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_第1页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_第2页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_第3页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_第4页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一、概述《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治工作而制定的。该指南的制定过程遵循了国内外循证医学指南的标准化方法与步骤,由多学科专家工作组负责,经过了指南注册、计划书撰写、相关指南评价分析、临床问题遴选、临床证据检索及评价等多个流程,并经过了共识专家组的三轮讨论。指南中使用了GRADE系统对证据体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并综合考虑了中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平衡等因素,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提供了15条推荐意见。这些推荐意见涵盖了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筛查、风险评估、诊断、基础治疗措施、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疗效监测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旨在为我国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的诊疗依据。1.骨质疏松症的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从而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特别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显著增高。骨质疏松症不仅会导致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等症状,更重要的是,它会增加跌倒后骨折的风险,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预防和治疗,对于维护老年人的骨骼健康至关重要。2.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特点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在于骨矿物质密度降低和骨结构恶化,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在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尤为常见,并伴随着一系列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代谢逐渐失衡,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导致骨矿物质密度逐渐下降。骨质疏松症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进一步上升。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年龄因素外,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生活方式、慢性疾病等也是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女性老年人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速度加快,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且往往与其他老年性疾病共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伴随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由于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使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为复杂。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在预防方面,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营养摄入、保持适当运动等措施,可以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在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等,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骨折风险。老年骨质疏松症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需要我们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重视。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和慢性疾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可以有效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3.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危害与影响疼痛:腰背痛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占疼痛患者的7080。当骨量丢失达到一定程度时,如12,就会出现骨痛。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椎体的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导致腰背肌过度收缩而产生疲劳和疼痛。驼背:骨质疏松后,椎体的高度会降低,负重会使椎体压缩变形,出现驼背的畸形。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常见体征之一。骨折:这是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也是最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症状。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头的脆性增加,即使在轻微的外伤或日常活动中也容易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前臂。骨折后,断处愈合缓慢,可能导致长期卧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心理负担:骨折后长时间的卧床和活动受限,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担。卫生经济负担:骨质疏松症对于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卫生经济负担。患者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治疗,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对于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保持适当的运动等,可以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和影响。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代谢平衡逐渐失衡,骨形成减少而骨吸收增加,导致骨矿物质密度降低,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内分泌失调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加速骨量的丢失。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钙摄入不足等因素也会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除了上述因素外,遗传因素也是老年骨质疏松症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骨密度和骨结构等性状受遗传因素的调控,因此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同时,环境因素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状况等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影响。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过程。在骨代谢过程中,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骨矿物质密度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骨细胞的凋亡、骨代谢相关激素和信号通路的异常等也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年龄、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骨代谢与骨质疏松定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疾病。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低钙饮食、吸烟、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身体活动不足等。骨代谢:骨代谢是指骨骼的生长、发育和维持的动态过程。在正常情况下,骨形成和骨吸收处于平衡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骨吸收可能超过骨形成,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治疗目标:骨质疏松治疗的目标是控制危险因素、增加骨量以及阻止或减缓骨质疏松的进展,从而降低骨折的风险。治疗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有氧运动和重力训练等。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方法,如使用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替代疗法等。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也是必要的选择。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分析生理性骨丢失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系统逐渐退化,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骨吸收速度逐渐超过骨形成,导致骨量逐渐减少,骨密度降低,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内分泌因素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雌激素和睾酮等性激素的减少,对骨骼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吸收速度加快,骨形成减少,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睾酮水平也逐渐下降,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减弱,同样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营养因素也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因之一。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会直接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和骨形成过程,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中,由于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减弱等原因,营养素的摄入和吸收更容易受到影响。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会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产生影响。缺乏运动、长期卧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等不良环境中,都会对骨骼健康造成损害,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性骨丢失、内分泌因素、营养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在预防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维护骨骼健康。3.