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理论第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一、地域分异理论二、

地租和地价理论三、土地区位理论四、土地持续利用理论五、土地生态经济理论六、人地协调理论七、系统工程理论第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地域分异规律㈠自然地域分异规律㈡劳动地域分工规律㈢地域分异规律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第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㈠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构成土地的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貌、地质等成自然地带性分布,各有各自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土地,使土地类型及其利用也表现出地域分布特点。第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水平地带性⑴纬度地带性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呈规律递减,由此产生土地诸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按纬度呈现带状分布规律。⑵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除受太阳能辐射影响随纬度地带性变化外,由于大陆和海洋的位置关系影响,受季风气候和大陆干旱气候支配,降水分布有自沿海向内陆有逐步减少的趋势,与经度相平行。

第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垂直地带性

指土地的温度条件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温度下降,湿度随之上升。每升高百米温度下降0.5℃-0.6℃

,降水增加20-30mm。3、区域性规律(非地带性)在地带性区域内,土地分布不符合地带性规律,由局部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土壤等差异所引起的差异,从而引起局部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不同,称土地区域性规律(非地带性)。

第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㈡劳动地域分工规律人类社会分工表现为两种形式: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分工,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区际间产品交换和贸易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区域间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是其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劳动地域分工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这种表现由经济利益决定。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绝对利益,李嘉图-比较利益论,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的产生是历史发生的必然结果;地域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途径。广泛应用于经济区划和规划上,也适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综合考虑经济、资源、市场、交通、投资、政策、劳动力等条件,寻找具有相对优势的土地利用分区。第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地域分异规律和劳动地域分工是探讨区域差异性的规律,是地域性或区域性的核心内容。地理学认为地域性就是同质性问题和异质性问题。某一地理要素或若干地理要素结合,区域内同质,区域间异质。换言之,地域分异就是地区差异性。二战以前,人们把区域理解为等质区域(区域内具有高度一致性);战后,重视结节区域,结节区域内部存在一个或数个结节点(核心),它们的辐射流联系着辐射区,结节区域就是由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核心与其辐射区组成的。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可用下图表示。

第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在土地利用中同样具有地域分异特征,地域性是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特征。无论是空间利用还是生态利用或景观利用都具有地域性。劳动地域分工表明经济活动具有地域性,土地利用同样具有地域性。第1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㈢地域分异规律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1、突出特色,寻求优势首先从土地利用的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出发,探求与众不同的方面-优势,突出特色是土地利用的灵魂;其次,从社会经济发展出发,创造特色,一方面使有特色的土地资源越发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弥补土地资源某些方面不足。寻求自然、社会经济的优势和特色的过程,是土地资源分析评价过程-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1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土地利用区划土地利用区划是在深刻理解土地资源分布的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域分工的基础上作出的,包括土地利用地域划分和土地利用区划分。区划是寻求相对一致性区域,区别有差异性区域。土地利用区划具有层次性(等级系统),区域范围越大,等级越多,分区也多;区域越小,等级越少,分区也少。第1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空间布局的基础。土地利用分区有两种:用途分区即在土地利用中,某些地段逐渐用于某种专门用途;用地管制分区即在法律或其他条件约束下,土地用于某种固定用途。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已有的自然分区基础上,促使土地利用形成合理的控制分区。土地利用分区的划分和布局与城市规划有很大不同,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重视。第1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制定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制定土地利用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经济布局等因素。考虑影响地域分异规律和劳动地域分工,即考虑区域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具有优势的方面。5、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地域分异规律决定土地资源特色内容,劳动地域分工决定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内容。第1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地租和地价理论1、理论核心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是一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⑴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赋税论》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国富论》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第1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⑵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2、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⑴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⑵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第1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区位理论区位论(location)就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即分布的地区或位置。19初世纪以来,出现了3个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第1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㈠区位㈡区位理论㈢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㈣工业区位论㈤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㈥区位论与土地利用㈦区位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第1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㈠区位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区位研究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地域的内在规律。区位是空间区域的综合体,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第1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㈡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解释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圈。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厂区位的选择取决于原料地、劳力和集聚三因素。最佳位置总趋向于最低成本效果。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城镇的空间布局规律。2、理论指导意义⑴依据区位理论,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⑵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第2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㈢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学说,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H.VonThunen)杜能(经济活动空间区位模式创始人)根据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提出。1826年发表名著《孤立国》,集中阐述了农业土地利用的布局思想。杜能学说的假设条件(孤立国)在现实世界找不到,但该学说揭示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还依赖于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第2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杜能区位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P=V-(E+T)P--利润V--市场价格E--生产成本T--运费

