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考二模语文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蒙古的歌冯至“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像是一首歌,一首唯一的蒙古的歌,正如古时鲜卑民族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这种憧憬不知怎么又转移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了。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自此以后,我脑里所萦回的,也无非是些眼前切身的事,而所谓戈壁上的蒙古人会不会对着天空的幻洲唱出歌来的问题,再也无心想起了。③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H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家饭店里。席间,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在一起。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④片时的静默。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诸位!这里,关于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⑤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⑥“蒙古歌。”⑦出乎意外,一片鼓掌的声音。⑧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新鲜罢了。⑨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天地。⑩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eq\o\ac(○,11)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什么事都是因缘,谁想得到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eq\o\ac(○,12)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eq\o\ac(○,13)席散后,我请求这位俄国人,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他说可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eq\o\ac(○,14)“但是,什么意义呢?”eq\o\ac(○,15)“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eq\o\ac(○,16)“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哀歌呀,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eq\o\ac(○,17)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eq\o\ac(○,18)夜里非常冷,我们在街上走着,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8.分析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9.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描写蒙古歌声的语句。(4分)10.为什么文章中间连续两处说唱歌人态度是严肃的?(4分)11.唱歌者认为:文明人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似一种病态,而我们不大容易了解和发现蒙古人的情感表达。请你评价这个看法。(4分)(二)(16分)8.