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讲义_第1页
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讲义_第2页
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讲义_第3页
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讲义_第4页
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讲义

目录

生理学第一单元细胞.................................2

生理学第二单元血液................................21

生理学第三单元血液循环............................33

生理学第四单元呼吸................................66

生理学第五单元消化和吸收..........................78

生理学第六单元能量代谢和体温......................89

生理学第七单元尿的生成与排出......................94

生理学第八单元神经系统............................105

生理学第九单元内分泌..............................118

生理学第十单元生殖................................127

生理学第一单元细胞

课前导入

“鸡肋”

“听懂、弄会,再记忆”

覆盖考点、考点讲解、应试技巧

“看、听、想、答”

考纲: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一一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

蛋白质。

<性

脂质双基

分子层团

球形——

蛋白质

疏水性基团

(-)单纯扩散

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

程称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02、C02、NO、CO,N2等气体外,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Extrac«aularenvironment

3.特点:

①顺浓度差,不耗能;

②无需膜蛋白帮助;

③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

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

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载体转运

(领窿

1.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例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

◊特点:

(1)载体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

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质(简称通道)进行的。其转运物质的能力受膜两侧甩位差或化学物质的

影响,故有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之分。

◊特点:

(1)相对特异性;

(2)无饱和性;

(3)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例子:Na+、K+、Ca2+等都经通道转运。

Na+通道阻断剂一一河豚毒素

K+通道阻断剂一一四乙钱

Ca2+通道阻断剂一一异搏定

(三)主动转运

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下,

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2.钠泵的本质

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Na+-K+依赖式ATP酶。

Na+-K+依赖式ATP酶(钠泵)

3.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①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的高Na+,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②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与形态。

③它能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这种势能贮备是

可兴奋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这也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浓度差跨膜转运的

能量来源。

4.主动转运的类型

(1)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利用ATP的能量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

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除钠泵外,还有Ca2+泵(或称Ca2+-Mg2+

依赖式ATP酶)、H+泵(质子泵)和碘泵等。

(2)继发性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而是来自膜

外的高势能。

如:“小肠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易化)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不需外部能量

逆电-化学势差顺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转运的都是小分子物质

(四)出胞和入胞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过程。

※递质释放;激素分泌※吞噬作用;

【例题】葡萄糖跨膜转运的方式有()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D.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

[答疑编号5447010101]

【答案】C

【例题】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是通过什么方式()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作用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答疑编号5447010102]

【答案】E

【例题】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答疑编号5447010103]

【答案】B

【例题】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

E.细胞膜上ATP的作用

[答疑编号5447010104]

【答案】D

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生物电产生于细胞膜的两侧!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2.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离子有不同的通透性。

◊静息电位(RP):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差。

对静息电位的测定表明: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若膜外电位为0,膜内即为负值。大多数细胞

的RP都在-10〜-100mV,如:骨骼肌细胞为-50〜-70mV,心室肌细胞为-90mV,RBC为

-10mV。

◊动作电位(AP):是膜受到有效刺激后,在RP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位的快速,可逆,

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上升支(去极相)

「锋电位一

动作电位4I下降支(复极相)

-后电位

A.Cl-内流

B.Ca2+内流

C.Na+内流

D.K+内流

E.K+外流

[答疑编号5447010201]

【答案】C

【例题】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C1-内流

B.Ca2+内流

C.Na+内流

D.K+内流

E.K+外流

[答疑编号5447010202]

【答案】E

※膜两侧电荷分布状态:

极化:静息电位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兴奋的引起阈电位!

【例,题】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A.峰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正后电位

[答疑编号5447010203]

【答案】B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兴奋一一刺激使组织或细胞发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一一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神经细胞、

肌细胞卜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组织

腺细胞一

兴奋性的指标:

阈强度(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值高则兴奋性低,

阈值低则兴奋性高。

=阈强度f阈刺激、去极化

〉,4阈电位一►动作电位

>阈强度f阈上刺激

去极化—<阈电位----局部电位

〈阈强度f阈下刺激►om

【例题】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可出现()

A峰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正后电位

[答疑编号5447010204]

【答案】D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一一局部电流

膜上任何一处产生动作电位都将沿着细胞膜扩布称为传导。

:++++++至卸电奥一-++++

---------------D-+4-+~~T————

~~Y-一,

-------------一++++————

+++++++++--------++~+T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即:动作电位的传导特征

◊不衰减性;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例题】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外正内负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答疑编号5447010205]

【答案】C

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一、骨骼肌的结构与肌丝的分子组成

骨骼肌细胞的结构特点: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

:联体结构叽顺网(纵代)横行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制一一肌丝滑行理论

该理论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的滑行,即当肌肉收缩时,由

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

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肌细胞收缩时肌小节的变化一

粗细肌丝等叠区变宽

H带Z

M线

-------V----------V~

暗带不变明带变窄

H带变窄

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一

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神经纤维

神经肌

肌原纤维

肌管系统:

1.横管系统(又称T-系统)

是由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而形成。

2.纵管系统(肌质网)包绕于肌小节的中央部分,在横管的两侧,管腔出现膨大,称为终池。

3.三联体每一个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称三联体。

①神经冲动

②Ca2+内流入突触前部分神经-肌

接头

③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Ach)>

■兴奋

④递质与受体(N2)结合的传递

¥

⑤肌细胞产生动罐位]

