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_第1页
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_第2页
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_第3页
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_第4页
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

篇一: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

平顶山市教育系统2012年度教学技能竞赛人教版选修3《离子晶体》说课稿课前说课设计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离子晶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中的第四节。

教材直接给出氯化钠和氯化铯的晶胞,接下来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影响离子晶体配位数的几何因素,并引入电荷因素和键性因素,并以氟化钙为例详细讲述电荷因素对配位数的影响,接下来讲述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特点,为引入晶格能做好铺垫。第二部分介绍了晶格能的定义,并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一些物质的晶格能,旨在让学生根据表格总结出影响晶格能大小的因素。课本通过两个科学视野,简略介绍了晶格能的应用。

2.教材的特点(1)从知识角度看,是对晶体类型的完善晶体包括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和混合型晶体。离子晶体是涉及到的最后一种类型的晶体。

化学作用力包含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化学键包含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并且这几种作用力都是电性作用。其他作用力的强弱在之前都进行了系统学习,本节介绍衡量离子键强弱的因素晶格能,并且通过表格形式介绍其大小由离子半径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决定。

(2)从教材的呈现方式看,采用螺旋式组织结构编写教材内容在不同阶段逐步扩大范围,加深程度,按照螺旋式结构编写,并非一步到位。

在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中初步学习了离子键的概念及离子化合物等知识;在本章第一节中详尽的介绍了晶体的分类、晶胞,着重介绍了用分摊法求平均每个晶胞中所包含的微粒个数。在学习以上知识之后,及时学习“离子晶体”顺理成章。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对均摊法的学习进行巩固,并逐步深化,既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既分散了难点,让学生分期“消化”,又减轻了负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3)从育人价值功能看,是电化学理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本节教材先讲晶格能大小比较等知识,在接下来科学视野中,介绍了晶格能的应用。不难看出,这样的安排是将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

我们学习化学知识,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对其理论的探究,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对碳酸盐的稳定性,岩浆的晶出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水平上,缺乏对现象背后本质的认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的划分遵循化学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为了保持本节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便于学生课后复习,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利用两个课时完成对本节的进行探讨学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部分“离子晶体”内容,第二课时学习“晶格能”内容,是合理可行的。

4.教学目标的确定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实验探究的精神,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本节内容又紧密联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具备了主动探究的原动力。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并结合《化学课标》的总体目标,确立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离子晶体的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了解离子晶体中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重要因素。

4.通过分析数据和信息,能说明晶格能的大小与离子晶体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氯化钠和氯化铯两种晶体的分析,归纳出离子晶体配位数与半径比的关系。

通过对氟化钙晶体配位数的分析,总结出离子晶体配位数与电荷的关系。

通过对教材两个表格的研究,总结出决定晶格能大小的因素;通过岩浆中各种组分析出规律,让学生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岩浆中各种组分析出规律的分析,感受化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5.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的最基本要求,结合教材的性质和功能、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3.晶格能的定义和应用。根据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及特点,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要将感性认识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由此确定的教学难点是:1.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2.晶格能的定义和应用。

二、说教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境界的教学技巧所在”。为了达到目标、凸显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再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将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教师引导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对本节教学难点的突破,以教材提供的氟化钙的晶胞为基础,对图片进行如下改课本中的图片改进后的图片教材上有关氟化钙晶胞的图片,清楚的反映出氟离子的配位数为4,但不能看出钙离子的配位数是8。加上修改后的图片,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导学、科学探究、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来完成学习,使学生和老师在探究的过程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主要内容的教法及策略总结见下表:程序情境导学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对比归纳内容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特点;晶格能的定义和应用。

氯化钠、氯化铯晶体中离子配位数与半径比关系根据教材表格中数据,讨论出影响晶格能的因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晶胞研究策略展示图片、文本、动画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读教材中的表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投影表格手段图片,多媒体讨论讨论多媒体辅助三、说学法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是相一致的。

因此,本节课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1.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亲自经历探索的过程;2.通过比较、猜测等探究环节,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3.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多分析,合作学习,共同探究;4.紧密联系生活,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

四、说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学参考时间:约2分钟)展示各种离子晶体的图片,回顾以前关于离子键和离子晶体的知识,开门见山地说明什么叫离子晶体,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教学参考时间:约30分钟)创设问题情境1:根据氯化钠和氯化铯晶体图片,引导学生对配位数进行思考,为什么一个是6一个是8,为何不一样?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2:氯化钠和氯化铯都晶体中,阴阳离子电荷数相同,如果两者不同,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从而引出氟化钙晶体结构,引出离子电荷数对配位数的影响!创设问题情境3:以前学习了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物理性质,引出离子晶体有哪些物理性质?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固态不导电、熔融状态可导电。