发病机制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骨代谢失衡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代谢逐渐失衡,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这种失衡可能与年龄、性别、遗传、营养、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在骨代谢失衡的基础上,老年骨质疏松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是老年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激素、睾酮等性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了骨代谢的平衡。同时,老年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和吸收能力下降,导致钙磷代谢异常,进一步加剧了骨质疏松的发生。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还可能与一些慢性疾病有关。例如,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都会影响骨代谢的平衡,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的风险。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三、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疼痛、骨折等症状。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准确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临床表现方面,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表现为腰背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久坐、久站或长时间行走后加重。身高缩短、驼背也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常见体征,这主要是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所致。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髋部骨折,其发生后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在诊断方面,首先需要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如内分泌疾病、肿瘤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如骨密度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以初步评估患者的骨代谢状况。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通过双能线吸收法(DEA)或定量超声等方法,可以准确测量患者的骨密度值,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影像学检查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线检查可以显示骨折的存在和类型,但对于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有限。CT和MRI等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和范围,但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评估价值不如骨密度检测。在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临床表现老年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多样,通常与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骨转换类型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许多老年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发生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发现。多数患者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通常在翻身、起坐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剧。身长缩短、驼背也是老年骨质疏松的显著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所致。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出现骨折的风险增加,尤其是髋部、脊柱和手腕等部位的骨折。除了上述症状外,老年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易疲劳、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可能与骨质疏松导致的肌肉力量下降、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高龄男性,应高度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2.辅助检查方法在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的过程中,辅助检查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检查不仅有助于确认骨质疏松的存在,还能评估其严重程度和预测骨折风险。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有双能线吸收法(DEA)和定量超声(QUS)。DEA准确性高,广泛应用于临床。而QUS则因其便携性和无辐射性,在筛查骨质疏松中具有一定优势。骨代谢标志物如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等,可以反映骨转换率和骨形成、骨吸收的动态变化。这些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评估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和预测骨折风险。虽然线检查对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但对于评估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线检查,可以发现骨折、脊柱侧弯等骨质疏松的并发症。MRI和CT在评估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具有较高价值。这些检查方法能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线、骨折范围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及骨活检等病理学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等。在老年骨质疏松的诊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以便更准确地诊断、评估和治疗骨质疏松。3.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骨密度的测定。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双能线吸收法(DA),通过测量骨密度的T值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根据《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对于已经发生脆性骨折的老年人,即使其骨密度的T值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应考虑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以鉴别是否存在这些情况。其他骨骼疾病:如骨软化症、骨髓瘤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通过影像学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可以帮助鉴别。其他导致跌倒和骨折的原因:如神经肌肉疾病、视力或平衡障碍等。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这些潜在的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四、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鼓励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烟酒等。合理饮食应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适度运动可以增强骨骼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跌倒预防: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而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应做好跌倒预防工作。包括改善居住环境,减少障碍物,穿着合适的鞋服,以及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等。药物预防: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或有高风险因素的老年人,可考虑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预防。如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等。基础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适度的运动等。这些基础治疗是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应长期坚持。药物治疗:对于骨质疏松症状严重或已经发生骨折的老年人,应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双膦酸盐、特立帕肽等。疼痛管理: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积极进行疼痛管理。包括使用非药物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等)和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康复治疗: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等,旨在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维护老年人的骨骼健康。1.预防措施预防老年骨质疏松,首先应从生活方式的调整做起。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石,老年人应保证钙、磷、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充足摄入。钙是骨骼的重要成分,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达到10001200毫克,可通过食物或补充剂获得。同时,适量的磷和蛋白质也是维持骨骼健康所必需的。除了营养摄入,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并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运动还能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减少跌倒的风险,从而预防骨折的发生。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骨骼健康状况。骨密度检测可以通过光、超声或双能线吸收法等方法进行,这些检测手段可以准确评估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从而预测骨折风险。在药物预防方面,医生可能会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开具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从而降低骨折风险。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滥用或不当使用带来的副作用。预防老年骨质疏松需要综合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定期检测骨密度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骨质疏松的风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老年骨质疏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减缓骨丢失速率、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以及改善生存质量。