(4分)示例:以自己的阅读经验、童年憧憬中对蒙古简单、浪漫的认知,自然引出下文蒙古歌的叙述;与下文作者不懂得蒙古歌,认为“蒙古是一个野兽”相照应;从一开始片面的阅读经验与不切实际的憧憬,到最后懂得蒙古人深层情感,体现作者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9.(4分)示例:运用比喻、通感,以视觉形象描摹歌声,没有山水树木,没有霞红天青,只有漫天黄土,又将歌声比喻为迟钝的人叙说迟钝的身世,将抽象的歌声化作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沉闷单调。10.(4分)示例:连续两次描写唱歌者严肃的表情,且都独立成段,强调唱歌着郑重其事,体现他对蒙古歌深挚的情感。唱歌者的严肃表情又与听者感觉歌声沉闷单调,与环境氛围格格不入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作者与唱歌者约谈,想深入了解这首歌的内涵。11.(4分)示例:文明人只会贪图猎奇、新鲜的快感,追求炫目、热闹的氛围,无法欣赏蒙古人古朴悠长的歌声,反而认为蒙古人野蛮无趣。唱歌者的话值得现代文明人警醒,快节奏的生活扭曲了人的天性,物质文明的发展加剧了人性的贪婪,如果不能改弦易辙,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粗糙麻木,心灵世界日趋狭隘枯萎。上海市崇明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苏幕遮刘梅花“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那也不一定。所有的艺术,就是为了留住印象。河西走廊,那些层层叠叠的旧光阴,被壁画、木简、羊皮经卷、莎草纸、绢书、碑刻、木俑陶俑——拓在墙壁,藏于流沙。在千年后的时光里,渐次与后世人遇见。喏,这是你们的过去。敦煌壁画说。天梯山大佛说。凉州木简说。西夏石碑说。胡腾舞俑说。旧光阴显现在纸上,墙壁上,雕塑上。它是真实的,亦是虚幻的。河西走廊,千年前的太阳和今天的太阳一样,热烈,直白,把中原诗人的衣袍晒干。风逃到沙漠,不吹。诗人们一边写凉州词,一边看大街小巷踏舞而歌的人群。那时候的我呢?是凉州小巷里烧火的小丫头?是酒泉酒肆里打酒的伙计?也许,有可能还是敦煌洞窟里的画师呢。反正,都不一定。但是,无论怎么样,二月初和七月初的河西走廊,我们都在跳“苏幕遮”的舞蹈。什么是“苏幕遮”呢?敦煌文献记载:“粟三斗……二月八日郎君踏悉磨遮用。”意思是参加“苏幕遮”的男儿能得到粟米三斗,或者说,粟米换酒,给踏舞者饮用。喝了酒,跳舞才能狂放。天大地大,任凭我恣意舞蹈。时光深处,文人又记下一笔:“七月,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男女无昼夜歌舞。七日乃停。”大街小巷挤满人,擂鼓的,奏乐的,呐喊的,跳舞的,泼水的。彪悍的男人戴着“大头仙人”面具——脸大,深目,高鼻子,头顶椎发,耳垂大环,踏舞高歌。女人戴着“苏幕遮”帽,身姿婀娜,衣袂飘飘。人声鼎沸。鼓乐声,舞步声,嬉闹声。“苏幕遮”舞步粗犷奔放,跳跃腾踏,急促旋转,充满力量感。我在鼓钹铃齐鸣的欢腾中,把怀中的水囊抡起来,一囊清水泼向载歌载舞的人群。如果我逃得慢,也会被别人泼水。我们的“苏幕遮”也算是泼水节,彼此泼洒嬉戏。跳舞的女子,涂了胭脂,点了红唇,青黛画眉。被清水洒泼,女子的衣裳被泼湿,妆容被泼湿,脸上的水珠滴滴答答。于是,她们戴上“苏幕遮”继续跳舞戏水。“苏幕遮”是一种涂了油的宽檐笠帽,挡住劈面泼来的清水。这个帽子的名字,成了舞会的名字。光阴漫漫,这样的印象投到木简上,投到莎草纸上,诗人写下四个字:“泼寒胡戏。”那么食啖人民之灾也。”但是我想,古人仅仅就是想找个由头跳舞。驱鬼时跳,祭天时跳,过年过节也要跳。古人心里藏着万水千山,不跳舞就不足以表达似的。他们的身体在舞蹈,灵魂在舞蹈,声音也在舞蹈。那时候,凉州七里十万家。如果我不泼水,就在骆驼巷里跳苏幕遮。我梳了半翻发髻,发髻高耸如翼,向一边倾斜。我穿什么好呢?和敦煌壁画里的那些女子们一样,圆领紧身窄袖衫,长裙披帛,脚穿乌靴,都很好看。“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这场狂欢中,我也一定有“苏幕遮”帽的,也许跳舞跳得比谁都好,会得到奖励。我坚信,千年前的河西走廊有一个重复的自己。在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之时,就用舞蹈来呈现。