P+T=V-E=KK是一个常数,即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意义是只有把运输费用压到最低,才能将利润增加到最大。

R=E(p-a)-EfkR单位面积地租;E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p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a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f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的费用;k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第2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杜能圈根据假设条件及基本经济分析,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构成一个区域(见下图),每个区域都以城市市场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称“杜能圈”。

第2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圈——自由农作圈第二圈——林业圈第三圈——谷物轮作圈第四圈——草田轮作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作圈第六圈——放牧圈六圈以外,为没有或只有较小开发价值的荒野。第2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地租收入R对同样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不易运输的农作物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及斜率(图上部)。农产品生产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下部)。

第2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㈣工业区位论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勃(AlfredWeber)《论工业区位》(即《区位原理》的第一部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该学说的核心是通过分析计算运输、劳动力和聚集3个区位因子的相互作用,找出工业产品最低的点,作为工业布局的最佳区位(研究各种区位因子对工业布局的吸引作用)。第2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区位因子及其体系韦伯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主要是经济因子,称“区位因子”。包括:按作用程度分:一般区位因子、特殊区位因子。按作用方式分:地方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按区位因素的属性分:自然技术因子、社会文化因子。第2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运费指向)第一阶段,孤立地研究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工厂企业的位置选择,要使原料和成品二者的总运输费用最小,即要使工业生产成本最低,首先要寻求吨公里总和的最低点工业原料包括常见性原料和地方性原料。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特性,韦勃设计原材料系数公式: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第2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劳动费指向)第二阶段,加进劳动费因子作用时的变形。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韦勃提出了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劳动系数的概念。劳动成本指数指制造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指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总量;劳动系数则是劳动成本指数与地域重量的比例。劳动系数=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劳动系数大,表示劳动成本高、运输成本低的,工厂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第2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集聚指向)第三阶段,加进聚集效益因子作用时发生变形的情况。⑴集聚因素生产或技术集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其二是同一工业部门的企业间协作,使各企业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社会集聚包括两方面:一是由大城市吸引,交通便利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如共同使用专门设备,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设施,共同利用劳动力市场等,使工厂生产成本降低。第3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⑵分散因素若干工厂集中于一个地点,会引起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各工厂租金支出增加。因此,一些工厂宁愿离开工业集中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但前提是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韦伯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过程:根据运输指向来确定工厂运费最小点;根据劳动指向修改上述结果,造成工业区位的第一次形变;根据集聚(集中和分散)因素指向修改上述结果,造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形变,得出合理区位。

第3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图中P为区位点;M为市场,M1为原料地,M2为燃料地或第二原料地,设三点间的距离相等;P点根据吨公里计算确定的运费成本最低点

第3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韦伯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原材料系数<1,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产品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输费用计,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第二,原材料系数>1,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产品的总量,为节省运输费用计,工厂应设在稀有原材料产区。第三,原材料系数=1,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应选择在工厂和原材料产地之间的某一地点。第3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局限性⑴过分强调运费、劳动费等因子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经济等因子的影响;⑵区位因子处理上,没有考虑纯技术因子;⑶过分突出部门布局的研究,忽视地区布局的研究;⑷是一种局部均衡论,主要从个别工厂的角度出发,而对整个区位问题即一般均衡论涉及很少。基本是静态的纯区位研究,实践中必须代之以动态的对策讨论即多因子的动态区位论研究,如地区投入产出模型、区位动态规划、过程分析方法等第3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㈤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是由德国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于1932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首先提出的。中心地理论从城市或中心居民点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城镇居民点和地域体系。深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第3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基本概念⑴中心地、中心地职能、中心性指区域内向其周围地域的居民点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点。⑵需求门槛、商品销售范围:需求门槛(DemandThreshold),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换言之,是使保证供应此种商品和服务的商服企业能获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销售额和服务量。

第3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⑴基本内容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

