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第4单元测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N-14Ca-40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1广西中考)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2.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3.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应贴上的标志是()A.B.C.D.4.(2021山东中考)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5.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①氢气和空气
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③氦气和氧气④天然气和氧气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7.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C.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一样,密度比空气大 D.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8.碳酸氢铵区别于其他氮肥的重要特点是在常温下就能闻到强烈的氨味,其反应原理是:NH4HCO3═NH3↑+CO2↑+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化学式是()A.H2O B.H2 C.CO D.N29.下列关于N2+O22NO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表示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D.
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1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B.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遇火一定能发生爆炸C.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D.家庭中若发现煤气或液化气泄漏时,应杜绝一切明火,以防发生爆炸11.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不要轻易开窗12.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13.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C.在l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14.在双氧水分解的反应中,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A.元素种类B.各种原子的数目C.各元素的化合价D.物质的质量总和15.现有化学反应A+B=C,已知A、B两种物质各12克,加热进行反应,当A已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C16克,则反应后混合物中A和B的质量比是()A.4∶1 B.5∶1 C.3∶1 D.3∶216.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B.电线老化而短路引起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17.我国南海海底含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外形似冰、可以燃烧,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可作为能源B、“可燃冰”燃烧时只生成水
C、“可燃冰”燃烧属于物理变化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18.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19.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A.Q点 B.N点 C.P点 D.M点20.某物质4.6g与氧气反应,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为11.2gB.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C.生成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D.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第Ⅱ卷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简答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1分。)21.(5分)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天然气等,是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居民生活中常用的气体燃料主要是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有时燃气灶的火焰会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天然气主要成分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为解决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问题,目前,中科院研制出一种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的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请从原理或产品的角度分析该成果的意义是_______(答一点即可)。22.(6分)用化学用语填空:(1)2个氯气分子_______。(2)铝离子_______。(3)2个氢氧根离子。(4)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很好的净水剂,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5)“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制取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6)国际禁毒日,为了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某地警方将缴获的毒品进行了焚烧处理。毒品大麻(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21H30O2)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7分)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想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这是燃烧的_________个条件之一。(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_____,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a.水分子受热分解b.水分子不断运动c.水分子间隔变大d.水分子数目减少24.(3分)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1)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2)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物质代号LMNP熔点/℃-117355044-259沸点/℃784827257-253着火点/℃51037040580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________(填代号)。三、实验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7分。)25.(5分)下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1)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2)图2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已知。(3)图3中“水火相容”的壮观景象给我们启示,灭火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下列处理方式正确的是______。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B.室内起火:打开门窗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4)“纸火锅”是用纸来代替铁锅,纸不会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5)经上述实验探究,请预测白磷在实验室的保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26.(5分)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相关操作及现象如下: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1)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_____,在塑料筒中放点燃的蜡烛是为了_____,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_____。(2)请你提出一条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_____。27.(3分)在学习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实验后,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了相应的研究:(1)将一根蜡烛放在电子秤上,记录数据后将其点燃(如图一),一段时间后秤示数变小;(2)将蜡烛熄灭,用一处理过的塑料瓶(如图二)罩在蜡烛上方,重新记录数据,点燃蜡烛(如图三),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发现示数增大。两次实验的结果均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试解释原因:①;②。分析以上两个实验可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通常应在容器内进行。28.(4分)(2022四川泸州市中考)燃烧与灭火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依据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说明该反应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生成白色固体MgO,说明镁发生了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2)CO2可用于灭火,是否也可熄灭燃着的镁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①实验探究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一块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放入一些镁屑,用红热的铁棒点燃镁屑。(见图1)迅速将另一块干冰盖上,镁在两块干冰间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块中装入一个明亮的电灯泡一样。(见图2和图3)取走上面一块干冰,观察到有白色固体产生(见图4),用铁片拨开图4产物的表面(见图5),还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反思交流小组实验后讨论,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代为表达。_________四、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6分。)29.(7分)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认识燃烧(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填字母序号)。A.发光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放热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g。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任务三】调控燃烧(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5)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至少答出2点)。30.(9分)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甲同学用图A所示实验:在瓶中先铺一层细沙,再引燃白磷,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中气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同学用B装置研究质量守恒定律时,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同学用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定律,C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实验的原因____________。(4)丁同学用图D中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发现一定质量的镁完全燃烧后留下的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轻,联系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出现的结果是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综上所述,A、B、C、D所示四个实验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实验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下同);上述现象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实验________。五、计算题(6分)31.(6分)(2022陕西中考B卷)学习小组同学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向盛有10g钙片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总质量比反应前稀盐酸与钙片的总质量减少了3.3g。(钙片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1)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___g。(2)计算该品牌钙片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第4单元测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N-14Ca-40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1广西中考)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答案】A【解析】A、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A错误。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B正确。C、将木柴架空燃烧增大了接触面积,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C正确。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D正确。故选:A。2.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3.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应贴上的标志是()A.B.C.D.【答案】B【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应防止燃烧和爆炸,故应贴上禁止烟火的标志;故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鸣喇叭标志,故选项错误.故选B.4.(2021山东中考)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答案】D【解析】烟头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故选D。5.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①氢气和空气
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③氦气和氧气
④天然气和氧气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答案】D【解析】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氦气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④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故①④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D。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答案】B【解析】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或电火花一定会发生爆炸,并不是可燃性气体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选项说法错误;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造成空气污染,选项说法正确;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是因为燃料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应增大灶具的进风口,选项说法错误;D.甲烷和乙醇的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甲烷和乙醇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7.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C.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一样,密度比空气大 D.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答案】B【解析】A: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故A错误。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故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故B正确。C:一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略小,与空气密度接近;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C错误。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是无效果的。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择B。8.碳酸氢铵区别于其他氮肥的重要特点是在常温下就能闻到强烈的氨味,其反应原理是:NH4HCO3═NH3↑+CO2↑+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化学式是()A.H2O B.H2 C.CO D.N2【答案】A【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氮、氢、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5、1、3,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3、1、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9.下列关于N2+O22NO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表示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D.