做梦穿越到千年前的苏幕遮舞会,我在梦中哈哈大笑,在人群中踏歌而舞,腾挪跳跃,一只手还牵着长角山羊。我的“苏幕遮”帽子呢?我的拽地长裙是什么颜色呢?“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印象,直至在睡梦里都连续不断的印象。”醒来后读到这句话,想了好久。是苏幕遮在我的梦里,还是我在苏幕遮的梦里?或者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为什么千年时光,梦中瞬间即可抵达?为什么要想起千年前的苏幕遮,追溯那久远的时空呢?因为舞蹈啊,舞蹈。春天了,稻草人在田野里舞蹈,鸟群在湖泊里舞蹈,小兽在山顶舞蹈。千年后的我们在广场里舞蹈。想起先祖,他们在哪里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乐舞,面具舞,是以怎样的舞步踩出河西走廊的烟尘?我沉浸在想象里,沉浸在一个远古的苏幕遮舞会里——那点着火把的夜色里,舞姿摇曳,歌声高亢,鼓点急促。这些已经从时光中消失了的印象。河西走廊的历史浩大辽远,单单是想一遍苏幕遮就想累了。我们接受到先祖的信息,是文字,是壁画,是雕塑,是木刻陶俑。这些东西是一种感觉,传递着失去的印象,折射出时光的某一刻,一个切面。一群人的舞蹈,就是为了打破独自一人的孤独感,把内心感觉到的情绪,通过肢体表达出来。听,那些破空而来的古凉州歌谣:“日月空中转,亮光地上留。河水漫土地,牲畜膘肥胖。君子住凉州,歌声扬四方……”(有删节)8.有人认为第段语言简单重复,缺乏表现力,请对此作简要评析。(4分)9.文中使用大量问句,请根据作用的不同进行分类并简要分析。(4分)10.第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11.校刊征集以下专栏主题的文章,你认为本文更适合哪一主题并简述理由。(5分)(1)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2)艺术遗存的现实意义(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8.我不认同这一观点。本段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文化遗存以人格,建构起敦煌文化遗存与现代人之间对话的情境,营造一种亲切的现场感;以排比形式,让敦煌典型的文化遗存依次参与对话,呈现遗存的形式,体现出文化遗存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整段文字以短句为主,语言平实,语气连贯,具体全面地表现层叠的旧光阴在艺术中留存下的印象。评分说明:不认同1点(仅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语言表现力分析:拟人(建构对话情境)、排比、短句、语言风格,各1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认同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2分。)9.类型例句作用引发联想类“那时候的我呢?是凉州小巷里烧火的小丫头?是酒泉酒肆里打酒的伙计?”“我穿什么好呢?”“我的‘苏幕遮’帽子呢?我的拽地长裙是什么颜色呢?”丰富想象中我的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行文线索类“什么是“苏幕遮”呢?”“那么‘苏幕遮’舞会跳个什么意思呢?”“想起先祖,他们在哪里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乐舞,面具舞,是以怎样的舞步踩出河西走廊的烟尘?”这类问句串联起对“苏幕遮”相关文化的记录与思考,起到线索的作用。深化主旨类“是苏幕遮在我的梦里,还是我在苏幕遮的梦里?或者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为什么千年时光,梦中瞬间即可抵达?”引发读者对文化意义的思考,深化文章主旨。评分说明:类型概括能够区分差异即可,不做具体要求。梳理类型及作用为1点,1点2分,给满4分为止。第⑥段以连续的追问形式想象自己在历史中的身份,由上文置身现代的河西走廊转入对历史身份的想象;为下文由实转虚奠定基础,以虚拟的形式呈现自己对“苏幕遮”舞蹈的想象。