创设问题情境4;回顾其他晶体熔沸点影响因素,引出学生对离子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影响,引出学生对晶格能影响因素的认识。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总结归纳(教学参考时间:约3分钟)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归纳总结,通过知识点的重现并将之规律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归类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环节:跟踪练习,反馈评价(教学参考时间:约4分钟)围绕教学目标,联系生产、生活设置目标达成练习。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延伸铺垫(教学参考时间:约1分钟)1.金属腐蚀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要利用恰当的方法科学防止金属被腐蚀。

那么,金属腐蚀对生活一定不利吗?人们是否可以将金属腐蚀的原理用于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

2.盐酸与锌片反应时,若加入可溶性醋酸铜晶体[(CHCu],将产生两种影响生成速率的因素,想一想,分别是什么?五、说板书以突出重点,不与多媒体课件重复,简洁、清晰为原则。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直接反应1.金属的腐蚀电化学腐蚀——原电池反应析氢腐蚀——酸性环境中2.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吸氧腐蚀——中性或酸性很弱条件下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篇二: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

化学2专题1第三单元”不同类型的晶体”说课稿

晋江五中”曾金粦

各位尊敬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不同类型的晶体》。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不同类型的晶体》是高中化学苏教版教材化学2专题1第三单元《从微粒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中的第三节内容。本单元前面从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分别介绍了单质的多样性和化合物的多样性,本节课将要介绍晶体的多样性呼应了本单元的标题。本节的重点知识是不同类型的晶体的结构,构成微粒、物理性质等特征,在教学中,用在复习旧知识(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纳米碳管)等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延伸,有了旧的基础,再来学习氯化钠、干冰、二氧化硅晶体的立体结构,就不会显得很突兀了。

2.教育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以不同类型的晶体为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微观结构有关系;

(2)认识不同的物质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不同类型的晶体结构,构成微粒不同,物质性质也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物、模型、图形展示三维空间结构,运用列表对比的方法,进行不同类型晶体的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培养更高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欣赏不同晶体及其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从微观角度揭示晶体结构及晶体性质的一般特点。难点:理解晶体类型、性质的关系。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启发学生为手段,详细分析离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内部结构,给后面的原子晶体的学习作铺垫,然后比较离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差异,感受晶体微观结构决定晶体的物理性质。最后,对于原子晶体的学习,希望学生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实践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2.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独立性、自主性,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基础上:基于学生在前一单元已学习了有关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完全可以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作用力,但可能在学习本课时会遇到原子还是分子的区分,例如石英晶体中是原子连结而不是分子连结,有没有分子,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这样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优点,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的外界的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出个体自主学习、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分析的特点。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3.教学程序及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后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电脑展示四种类型晶体的几个典型实例,让学生观察各种类型的晶体的结构特点,从而学习四种晶体的构成微粒、微粒间的作用类型以及表现出的物理性质的差异。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不仅要掌握四种常见类型的晶体,而且要从晶体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引入](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体,通过学习这两个概念,我们认识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两个原因。

本节课我们在学习晶体,认识常见的几种类型的晶体。那么什么是晶体?

[展示]图片:各种各样的晶体及其模型(ppt: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晶体,外观上有何特点?物理性质(硬度,熔沸点、导电性)有什么特点?(ppt:3)

(自然界的固态物质有晶态和非晶态之分,观察晶体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

[板书]晶体:①具有规则几何外形,

②晶体中的微粒按一定的规则排列。

[讲述]像大家熟悉的冰、食盐、金刚石等,虽然都是晶体,但性质上差别很大,原因是其构成微粒不同。根据构成晶体的基本微粒和作用力不同,我们又把分为以下四种: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ppt:4)

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具体的认识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晶体。

[板书]一、离子晶体(ppt:5)

[投影]播放食盐晶体的图片及模型并旋转其模型,让学生从各个方向观察立方体。

(让学生归纳离子晶体的构成微粒特点)

[板书]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阴阳离子

定义: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离子晶体的特点:①无单个分子存在;NaCl不表示分子式。

②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

③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均导电。

[提问]哪些物质属于离子晶体?

强碱、部分金属氧化物、部分盐类。

提问:像干冰、冰它们又是什么样的晶体?