第3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⑵六边形市场区在这块平原上,由于新的中心地厂商的不断自由加入,竞争结果使各厂商经营某类商品的最大销售范围逐渐缩小,直到能维持最低收入水平的门槛范围为止。而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都为圆形,且彼此相切。由于重叠区被无差别线分割,圆形的市场区即被六边形市场区所代替,从而推导出正六边形市场区这一便于组织中心地与服务区相联系的最有效的全覆盖的理论图式。正六边形区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在空间上具有弥合性。第二,在符合第一个特征的前提下,面积与周长之比最大。

第3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⑶市场等级序列:中心地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是与中心地规模、人口分布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密切相关。就区域内各城镇而言,大城市商服设施和商品种类向高级发展,多而全;中等规模城市具有中高级或仅能维持中级水平,服务项目少而不齐全;小城市具有中低或只有低级水平,种类少而不全;一般城镇(县城、建制镇)只有基本生活性商服(日用百货、日常副食品等),水平低,种类更少。第4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4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⑷中心地体系的基本类型克里斯塔勒在提出六边形中心地市场体系后,又按市场供应、交通联系和行政管理三个原则,分别建立了中心地体系的三种基本类型或空间模式。第4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A市场原则指从有利于组织商品供销,保证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范围最大角度出发,在机会均等条件下配置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的数目。可得出市场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由于高一级中心地包含低一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中心地。因此,一级中心地下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中心地系列为1,2,6,18,54……。即有一个高一级中心地就有两个次一级中心地、而有6个更低一级的中心地……。第4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B交通原则克里斯塔勒认为依照按市场原则所建造的K=3系统,是一种正规的体系,但是其他作用力可改变这种模型,交通线就是其中的一种。两相邻同级中心之间有一交通线路,在线路的中点使得交通联系最方便。高一级中心的市场区是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4倍。市场区等级系列是1,4,16,64……;中心地的系列数为1,3,12,48……。第4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C行政管理原则为管理方便,使市场区不分割行政区,克里斯塔勒又设计了K=7的中心地体系,即一个高一级中心地管辖七个低一级中心地的管理区。这样形成的管理区等级系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地从属关系体系为1,6,42,294……。行政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居民购物的出行距离最长,交通系统最不方便。第4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⑸克里斯塔勒区位论的局限性A理论模型的假定条件发生变化,具体因子如资源、地形等会引起城市区位的变异;B一个国家或区域城市体系是在一个或几个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历史时期形成的,消费者行为原则会发生变化。第4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㈥区位论与土地利用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人类活动的空间即是土地,因而区位理论就是土地利用理论。屠能农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农业土地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农业土地类型及其配置问题,屠能圈本身即是一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模式。韦勃工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工业企业选址问题,亦即一定区域土地上的工业企业布点问题。第4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克里斯塔勒城市区位论着眼于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区域内城市分布和城市间关系。其城市区位模型已成为宏观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城镇布局的重要依据。廖什市场区位论把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结合起来,实质是研究土地利用问题上,加入一个重要经济因素,以便更密切地结合经济发展形势,考虑市场情况对工业用地作科学配置,使得土地的工业利用更趋合理和高效。第4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㈦区位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规划以区位理论作指导,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将一定数量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给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及文化教育卫生部门,以谋求在一定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土地区位选择应考虑的因素:最低运费和最低生产成本;最低购买价格;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最优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第4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实质:实现公平发展,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保证持续发展,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强调共同发展,指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某国家或地区不可能独立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目标。第5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㈡可持续发展内涵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和要求㈤土地可持续利用㈥土地管理的可持续原则㈦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第5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60—70年代起步20世纪70—80年代形成共识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发展模式“公害”的显现,“增长极限的讨论”“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内罗毕宣言》,WECI的成立20世纪90年提出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第5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㈡可持续发展内涵社会观: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经济观: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自然观: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第5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公平,还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公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这是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2、持续性原则: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核心是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唯一。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必须采取全球联合行动。