从而,使上文历史的遗存信息与身临其境的虚拟感受结合,更加深刻地揭示苏幕遮舞蹈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深化文章主题。评分说明:内容概括、承接上文、为下文铺垫、深化主题,各1点,1点1分,给满3分为止。11.参考示例一:选择(1)。本文通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原河西走廊一带“苏幕遮”舞蹈,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借助想象还原这一舞蹈的形式以及流行的盛况。符合主题内涵,尽管方式独特,但是文本对地域舞蹈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并未更多挖掘苏幕遮的现实意义。参考示例二:选择(2)。敦煌的艺术遗存文献清晰地记录了过去的岁月、能够促进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还原与思考;敦煌艺术带给作者回顾历史的灵感,表现作者对舞蹈文化一脉相承精神的思考,引发人们对艺术背后的精神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的思考。文章并非单纯呈现苏幕遮这一地域文化的特征。评分说明:选择(1)最高4分;明确选择1点;理由:借助文献资料介绍、借助想象还原、与主题(1)的对应性分析、对主题(2)的否定分析,共4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选择(2)最高5分。明确选择1点;理由:文献资料对历史文化的记录价值、引发对文化还原与思考、本文呈现的文化精神传承意义、与主题的对应性分析、对主题(1)的否定分析,共5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上海市金山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阅读下文,完成8-10题。(16分)椿树之心杜怀超①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②在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臭椿,又叫樗;一棵叫香椿。在独木村人的眼中,它们都叫椿树,就像所有的树木一样,立于大地之上,用抡起锄头的姿势舒展枝叶,野蛮而粗糙地活着。③我清晰记得它那高大魁梧的身影,我说的是臭椿。虽然她没有芬芳馥郁的名字,枝叶气味也称得上难闻,可丝毫没有自卑、堕落或者自暴自弃,它用参天耸立、虎背熊腰的形体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雄姿。我实在想象不出,一棵树苗如何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中,忍受孤独寂寞,于绝境里完成自我生长,抵达雍容华贵般的胜境。到底是哪天特意栽下,还是从飞鸟的口中落生?我把疑惑抛向父亲,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抓了抓脑袋迷茫半天,然后咕噜出一句“我也搞不懂”。父亲对它漠不关心。这也难怪,一个终日在大地上弯腰劳作的人,跟一棵木讷的树有什么分别?谁不是在莫测的天气和不变的四季里勤恳一生?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④香椿,其实也处于难以描述的尴尬境地。它固然没有刺鼻的气味,可是它有鱼鳞般的皮肤。伸手在香椿皲裂的树皮上轻轻摩挲,就会有大片干枯的树皮簌簌脱落,像是揭开一个人愈合不久的伤疤。碎片斑驳脱落,香椿完成某种涅槃与重生。⑤两棵椿树,声势浩大地矗立在门楣两边,村庄不远处,是守护它的长堤和昼夜不停的流水。⑥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的。尚在壮年的父亲,把身后事提前筹划,原以为无限的时间陡然有了清晰的终点。据当地风俗,活着的人备棺木,可以添寿,属于喜事。独木村的成年男人都早早地开始谋划身后事,把生命牵系在一棵树上。我对独木村人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生命一旦与树结缘,何止百年?