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模板_第1页
对《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模板_第2页
对《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模板_第3页
对《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模板_第4页
对《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

我们阅读《沁园春·长沙》,觉得全诗充满自由奋发、生机勃勃、昂扬向上、豪气凌云之感,与传统的悲秋之诗很不一样,这是大多读者会有的整体感觉。解读的重点就是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会给我们这样的感觉?教学凝结点也应集中于此。

领字及“击”等十二个独特用字。

1.领字。这是向来专家解读中会提到的,但中学教学中不少人却未对此作出教学处理。如上片的“看”字,从“看万山红遍……”一直“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气读之,有一种气势,壮阔的气势、自由的气势、奋发的气势;下片的“恰”字。从“恰同学少年……”一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一股接涌而来的当年情景,一股奔腾激扬的少年岁月,因为这领字,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感觉更为强烈。诗词的教学重朗读,尤其像《沁园春·长沙》这样奋发激昂的诗作。其中这领字,本身就是要靠读,才能更好地体味其感觉,领略其好处。比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这七句应读得比较连贯、舒展、急促些,以展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随之,略作停顿,再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并应读得沉缓、有力些,以体现那种深沉思索和慷慨心绪。

2.上片的“击”等一系列独特用字(“击”、“翔”、“浅”、“遍”、“尽”、“透”、“争”、“万”、“层”、“漫”、“百”、“竞”等十二个独特用字),可能是全诗最精彩之处。

我们说,下片因其直抒胸臆,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奋发用语,给我们带夹了昂扬向上感,而上片是意象,除了“万类霜天竟自由”一句直接道明了自由奋发外,其余意象是怎么给我们自由奋发之感的?我们知道,许多年来,流行的教参喜欢说这些意象的色彩感,有红有绿,视角感,有上有下,有远看、近看,有仰视、俯视;许多教学也喜欢说这些。但这些与我们上述自由奋发、生机勃勃的兴奋感并不搭界。

细读,就会发现,这些意象所产生的自由奋发、充满生气的感觉其实是如上所言的独特用字带来的。

第一,首先看最着名的“击”、“翔”二字及相关的“浅”字。

本来如客观描述,鹰是在天上飞的,鱼是水里游的。现在,加上了主观的意态,变成了“鹰击长空”,雄鹰像人一样搏击、奋斗于长天,正像许多专家解读的,这是“奋振健羽,自由飞翔”,是“像争取自由似地活动着”;鱼呢,是“鱼翔浅底”,也像鸟一样地飞起来了,多自由啊!自由得简直无遮无拦,正像专家们解读的,是“任意遨游”,是“轻快自由”,也如鹰一样是“争取自由似地活动着”,所以,其鹰之动作用了“拟人”,鱼之行动则用了“拟物”,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表达出这一彻底的自由奋发感。

注意:“击”、“翔”两字被认为是该诗用字最妙的两处,是体现自由奋发状态最重要的两处,我们开头说的该诗的教学要凝结、集中于回答好为什么《沁园春·长沙》会给人们自由奋发、昂扬向上的感觉,那么,此两处用字的教学就理当于此作出最明确、最干净、最彻底的回答。就笔者看过的许多教学资料(包括课本的注释,教参的解读资料,正式出版、发表或上流行的教案、教学实录等)和听过的许多现场教学,总体而言,都把这两字,尤其“击”字,当重点,就“明确”而言,几无疑虑;但不够干净、不够彻底的情况却比比皆是。成功的艺术都是既丰富多样又集中统一的,而后者又更为重要,这就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名言:“集中的程度决定了作品的地位”;如要二者取一,人们宁可牺牲多样而不可牺牲集中。或说,不是多元解读吗?但多元不是杂乱,你可以就集中于何、统一于何、凝结于何有不同的乃至完全不同的看法,但不可混杂堆砌,指向不明。又或说,为什么要辨析得那么细?文本解读要彻底,要过硬就要细读,文本细读就成为文本解读的另一称呼。李泽厚有一段名论:

审美感受经常是朦胧而多义,但它同时又异常细致而精确。这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非语言所能传达的心理感受的精确。在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字之差、半拍之快(慢)、一笔之误,便有天壤之别。

