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物理】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物理】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物理】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物理】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科尔沁区中小学生学科素养专项数据采集试卷八年级物理一、选择题(请将下列各题中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卡中相对应的栏内,共20小题,1-18小题为单选,每小题2分;19、20小题为多选,每小题3分,完全选对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或多选不得分,满分42分)1.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A.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dm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D.小明同学的正常体温为42℃【答案】A【解析】A.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dm=26cm,故A符合题意;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0.05kg,故B不符合题意;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C不符合题意;D.小明同学的正常体温为37℃,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列车在铁路上飞驰 B.明明同学在思考问题C.雄鹰在蓝天翱翔 D.枯叶飘落【答案】B【解析】A.铁路上飞驰的列车,列车相对路面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明明同学在思考问题,是人思维的活动,不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C.雄鹰在蓝天翱翔,雄鹰相对天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枯叶飘落,树叶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B.图乙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C.图丙中,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D.图丁中,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答案】A【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纸屑撒在鼓面上,可以通过纸屑的跳动感知鼓面的振动,故A正确;B.图乙中,将乒乓球与音叉接触,如果音叉振动,乒乓球就会被弹开,将音叉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被弹开,便于观察,并不能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故B错误;C.图丙中,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走,听到闹铃的声音变小,由此推理,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D.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D错误。故选A。4.如图所示,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温度”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操作是()A. B. C. D.【答案】C【解析】A.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容器壁,故A错误;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故B错误;C.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且读数时视线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持平,故C正确;D.读数时视线没有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持平,故D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冒“白气”是雪糕升华成的水蒸气B.汽车必须熄火加油,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成蒸气,遇明火容易爆炸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后凝固成小冰晶的结果【答案】C【解析】A.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雪糕变成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汽车必须熄火加油,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汽化成蒸气,遇明火容易爆炸,故B错误;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水蒸气变成水时,是液化现象,液化放出热量,故C正确;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C。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呐是利用次声波能传的很远的特性来探知海底深度的B.超声波在医学上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C.人眼看不到紫外线,但可以通过紫外线的热效应感知紫外线的存在D.家庭淋浴间的“浴霸”装有红外线灯泡,主要用于照明和杀菌消毒【答案】B【解析】A.超声波频率高,能传得很远,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探知海底深度的,故A错误;B.超声波具有能量,在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来粉碎结石,故B正确;C.人眼看不到紫外线,可以通过观察到荧光物质发光等方法,感知紫外线的存在,故C错误;D.红外线有很强的热效应,家庭淋浴间的“浴霸”装有红外线灯泡,主要用于照明和取暖,故D错误。故选B7.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A.夏天太阳光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面上会形成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C.“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D.投影式电视屏幕通常都比较粗糙,这里利用了光的漫反射【答案】D【解析】A.夏天太阳光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面上会形成圆形光斑,这是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光的反射,故A错误;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入射角大小是反射角大小等于入射角,那么其反射角大小是60°,故B错误;C.月亮本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D.投影式电视屏幕通常都比较粗糙,这是为了能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屏幕,利用了光的漫反射,故D正确。故选D。8.2023年5月28日,大陆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实现商业首飞,如图所示,飞机飞行的过程中,某乘客看到机翼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地面 B.座椅 C.白云 D.机翼【答案】B【解析】ABC.飞机飞行的过程中,机翼相对座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机翼相对地面和白云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所以选的参照物是座椅。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D.分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不能选择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在甲乙丙丁四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池水变浅是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时发生偏折造成的B.图乙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鱼的上方才能将鱼叉到C.图丙人眼看到水中的硬币比真实的硬币位置要偏高D.图丁街头路口的反光镜是凹面镜【答案】C【解析】A.池底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故A错误;B.渔民发现水中有一条鱼,因为光的折射定律,看到的鱼的位置并不是真正的鱼的位置,而是鱼的虚像,虚像在实际物体的上方,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要瞄准鱼下方叉,故B错误;C.把一枚硬币放入碗底,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所以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它实际的位置要高,故C正确;D.街头路口的反光镜为了增大视野,用的是凸面镜,故D错误。故选C。10.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透镜有()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答案】B【解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①③⑤是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②④⑥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11.对下列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A.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B.乙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C.丙图: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D.丁图: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投影仪,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答案】C【解析】A.甲图中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说明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错误;B.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说明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使光线提前会聚),故B错误;C.显微镜其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正确;D.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再对这个像进行放大。因此其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故D错误。故选C。12.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小聪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反复增、减砝码后指针仍偏向分度盘中线左边一些,这时应该()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拖盘内加小砝码C.