这是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祝福,还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通透注解?父亲选择这样一棵特立独行的臭椿,再苦再累的日子,都有了奔头。⑦椿树,尤其是那棵臭椿,堵在我的胸口,_____________,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那股隐匿着神秘的气息,不禁让我想到独木村的社树。⑧不是所有的树都叫社树。对于独木村而言,社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以一棵树或一户人家为起点,沿着河流的走向,开枝散叶,葱郁蓬勃,形成密集的树林和村落。以树为巢,以树为生,树木是村庄的保护神。从树叶、树枝、花朵、果实、树干到树根,有的进入灶间,化为生活资料;有的走进锅釜,成为人们口中之粮;有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产中,被制作打磨成农具。农具是连接人类与大地的脐带。⑨独木村的社树,一棵古老沧桑、形神磅礴的树,守卫在村子里,仿佛成为对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追溯着昔日树木成林的哲理。大地承载五谷,树木负载万物。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它在生长一切,比如木屋、木船、农具和无垠的旷野。诗人纪伯伦说,树木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一棵树苗,努力靠近苍穹,长成参天大树。天空是虚,大地是实,谁不被天空的瑰丽折服?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⑩独木村有过许多社树,如梓树、柏树、松树、槐树、栗树;而父亲只把家门后的两棵椿树视为社树。我对椿树敬畏的方式之一,就是“抱树”。我个头矮,父亲经常命令我晚上临睡前,必须出门去抱一抱椿树。父亲希望椿树的高大魁梧,成功地嫁接到我身上,或把那道看不见的神灵光亮,植进我的肉身里,以此祈祷我也能像椿树一样出息。昏黄的灯光里,父亲看我抱树回来一身树皮碎末,呵斥道,又抱错了?父亲的意思是我抱了旁边的那棵结满层层疮疤的香椿树。或许父亲是教育我,要像臭椿那样顶天立地地活着,而非如香椿那样,早春一到,它就会在枝头的末端,裸展出一簇簇细嫩的叶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⑪没有人可以阻挡时代的洪流。城市化进程席卷村庄,作为独木村的最后一批搬迁者,父亲母亲即将搬走,独木村也将真正地消失。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收拾家具、农具还有锅碗瓢盆时,父亲却一下子来了脾气,不肯搬了。父亲的意思是,一根木头一根木头垒起来的家,住了几十年突然要走,心里空落落的,像掉了魂。父亲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满心不舍。他停在椿木棺材板旁,神情落寞,不住地唉声叹气。没有文化的父亲,在椿木棺材与生死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挣扎?后来,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古时把父亲称为“椿”、母亲称为“萱”,“椿萱并茂”常用来形容父母健康长寿。如此,以椿木为棺,生者,从沉重悲痛中走向轻盈;而死者,则在万物轮回里沐浴芬芳。⑫父亲肯定不知道关于树木的诸多涵义。我猜测他对树木的不舍,或许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里的潜意识?以木为家,“暮栖木上”,城市对他来说,抵不过门前那棵椿树,这是他百年之后的安身之物,也是最后的归处。⑬午夜梦醒。有风吹过,我隐约看到枝叶在远方婆娑着。(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7日,有删节)8.第③段画线句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9.第⑧—⑩段都在写“社树”,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加以赏析。(4分)10.