药物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骨密度、骨折风险、合并症、药物耐受性和预期寿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1)钙剂和维生素D:作为基础治疗,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对于维持骨健康至关重要。老年人普遍存在钙摄入不足和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因此适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药物治疗的基石。(2)抗骨质疏松药物:根据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骨吸收抑制剂主要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它们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骨形成促进剂则以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为代表,通过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来促进骨形成。(3)疼痛管理药物:骨质疏松患者常伴有疼痛症状,特别是骨折后的疼痛管理尤为重要。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局部止痛剂等是常用的疼痛管理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4)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治疗应配合生活方式的改善,如增加运动、合理饮食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是老年骨质疏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同时,药物治疗应与生活方式改善相结合,共同促进患者的骨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3.非药物治疗摄入适合患者年龄、身高及体重的热量。营养师或医生可帮助患者确定每日保持健康体重所需热量。食用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或饮品。这些食物有助于减少骨质流失并维持身体健康。钙和维生素D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帮助骨骼达到峰值骨量的重要营养素。良好的钙来源包括:维生素D是从肠道吸收钙所必需的。多脂鱼、蛋黄和肝脏等食物中也富含维生素D。如果在食物中无法获得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则可能要服用适量的膳食补充剂。除健康饮食外,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维持优化骨骼健康也至关重要。建议患者进行以下生活方式改善措施:不饮酒或适量饮酒(女性每日不超过1标准杯,男性每日不超过2标准杯)定期就诊,咨询医生可影响骨骼健康或增加跌倒几率的因素,如药物或其他医疗条件。运动是骨质疏松症预防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量训练或抗阻训练是促进骨骼健康的最佳体育运动。运动有助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高强度运动,以预防受伤和骨折。物理治疗师或康复医生可建议患者进行适合的运动。五、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并发症与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病情。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同样重要。骨折:这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弱,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脊柱和手腕等部位。脊柱变形:严重的骨质疏松可能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进而引起脊柱弯曲、身高降低。预防跌倒:老年人容易发生跌倒,这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改善居住环境,减少跌倒的风险。增加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助于增强骨骼健康。规律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力量,减少骨折的风险。建议老年人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等。疼痛管理: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非处方止痛药或进行物理治疗来缓解疼痛。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痛的关键。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增加营养摄入、规律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骨折风险与防治老年人群是骨质疏松的高发群体,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给老年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医疗负担。评估骨折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的诊疗至关重要。评估骨折风险是预防骨折的第一步。临床上常用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包括FRA工具和OSTA指数等。这些工具综合考虑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既往骨折史、家族骨折史、骨质疏松程度等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骨折风险预测。通过评估,医生可以识别出高危患者,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预防骨折的关键在于加强骨密度和骨质量的提升,以及减少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药物治疗是提升骨密度和骨质量的重要手段。钙剂、维生素D等基础药物可以为骨骼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而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特立帕肽等则可以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方式改善骨骼状况。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骨折的重要措施。保持合理的饮食、增加户外活动、进行适量的运动等都可以提高骨骼的健康水平。对于高危患者,采取防跌倒措施如安装扶手、保持室内光线充足等也是降低骨折风险的有效手段。在骨折发生后,及时的治疗和康复同样重要。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除了常规的骨折固定、止痛等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关注骨质疏松的根源问题。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继续进行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评估骨折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加强骨折后的治疗和康复是老年骨质疏松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全面的诊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2.疼痛管理与缓解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在老年人中更为突出。对于骨质疏松性疼痛的管理和缓解,应采取综合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治疗,可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局部镇痛药。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性疼痛,可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或降钙素类药物,这些药物能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生活质量。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缓解疼痛和增强骨骼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老年患者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以增强骨骼肌肉力量。物理疗法如热敷、按摩等也能帮助缓解局部疼痛。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的重要措施。老年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减轻骨骼负担。同时,应增加日晒时间,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合理的饮食也是关键,应保证摄入足够的钙、磷等矿物质,以及适量的蛋白质。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的管理和缓解,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老年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共同应对骨质疏松带来的挑战。3.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褥疮: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局部皮肤受到的压力过大,尤其是腰骶部,容易形成褥疮。双下肢静脉血栓:长期卧床导致下肢活动减少,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由于活动受限,痰液难以咳出,通气和换气受到影响,容易引起坠积性肺炎。心血管并发症:如心梗等,长期卧床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中,应特别注意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与康复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与康复是老年患者全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护理和康复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生活护理:建议老年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增加日照时间,以促进钙的吸收。同时,注意防跌倒和骨折,保持环境整洁,家具布局合理,避免有棱角或突出的家具。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疾病影响,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疼痛管理: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应根据疼痛程度和原因,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并进行疼痛教育和疼痛日记,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疼痛。运动康复:老年患者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预防跌倒。同时,抗阻运动也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物理康复:对于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患者,可以考虑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电疗等,以缓解疼痛,促进肌肉和关节的恢复。药物康复:在医生指导下,患者可以使用钙剂、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以改善骨代谢,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与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护理和康复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恢复。1.老年患者心理护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往往面临着骨质疏松带来的多重困扰,如疼痛、行动不便、药物副作用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理健康,更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诊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时,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以友善、耐心的态度对待老年患者,充分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困扰。