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骨文中有许多与“农业”相关的记载,说明农业发展在当时备受重视,C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铁犁牛耕得到应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年,一面反映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首次展出,上有七言诗铭文:“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列女王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该铜镜()A.成为考订故事要素的重要证据 B.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一手史料C.见证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 D.佐证了东汉史学的较快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21年,一面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的七言诗铭文反映了昭君出塞的情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考订故事要素的重要证据,A项正确;该文物是一面反映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二手史料,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昭君出塞,并未显示汉匈关系,无法见证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东汉文物出土,无法佐证东汉史学的较快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据图可知当时()A.欧亚大陆商贸交流频繁 B.贸易交往促进民族迁徙C.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 D.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大食、阿拉伯帝国、唐”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唐代时期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贸易的相关信息,反映了欧亚大陆商贸交流频繁的相关内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交往与民族迁徙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地方财权收归中央C.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D.边防压力日益增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这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维护方面缺乏资金和资源,使得新设立的郡县相对简陋,B项正确;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是相对较高的,特别是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有显著的发展,排除A项;政治风气因循守旧并不能完全解释郡县建设简陋的现象,而且宋朝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方面也有一些创新和改革,排除C项;边防压力日益增加与郡县的建设状况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清代学者阮元在释“学而时习之”时云:“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释“吾道一以贯之”又云:“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他旨在强调()A.格物致知 B.实践为先 C.经世致用 D.援儒入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阮元在解释“学而时习之”时提到“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不仅要诵读和理解,还要亲自去实践,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完整。在解释“吾道一以贯之”时,他说“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这句话进一步指出孔子的道是通过言行来体现的,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或纯文学的教育,他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这种道,这体现了对实践的重视,B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探究事物来获取知识,虽然与学习和理解有关,但并没有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学问要能够应用于实际,为社会所用,更侧重于学问的实用性,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排除C项;选项与阮元的解释没有直接联系,阮元并没有提到要将儒家思想引入佛教,排除D项。故选B项。6.表1为1875年部分通商口岸子口税单发放数。(注:子口税是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及自内地运送土货至通商口岸出口时所缴纳的一种税款,以取代货物经过各内地关卡的各种税费,由此可知()开放口岸发行税单数货物价格(海关两)汉口92191954822镇江130363305037上海7555940099福州2347311736厦门1309378799A.交通变迁影响城市发展 B.内河航运居于垄断地位C.列强经济侵略深入内地 D.政局动荡阻碍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75年(中国)。子口税是外国人向中国内地运销商品和从中国内地收购原料的过程中缴纳的一种税款,反映列强经济侵略深入内地,C项正确;从子口税单发放数看不出交通变化和城市兴衰,排除A项;上海、福州、厦门都是海港,表明海上航运地位重要,不能断定内河航运居于垄断地位,排除B项;从子口税单发放数看不出政局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7.1924年9月,早期领导人蔡和森撰文指出,义和团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点,但也是“中国国民革命史上悲壮淋漓可歌可泣的遗产”,并“希望国民党双肩承受这种伟大的遗产!”上述观点有利于()A.继承义和团运动反封建精神 B.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D.民主革命纲领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根据材料“1924年9月”“希望国民党双肩承受这种伟大的遗产”可知,蔡和森希望国民党继承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精神,据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打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因此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反对外来侵略,是反帝爱国运动,并非反封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24年1月,题干涉及时间是1924年9月,当时国共合作已经正式形成,排除C项;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材料涉及时间是1924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1937年9月,为了满足前来延安求学的进步知识青年的需求,边区政府成立陕北公学,招生简章中强调“不分性别、出身、职业、党派信仰、只要有志于抗日救国皆可报考。”课程主要有社会科学概论、游击战争、民众运动等。这表明()A.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视教育的发展 B.内迁高校积极培养抗战人才C.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抗日力量团结 D.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最终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1937年9月”“满足前来延安求学的进步知识青年的需求”“招生简章中强调不分性别、出身、职业、党派信仰、只要有志于抗日救国皆可报考”等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成立陕北公学,满足前来延安求学的进步知识青年的需求,这体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视教育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视教育的发展,没有体现内迁高校积极培养抗战人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视教育的发展,没有强调统一战线政策对抗日力量团结的影响,排除C项;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为1959—196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助于()迁入地人数(万)目的东北38.8支边甘肃18.7垦荒云南2.3屯垦戍边A.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B.开发边疆巩固国防C.促进国民经济调整 D.支援三线建设开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1960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向东北、甘肃、云南等边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支边、垦荒、屯垦戍边,这些人口的涌入对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巩固国防的效果,B项正确;人口的流动与改善工业布局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61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排除C项;1965年,我国开始进行三线建设,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年4月,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原本因沙伊两国断交而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得到有效缓解。