学校图书馆以“草木人生”为主题,组织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小金同学欲推荐本文,请你帮忙解决两个困惑:⑴第⑦段划线处,她想选取一个意蕴丰富的句子,却不知选哪句合适。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简述理由。(4分)甲:日日见到它,总要躲着它,绕着它乙:总是见到它害怕它并躲着它⑵她觉得第⑪段写出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村文化离不开对故土的情结。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5分)(二)16分8.(3分)答案示例:本段文字通过父亲的动作“抓了抓脑袋”、“咕噜”以及语言“我也搞不懂”,(1分)把父亲的木讷、勤劳、实诚的特点非常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2分)评分说明:动作和语言的描写1分,人物形象概括2分。9.(4分)答案示例:①由椿树联想到社树,社树“开枝散叶,葱郁蓬勃”是村庄的守护神;社树连接历史与现实,形象地立于天地,引人深思;父亲希望“我”能够成长为富有椿树精神的人。(2分)由椿树,升华到社树,由社树到如同社树一样的人,层层递进,展现出对“高大、魁梧”顶天立地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评分说明:角度一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10.(4分)(1)答案示例一:我觉得甲句更适合。增添逗号,增加停顿,突出作者对那棵椿树的复杂情感;短句轻快灵活,便于表现害怕(或敬畏)而又好奇的复杂心理;呼应前文“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评分说明:理由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答案示例二:我觉得乙句更适合。没有逗号的语句一气呵成,节奏更加紧凑,且与后句表意保持一致,表达作者对那棵椿树的害怕心理。评分说明:视其作答情况,最多给3分。(5分)(2)答案示例:作者描写搬家前父亲的一系列反常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如“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他停在椿木棺材板旁,神情落寞,不住地唉声叹气。”看出父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以农为生,安土重迁,离开故土时,内心很是不安、不舍和不甘却很无奈。这很好地体现了费孝通所说的乡村文化离不开对故土的情结。评分说明:要结合语段中的具体内容分析,进而印证费孝通的观点。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绝响杜卫东①画舫行至湖中。水面,清波荡漾;舱内,酒断肠愁。②此刻,站在你身旁的是一位头戴乌纱、身着锦袍的黑脸汉子:钱谦益,你的夫君,南明政权礼部尚书。崇祯皇帝于煤山自尽前,下诏宣他进京任礼部侍郎,刚要启程,城破。崇祯击鼓呼唤百官,竟无一人至。③你双手持杯,走到船头,深情望着丈夫,话未出口泪已流:“尚书公,金陵城破已无悬念。既然公无一兵一卒可供驱使,后事就无需再议。今日,公死殉国,我死殉公,取义而保全大节,如是所愿!”④钱谦益不敢与你对视,目光投向水面:“如是,水冷……”水冷,如寒霜骤降,瞬间将你冰冻。⑤柳如是,人如名字般妩媚,“秦淮八艳”之首。你曾飞蛾扑火般找到他,他的见识如箭穿云,他的才华如花绽放。谁承想,你仰慕的男神瞬间如泥塑般坍塌。⑥你一声冷笑,默默将杯中酒洒入湖中。一抬手,将空杯掷于脚下,在钱谦益和丫鬟的惊叫中,纵身一跃,跳向湖中……⑦你的生命是一场放逐。十岁的你因家贫路绝被卖入青楼。所幸,接住你的是江南名妓徐佛,她教你弹琴,听高山之音;与你读诗,赴李杜之约,并主动为你脱籍赎身。从此,你寄身于松江,乘画舫、逐长川,半部《诗经》引火,三卷《汉书》烹茶,来往于名士之间,唱和在雅士宴中。⑧你无视传统礼俗,脱籍后一直为自己留心佳婿。你不在乎年龄和相貌,只看对方的才识与学养,憧憬着有一佳木能让自己筑巢而鸣。崇祯十四年的一天,你青巾束发,淡妆素容,着一袭书生布袍,主动去拜访江南名士钱谦益。