在与患者交流时,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医学术语,以减少他们的焦虑感。医护人员需要积极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被尊重。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老年患者可能出现的孤独、抑郁等情绪问题,医护人员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健康讲座、康复锻炼等,让患者之间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还应向老年患者普及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在骨质疏松的诊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2.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是疾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骨质疏松症常常导致骨折风险增加,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和康复知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家庭护理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帮助患者减少疼痛,预防跌倒,并促进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以下是一些建议:保持环境安全:移除家中的障碍物,确保走道、楼梯和卫生间都干净、明亮,以减少跌倒的风险。在洗手间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等。合理饮食:鼓励患者摄入富含钙、磷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腐、鸡蛋等。同时,适量摄入蛋白质,以维持肌肉力量。疼痛管理:遵循医嘱,按时给患者服用止痛药。同时,可以使用冷敷或热敷来缓解疼痛。心理支持: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行动不便等原因而感到沮丧。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康复指导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适量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帮助提高骨密度和肌肉力量。同时,适当的抗阻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物理治疗: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物理治疗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电刺激、按摩等。日常活动指导: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做饭等。家属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但应避免过度保护,以免导致患者肌肉萎缩。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家庭护理和康复指导,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预防跌倒、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家属的关心和支持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社区康复服务与资源综合评估与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跌倒风险评估、骨密度检测、骨转换标志物检测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疗法、物理治疗、营养指导等。运动疗法:推荐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减少跌倒风险。社区康复机构应提供安全的运动环境和专业的指导。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师可以提供疼痛管理、姿势矫正、辅助器具使用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改善功能障碍。营养指导:提供合理的膳食建议,包括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以促进骨骼健康。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应具备基本的骨质疏松症诊疗能力,包括骨密度检测、骨转换标志物检测等。专业人员:社区康复机构应配备专业的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等,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健康教育:开展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和公众对疾病的认识,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支持组织:建立患者支持组织,提供心理支持、经验分享和互助平台,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通过社区康复服务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七、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监测与随访1.监测指标与方法老年骨质疏松的监测是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评估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防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监测主要包括骨密度测量、生化指标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骨密度测量:是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主要手段。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线吸收法(DA)和定量超声法(QUS)。DA因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而被广泛采用,可用于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QUS则因其便携性和无辐射性而适用于社区和家庭的初步筛查。生化指标检测:主要包括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以及骨转换标志物的检测。这些指标可反映骨代谢的状态,有助于判断骨质疏松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在特定情况下,如怀疑有骨折或其他并发症时,需要进行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不仅能发现骨折,还能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监测方法:一般建议老年人在初次诊断为骨质疏松时进行一次全面的监测,之后根据治疗方案和个体情况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的频率应根据骨密度、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总结:通过科学有效的监测,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老年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随访计划与实施建议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随着病情的稳定,可以适当延长随访间隔,如每6个月或每年进行一次。对于病情较重或不稳定的患者,应增加随访频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访内容应包括患者症状、体征、骨密度(BMD)和骨转换标志物的检测,以及生活方式和用药情况的评估。特别关注患者的疼痛、骨折等症状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骨密度监测是评估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随访过程中,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了解骨密度的变化趋势。对于骨密度明显改善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随访频率对于骨密度无明显改善或恶化的患者,应增加随访频率并调整治疗方案。骨转换标志物(BTM)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骨代谢状况,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随访过程中,应定期检测患者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以便及时发现骨代谢异常和药物疗效的变化。随访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日晒等)和用药情况进行评估。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骨密度和骨质量。同时,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随访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对于存在骨折风险的患者,应加强防跌倒措施,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安全意识。对于已经出现骨折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访计划与实施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随访安排和内容设定,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3.长期管理与评估老年骨质疏松的长期管理与评估是确保患者生活质量、预防骨折风险及减缓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应建立定期随访与监测机制。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骨质疏松相关检查,包括但不限于骨密度检测、生化指标检测(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线、MRI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及时了解患者骨质变化情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在长期管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质疏松的进展,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例如,对于骨密度持续下降或骨折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或更换更为有效的药物。同时,也要关注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时调整药物组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向患者提供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指导,是长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患者保持适量的运动,尤其是负重和平衡训练,以增强骨骼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同时,鼓励患者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钙、维生素D等骨健康相关营养素的摄入,以促进骨骼健康。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骨折风险评估,特别是针对跌倒、碰撞等意外情况的风险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对于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等方式改善居住环境,降低跌倒风险。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往往因疾病带来的疼痛和行动不便而感到焦虑、沮丧。在长期管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同样重要。