这说明中国()A.积极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B.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C.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重视大国责任与担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从而缓和了中东局势,说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项正确;沙特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沙伊之间恢复外交关系,未涉及两国经济的合作,排除B项;伊朗不属于发达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 B.希腊化时代的影响C.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 D.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世界)。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可知材料涉及希腊化世界,材料反映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波斯帝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灭亡,排除A项;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材料反映了公元前3世纪,在罗马至印度的广大区域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畅通地沟通,据所学这是希腊化影响的结果,排除C;经济与贸易发展与题干中“一种语言”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希腊化这种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2.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公元6世纪,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其改为清真寺。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该教堂不再是清真寺,它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这一过程见证了()A.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发展 B.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动荡C.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交汇 D.对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土耳其)。根据材料可知圣索菲亚教堂原是基督教教堂,1453年后改为清真寺;1934年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可以得出,从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到宗教仪式,圣索菲亚大教融合了拜占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体现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美,C项正确;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小亚细亚半岛,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持续保护,排除D项。故选C项。13.“三十年战争中,虽然法国信仰天主教,但是在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下,法国站在新教一方作战。战后各方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淡化了宗教影响,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这表明()A.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 B.法国宗教改革不彻底C.世俗国家摆脱宗教影响 D.近代国际法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这是国际法中的重要原则;结合材料中对国际关系准则和方法变化的描述,可以推断这一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初步形成,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而不是国与国交往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法国虽然信仰天主教,但在战争中选择了新教一方,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而非宗教改革的彻底与否,排除B项;宗教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只是在国际关系中被相对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14.1884年,普鲁士政府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600公里。材料意在强调德国()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B.军国主义色彩浓厚C.垄断资本干预政治D.政府主导铁路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据材料可知,政府在修建铁路上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政府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强调工业革命成效,偷换主语,排除A项;材料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材料未涉及军国主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政府限制了私人资本投资铁路,因此垄断资本未对政治给予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15.1930-1931年,世界经济处于急螺旋式下滑中。下图是当时英国人H.S.威廉森创作的海报《喝帝国产茶》与《采帝国产茶》,该海报意在()A.保护国内消费市场B.揭示社会发展不公C.推动民族解放运动D.唤醒女性独立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根据材料“下图是当时英国人H.S.威廉森创作的海报《喝帝国产茶》与《采帝国产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1931年英国遭遇了经济危机的影响,需要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英国人H.S.威廉森创作的海报《喝帝国产茶》与《采帝国产茶》表现英国茶叶的殖民地生产,本国消费的场景,体现了英国保护国内消费市场的意图,A项正确;“揭示社会发展不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国内消费市场”,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唤醒女性独立意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6.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先后宣布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和天然气管道设备技术禁运。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以后,布什政府宣布撤消相关禁运措施。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美国放弃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B.两极对峙局面最终结束C.亚洲是美苏冷战的重点区域 D.美苏两国关系趋于缓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1989年(美苏)。根据材料“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以后,布什政府宣布撤消相关禁运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后,美苏双方通过多层次对话、签署裁减军备条约及苏联从阿富汗地区撤军等措施,体现的是在苏联妥协的前提下,美苏关系走向缓和,D项正确;减少不等于放弃遏制苏联,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对峙结束,排除B项;欧洲是美苏冷战的重点区域,不是亚洲,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乡里制度在古代被称“治民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代王朝的乡里制度,在原则上,都是以户口编排为起点的,规定以五户为邻、伍或十户为什、甲,五十户左右为一里、大保、社,五百户左右为乡、都等。秦汉时期的乡所统户口一般在千余户至数千户,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乡的户口规模逐渐减小,至隋唐时定制仅为五百户。这种编排原则及其实行,需以严密的户籍控制为前提,可是,受到民户逃亡、豪强荫蔽强占以及隐冒户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王朝国家对于乡村民户的控制,往往随着国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渐松弛。在一个王朝周期里,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的著籍户口在全部户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如秦汉、隋唐与明朝在其建立制度之初,均立足于户口控制原则,但是在东汉中后期以至于魏晋十六国南朝时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据人户居住的村落、耕种的田亩,来征发赋役,并通过不同方式,以村庄、地域为基础,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影响。〖答案〗(1)趋势:乡的规模不断缩小;对户口的控制日益松弛。(从以户口控制为基础到以村落、田亩控制为基础。)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社会动乱;人口迁徙(民户逃亡);豪强隐匿户口;赋税制度的变革。