后堂读书的钱谦益读到“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的名帖,寻你至泊舟的湖畔,拱手施礼。从此,你是他的彼岸,他是你的归舟。⑨那日,你被钱谦益救起,心如枯槁。⑩细雨蒙蒙中,丈夫锦衣纱帽,率南明一众亡国之臣开城乞降,匍匐在地的丑态让你无地自容。当他顾影惭形,前往京城效命新朝时,你甚至不愿望一眼他的背影。⑪后来,你原谅了他——人的纯洁,不是一尘不染,而是洞穿世事后的从容。⑫你不会忘记,钱谦益敬重你,以正妻之礼迎娶你的情景。你知道,你的婚姻不被世俗祝福,你的行为不为礼法接纳。他却为你戴上凤冠霞帔,许你十里红妆。⑬你不会忘记,为迎娶你,钱谦益建起绛云楼,它是你们的雅居之处,更是读书之所。你和他身处一室,各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沧海日、峨眉雪,洞庭明月照武夷;少陵诗、左传文,司马直笔屈子梦。⑭在你的鼓励下,归隐山林的钱谦益再复出奔走,以图挽救濒临灭亡的大明;你不辞劳苦地替夫君招待八方来客,积蓄抗清救国力量。就是这时候,你结识了前来拜钱谦益为师的郑成功——好一个玉树临风的英俊后生。当你得知郑成功率领的水师急需军费,便和钱谦益商量,变卖了房田、古籍、字画和金石,筹措到一笔钱,别夫辞子,亲自去送给海上的抗清义军。⑮这天,你患病卧床,忽然丫鬟来报,说清兵持刀而入,要将钱谦益锁往南京。作为大明降臣被清廷抓捕,肯定与反清复明的事情有关,这在当时是灭门大罪。以钱谦益的老弱之身,如同去渡一条风急浪险的河,必死无疑。⑯祸出不测,你不会让他独自承受。于是你抓住夫君的手:“先生勿慌,如是决意从夫赴难。若不能救先生于酷吏之手,宁愿上书代死;代死不成,必从夫去。”⑰面对命运的揉搓,你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在名门淑媛眼中,你无疑是一个“乱理法、伤风俗”的青楼歌妓。你不加夫姓,读到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给自己改名柳如是;你身着青衣,自寻佳婿的行为,被闺中女子所不齿;你儒士装扮,与文人雅士唱和诗文,为习俗所不容;你能书擅画,风度翩然,士人学子不但认同了你的特立独行,还以结识你为荣耀,并接纳你进入他们的朋友圈。⑱反清复明的事业曾几度高潮迭起,终因各自为政、骄傲轻敌等原因未能成事;后来,最重要的反清力量郑成功兵败南海,北伐大业功亏一篑。钱谦益闻讯,顿足捶胸,绝望之余回归老宅,聊度残年。康熙三年,钱谦益在愧悔中去世。⑲故国无存夫不在。痛心于国破家亡的你,肉体可以安放,灵魂何以皈依?⑳你决意赴死。金陵陷落前,你跳湖殉夫;钱谦益被锁南京,你随夫赴难,誓言替夫亡命;这次,你不愿苟活于世,以一死取义成仁。你一生三次一心向死,让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感泣不能自已”,耗时十年作《柳如是别传》,盛赞你“集侠气、才气和骨气三者合一”。㉑你挥笔在墙上写下遗嘱:“大好河山,无我葬土,我死之后,悬棺而葬。”而后,你用早已备好的三尺白绫,为生命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时年四十六岁。㉒你是一声绝响,划过漫漫长夜,如流星赶月,不负年华。(有删改)8.开篇由“你”引出故事后才出现人物名字,从构思角度对此作赏析。(4分)9.简析⑦⑧两段运用插叙的用意。(3分)10.赏析第⑰段排比句式的语言表现力。(4分)11.结合柳如是的三处话语,对陈寅恪先生的盛赞作评析。(5分)8.(4分)答案示例:开篇在叙述“你”与钱谦益相约殉国、钱临阵犹豫及“你”决绝跳湖后才出现人物全名,引发阅读者的猜想,引领读者跟着“你”身临抗清复明的历史现场,与柳如是一起感受命运的起伏。评分要点:开篇分析2分,效果2分9.(3分)答案示例:第⑦⑧段补充柳如是幼年身陷风尘到脱籍赎身、博学多才,再到主动追求钱谦益的传奇经历,便于读者理解柳的失望及后文俩人关系发展及命运走向。评分要点:插叙内容2分,用意分析1分10.(4分)答案示例:第⑰段从多个角度铺叙了柳如是对命运的抗争:自改姓名,自寻佳婿,儒士装扮,博学多艺,喜与文人学士交往,刻画出一个不惧礼俗、活出自己的女性形象,排比句增强了柳如是形象的感染力。评分要点:排比句内容2分,效果分析2分11.(5分)答案示例:第一处话语表明了柳如是随夫殉国的骨气,第二处展现她“决意从夫赴难”的侠女风范,第三处留嘱“悬棺而葬”突显她精忠报国的国士情怀;三处话语观点鲜明且用语雅致,呈现出“柳儒士”博学好古的才气,“侠气、才气和骨气合一”精准地概括了柳如是的才华与风骨。