[板书]二、分子晶体:(ppt:6)

展示分子晶体(CO2)的图片及三维空间模型,并让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构成微粒:分子

定义: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的晶体。

[提问]分子晶体的特点?:

①有单个分子存在;化学式就是分子式。

②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哪些物质可以形成分子晶体?

氧气、氢气等多数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氢化物、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等。

[过渡]女孩子戴的水晶项链它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它又是什么晶体?

[板书]三、原子晶体

展示原子晶体的图片及模型,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原子晶体:(ppt:7)

原子晶体构成微粒:原子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原子晶体的特点?

动画演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学生得出结论

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难溶于一般溶剂。

[提问]哪些物质属于原子晶体?

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二氧化硅等。

[板书]四、金属晶体(ppt:8)

金属晶体的物理特性:

有金属光泽,能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

[提问]哪些物质属于金属晶体?

金属单质或合金

[拓展视野]课本24页”液晶

[拓展视野]石墨为什么很软?(ppt:9)

石墨晶体中,层与层之间存在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层间易滑动,质软

石墨的熔沸点为什么很高?

而同一层内存在较强的共价键,熔点也很高,所以石墨属于混合晶体

[总结]几种晶体列表比较如下:(ppt:10)

篇三:选修3金属晶体说课稿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单元,第一课《弱电解质的电离》。

这节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承上启下,关联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所以要学生掌握归纳、演绎、分析辨析的能力。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一、复习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

二、推演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的联系及区别。

三、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区分强弱电解质。

四、为盐的水解平衡构建基础。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3、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息息相关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概念难点原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要掌握弱电解质的可逆电离,再由化学平衡的定义推演突破途径:构建实验,设计实验方案,从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导电性以及PH值不同的比较,分析不同的原因,归纳出强弱电解质的划分标准及概念。

二、教材处理1、学生状况及对策:学生对化学平衡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已经知道化学平衡的特征,所以上手较容易。

要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知识推断和演绎未知知识的思想,要强化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2、内容的组织安排:内容上结合学生实际,分为两课时,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及电离平衡的构建。

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侧重实验的分析,概念的辨析,从知识最细微的地方强化区别。

课堂主思路就是回顾------辨析------实验-----分析------构建概念-----应用-------小结。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投影机等四、教学程序设计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环节:知识回顾: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对已掌握知识做二次回顾和概念辨析。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学会知识的关联,会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学生互助,教师引导,完成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应用。

第三环节:课堂检测:设计情境,让学生对新知识做到再次辨析,升华知识,理解新内容。

最后课堂小结,完善知识体系,总结课堂问题,加深记忆。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分为两部分:(1)书面作业课本课后习题P43-44及学案练习题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教学体会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

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板书设计: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

如弱酸、弱减、水。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1、CH3COOHCH3COO-+H+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状态建立示意图2、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3、电离平衡的特征4、影响因素:①浓度②温度《盐类的水解》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以下我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2、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课标要求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做要求。

2、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三、学习目标及措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制定学习目标如下:1、盐类水解的原理是什么?借助于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这“两条腿”走路,引导学生+、OH的电离两个平衡体系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

2、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哪些?采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

3、如何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反应方程式?结合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基础多加练习。

四、教学方法这节课,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分析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实验探究是使用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探究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揭示化学平衡理论在盐溶液中的延伸。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理论研究是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如①引课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实际;②采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③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④概念的建构充分体现概念的科学价值。

感性和理性两条探究主线相辅相成,使盐类水解的概念统一在化学平衡的理论体系之中。

既达到理论完整,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过程Ⅰ引课(3分钟)[实验并投影展示]1、泡沫灭火器(NaHCO3溶液和Al2(SO4)3溶液)的灭火原理。

2、NH4Cl溶液能除锈、Na2CO3溶液能除油。

(前两条贴近生产、生活实际)3、在必修1第二章物质的分类一节,科学探究中有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FeCl3饱和溶液),实验室中盛装NaHCO3、CH3COONa溶液的试剂瓶使用橡胶塞。(贴近学习生活)引课突出关键词:盐、水、酸碱性。

将关键词联立起来,提出假设:盐溶液可能呈酸碱性。

设计意图:①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会产生大胆的猜测。

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关键词,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运用理论。

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③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Ⅱ学习新课(20分钟)[板书]一、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分组实验]对盐溶液进行酸碱性测定(教材54页)。