当体■J

■终池释eCa2+1\兴奋-收缩耦联

肌丝滑行)

【例题】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Y-氨基丁酸

[答疑编号5447010206]

【答案】C

【例题】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离子是()

A.Na+

B.K+

C.Ca2+

[).Mg2+

E.C1-

[答疑编号5447010207]

【答案】C

知识点整合一一(与生理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相串联)

神经一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

突触传递

I

兴奋在中枢威辘。m

派细胞间兴奋传递(突触传递)的特点:

◊电-化学-电的过程

◊时间延搁

◊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

◊单向传递

◊易疲劳

◊总和

※突触传递:

Ca2+内流

I

突触小泡释放N递质

I

兴奋性递质一Na+内流~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递质-C1-内流f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腹

突触间隙

突触后腹

※兴奋在中枢的传递一一多突触传递

※比较记忆,要点总结:

神经冲动传导的特

细胞间兴奋传递的特点兴奋在中枢传递的特点

(突触传递)(多突触传递)

(动作电位)

局部电流电-化学-电的过程电-化学-电的过程

快时间延搁中枢延搁

双向单向传递单向传递

安全性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易疲劳易疲劳性易疲劳性

不衰减总和

生理完整性兴奋节律的改变

绝缘性后发放

【例题】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弧中的突触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答疑编号5447010301]

【答案】C

【例题】有关突触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单向传递

B.突触延搁

C.总和

D.不易疲劳

E.后发放

[答疑编号5447010302]

【答案】D

【例题】

A.K+B.Na+C.Ca2+

D.Cl-E.H+

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答疑编号5447010303]

【答案】D

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答疑编号5447010304]

【答案】B

【例题】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

A.去极化局部电位

B.超极化局部电位

C.具有全或无特性

D.突触后膜Na+通透性增加所致

E.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

[答疑编号5447010305]

【答案】B

【例题】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答疑编号5447010306]

【答案】B

生理学第二单元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r细胞内液(40%)

体液J

(60%)|r组织液3/4

I细胞外液(20%)-

血蓼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40%~50%)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胶体

血液

(7%~8%)晶体

溶质电解质

HCO\Cl\HPO产、SO?'

血魂3

营养物质

(50%~60%)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代谢产物

激素

气体:0:、co: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主要是NaHC03/H2C0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0sm/(Kg,H20)

770kPa或5790mmHg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浓度)

半小时后

半透膜

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清蛋

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

成白)

大:300mosm/(Kg-H20)小:1.3mosm/(Kg•H20)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义能

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X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X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运输02、C02

②缓冲血液pH值

3.生理特性:

①渗透脆性

概念: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指标:常以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

正常值:0.42%NaCl:开始溶血;0.35%NaCl:完全溶血。

影响因素:衰老RBC>刚成熟RB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②悬浮稳定性

概念:RBC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一—以笫1小时末RBC在沉降管中沉降距离来表示RBC沉降

速度。

正常值:男:0~15mm/h,女:0~20mm/h。

影响因素:血浆成分影响悬浮稳定性!与红细胞无关。

1.白蛋白、卵磷脂可抑制红细胞叠连。

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促进红细胞叠连。

③可塑造变形性;

概念:RBC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影响因素:与表面积/体积呈正相关;与RBC膜弹性呈正相关;与RBC内粘度呈负相关。

4.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促成熟因子:Vit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IS3-2造血干细胞分化途径质湖口com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X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百分

名称主要功能

比(%)

中性粒5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细胞70

嗜碱性

0-1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粒细胞

嗜酸性0.5〜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

粒细胞5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20〜T细胞一细胞免疫

胞40B细胞体液免疫

单核细

3〜8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X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凝血时间:依方法而定。(凝血因子)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小血管收缩。

2.黏着、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

3.在血液凝固中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凝血因子,参与并加速血液凝固,完成生理止血。

4.凝血块儿中的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块儿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使凝血块更加坚实。

5.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抗凝

◊血液凝固: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血清:血凝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液体。

◊凝血因子:

因子HI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因子IV、PF3外,余为蛋白质。

因子H、IX、X,XI、刈均为酶原。

因子II、VH、IX、X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

因子v、vni为辅助因子。

因子VD1、IX、XI缺乏分别引起甲、乙、丙型血友病。

◊凝血过程:

XI>Xa(凝血酶原酶里合物的形成)

H1>Ila(凝血能原的激活/凝血葩的形成)

I

I1>la(纤维蛋白的形成)

比较

血的

性凝

外源

血和

性凝

O内源

性凝

外源

性凝

内源

方式

启动

III

XD

参与

参与

因子

组织

血液

来自

全部

不同

因子

凝血

速度

用:

和作

组成

统的

凝系

◊抗

物质

抗凝

中的

血浆

Xlla

Xa、

IXa、

vna、

Ha、

灭活

酸in:

凝血

①抗

基结合

氨酸残

(与丝

)。

000倍

用(2

的作

酶m

凝血

强抗

:加

②肝素

III.

V、V

活因子

1)灭

C:

白质

③蛋

合。

板结

血小

Xa与

制因子

2)限

强纤溶

3)增

制物

径抑

子途

织因

④组

节血

第四

的类

抗原

异性

上特

胞膜

红细

一一

血型

红细胞凝集反应: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

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意义:输血反应、血型鉴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