4、需求性原则:传统发展模式以传统经济学为支柱,追求目标是经济增长,根据市场信息来刺激当代人生活,不仅使世界资源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不断恶化,而且人类的一些基本物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第5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和要求1、核心思想⑴可持续性。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⑵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要求⑴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⑵在生存不超越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供人类生活质量;⑶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净利益最大;⑷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⑸在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下,人均财富不能实现负增长。第5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㈤土地可持续利用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容⑴生产性(保持和加强土地的生产和服务功能)⑵稳定性(降低生产风险程度)⑶保护性(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⑷经济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⑸社会可接受性(具有社会承受力)第5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目标⑴资源数量配置与资源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⑵资源质量组合与资源禀赋相适应。⑶资源的时间安排与资源的时序完全相当。⑷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实际。第5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㈥土地管理的可持续原则1、保持和加强生产与服务,要以保证土地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来提高生产潜力,而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条件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不能因为生产而破坏水土资源。4、具有经济活力,生产与经济均能持续发展,不能“丰产不丰收”。5、具有社会承受力,必须考虑社会可承受性,发展中国家首先考虑的应是解决人民温饱,在解决温饱过程中逐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第5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㈦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1、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⑴要有系统和整体观念:把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PRED)构成的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⑵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⑶强调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⑷强调土地的稀缺性,促进土地的高效率、高效益利用。第5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土地规划⑴土地利用规划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多地少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十分重要地位。是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最终目的。⑵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定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有足够数量、质量的耕地,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保护好土地生态环境,遏制生态恶化,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必须妥善安排各项建设用地,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第6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⑶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我们分析、预测、评价各类用地,并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部之间进行协调和统筹安排的方法论基础。特别是将土地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进行预测、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在确定规划目标时具体应用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成果等,是可持续发展里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实践。第6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土地生态经济理论

㈠相关概念

㈡景观分类

㈢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㈣景观生态规划

第6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㈠相关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也可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联系的科学(ecology)。生态系统:自然界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生物和非生物两种成分,两种成分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功能上的稳定性,这个整体就可视为一个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而生成的一门学科,特罗尔认为它(landscapeecology)是表示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分析,是用以阐述基于景观学的区域差异对比研究与生态学的结构功能系统研究的科学综合。景观是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斑块,以一定规律组成。第6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景观管理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景观特征,对其综合分析,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具体来说,可包括下述内容:①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要素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特点,划分景观(生态)类型;②景观生态评价:根据景观(生态)类型,评价对各种利用方式(如农、林、牧、工矿、城市、道路、建筑等)的适用性,进行景观生产力评价,并结合经济社会条件、投入产出,做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③景观生态规划设计;④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第6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景观要素是景观的基本单元,分三种类型:斑块(patch):景观的空间尺度上所能区分的最小异质单元,即外貌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亦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廊道(corridor):与基质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看做是线状或带状斑块,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基质(matrix):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即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很大程度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和功能。也可说廊道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廊道是与基质相对应的。

第6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㈡景观分类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R·T·佛曼根据人类在景观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地表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管理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景观。第6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㈢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R.Forman和M.Godron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对景观生态学中的普遍原理,概括为如下几条: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2、生物多样性原理3、物种流动原理4、营养再分配原理5、能量流动原理6、景观变化原理7、景观稳定性原理第6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㈣景观生态规划

1、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⑴自然优先原则⑵持续性原则⑶针对性原则⑷综合性原则2、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⑴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⑵景观资料的搜集⑶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⑷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⑸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⑹景观生态规划实施和调整

第6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人地关系理论

㈠人地关系认识的几个阶段

㈡人地协调理论第6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人地关系一词始见于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对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主要表明土地能够给人类提供多少生活所必需的产品,人是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背景和各学科的不同,人地关系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不尽相同。发展至今,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再是食物,不再单纯依赖土地的自然供给,人类已有能力利用和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研究人地关系就应把着眼点和立足点置于人口环境问题和人口经济问题上,以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第7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㈠人地关系认识的几个阶段1、依赖大自然现存环境条件(环境决定论)由于科学发展和人的认识制约,气候决定人生、环境决定论。“朴素的自然中心观”。一切以自然为中心,如中国古代的风水选址,五行八卦设计,人类对自然造成的压力与破坏基本上显示不出来。第7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征服自然和开发利用土地(征服自然论)

一味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客观规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盲目追求对自然的片面征服,在我国表现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唯心观点,导致对自然界严重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出现了(1997年数据)我国土壤侵蚀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流失表土100亿吨以上,土壤贫瘠和沙漠化,洪水泛滥,土壤污染加剧。