见下表:各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填写下表(教材54页表格)NaClNaHCO3盐溶液NH4ClNa2SO4AlCI3CH3COONa酸碱性pH盐类型[板书]溶液呈中性的有:NaCl、Na2SO4溶液呈酸性的有:NH4Cl、AlCI3pH溶液呈碱性的有:CH3COONa、NaHCO3pH得出结论:盐溶液有酸、碱、中性。

寻找规律:请同学们分析盐的类型与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并完成下表。

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谁强显谁性设计意图:①将教材图表中七种盐调整为六种,去Na2CO3换AlCI3,好处是不影响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却能降低“越弱越水解”规律提炼的难度。

把Na2CO3的水解放在水解方程式书写环节中处理。

②增加了盐溶液pH值一项,为盐的水解规律“越弱越水解”的提炼做好铺垫。

以上设计就是为了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更具有层次和梯度,符合认知规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师生共同从微观角度分析(理论探究)[设问]盐溶液为什么会呈现出酸、碱性呢?◆NH4Cl溶液呈酸性[思考]氯化铵溶液中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有无结合成“新分子”的可能?++ClNH4Cl的电离:NH4Cl==NH4-①H2O的电离:H2OH++OH-②NH4++OH+、Cl-===NH3·H2O③-、H+、OH[分析]有NH4-四种离子。

NH4+和OH-能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发生反应,即产生了新的可逆反应,促进了水的电离,同时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

结果改变了溶液中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使H+浓度大于OH-浓度,所以氯化铵溶液呈酸性。

离子方程式:NH4++H2ONH3·H2O+H+化学方程式:NH4Cl+H2ONH3·H2O+HCl设计意图:①引领学生学会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②突出盐类水解本质的知识点。

请学生自主分析:◆CH3COONa溶液呈碱性CH3COONa的电离:CH3COONa==Na++CH3COO-①H2O的电离:H2OH++OH-②CH3COO-+H+===CH3COOH③[解析]当CH3COONa溶于水后,溶液中共有有Na-和H+能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发生反应。

结果改变了溶液中H+和OH-浓度大于H+浓度,所以CH3COONa溶液呈碱性。

+、CH3COO-、H+、OH-四种离子。CH3COO-浓度的相对大小,使OH离子方程式:CH3COO-+H2OCH3COOH+OH-化学方程式:CH3COONa+H2OCH3COOH+NaOH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模仿体验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小结]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微观过程的共同点:①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时溶液中必然产生弱电解质!②水的电离被破坏,即促进了水的电离,导致C(H+)≠C(OH-)了,使溶液呈酸碱性。

盐溶液中这一变化我们称之为盐类的水解。

[板书]二、盐类的水解(3分钟)1、定义: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弱酸根离子或弱碱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类的水解。

2、实质:生成弱电解质,促进水的电离。(导致C(H+)≠C(OH-),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盐类的水解平衡)[思考]1、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是由盐类的水解造成的。

那么强酸和强碱所生成的盐会不会水解呢?(由学生自主分析)2、弱酸、弱碱的电离与盐类的水解有什么异同?设计意图:运用对比法,分清概念。

[设问]盐类水解有哪些规律呢?Ⅲ找规律(3分钟)3、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设问]相同条件下,pH值:NH4Cl>AlCI3pH值:NaHCO3>CH3COONa为什么呢?[分析]碱性:NH3·H2O>Al(OH)3酸性:CH3COOH>H2CO3[结论]越弱越水解。

[小结]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同强显中性。

[设问]上述规律似乎不够完整,弱酸弱碱盐CH3COONH4的酸碱性呢?请同学们测定CH3COONH4的pH值。

结果发现显中性,找出新问题,NaCl溶液显中性,CH3COONH4溶液也显中性,二者实质相同吗?这样的类比,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得出“都弱都水解”的规律(注:要提供电离平衡常数来讲解)。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是一步步设疑、解疑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

[思考]根据上述盐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盐的水解方程式书写方法。

[板书]4、盐类水解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4分钟):盐+水指出盐类水解过程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过程,总结出“越热越水解”的规律。请写出NaHCO3、Al2(SO4)3、AlCI3、Na2CO3等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前三个学生板书,酸+碱后一个师生共同完成)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总结书写水解方程式的基本原则: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分步进行,水解方程式要分步写;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虽然也是分步进行的,但中学阶段其水解方程式一步完成。

设计意图:弄清盐的水解本质以后,加上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基础,学生能够书写盐的水解方程式和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但要熟练,课堂上要多加练习,让他们自己突破难点;Na2CO3的水解方程式要迁移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的知识。