拖盘内的砝码减少一些D.向右移动游码【答案】D【解析】移动横梁的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说明左端下沉一点,增加最小的砝码会使右端下沉,只有向右移动游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3.下列关于质量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玉不琢,不成器”,在雕玉的过程中,玉的密度发生了改变B.被带到太空的冰墩墩,冰墩墩质量发生了改变C.被不断吹大的气球,气球内气体质量没有发生改变D.冰熔化成水,水的质量与熔化前相比没有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A.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玉不琢,不成器”,在雕玉的过程中,玉的密度不变,故A错误;B.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被带到太空的冰墩墩,冰墩墩质量不变,故B错误;C.被不断吹大的气球,气球内气体不断增多,质量变大,故C错误;D.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冰融化成水,水的质量与融化前相比没有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D。14.关于密度公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公式可知ρ与m成正比,m越大ρ越大B.由公式可知ρ与V成反比,V越大ρ越小C.同种物质的质量m跟它的体积V成正比D.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若其体积增加一倍,则它的密度一定变为原来的一半【答案】C【解析】AB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当质量增大为原来的几倍时,其体积也增大为原来的几倍,而比值ρ不变,同种物质的质量m跟它的体积V成正比;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故AB错误,C正确;D.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若其体积增加一倍,质量也增加一倍,则它的密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C。15.小宇从家中出发,经过一条平直的马路到达博物馆,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AB段是步行 B.小宇骑车用时300sC.博物馆到家的距离是3.6km D.小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答案】A【解析】AB.图中OA段通过的路程为1800m,用时25min,平均速度AB段通过的路程为s2=3600m-1800m=1800m用时t2=30min-25min=5min=300s平均速度AB段的平均速度比OA段的大,OA段是步行,AB段是骑自行车,用时300s,故A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符合题意;C.博物馆到家的距离s=3600m=3.6km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小宇全程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6.关于声音的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D.“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音调高【答案】A【解析】A.音调是指声音的的高低,由频率决定,“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音调高,故A正确;B.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C错误;D.“引吭高歌”是指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故选A。17.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各盛有质量相等的盐水、水、和酒精,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烧杯中装的是盐水B.乙烧杯中装的是酒精C.丙烧杯中装的是水D.丙烧杯中装的是盐水【答案】BD【解析】由变形得当m一定时,ρ越大,则V越小;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所以V盐水<V水<V酒精则甲、乙、丙三个容器分别装的是水、酒精、盐水。故选BD。18.为了测出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订如下的实验计划:①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②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③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④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⑤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⑤②③④⑥【答案】B【解析】A.由③④可得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但仅根据②不能测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故A不符合题意;B.由③④可得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根据②⑤可测得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故B符合题意;C.根据②⑤可测得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无需测出空烧杯的质量,所以①不需要,且④是混乱的,故C不符合题意;D.根据②⑤可测得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无需测出空烧杯的质量,所以①不需要,且⑤是混乱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形成一个清晰的像(未面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将光屏和蜡烛对调,光屏上仍能成像B.根据图中此时的成像特点可以制成投影仪C.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D.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答案】ACD【解析】BCD.如图,物距像距联立以上两式解得由以上分析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图中此时的成像特点可以制成照相机,故B错误CD正确;A.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屏和蜡烛对调之后,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由于像距大于物距,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故选ACD。20.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制作彩色鸡尾酒时,利用了不同颜色的酒液具有不同的密度B.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应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C.影视剧中的道具石头由泡沫材料做成,是利用了泡沫材料密度大的性质D.发生火灾时,受困人员常采取弯腰甚至爬行的姿势撤离,这是因为含有有害物质的空气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大量聚集在房间的上方【答案】ABD【解析】A.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的酒调配而成的,由于酒的浓度、成分不同,所以密度不同,经过调配后,不同颜色的酒界面分明,密度最大的在最下层,密度最小的在最上面,故A正确;B.自行车的体积一定,由可知,材料的密度越小,自行车的质量越小,所以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故B正确;C.由可知,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越小,质量就越小,所以为了演员的安全,应选择密度小的泡沫材料做成道具石头,故C错误;D.发生火灾时,温度较高,室内有毒气体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毒气体漂浮在房间的上方,所以为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受困人员常采取弯腰甚至爬行的姿势撤离,故D正确。故选ABD。二、填空题(每空1分,满分12分)2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请你与同学们一同参与到“测量长度”和“测量时间”的实验中。(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2)图乙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答案】①.3.24②.216【解析】(1)[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所以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2)[2]停表的小表盘是分针盘,分度值为0.5min,分针指在“3”和“4”之间,且靠近“4”,大表盘为秒针盘,分度值为0.1s,对应刻度为36s,所以停表的示数为3min36s,合216s。22.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音调相同的有_______,音色相同的有_______。【答案】①.甲乙丁②.甲丙丁【解析】【详解】[1]音调由频率决定,甲乙丁表示声音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2]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波形图的形状不同,所以音色相同的有甲丙丁。2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中点和底端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实验时,为了更加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通过实验可以知道,下半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段的平均速度。【答案】①.减小②.大于【解析】[1]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的越慢,运行的时间越长,测量时间时的误差越小,故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2]根据实验,小车由静止释放,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因此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整段的平均速度。24.夏天人吹电风扇会感觉比较凉快,是因为人体汗液___________,若将显示为36.8℃的体温计也放到电风扇前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变小”)。【答案】①.蒸发②.不变【解析】[1]夏天人吹电风扇会感觉比较凉快,是因为电风扇加快了汗液上方的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蒸发吸热。[2]若将显示为36.8℃的体温计也放到电风扇前吹风,因为温度计没有吸热蒸发现象,故温度计示数不会改变。25.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观众入场后自觉将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这样做可以在___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发表讲话,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雷鸣般”主要说明声音的__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答案】①.