所以,解读和解读教学的杂乱和粗疏,是我们不应取的态度。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又发现了一“好”二“不足”。其“好”是许多解读及解读教学都注意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二句应当脱化于《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但更应进一步指出,这化得好,将“飞”、“跃”的客观描述变异为主观意态的“击”、“翔”,乃更好地表现了那种彻底的自由奋发之状,教学中对此未予指出,是“不足”之一。第二个“不足”是很少有解读和解读教学注意到,将“鱼跃于渊”中的“渊(深水)”改为“浅底”之妙。——清澈见底谓之“浅”,清澈见底疑“无水”(《小石潭记》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清澈“无水”犹如阻力最小的空气,既然让鱼像鸟一样自由飞翔,干脆让它像鸟在空中那样自由、任意得毫无阻拦地任其遨游,任其飞翔!这完全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主观之需,一种主体精神的展现,诗中有“怅寥廓”的深思、感慨、激奋,才有“谁主沉浮”之天问,而下片全为自由奋发状;上片的自由奋发主要表现在自然界,实际是诗人赋予自然界的,是诗人的主体精神对客观特征的同化,或者说是诗人的“感觉”,是诗人的假定,而下片的自由奋发表现在人身上,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抒发、真实写照,是其主体精神的直接呈现。在毛泽东的眼里,革命者们,尤其是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青的革命者,就要像“鹰击长空”那样心态自由、奋发自由地战天斗地;知人论世,这其实就是毛泽东向有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独特精神品质的反映。所以下片自由奋发的表现形态呈现为更具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前所述的昂扬气概、意气风发、傲然自信。总之,全诗的自由奋发都是诗人主体精神的体现。

第二,表现这昂扬气概、意气风发、傲然自信的直抒胸臆、直接叙述由于活用了不少典,即使未用典之处,也配之与典相称的富有文采的语句,因而丝毫不给人“白开水”的感觉。犹如李清照的诗词,多是眼前景、口头语,却又多有典出,使得雅量灵然,如《声声慢》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等等,均为眼前景、口头语,却又都脱化于名诗、熟典。这突出的用典,教参、教学都注意到了,但欠缺有三:

一是就事论事讲用典,没有如上所言,和直抒胸臆、直接叙述结合起来,结果,其间的妙处,少有人领略。

二是某些重要语句未指明典出,降低了其“含金量”。下片所及各典,有“同学少年”(取自杜甫句)、“挥斥方道”(化用庄子“挥斥八极”句)、“指点江山”(脱化于《后汉书,侯霸传》“指天画地”句)、“激扬文字”(化用南宋林正大词句“万世清风更激扬”及成语“激浊扬清”)、“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巧用古代侯爵制)、“到中流击水”(脱胎于源自祖逖故事的“中流击楫”成语,但意已转化,见后)等等。这些用典,中学教参和教学中,有的提到,有的未提,当然不是都要提,如“指点江山”等,句意明白,又富文采,不提亦可,但如“同学少年”就值得一说。此语取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三》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五陵即长安,衣马轻肥言豪华生活;即长安岁月的少年同学,个个光鲜亮丽、气度不凡、春风得意),作者取其少年风采、气度不凡一面,带出了一连串的极妙佳句。首先,知道“同学少年”出自杜甫,此用语的文学含量提高了、气度风采不一般了。其次,化展为“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杜甫原句的意味、内涵、形象大大丰富、增值了。再次,与同样有典出的“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等组成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革命者的峥嵘岁月图景,那“同学少年”凤凰涅药般新生了。作为这组图景的穿针引线句,诗人心境外化的首发句、核心句,哪怕别句用典都不讲,这句“同学少年”之典却非讲不可。

三是出现了不见形迹的“神用”,未指出。人教版教参引述李贺《致酒行》的“少年心事当拿云”(拿云,高举入云,壮志凌云之意)可与下片进行比较阅读,因为下片乃至全诗的意境确与此句有相通之处。但可进一步指出,毛泽东很喜欢李贺句,其另一首《浣溪沙》词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即脱胎于李贺《致酒行》中另一句“雄鸡一声天下白”,推及诗人创作时心中有此“少年心事当拿云”句是完全可能的,不过毛泽东巧妙地未显一字,而将此句意境整个地融进了诗中,堪称“神用”。

第三,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的是青年革命家奋发自信的气度。这样解,不仅与全诗的自由奋发,与下片的意气风发、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相一致,而且有毛泽东自己的注释。陈一琴先生在其《毛泽东诗词笺析》中指出,“击水”指“游泳”,并引述了毛泽东本人于1958年12月对此词的批注:“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者这一自注,不仅说明“击水”乃“游泳”,而且道出了青年革命家当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奋发自信的气概。很可惜,毛泽东自注这一重要资料,人教版教参未引用。

第四,解读下片者,常详细引证诗人青少年时代在湖南的革命经历,这些资料并不在多,而在于引用最能体现该诗主体精神的材料,遗憾的是,现行教参和教学恰恰在这方面有所疏忽。陈一琴《毛泽东诗词笺析》中所引的毛泽东当年在着名的《湘江评论》上所发两篇文章中的两段话,就是很好的却又未被人们注意到的资料。一段话为:

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湘江评论》创刊号《创刊宣言》)

另一段话为:

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

这两段话和下片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及上片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不是如出一辙?是不是《沁园春·长沙》的散文版?以此说明当年毛泽东的气概、胸襟,是不是极妙的创作背景?同时,一者是散文的表达,一者是诗歌的表达,这是不是很有意思的比较阅读?

注释:

①前解见人教版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该篇向明的赏析,后解见陈一琴《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人教版课本注“击”为“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但此解无法体现那种自由奋发状。

②前解见上注向明文,后解见人教版必修1课本注释。

③李泽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