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建构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时空观念知识梳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的起源(1)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

(1)所谓“多元”,首先指它的源头不是一元的,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2)所谓“一体”,就是讲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五千多年一以贯之,没有中断过。多元一体,中原核心。阶段时间概况古代起源上古奠基先秦形成秦汉创新发展魏晋隋唐宋元传承转折明中后期明清之际清康雍乾近代冲击1840年后新文化运动复兴五四运动后多元一体:起源早、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夏商西周:是青铜文明时代,国家建立,农业手工业发展,文字成熟,青铜铸造也发达春秋战国:出现华夏(血缘\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出现,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发展源头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行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儒学受到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辉煌灿烂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王守仁发展心学,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倡导经世致用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收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整合“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3)儒家思想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知识整合宋明理学的特点、影响(1)特点

①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2)积极影响

①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②具有和谐意识。③具有忧患意识。④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3)消极影响

①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②其所宣扬的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③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知识整合中华文化在近代的新发展(1)原因

①政治:西方列强入侵②主观:先进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③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外因:“西学东渐”(2)特点: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3)意义: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和走向胜利。对点练习B知识梳理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重点)1.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3.重视家国情怀4.提倡天下为公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6.主张和而不同对点练习A知识梳理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重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历史价值: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当代价值: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点练习(2024•湖南•湘潭市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莱布尼茨于1672--1676年前后发明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图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解释二进制数表(见右图)。由此可见(

)A.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B.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C.《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D.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D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时空观念传入过程①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②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融入中华文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知识梳理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中国2.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1)明末,利玛窦等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2)《几何原本》(徐光启翻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①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②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③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④1868年,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翻译《天演论》修造京张铁路知识整合(1)长期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2)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易于被穷苦百姓接受。(3)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魏晋南北朝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对点练习D1.对亚洲的影响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外传,在汉字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度移植于中国移民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如:饮茶方法、和服、围棋、韩国首尔景福宫、日本奈良法隆寺)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知识梳理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2.对欧洲的影响四大发明①造纸术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②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③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儒学16-18世纪,孔子思想、儒家典、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欧洲习俗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选官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产生了影响。知识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⑴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中华诗词、书画、戏曲、文物等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⑵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如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的提供了借鉴)、佛教、四大发明、伦理观、哲学观、政治思想等传播影响世界⑶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