声源处②.响度【解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观众入场后自觉将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这样做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发表讲话,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雷鸣般”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26.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_________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___________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而自身却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得到。【答案】①.色散②.红绿蓝【解析】[1]“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这是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2]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适当比例混合能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得到。三、作图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分)27.画出反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答案】【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首先通过入射点O做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做反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28.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水面,请画出折射光线。()【答案】【解析】光从水中斜射向水面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路如图所示:29.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答案】【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用虚线连接点,则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30.根据图中给出的折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答案】【解析】经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对准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故作图如下: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满分26分)31.图甲是小林同学用100g冰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不计汽化对实验的影响)。(1)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冰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2)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中BC段物体的状态为_______,此阶段的特点是_______。(3)从丙图中可以看出,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_分钟,该物质属于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若将冰熔化后试管中的水倒掉,装入另一种液体,还用该装置进行实验。用酒精灯不断给烧杯加热时,最终发现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这说明水的沸点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5)善于观察的小晨同学发现加热过程中烧杯壁上出现水珠,小组其他成员解释是由于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水珠会出现在烧杯杯壁的_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答案】①.-7②.固液共存态③.持续吸热温度不变④.4⑤.晶体⑥.高于⑦.内侧【解析】(1)[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液面在0℃以下,所以示数为-7℃。(2)[2]由图丙可知,BC段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所以BC段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3]在实验过程中酒精灯一直加热,在B点物质达到熔点开始熔化,BC段持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3)[4][5]由图丙可知,在B点物质达到熔点开始熔化,C点物质完全熔化,BC段时长4分钟。在熔化过程中,物质温度保持不变,即有一定的熔点,物质属于晶体。(4)[6]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要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液体要沸腾,必须水的沸点必须低于该液体的沸点,才能使液体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5)[7]水蒸气遇冷能够液化,在实验过程中烧杯的温度比周围空气中水蒸气的温度高,所以烧杯外侧不会出现小水珠。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比水蒸气温度低的烧杯壁,液化成小水珠,所以水珠出现在烧杯内侧。32.如图甲所示,将茶色玻璃板M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_;(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应该移动蜡烛B,人要在_________蜡烛(选填“A”或“B”)一侧观察,直到手中蜡烛与另一蜡烛的像完全重合;(3)实验中选择大小相同两根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_______关系;(4)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小刚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处,然后_______(选填“透过玻璃板”或“直接”)观察光屏,正确操作的情况下小刚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5)如图乙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乙所示箭头方向转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答案】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②.A③.大小④.直接⑤.不能⑥.D【解析】(1)[1]透明的玻璃板能反射光,也能透光,所以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代替蜡烛A的像的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像的位置,所以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蜡烛的像,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因为反射光线在玻璃板前,应从A侧观察到玻璃板前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3)[3]实验中选择大小相同两根蜡烛,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4][5]在探究平面镜所成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应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然后直接观察光屏,由于玻璃板的后面没有反射光线,实验中不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6]A.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所以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平面镜所在的面不变,像不动,故B错误;C.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与镜子的大小无关,故若改用一块稍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大小不变,铅笔也能成完整的像,故C错误;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即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的像将逆时针转过45°,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故选D。33.小伟同学利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前,为使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央,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不动,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甲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3)小伟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27cm刻度处,为能在光屏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此时所成清晰的像是倒立、_______(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像。利用此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_______移动。【答案】①.同一高度②.15.0③.右④.放大⑤.投影仪⑥.上【解析】(1)[1]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方便观察实验现象。(2)[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物距等于像距,且处于二倍焦距上,即v=u=2f=50.0cm−20.0cm=30.0cm解得焦距是f=15.0cm(3)[3][4][5]当蜡烛移动到光具座27cm刻度处时,此时物距是23cm,物距介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应处于二倍焦距以外,他应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即向右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4)[6]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发生偏折可知,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34.妈妈买了一个小吊坠(如图甲),小宇用天平、量筒测量它的密度并进行鉴定:(1)将天平放在_______实验台上,用镊子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_______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将解去挂绳的小吊坠放在天平的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