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1【答案】D【解析】A.表示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8:32=7:8,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B.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遇火一定能发生爆炸C.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D.家庭中若发现煤气或液化气泄漏时,应杜绝一切明火,以防发生爆炸【答案】B【解析】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以免发生爆炸,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验纯,正确。B、氢气和氧气或空气混合,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所以氢气不纯不一定会发生爆炸。错误。C、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正确。D、煤气或液化气都是可燃气体,如果泄漏一定要杜绝一切明火,以防发生爆炸,正确。故选B。11.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不要轻易开窗【答案】B【解析】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防止烟尘进入人体,正确;B.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低处氧气含量较高,要成弯腰姿势跑出,错误;C.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低处氧气含量较高,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正确;D.打开窗户,空气进入,火势更大,正确。故选B。12.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答案】A【解答】解: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故A错误;B.玻璃棒不是可燃物,火柴是可燃物,所以火柴可以燃烧而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故B正确;C.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C正确;D.燃烧需要的条件:①可燃物(内因);②氧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A。13.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C.在l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故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B、该变化是物理变化,故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C、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D、任何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故选D。14.在双氧水分解的反应中,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A.元素种类B.各种原子的数目C.各元素的化合价D.物质的质量总和【答案】C【解析】A、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故A错误;B、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故B错误;C、氧元素的过氧化氢中显示﹣1价,在水中显示﹣2价,在氧气中是0价,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故D错误.故选C.15.现有化学反应A+B=C,已知A、B两种物质各12克,加热进行反应,当A已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C16克,则反应后混合物中A和B的质量比是()A.4∶1 B.5∶1 C.3∶1 D.3∶2【答案】C【解析】A已完全反应,生成C16克,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12g+12g-16g=4g,故A和B的质量比是:12g:4g=3:1。故选:C。16.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B.电线老化而短路引起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答案】D【解析】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盖灭,故正确;B、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故正确;C、盖上锅盖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不能用高压水枪灭火,以防损坏图书,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错误;17.我国南海海底含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外形似冰、可以燃烧,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可作为能源B、“可燃冰”燃烧时只生成水
C、“可燃冰”燃烧属于物理变化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答案】A【解析】A.“可燃冰”气化产生甲烷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以作能源,正确,选A;B.甲烷中除含H,还含C,完全燃烧除生成水,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错误;C.燃烧是典型的化学变化,所以错误;D.可燃冰不是简单的冰,是甲烷的水合物,是甲烷具有可燃性,不是水有可燃性,所以错误。18.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答案】D【解析】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故不符合题意;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原因是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故不符合题意;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原因是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故不符合题意;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符合题意19.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A.Q点 B.N点 C.P点 D.M点【答案】A【解析】A、Q点的温度不仅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且氧气的浓度较高,能燃烧,且燃烧较旺。B、N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氧气的浓度较低,能燃烧,但不是最旺。C、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D、M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氧气的浓度为0,不能燃烧。故图中的该物质燃烧最旺的点是Q。故选:A。20.某物质4.6g与氧气反应,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为11.2gB.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C.生成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D.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答案】C【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气质量=8.8g+5.4g-4.6g=9.6g,错误;B、物质的碳元素和氢元素最终去向为二氧化碳和水,故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与水中氢元素质量之比即为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分别求解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1和1/9,二氧化碳质量为8.8g,水的质量为5.4g,故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分别为2.4g和0.6g,质量比为4:1,错误;C、假设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a:b,根据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可知,44a:18b=8.8g:5.4g,解得a:b=2:3,正确;D、根据B选项可知,碳元素质量和氢元素质量总和为3g,而该物质为4.6g,故该物质中必有氧元素,错误。故本题选C。第Ⅱ卷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简答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1分。)21.(5分)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天然气等,是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居民生活中常用的气体燃料主要是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有时燃气灶的火焰会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天然气主要成分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为解决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问题,目前,中科院研制出一种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的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请从原理或产品的角度分析该成果的意义是_______(答一点即可)。【答案】(1)石油不可再生调大CH4+2O2点燃CO2+2H2O(2)缓解温室效应加剧(或减缓能源危机)【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是不可再生能源;燃气灶的火焰会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氧气不足,所以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2)由二氧化碳转化为汽油的流程图,二氧化碳与氢气最终的产物是汽油,能减缓温室效应、缓解能源危机等。22.(6分)用化学用语填空:(1)2个氯气分子_______。(2)铝离子_______。(3)2个氢氧根离子。(4)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很好的净水剂,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5)“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制取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6)国际禁毒日,为了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某地警方将缴获的毒品进行了焚烧处理。毒品大麻(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21H30O2)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答案】2Cl2;Al3+;2OH﹣;+6;Cl2;2C21H30O2+55O242CO2+30H2O。【解析】(1)化学式前面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填:2Cl2。