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汇编:写作_第1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汇编:写作_第2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汇编:写作_第3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汇编:写作_第4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汇编: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0.人们获得一些新的东西,也有可能因此失去另一些东西。ChatGPT、人工智能带给我们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因此会失去什么呢?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上海市闵行区六校联合教研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有人说人生需要不断尝试做新的事情,也有人说我们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我。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2.完成作文。有人说,真正的理解发生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4.按要求作文。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卷24.有人认为做人应该既方正又圆融,也有人认为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容易让人变成两面派。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略上海市闵行区六校联合教研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作文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试题通过前后对比,向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强调尝试,通过尝试不断发现、接触新鲜事物。之所以如此强调尝试,或许是因为只有尝试才能明白自己的优劣,才更有可能走向成功。此外,尝试新事物而意味着积极接受挑战,这需要我们勇敢跨出舒适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遭遇挫折,但只要跨过这个坎,我们终究可以成就一个多元发展、更为丰富的自我。但有时候过度追求尝试而不懂得坚持,只会让我们浅尝辄止、仅通皮毛。而后一种观点,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自己的意思,是指对某一件事的长期坚持、锤炼与不断钻研。对一件事情毫无思考、复制黏贴般的反复做,显然不可能成就一个人,而真正成功的,是那些能在日复一日中不断坚持、日益精深,不断反思总结出成功经验的人。其实,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两种人生态度并非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应当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们的成长。对此,写作时,可以分别论述这两种观点的正确性与片面看待这些观点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对于勇敢尝试的人,可以强调其多元性、突破舒适圈这两点;对于坚持做一件事的人,可以赞扬其坚持与熟练的特点。此后,可说明指尝试不深耕,容易引入半途而废的歧途,不能深入钻研;只重复做一件事而不去勇敢尝试,容易让我们安于舒适圈,眼界狭窄等。此后,则可结合自身发展,思考怎样才是结合二者扬长避短的最佳选择,如可指出我们在尝试并找到人生方向之后,还更应该有更为清晰、更为长远的人生规划,从而对自己有清晰认知,并朝着理想努力前行,持续深耕等。立意:1.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自己,在持续深耕中成就自己。2.持续深耕,精益求精,终有所成。3.积极尝试挑战,勇敢踏破舒适圈。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例文:浮尘不拂,真珠难露有人说,真正的理解发生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诚哉斯言,正如马克思、毛泽东、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足见其重要性。“浮尘不拂,真珠难露。”透过现象观本质者,往往能化曲为直,傲视群雄。莎士比亚有言:“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表面上是愚笨的顽石,其内心却可能隐着光彩的珠玉;表面上是争艳的罂粟,其内心却可能是害人之物。物皆有其两面性,其表象只起到麻木人心之用,而其本质才是事物的内核,抓住本质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观本质者,柳暗花明,困境亦从容。瑞士化学家雄班在自家厨房做试验时,不慎打翻一瓶化学试剂,随手抓起围裙擦干后放在火炉上烤,突然,围裙“扑”地燃烧起来。表面上的一场小事故,雄班却嗅到了它的实质:于是仔细寻找根源,烈性炸药就这样诞生了。倘若雄班沉浸在表面上灾祸的痛苦之中,不能从灾祸的背后挖掘本质,对于他个人是一次打击,烈性炸药更无从谈起。观本质者,找出关键,绝处亦逢生。“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分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虽然飞机有些地方弹痕多,但它却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透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那些弹痕部位并不是飞机的要害;有些地方看上去没有弹痕,可是一旦中弹就会机毁人亡,根本没有返航的机会。由此可见,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论古,《河中石兽》老河兵明察秋毫,深挖根源,寻回石兽;塞翁不浮于表面的祸福之观,洞察实质,使人生更为顺利。而问今,正如巴尔塔沙所云:“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象。”人心之浮燥,致使多少双探索的双眼蒙上了烟尘,致使多少脚步在茫然中徘徊不前:未调查清楚就盲目跟风;未深入分析就妄下定论;未论清状况便大打出手;未谨慎考虑便放弃生命……拥有透过现象观本质之心何等之重要!科学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更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科学研究,只有细致思考,探索表象背后的实质,才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推动科学进步;国家发展,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局势,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浮尘不拂,真珠难露。”