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地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地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地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地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地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这两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由于其包容性为日后研究者留下了充裕的阐释空间,也使其在今天依然被普遍视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对“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的全新阐释,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对国外学术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双向交流。具体路径包括但不限于邀请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访问讲学,中国学者出国访学并与西方学界直接交流、发表外文论文与西方学者进行直接的理论对话等,在此过程中积极对外展示来自中国学界的最新思考和成果,真正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历史已反复证明,拿西方的理论话语直接“剪裁”中国文学实践是行不通的。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已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考虑到文化、读者、市场与媒介等诸多因素,而非“市场标准”或“文化标准”能够简单概括。任何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与建构都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相信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能够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契机,为促进世界人文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摘编自陈新儒《文学批评标准的西学之鉴与本土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B.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C.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真”与“美”的争论,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暂时停止。D.“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内涵,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不,应当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B.求真派与求美派二者的文学批评理论都有对新的文学批评形式的借鉴与发展。C.恩格斯所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发挥较大的作用与其包容性有关。D.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不能直接拿西方的理论话语“剪裁”中国文学实践。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B.清代学者赵翼在《论诗》中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C.唐太宗《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D.清代诗人郑板桥写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4.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乡场上(节选)何士光在我们梨花屯乡场,这条乌蒙山乡里的小街上,冯幺爸,这个四十多岁的、高高大大的汉子,是一个出了名的醉鬼,一个破产了的、顶没价值的庄稼人。这些年来,只有鬼才知道,一年365天,他是怎样过来的,在乡场上不值一提。现在呢,却不知道被人把他从哪儿找来,咧着嘴笑着,站在两个女人的中间,等候大队支书问话,为两个女人的纠纷做见证,一时间变得像一个宝贝似的,这就引人好笑得不行!冯幺爸眨着眼,伸手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像平时那样嬉皮笑脸的,说:“一条街上住着,吵哪样哟!”这时候,他身旁那个矮胖的女人,就是罗二娘,冷笑起来了——她这是向着她对面那个瘦弱的女人来的,说:“冯幺爸,别人硬说你当时在场,全看见的呀!——看见我罗家的人下贱,连别人两分钱的东西也眼红,该打……”这些年来,一听见她的声音,冯幺爸的心里就像被雨水湿透了的、只留下包谷残梗的田野那样抑郁、寂寥。罗二娘可是梨花屯乡场上颐指气使的贵妇人,她的男人可是乡场上食品购销站的会计,得罪了她,那就等于得罪了梨花屯儿的整个上层。可是任家的娃儿怎么办?“今天早上呢,”冯么爸有些慌了,“我倒是在犁田,今年是责任田!”看样子,他当时是在场,他是不敢说。这正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好天气,阳光把乡场照得明晃晃的,他好像热得厉害,耳鬓有一股细细的汗水,顺着他又方又宽的脸腮淌下来……罗二娘不耐烦了:“是好是歹,你倒是说一句话呀!……照你这样子,好像还真是姓罗的不是?”“冯么爸!”曹支书这时已卷好了一支叶子烟,点燃了,上前一步说:“说你在场,这是任家的娃儿说出来的。你真在场,就说在场;要是不在,就说不在!就是说,要向人民负责;对任老大家,你要负责;对罗二娘呢,你当然也要负责!———你听清楚了?”曹支书说话是很懂得一点儿分寸的,但正是因为有分寸,人们也就不会听不出来,这是暗示,是不露声色地向冯幺爸施加压力。冯幺爸又换了一回脚,越来越不知道怎样站才好了。出于不平,人们有些耐不住了,一句两句地岔起话来:“冯幺爸,你就说!”“这有好大一回事?说说有哪样要紧?”“说就说嘛,说了好去做活路,春工忙忙的……”这当然也和曹支书一样,说得很有分寸,但这人心所向,对冯幺爸同样也是压力。再推挪,是过不去的了。冯幺爸干脆不开口,不知怎样一来,竟叹了一口气,往旁边走了几步,在一处房檐下蹲下来,抱着双手,闷着,眼光直愣愣的。小小的街头一时间沉寂了;只见乡场的上空正划过去一朵圆圆的白云;燕子低飞着,不住地啁啾……远处还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罗二娘扯开嗓子骂起来了。这回她是冒火了。即便冯幺爸一声不吭,不也意味着她理亏?这就等于在一街人面前丢她的脸,而这人又竟然是连狗也不如的冯幺爸,这咋得了?冯幺爸呢,他的头低下去、低下去,还是一声不吭。哎,这冯幺爸真是让人捏死了啊,大家都替他难过。“依我说呢,”曹支书又开口了,“冯幺爸,你就实事求是地讲!‘四人帮’都粉碎四年了,要讲个实事求是才行……”他劝呀劝的,冯幺爸终于动了一动,站起来了。“曹支书,”他的声音也很奇怪,像在发抖,“你……要我说?”“等你半天哪!”冯幺爸又点头,站住了。“我冯么爸,大家知道的,”他心里不好过,向着大家,说得慢吞吞的,“在这街上算不得一个人……不消哪个说,像一条狗!……我穷得无法——我没有办法呀!……大家是看见的……脸是丢尽了……”罗二娘打断他说:“冯幺爸,你扯南山盖北海,你要扯好远呀!”万没料到,冯幺爸猛地转过身,也把脚一跺,眼都红了,敞开声音吼起来:“曹支书!这回销粮①,有——也由你;没有——也由你,我冯幺爸今年不要也照样过下去!”人们从没见冯幺爸这样凶过,一时都愣住了!他那宽大的脸突然沉下来,铁青着,又咬着牙,真有几分叫人畏惧。曹支书插进来说:“冯幺爸----”冯幺爸一下子就打断了他:“不要跟我来这一手!