第7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人地协调发展

开发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今后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利用土地,依客观条件为基础,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第7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㈡人地协调理论1、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协调论征服自然论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所制约的。违背唯物辨证论,属环境宿命论过分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盲目追求对自然片面征服。属唯意志论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相互依存,是对人地关系的科学认识,遵循了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第7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⑴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人是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人与环境之间有着不能任意改变的“奇妙相关”,人类活动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必然影响环境,而环境反过来对人类行为产生制约⑵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第7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七、系统论

㈠系统性质

㈡系统工程

㈢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指导第7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㈠系统性质

1、整体性2、层次性3、开放性:关联性4、稳定性:可控性、动态平衡性5、目的性6、突变性7、自组织性8、相似性9、结构与功能

第7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㈡系统工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说明了系统工程的活动阶段、步骤和需要的专业知识。1、时间维:说明工作阶段全过程,共分七个工作阶段:⑴规划阶段⑵计划阶段⑶研制阶段⑷生产阶段⑸安装阶段⑹运行阶段⑺更新阶段。第7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逻辑维是系统工程每一阶段需要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分七个步骤:⑴阐明问题⑵确定目标(建立评价体系)⑶分析(建立模型)⑷方案综合⑸方案选择(最优化)⑹决策⑺实施计划3、知识维是指完成上述各阶段、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

第7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霍尔系统工程三维结构图㈢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指导土地是一个系统土地利用实际上对系统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第8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庞大复杂的土地系统调控,搞好土地规划工作必将涉及各个学科和各项技术,如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需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社会学、农业科学技术、运筹学、计算机等各类学科理论和方法,以协调系统内自然、社会、经济的平衡,合理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安排。

第8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理论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依据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四、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五、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和任务六、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七、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八、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九、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十、土地利用规划现状第8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理论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所要树立的理念、掌握的原则与依据、了解的体系与模式。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1、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理念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集约用地;保障需求;可持续发展2、土地利用规划的微观理念针对问题;综合协调;关注市场;注重实用性第8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依据1、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2、制度、规程和标准3、相关规划4、区域条件第8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合理用地因地制宜集约用地统筹兼顾综合效益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第8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1、按规划时间分长期规划10年以上;中期规划5----10年;短期规划5年以下。第8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按规划空间范围分第8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关系上级规划控制下级规划;下一级对上一级存在反馈作用;同一层次的规划之间存在着开放性互补关系;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第8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按规划性质(功能)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第8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和任务在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上,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具体如下: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数量比例结构调整→结构效应;土地利用宏观布局-何时何地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的区位选择;土地利用微观设计。第90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一般内容土地调查(利用现状及利用潜力分析与评价)土地供求预测土地供求平衡与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项目布局建设用地规划农用地规划生态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整治)规划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评价成果的编制与环境影响评价组织与实施第91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基本内容确立土地利用目标;确定土地利用指标;土地利用分区与用地配置(乡级或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进行用地配置,如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是城市用地规划的用地配置);工程布局与用地规划(反映各种工程的位置、用地范围和数量);制定土地利用规则(允许、限制和禁止用途的规定);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第92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七、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准备工作调查分析现状分析、需求预测明确问题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初步方案(战略研究)规划方案效益分析、可行性论证规划成果审议批准公告实施反馈第93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94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八、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系统性:自然、社会、经济综合性:所有土地、利用的所有措施进行规划;规划目标;规划方法;规划实施的措施。协调性:协调各方面利益、矛盾实施性:空间的落实控制性:数量与结构的调整、空间与布局的调整第95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土地利用规划作用控制作用;协调作用;组织作用;监督作用。第96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九、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

1、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第97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第98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国土规划的一部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互相协调和衔接,服从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本规划的落实。与江河、湖泊开发治理规划的关系:互相协调和衔接,符合本规划的要求。第99页,共10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十、土地利用规划现状1、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日本人多地少,十分重视国土资源利用管理,1974年《国土利用计划法》。日本国土规划包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等。自上而下分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国土利用规划。英国第一个编制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1890年《住户和城市规划法》、1923年《城镇乡村规划法》、1947年《城市乡村规划法》及配套法规。国家(规划指南)、地区(区域规划指南)、郡(结构规划)、区(地方规划)四级规划。郡、区规划编制程序:编制规划草案、规划草案征求意见并修改、规划报告、规划报告征求意见并修改、批准规划并付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