强调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方程式要分步写,真正突破难点。

IV拓展内容(4分钟):双水解的知识解决引课时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

关于“泡沫灭火器(NaHCO3溶液和Al2(SO4)3溶液)的灭火原理”需要拓展双水解的知识。

V课堂小结(1分钟)本节课同学们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两个角度理解并掌握盐类水解的原理——盐溶于水后在水中电离出的弱离子(弱酸酸根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

并在掌握盐类水解原理的基础之上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VI课堂练习(7分钟)1.下列有水参加的反应中,不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A.NH4++2H2ONH3·H2O+H3O+B.HCO3-+H2OCO32-+H3O+C.Al3++3H2OAl(OH)3+3H++2NO3+D.3NO2+H2O===2H-+NO2.下列物质溶于水,由于水解而使溶液显酸性的是()。

AP2O5BNaHSO4CCuCl2DNaF3.下列水溶液的浓度均0.1mol·L-1,请按溶液PH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说明原因。

①Na2CO3溶液②NaOH溶液③NaHSO4溶液④NH4Cl溶液⑤NaNO3溶液ⅤII课后作业教材59页4、5、6题。

附:板书一、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呈中性的有:NaCl、Na2SO4溶液呈酸性的有:NH4Cl、AlCI3pH溶液呈碱性的有:CH3COONa、NaHCO3pH二、盐类的水解1、定义: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弱酸根离子或弱碱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或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类的水解。

2、实质:生成弱电解质,促进水的电离。(导致C(H+)≠C(OH-),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盐类的水解平衡)3、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同强显中性。

4、盐类水解反应的方程式:盐+水酸+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化学选修四的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节课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为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理科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以及前一段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必修二中初步学习了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对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基础,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运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测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制定的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其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可归结为活化分子的浓度的影响教学难点:用碰撞理论解释解释影响因素根据:这是将碰撞理论用于现象解释,对于学生来说将知识形成整体网络是个难点。

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提问式教学同时采用了探究发现式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教学思路设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共一课时,内容好理解,关键是上升到理论层次很难,加上必修的知识基础及序言中的碰撞理论的讲解,组织好学生讨论思考成为本节课的设计关键所在。

所以本节课设置了大量的讨论,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我进行了分组实验,并运用了电脑动画进行动态模拟,来验证学生的讨论结果,增加学生的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

教法:本节课利用提问式教学: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通过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探究发现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探究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法为核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法: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三、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1、我们能通过计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呢?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人类能否控制这个因素?3、我们能否改变外在条件来改变反应的速率呢?试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通过以上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和学生的阅读能达到以下的目的:1、物质本身的性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人类是无法控制的2、让学生回想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重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对于本节的重点我采取实验探究法具体实施: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做实验2-2、2-3、-24并对实验做如下改动:2-2增加条件(提供热水),2-3增加0.01mol·L-1硫酸溶液2-4提供热水,并将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产生速率改为收集气体,从气泡的产生速率判断反应快慢。

设计、实施目的:1、分三组做不同的实验,节省时间。

2、增加条件是为了学生在减少实验时不减弱效果,促使学生动脑,尽量利用有限的药品检验尽可能多的影响因素,尽量让他们都能体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实验,复习了第一节中化学速率的表示方法,验证了以前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试验中感受化学的神奇(3)重点2:从现象到质的飞跃:利用碰撞理论解释以上现象回顾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然后提示学生用碰撞理论总结出化。

这样就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碰撞理论从活化分子方面解释以上现象。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1、升高温度—分子能量增加且运动加快—造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且碰撞增多—使有效碰撞增多—推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2、增加浓度—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增多—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也相应增多—在单位时间内有效的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3、加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提高—是反应速率增大。

4、学生可总结出: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可总结位于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浓度有关,从而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4)利用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扩展到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这里设置一个疑问: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压强能引起那些变化?在物理学上学生已经学过在温度不变时,一定量的气体的压强与其体积成正比,p1v1=p2v2,所以学生能得出温度不变时压强增大,体积将会变小的结论,然后让小组讨论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由前三个因素的影响规律做铺垫,学生很快能得出以下结论:1、温度不变增大压强时,体积必然减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亦即相当于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温度不变减小压强时结果反之。