通过耐心倾听、解释病情、提供心理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老年骨质疏松的长期管理与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定期随访与监测、药物治疗的调整与优化、生活方式与饮食指导、风险评估与预防以及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等。通过全面的管理和评估,可以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骨折风险,实现疾病的长期控制和管理。八、结论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骨质疏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老年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诊疗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但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解读。同时,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应关注其伴随疾病和药物使用情况,以避免误诊和漏诊。在治疗方面,本文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特别是对于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定期监测疗效和副作用。非药物治疗如康复训练和物理疗法等也在老年骨质疏松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强调了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管理能力,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关键。同时,医护人员也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诊疗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老年骨质疏松的诊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手段。通过加强预防和治疗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1.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总结《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骨质疏松症诊疗方案,以指导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实践中做到规范化、精准化治疗。通过本指南的学习与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提高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水平,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指南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结合我国老年人群的特点,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诊疗策略。在诊断方面,强调了临床表现、骨密度检测、骨折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在治疗方面,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基础措施、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康复锻炼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本指南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倡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等措施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本指南还关注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倡在诊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与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的发布对于推动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望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本指南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到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为更多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骨质疏松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增加了医疗体系的负担。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的深入研究与有效治疗显得至关重要。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基础研究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揭示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的成因,虽然已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有诸多细节和未知领域需要探索。例如,对于骨代谢的调控机制、骨重建过程的精确分子机制等,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临床治疗方面,我们需要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虽然已有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存在副作用。研发新型药物、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兴起,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的诊疗,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基因检测、代谢组学等手段,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从而为其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还需要关注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康复。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生活方式、营养状况、运动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健康教育、营养指导、运动康复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未来的重要工作。老年骨质疏松的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同时也充满了机遇。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诊疗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参考资料:骨质疏松性骨折(ORF)是一种骨骼疾病,其特征在于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加。这种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骨痿”、“骨痹”等范畴。中医认为,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肾、肝、脾三脏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肾为根本。中医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骨密度降低,骨折部位有移位或无移位。同时,中医还注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望闻问切,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信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多种手段。(1)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选择补肾壮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中药进行内服。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黄芪、丹参等。(2)中药外敷: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敷剂,直接敷于骨折部位,以缓解疼痛和促进骨折愈合。常用的中药有红花、赤芍、乳香、没药等。(3)针灸推拿:针灸推拿可以调和气血,舒缓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针灸常取肾俞、腰阳关、腰眼等穴位,推拿则注重于舒筋活络、松解粘连。(4)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食疗,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腐、鱼虾等,同时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1)加强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力量,有助于预防骨折。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可调和气血,增强体质。(2)合理饮食:多食用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3)定期检查: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1)运动康复: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2)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3)针灸推拿:针灸推拿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医诊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中医也强调对患者的预防和康复指导,通过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和定期检查等措施来降低骨折风险。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日益上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水平,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的建议和相关证据。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由于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和畸形。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约150万人,其中髋部骨折是最常见的类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和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钙剂、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等。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理疗等。手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抗骨质疏松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建议,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磷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等。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例如,一项为期三年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双磷酸盐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同时改善骨密度和骨质量。还有研究表明,降钙素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南建议的抗骨质疏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