(任答4点)(2)影响:完善基层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保证赋役征发(政府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演变趋势:由材料“秦汉时期的乡所统户口一般在千余户至数千户,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乡的户口规模逐渐减小,至隋唐时定制仅为五百户。”可得出乡的规模不断缩小;由材料“受到民户逃亡、豪强荫蔽强占以及隐冒户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王朝国家对于乡村民户的控制,往往随着国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渐松弛。”可得出对户口的控制日益松弛。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秦汉时期的乡所统户口一般在千余户至数千户,规模较大”及所学可得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由材料“受到民户逃亡、豪强荫蔽强占以及隐冒户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王朝国家对于乡村民户的控制,往往随着国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渐松弛”及所学可得出社会动乱;人口迁徙(民户逃亡);豪强隐匿户口;由材料“但是在东汉中后期以至于魏晋十六国南朝时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据人户居住的村落、耕种的田亩,来征发赋役”及所学可得出赋税制度的变革。【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历代王朝的乡里制度,在原则上,都是以户口编排为起点的,规定以五户为邻、伍或十户为什、甲,五十户左右为一里、大保、社,五百户左右为乡、都等。”及所学可得出完善基层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据人户居住的村落、耕种的田亩,来征发赋役,并通过不同方式,以村庄、地域为基础,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及所学可得出保证赋役征发(政府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得出巩固封建统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创作于1879年,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给予戏剧家创作丰富的原始材料。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无意犯了伪造字据罪。多年后,海尔茂升职经理,开除了柯洛克斯泰,后者拿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知情后勃然大怒,大骂娜拉,说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毁了,而当危机解除后,又立刻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摘编自卢暖《戏剧先贤易卜生》材料二: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阶段传播概况1915-1927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和北大学生领袖们翻译并全面介绍了易卜生。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1928-1937针对“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不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1937-19451940年戏剧家周贻白出版戏剧《女性的解放》,在结尾明确指出:中国女性要想求解放,只有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据许由、周梦遐《解读经典:百年回眸易卜生》整理(1)据材料一,概括易卜生作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易卜生作品理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易卜生的作品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揭露批判社会现实历史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社会问题日益暴露;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女权运动的兴起。(2)变化:由侧重于个人解放转为侧重于国家前途和民族解放。影响: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救亡图存);影响中国的戏剧创作。〖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欧洲。特点:据材料“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无意犯了伪造字据罪。多年后,海尔茂升职经理,开除了柯洛克斯泰,后者拿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知情后勃然大怒,大骂娜拉,说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毁了,而当危机解除后,又立刻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得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宗教、道德、婚姻等的虚伪和不合理,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结合所学,易卜生是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揭露批判社会现实。历史背景:据材料“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得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据材料“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得出社会问题日益暴露;结合所学从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得出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女权运动的兴起。【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据材料“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得出由侧重于个人解放转为侧重于国家前途和民族解放。影响:据材料“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出版‘易卜生专号’”得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易卜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据材料“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得出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据材料“要想求解放,只有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得出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救亡图存);据材料“周贻白出版戏剧《女性的解放》”得出影响中国的戏剧创作。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下降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及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答案〗(1)趋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2)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任答5点)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民生);适时调整税制;注重公平合理;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任答3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年以来(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数据信息可知,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据材料一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之比数据信息可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年以来(中国)。第一小问意义,主要从农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据材料“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和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据所学可得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据材料“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和所学可得出,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小问启示,主要从改革的指导思想、进程、措施等方面归纳,据所学可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民生);适时调整税制;注重公平合理;完善相关配套措施。20.近现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家时段(年)科学代表人物科学兴隆期(年)意大利1540-1610伽利略、布鲁诺等70英国1660-1730牛顿、哈维等70法国1770-1830拉瓦锡等60德国1810-1920施莱登、爱因斯坦等110美国1920—爱迪生、贝尔等——材料二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主要影响因素的“五要素钻石模型”——以上材料据潘教峰、刘益东《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整理综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答案〗社会环境影响科技中心转移(科技发展)。(如果仅就某一因素展开论述)16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意大利出现了一批科学巨匠,如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证实哥白尼学说等,使意大利成为近代第一个科学中心。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