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秘密★启用前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屈家岭遗址,位于江汉平原。近年来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了多组因势而建、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长江流域()A.农业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B.先民能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C.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原始农业开始转化传统农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在屈家岭遗址中发现了多组因势而建、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可知在这一过程中先民已经可以利用自然因势而建,也可以改造自然,兴修大型水利系统,即先民能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黄河流域农业水平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虽涉及了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不能得出十分重视,未涉及此方面的表述,排除C项;不能以水利工程的修建,断定农业模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肃穆刚烈,动作单一;汉阳陵(汉景帝的陵墓)中的汉俑则显得平和而从容,如下图。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汉初年()A.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 B.陶俑制作技术发达C.社会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肃穆刚烈,动作单一;汉阳陵(汉景帝的陵墓)中的汉俑则显得平和而从容”可知,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很严肃,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说明了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因此陶勇表情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较为稳定,D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治国理念为黄老无为思想,并无变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制作陶勇的技术,无法说明陶俑制作技术发达,排除B项;材料中陶勇属于陪葬品,无法反映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3.宋代官营手工业每遇需要,大都“差雇”登记于簿籍的民匠。所谓“差”就是服役并非出自工匠的自愿,而是官府按籍征发;所谓“雇”,就是官府对服役的工匠支付一定的雇值和食钱,并非无偿服役。这说明宋代()A.官营手工业居于垄断地位 B.赋役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C.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营手工业雇佣民间工匠服役,并对服役的工匠支付一定的雇值和食钱,说明宋代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与民营手工业比较,不能得出“官营手工业居于垄断地位”的结论,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说明宋代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与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无关,且宋朝的赋役制度也没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的服役并非出自工匠的自愿,不能说明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4.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二十多个儿孙封王建藩,其中九位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A.严重削弱了明朝的中央集权 B.力图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C.消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D.造成明朝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对二十多个儿孙封王建藩,其中九位藩王在北部戍边”“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可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封王建藩的政治举措,意在避免朝廷孤立,依靠宗亲力量,将功臣宿将的权力集于皇帝和皇室子弟手中。通过培植宗室势力,来巩固明王朝的长治久安,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地方藩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藩王戍边的做法并未完全消除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明太祖在军事布局上采取重内轻外的原则,封藩制度有助于皇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5.洋务运动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称为“同治中兴”,寄托了清王朝的希望,并明显地带有归复旧物的幻想;为稍明新旧区分,又称“同光新政”;为表示其回应泰西逼迫的一面,又称“自强新政”。时人对洋务运动的认识()A.与客观事实完全背离 B.因现实需要不断变化C.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D.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洋务运动因不同的现实需要而有所变化,如“同治中兴”强调恢复旧有秩序,“同光新政”强调新旧区分,“自强新政”强调对西方的回应,B项正确;材料是基于不同背景和目的对洋务运动的描述,并非完全背离客观事实,排除A项;材料对洋务运动的称呼不仅是主观色彩,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事实,如“自强新政”强调对西方的回应,排除C项;材料对洋务运动的称呼不仅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更强调对社会需求关系,排除C项。故选B项。6.据统计,到19世纪后期,“寄寓”海外的华民在饱受苦辛和“侵侮”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稍能自主,或有所发展,于是开始对国内有了侨汇,还有华侨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进入20世纪后,此风愈盛。据此可知()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B.华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C.晚清政府被迫实施对外开放政策D.华侨投资促进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增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20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他们中的一部分稍能自主,或有所发展,于是开始对国内有了侨汇,还有华侨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进入20世纪后,此风愈盛”可知,海外华人通过侨汇,支援了家乡经济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B项正确;甲午战后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侨投资祖国城乡建设,晚清政府被迫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新经济因素强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材料强调华侨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并不一定是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部分新刊物的情况。这说明()刊物名称创办时间刊物宗旨或内容《广东群报》1920年10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报道劳动运动状况《劳动音》1920年11月提倡“劳动主义”,使工人有充足的知识和善良的方法,去排斥那班“不劳而食的人”。《劳动与妇女》1921年2月宣传劳动解放和妇女解放,对广大劳动群众和被压迫的妇女进行通俗教育,批驳守旧势力攻击社会主义的谬论。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党的纲领得到民众认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初部分中国报刊刊发的内容与劳动解放、妇女解放等内容,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有关,因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根据报刊内容刊发的内容无法说明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到1921年7月才建立,此时党尚未建立,谈不上党的纲领得到民众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8.1938年初,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发展战略。从1937年到1944年,大后方的各种发明和新型专利增多,其中机械、化学专利约占一半。据此可知()A.大后方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支持 B.西南地区是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C.民族工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D.国民政府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根据材料“1938年初,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往西南地区,也将大批民族工业迁至西南地区,并且制定以西南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其目的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支持,A项正确;西南地区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其统治中心长期在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是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战争以及国民党的“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发展情况不好,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大后方经济发展与抗日战争”,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说:我们不感到英法是威胁,我们希望英法强大起来。对来访的法国议员表示:我们做个好朋友,做过好朋友。这说明()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D.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我们不感到英法是威胁,我们希望英法强大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进行外交活动时,不把共产主义思想强加于其他国家,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外交政策的追求。这种外交政策旨在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B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时西欧、日本等地区开始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政策,没有表现出对于美苏霸权主义的反对,排除C项;中国此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19世纪中期,英国食品掺假十分严重。