2、对于固体和液体(或溶液)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影响对体积影响很小可以认为改变压强时对他们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5)小节补充:1、强调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判断的前提是其他条件不变2、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导致体积的变化,否则不能引起浓度的变化,3、催化剂有正负之分有选择性,难获得现在还只能依靠经验获得,但它为工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简单介绍其他因素:如光辐射,超声波,电弧等(6)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做简单的随堂练习。

学生举例生活中以上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例:为什么在实验室进行的化学反应时,常常通过给反应物加热来家加快反应速率,为什么我们的食品放在冰箱中保存可以防止食品腐败。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四)第四章第四节。

主要包括: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2重点介绍了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本质——表面形成微型原电池;讲述了防护金属腐蚀的主要方法,并具体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对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认识。

3本节课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延伸,也是对本章前面学习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既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既分散了难点,又减轻了负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4学习化学知识,就是要通过对其理论的探究,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金属腐蚀的现象和危害及金属防腐措施,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表面现象,缺乏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学习,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

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金属腐蚀带来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②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涵义,认识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及原理,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③知道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并能解释其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对比实验的探究,学会设计控制单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②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金属腐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化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②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电化学防护原理难点: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电化学原理四教法和学法教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对比讨论”相结合,立足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通过身边的事情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

让学会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从而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

本节课分组实验探究内容多,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即兴参与小组讨论,掌控课堂局面,及时加以调节。

同时充分利用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增加教学信息容量,利用电脑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1主动学习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学习。

2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科学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所以采取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奥妙。

3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4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五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知道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的,认真的,科学的接受知识,本节课教学设计如下:1导入部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同学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金属被腐蚀的例子的鲜明画面、数据和视频以及我国每年金属腐蚀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

2正体部分(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探究,探索新知情景问题创设一:面对金属这样惊人的危害和损失,大家有没有想过金属是怎样被腐蚀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讲解金属腐蚀的概念和本质。【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跟接触的气体或液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金属腐蚀的本质:金属原子→金属阳离子M–ne-→Mn+(氧化反应)】情景问题创设二:钢铁及其制品通常为含碳的铁合金,钢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而在潮湿的环境里或湿度较大的环境里长期放置,常易生锈变红,原因是什么?学生实验探究:实验:向铁粉中加入少量的炭粉,混合均匀后,撒入内壁分别用氯化钠(A)和稀醋酸(B)润湿过的两个锥形瓶中,按书上实验4-3图示(铁钉)装置好仪器,观察、比较导管中水柱(在水中滴加几滴红墨水)的变化和试管中的现象。

根据现象和之前学过的氧化还原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让学生思考,讨论,写出实验A,和B中反应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A:负极:Fe-2e-=Fe2+正极:O2+2H2O+4e-=4OH-电池反应:2Fe+O2+2H2O=2Fe(OH)2结论:弱酸性、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易发生吸氧腐蚀。

教师引导: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nH2O+(3-n)H2(铁锈成分)B;负极:Fe-2e-=Fe2+正极:2H++2e-=H2↑电池反应:Fe+2H+=Fe2++H2↑结论:当钢铁处于酸性气氛中时,易发生析氢腐蚀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总结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景问题创设三:请根据生活常识以及金属被腐蚀的原理,总结金属防护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并解释这些方法为什么可以达到防止金属腐蚀的目的。

教师引导:通过我们刚才比较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时,发现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时候,总是作为电池负极(阳极)的金属被腐蚀,作为正极(阴极)的金属不被腐蚀,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该特点对某金属进行保护。

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金属的电化学防护例子一:在船身上装锌块避免船体遭受腐蚀。

学生思考,总结原因:形成原电池时,让被保护金属作正极(阴极),不反应受到保护;而活泼金属作负极(阳极),反应受到腐蚀。

教师引导——这就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例子二——把被保护的钢铁设备(如钢闸门)作为阴极,用惰性电极作为辅助阳极,两者均存在于电解质溶液(海水)里面,接外加直流电源。

学生思考该例子能够起到防护的原因:通电后,电子被强制流向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使钢铁表面腐蚀电流降至零或接近于零,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教师引导——这就是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3尾声部分——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重要的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

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

板书: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直接反应1.金属的腐蚀电化学腐蚀——原电池反应析氢腐蚀——酸性环境中2.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吸氧腐蚀——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设计思想、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

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又一个重点。

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三、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四、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表情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基于学的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实用价值。

(2).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四脑合一”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教学策略之一。“四脑”是指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效果好。

“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认知水平,营造了和谐课堂,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

五、教学流程:分成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围?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义?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科学家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科学辩证的论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类比分析,自主构建“沉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