只有敢于并善于透过纷纭的表象,去采撷事物的本质,才能在鼻翼盈满成功的馨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一句简短的话,为“真正的理解”下了一个定义。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语句中“世界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是什么意思。“表面”,也就是表层、表象、现象,也就是我们不经思考肉眼可见的所得。有时候,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单一的表层,而忽略了这个世界上诸多事物内在复杂的张力结构和情感纹理。而“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也就是不轻易相信“所见即所得”,而是要通过深度思考而获得“真正的理解”。由此可见,材料意在提醒我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写作时,首先可以解释材料内涵,简要说明学会深度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重要性等等。但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道理大家都懂,所以行文过程中还是要针对如何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展开具体分析:比如要善于见微知著,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要善于辨清现象的真伪,善于思考背后的深意等等。还可以思考,对于个人、企业、国家,“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何意义,比如个人可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够快速抓住窍门;企业和国家能够制定出正确的策略等。还可以从反面思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有哪些危害,这样正反论证更加充分。还应当思考当前重提这个话题有何必要性,要联系当前现实思考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要实现中国梦更要认清表象后面的本质。立意:1.以一角而窥冰山。2.见皮相,亦见骨相。3.以慧眼看透红尘纷扰。上海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略上海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卷【答案】例文:外圆内方我认为,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大风范者所能及的风度,是内含而外显的品质。言及方正、圆融,往往教人先联想到刚正、圆滑,这是普遍意义上的“两面”,倘左一套说辞,右一副面孔,两者对于同一事件的应对方式不同,也就可见其人格不一致,确成了假的正直,实则乡愿的两面派了。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倒不应是表象上的对立二元,而是内在的精神纲领与外显的处世态度。具体来说,人首先拥有坚定的内心,始终怀有方正的人生价值尺度,由此指导其生活行事,人们目见其方正的态度;与此同时,其与世交流的过程是其对自身生命的领会学习,与世界相互影响,同时具有融入世界的力量。得以关怀到他人,传递出对人类、人性的体察与抚照。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正是在其与外界交互中不断凸显,而非贴标签似的“非圆即方”的盖棺定论。这一过程的要点在于,内心追求与表现行为的一致性。当其心中有坚守一生的事业时,与他人互动及给他人的感受中都包含了其对这一终极目标的理念与践行,这一一致性取消了所谓的“两面性”,而表现了“人性”。心中的方正的尺度,因而有方,有支点,像圆规般立足得以画出艺术品般的圆。此圆融亦是积极投身世界活动,于其领域内游弋,对他人有外在影响的表现。虽世人都不理解,或对此不屑,但大家者必然遵循其内心之方正行事,留世界以乐之融融。诸如有批胡适主张让地者,有斥西南联大教授逃亡者,但其未必能理解这些大风范者之言“土地可以没了,但中国的文化没了那就全没了”,这是对敌侵的不妥协与对核心要义的坚守,是一种“勿丧”的品质。而如熊培云先生,其指出社会弊病,不留情面,为人方正,不饰缺陷,但其正可贵于他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他在黑暗中为自己,为他人掌灯,在一个糟糕的世界里依然乐于生活并怀有希望,要改造这世界,又不妨言,改造自己。他于世界分解了,于是达成生命的圆融。因而,重要的是关照人的内心,心中有正道,头顶三尺有神灵,先做到内心清明方正,以此为尺度,丈量何处可行,以获得为人处事的圆融,与世界整体的圆融。应包容目见的表象,探求内心的坚定之思。就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思辨性材料作文题。审题首先要审出题目当中的关键词,这个作文题当中的关键词非常的明显,审题时要抓住“方正”“圆融”这两个关键词。方正:不偏不歪;正直;有原则。圆融:指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作为一种生物,人本来就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是利己的,不利己的苦果你一定尝试过;一面是利他的,不利他的结果你也肯定知道。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平衡,必然出现两面性,有时利己,有时利他,亦正亦邪,时好时坏,阴阳八卦,变化无常。方正是内心正义坚定,圆融是手段变化多端;方正是有勇,圆融是有谋;方正是个性,圆融是共性;方正是自我,圆融是合群;方正是坚持原则和底线,圆融是讲究方式和方法。方正是生存,融通是生活。所以“方正”与“圆融”是否可以集于一身呢?重在拥有的是怎样的“方正”与“圆融”,怎样协调“方正”与“圆融”。由此,就可进一步构建文章了。如:(1)方正做事,圆融做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要想实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按其规律行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要同各种各样的关系打交道。做一个圆融之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赤不露中成就事业,不仅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2)方正做人,圆融做事“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坚守自己的尊严。能接受批评,但要拒绝侮辱;可以不被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