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标注在元素符号有右上角,先写数字再写正负号,故填:Al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2OH﹣。(4)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5)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钠、氯、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0、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氯、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2、2、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l2。(6)毒品大麻(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21H30O2)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1H30O2+55O242CO2+30H2O。23.(7分)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想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这是燃烧的_________个条件之一。(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_____,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a.水分子受热分解b.水分子不断运动c.水分子间隔变大d.水分子数目减少【答案】(1)炷油三(2)放热升高蒸发(3)bcd【解析】(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和油,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2)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目的;(3)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受热,水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加快,跑到了外界,故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24.(3分)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1)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2)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物质代号LMNP熔点/℃-117355044-259沸点/℃784827257-253着火点/℃51037040580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________(填代号)。【答案】①.降低温度②.不合理③.M、N【解析】【解析】(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洒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2).由题中信息可知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低;(3).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M、N,因为两种物质的常温下是固体,而且着火点相差较大,实验中对比效果好;三、实验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7分。)25.(5分)下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1)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2)图2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已知。(3)图3中“水火相容”的壮观景象给我们启示,灭火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下列处理方式正确的是______。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B.室内起火:打开门窗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4)“纸火锅”是用纸来代替铁锅,纸不会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5)经上述实验探究,请预测白磷在实验室的保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需要氧气防止污染大气C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加水密封保存(或保存在水中)【解析】(1)铜片上的白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但是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2)图2与图1相比,图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会污染空气;(3)A、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会覆盖在水的表面,继续燃烧,不符合题意;B、室内起火,打开门窗,会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的含量,使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符合题意。故选C;(4)“纸火锅”是用纸来代替铁锅,纸不会燃烧的原因是:水蒸发带走了热量,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故不会燃烧;(5)白磷着火点较低,容易自燃,应保存在水中。26.(5分)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相关操作及现象如下: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1)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_____,在塑料筒中放点燃的蜡烛是为了_____,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_____。(2)请你提出一条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_____。【答案】可燃物引燃面粉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限空间内有良好的通风设备【解析】(1)面粉可以在实验中点燃,故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可燃物,在塑料筒中放点燃的蜡烛是为了引燃面粉,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有限空间内。(2)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会发生爆炸,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良好的通风设备。27.(3分)在学习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实验后,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了相应的研究:(1)将一根蜡烛放在电子秤上,记录数据后将其点燃(如图一),一段时间后秤示数变小;(2)将蜡烛熄灭,用一处理过的塑料瓶(如图二)罩在蜡烛上方,重新记录数据,点燃蜡烛(如图三),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发现示数增大。两次实验的结果均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试解释原因:①;②。分析以上两个实验可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通常应在容器内进行。【答案】①图一中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②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被碱石灰吸收,空气不断进入塑料瓶。密闭【解析】两次实验的结果均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原因:图一中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被碱石灰吸收,空气不断进入塑料瓶;分析以上两个实验可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通常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28.(4分)(2022四川泸州市中考)燃烧与灭火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依据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说明该反应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生成白色固体MgO,说明镁发生了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2)CO2可用于灭火,是否也可熄灭燃着的镁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①实验探究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一块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放入一些镁屑,用红热的铁棒点燃镁屑。(见图1)迅速将另一块干冰盖上,镁在两块干冰间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块中装入一个明亮的电灯泡一样。(见图2和图3)取走上面一块干冰,观察到有白色固体产生(见图4),用铁片拨开图4产物的表面(见图5),还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反思交流小组实验后讨论,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代为表达。_________【答案】(1)
放出
氧化(2)
有黑色固体产生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合理即可)【解析】(1)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该反应是放出能量;反应后得到氧化镁,则镁与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2)①镁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了白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白色固体是氧化镁,生成物中还缺少碳元素,结合图5的现象,应该产生黑色的固体碳;②根据实验,发现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合理即可)。四、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6分。)29.(7分)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认识燃烧(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填字母序号)。A.发光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放热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g。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任务三】调控燃烧(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5)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