服务关系的智慧服务水平。图SEQ图\*ARABIC2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2,11(四)智慧城市评价体系1、评价体系框架依托新公共管理的思想,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内涵、发展理念、建设思路和推进模式等方面,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由感知环境、创新经济、智慧服务、市民幸福和智能治理五大类指标构成。图SEQ图\*ARABIC3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结构图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2,11感知环境指标主要衡量城市支撑城市公众、企业和政府间沟通、安全与服务传递,以及以城市创新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传感网络环境建设水平。创新经济指标主要衡量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能力,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由ICT应用所表现出的城市经济面的竞争力与活跃性。智慧服务指标主要衡量城市运用ICT提供给公众、企业的基础服务的水平与灵活性,以及城市服务网络布建的完善性及可获得性。市民幸福指标主要从城市公众对ICT的使用意识、能力以及体验感受,衡量公众利用信息协助处理事务来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智能治理指标主要衡量城市政府应用ICT的能力,与通过ICT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效果的能力。2、评价体系指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通用指标与特色指标两个部分,其中通用指标所占权重为80%,分为三级,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57个。特色指标的权重为20%,包括特色环境、特色产业、特色服务、市民幸福、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特色的衡量指标。每个指标要素分别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图SEQ图\*ARABIC4智慧城市评价指标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2,11(五)智慧城市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2012中国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于2012年5月份正式启动,成立了研究团队和评价项目组,确定了评估方案;6月份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充分征求部分智慧城市专委会专家和城市信息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了重新修订;6月下旬至8月下旬智慧城市评价项目组针对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数据采集调研和指标计算,8月下旬至10月底完成了报告撰写。在本报告研究过程中,57项通用指标的33项从统计年鉴和各城市相关部门中获取,这类指标主要是宏观指标,如宽带覆盖率、百人通信门号拥有率、信息产业产值等。剩余24项指标通过对企业、个人调研采集相关数据,这类数据主要是对城市内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