1860年,英国通过了《食品掺假法》。该法令第一次确立了“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的思想。这反映了()A.经济发展促进政府职能的完善 B.英国注重立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主法治建设 D.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英国)。据材料中“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可知,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重视和保障食品安全,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完善,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食品掺假十分严重”的背景下,政府注重立法保护食品安全,不仅是要免遭钱财损失,更重要的是免遭身体伤害,因此英国立法不仅仅是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安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建设,而是体现了英国政府的食物立法,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律颁布引发两大对立阶级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表为1928—1932年苏联重工业固定投资情况。这说明当时的苏联()时间重工业的固定投资(百万卢布)1928年14441929年21271930年34251931年65131932年9080A.基本实现重工业的工业化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2年的苏联。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苏联重工业固定投资在1928-1932年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项正确;1932年苏联还未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表格中只有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在表格中看不出来,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国民经济恢复,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是1980—1992年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贸易计价货币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单位:%)。据此可知()币种1980年1982年1987年1992年美元56.45647.947.6德国马克13.614.06.115.3法郎6.26.26.36.5英镑6.56.55.55.7日元2.12.04.04.8A.世贸组织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B.国际经济秩序孕育着变革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1992年(世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全球出口贸易中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其他计价货币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在逐渐上升,这冲击了美元的地位,体现了国际经济秩序孕育着变革,B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元作为计价货币虽然比重下降,但绝对比重仍然较高,不能得出美国地位动摇,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从1953年到1980年,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1982年,国家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2003年以来,中国铁路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016年7月,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至今,“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完成近七成的建设。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科技与铁路的又一次突破。——摘编自程语《从近现代史看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西德铁路的合并拉开了德国铁路改革和发展的序幕。改革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政府专门成立了联邦铁路资产管理局,负责接管和偿还670亿马克的债务问题并补贴铁路网建设资金。资金主要来自联邦政府的投资、联邦政府贴息贷款及德国铁路股份公司自筹资金。另外,德国各州政府以购买运输服务的方式补偿短途旅客运输开支。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实行统一的铁路技术标准,打破国界,形成欧洲统一市场。德国政府加强了对铁路的监管,由交通部铁道司、联邦铁道署专门负责,后者监管落实欧盟的法律法规。德国铁路致力于为乘客提供长短途无缝衔接、门到门的一体化运输,铁路货运公司设计了300多种不同类型的货车以满足货主的个性化需求,并参与制定对特殊货物的装载方案。联邦德国于2013年首次颁布《交通和燃料战略》,以减少因交通产生的环境危害,尤其要减少CO₂的排放量并实现交通转型。——摘编自柳进《德国铁路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促进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中国相比德国铁路改革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并说明其改革与发展的有利因素。〖答案〗(1)发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迅速;全国铁路客货换算周转量得到极大提高;铁路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国高速铁路网由规划到逐渐成为现实;中国铁路的科技含量不断突破。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适应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2)新特点:改革资金来源多元化;服务于欧洲统一大市场;改革注重颁布法律保护环境。有利因素:德国的统一;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国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至2022年的中国。第一小问发展:由材料“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可得出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迅速;国铁路客货换算周转量得到极大提高;由材料“2003年以来,中国铁路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可得出铁路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由材料“2016年7月,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至今,“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完成近七成的建设。”可得出中国高速铁路网由规划到逐渐成为现实;由材料“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科技与铁路的又一次突破。”可得出中国铁路的科技含量不断突破。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从1953年到1980年,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及所学可得出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由材料“1982年,国家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及所学可得出适应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在动力;由材料“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及所学可得出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小问2】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至2013年的德国。第一小问新特点:由材料“资金主要来自联邦政府的投资、联邦政府贴息贷款及德国铁路股份公司自筹资金。”可得出改革资金来源多元化;由材料“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实行统一的铁路技术标准,打破国界,形成欧洲统一市场。”可得出服务于欧洲统一大市场;由材料“德国政府加强了对铁路的监管,由交通部铁道司、联邦铁道署专门负责,后者监管落实欧盟的法律法规。”可得出改革注重颁布法律保护环境。第二小问有利因素:由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西德铁路的合并拉开了德国铁路改革和发展的序幕。”可得出德国的统一;由由材料二“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实行统一的铁路技术标准,打破国界,形成欧洲统一市场。”可得出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由由材料二“德国铁路致力于为乘客提供长短途无缝衔接、门到门的一体化运输,铁路货运公司设计了300多种不同类型的货车以满足货主的个性化需求,并参与制定对特殊货物的装载方案”及所学可得出国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现“创新”一词,书中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中国历史某一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创新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不竭动力。论述: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千年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创新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还是思想。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朝建立后,为了稳定政治局势,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元朝建立后,为了适应疆域广大的现实,实行了行省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思想上,汉朝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唐宋以后,儒学逐渐发展成为理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总之,中华民族的发展,得益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创新,创新推动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可得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不竭动力。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主流思想的发展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中华民族的发展的得益于各方面的不断创新。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早期大多数罗马人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伴有祭祀神的仪式。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为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为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及其讲究,就连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