你的那些鬼名堂哟,收拾起来,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不行罗!你那一套本钱吃不通罗!做活路——国家这回是准的,我看你又把我咋个办?”“你,你……”“你什么!——你不是要我当见证?我就是一直在场!莫非罗家的娃儿才算得是人养的?捡了任老大家娃儿的东西,不但说不还,别人问他一句,他还一凶二恶的,来不来就开口骂!哪个打他啦?任家的娃儿不仅没有动手,连骂也没有还一句!——这回你听清楚了没有?”这一切是这样突如其来,大家先是一怔,跟着,男男女女的笑声像早天雷一样,一下子在街面上炸开,整整一条街都晃荡起来。罗二娘嘶哑着声音叫道:“好哇,冯幺爸,你记着……”但她那一点点声音在人们的一片喧笑之中就算不得什么了,倒是只听得冯幺爸的声音还吼得那么响:“……只要国家的政策不像前些年那样,不三天两头变,不再跟我们这些做庄稼的过不去,我冯幺爸有的是力气,怕哪样?……”这样,他迈着他那一双大脚,头也不回地走了。望着他那宽大的背影,大家又一一想起来,不错,从去年起,冯幺爸是不同了,他不大喝酒了,也勤快了。他那一双大码数的解放鞋,不就是去年冬天才新买的?穿上了解放鞋,这就解放了,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这一场说来寻常到极点的纠纷,使梨花屯的人们好不开心。大家笑着,心满意足,很快就散开了。确实是春工忙忙啊,正有好多好多要做的事情,全体男男女女,都步履匆匆的……(有删改)[注]①回销粮,指国家从农村征购来又销售到乡村中缺粮生产队和农户的粮食。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横线处罗二娘的话言外之意是冯幺爸当时不在场,他也不要承认自己在场,罗家人不可能眼红别家东西,何况是不值钱的东西。B.跟旁观群众一样,冯幺爸之所以迟迟不肯承认自己当时在纠纷现场,也是慑于“罗二娘”这个梨花屯上层代表人物的长期威压。C.与罗二娘的蛮横无礼不同,支书曹福贵说话很懂分寸,他要求冯么爸实事求是,这表明他是顾全大局、主持公道的基层干部。D.小说中“购销站”“回销粮”“管训班”等特定词语,体现出浓郁的时代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描写环境时(画波浪线处),写到乡场上空划过白云,燕予低飞不住地啁啾,以及远处布谷鸟的啼叫,反衬出街头压抑沉闷的气氛。B.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如“一条街上住着,吵哪样哟!”“真是让人捏死了啊”等,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及浓郁的地方特色。C.冯幺爸的怒吼,既吼出了心中的不平,也吼出了自己的尊严,侧面表现了曹支书、罗二娘等人对梨花屯儿的长期压制。D.小说在复杂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如罗二娘的咄咄逼人、冯幺爸的矛盾纠结等。7.本文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表现冯么爸的心理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8.本文曾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结构技巧和主题思想两方面有颇多值得称道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材料一: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节选自刘向《〈战国策〉书录》)材料二: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①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②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③)【注】①二子:孔子和孟子。②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三代之王。③曾巩校勘《战国策》后,为书作了这篇目录序。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孔孟之A时B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日俗已日熄久矣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兴,指兴起,与“《诗》可以兴”(《论语》十二章)中的“兴”意思相同。B.因,指依靠、凭借,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中的“因”意思不同。C.本末,意思是主次、轻重,与“物有本末”(《大学之道》)中的“本末”意思相同。D.苟,指苟且,与“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苟”意思不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向认为虽然孔子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七十二贤天也都是天下俊才,但是在礼义衰落的时代,君主不尊重他们,王道也不能被实施。B.曾巩认为虽然二帝和三王治理国家的办法各有不同,但他们治理天下的用意是一样的。C.曾巩指出战国游说之士自己身亡,诸侯用他们的计谋也导致亡国,可见只有先王的治国之法才“用之无弊”。D.刘向指陈时代变迁,词句精炼,富有韵味;曾巩论述有理有据,行文畅达舒卷。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2)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书喜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14.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1)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2)《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3)《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4)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5)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借鲛珠和美玉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7)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的“”和《小雅》的“”。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我们驱车去了位于酒泉的胡杨林景区。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感觉困乏不已。进入景区,步行一段路之后,倏而一个转弯,,一丛树枝纷披、树叶沙沙作响的胡杨树出现在眼前。它们一排排,一丛丛,一洼洼,四散分布在各处的沙丘或者旱地里。这些野生迹象明显的胡杨树,拯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粗粝的树干像被狂风过一般,皮开肉绽。树枝随心所欲地伸向四周,呈现着别样的姿态。它是年轻奔放的胡杨。它无法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的千年雕琢之神奇相,也无法和额济纳奇胡杨的健硕道劲之壮美相比拟,然俊秀如它,粗粝如它;热烈如它,沧桑如它;豪放如它,内敛如它。无论是扎根沙漠瀚海,还是景区沙丘,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在这个金色的秋天,它便是的大家,毫不吝啬,在沙漠戈壁深处,描绘出一幅别样清新的画卷,令人震撼和陶醉。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峰回路转肢解匹敌挥洒自如B.柳暗花明肢解媲美挥毫泼墨C.峰回路转分解媲美挥洒自如D.柳暗花明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