评分要点:话语分析3分,观点评析2分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假如贝加尔湖有耳朵苏沧桑=1\*GB3①一个人进入贝加尔湖,如一粒尘埃落入眼睛。=2\*GB3②踩在贝加尔湖冰面上的每一步,像踩在一个婴儿的肉身上,鞋底的防滑冰爪碾着他的皮肤、骨骼、毛发,碾着他的梦。积雪发出的嘎吱声仿佛他的呻吟,闪电般的冰裂缝里仿佛回响着他的心碎声。=3\*GB3③我将脚步停在一堆篝火前,嘎吱声消失在篝火的噼啪声和铁锅炖鱼发出的咕嘟咕嘟的沸腾声里,以及俄罗斯司机将斧头砍向木柴的咔咔声里。④丝丝缕缕金色的阳光将贝加尔湖的冰面、积雪、蓝冰、冰柱、冰花、冰洞一同织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冰茧里。层层叠叠的蓝冰,如同被定格的时间。假如时光倒流,我们会看到波浪一边推进一边瞬间结冰,在湖岸层层堆积,层层倾轧,如纷至沓来的往事,如来不及排遣的心事。湖岸边的冰洞则像一个个流落在人间的天使,熠熠发光的冰柱、冰凌是其骨骼,精美绝伦的冰花是其羽翼,每一个冰洞都振翅欲飞,想逃离人群、逃离喧嚣。=5\*GB3⑤从一个冰洞里出来时,俄罗斯姑娘达丽娅愤愤地说:如果你们看到有小孩子敲打冰柱,请帮我说他们哦!=6\*GB3⑥零下30℃的气温会咬人,伸出手指超过一分钟就会被咬得很痛,像在提醒我:不要放肆。=7\*GB3⑦我将冻僵的双手凑到篝火前,突然看到了贝加尔湖的眼泪——2500万岁的老人的眼泪——篝火融化了木柴四周的一小圈蓝冰,像冰湖流出的泪水,瞬间又冻结成冰。龙钟老人般的冰湖,沉睡婴儿般的冰湖,任由人类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伤口,不管人们因仰慕而来,还是因生计而来。=8\*GB3⑧会咬人的气温,成了贝加尔湖唯一的、无力的守护神。=9\*GB3⑨贝加尔湖名字的其中一个寓意,是“天然之海”。我的心里对贝加尔湖生出了深深的内疚,为自己的到来和打扰。我的心里对蓝色星球生出了深深的内疚,为自己的到来和打扰,为自己生产的垃圾。=10\*GB3⑩杜鹃鸟会将自己的蛋下在别的鸟的巢里,小杜鹃鸟一睁开眼睛便会本能地推开别的鸟蛋和幼鸟。这无关善恶,是这一物种的生存本能。蝴蝶会将卵产在蚁穴里,蝴蝶幼虫一出生便会散发一种类似幼蚁的气味,还会模仿幼蚁的声音歌唱,甚至模仿蚁后的声音,持续伪装得以接受供养长达两年再破茧成蝶。这同样无关善恶,也是物种的生存本能。⑪地球上,只有一种动物,不是因为生存,而是因为贪婪而互相算计、自相残杀。⑫荒野也许需要鲜活的生命,但需要的一定不是你我。⑬假如我是贝加尔湖底生长着的海绵,一定会听到冰湖深处的一声叹息。⑭不知是谁叠的两块冰,像两只透明的小鸟,在夕阳下依偎着。逆光里,两块冰又像一对恋人。⑮三名俄罗斯少男和少女拉着手在湖面上滑冰。他们的动作丝滑、恣意,像三只发光的蝴蝶。⑯我拿着一杯刚烧开的热水,在夕阳下玩泼水成冰。我将手臂抡起画一个圆,唰——一杯热水瞬间化成弧形的冰雪,逆光里,像一条巨龙。⑰暮色中仙境般的贝加尔湖畔,承载着与国籍、年龄、性别无关的凡人的幸福,纯净的冰天雪地让心思简单、让快乐加倍。我们忘记了远方的隆隆炮声,忘记了金币碰撞时发出的当啷声。⑱追着夕阳顺着村庄的斜坡往松林里走时,我看见一座座木屋升起袅袅炊烟。一座木屋前堆满积雪的小路上,蹲坐着一只一动不动的哈士奇,它的眼睛定定地望向远处。一开始我以为它在看我们,当我走到它身边对它说哈啰时,它依然无视我,一动不动。同伴说,它在一心一意等它的主人呢。⑲来过贝加尔湖8次的郑清和我们说起他的历险记。贝加尔湖有很多狗,它们个子很大,性情却温顺。他第一次来时,一只边牧突然站起来扑到他肩上,他误以为它要伤害他,一把抓住它的项圈,它也以为他要伤害它,使劲挣脱……在狗主人赶来前,它一直冲着他狂吠,好像在替贝加尔湖呐喊:“走开!走开!”⑳。㉑“我工作的本质是试图放大野生的声音,它们的语言,一个比文字更古老的,我们似乎再也听不到的声音。”运用多重曝光技术、对质感和纹理作出独特处理而使作品呈现梦幻迷人效果的英国印象派摄影师斯蒂芬如是说。㉒空气里没有一粒沙尘,我的左眼却突然又痒又痛。狗毛?猫毛?细菌?我在夕阳的逆光里伸出手,指纹的皱褶间会不会是一粒细菌的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我的眼眸会不会是一粒细菌的贝加尔湖?我们行走在千山万水间,会不会也是一团团细菌?我们爬进了谁的眼睛,让谁又痒又痛?㉓再过两个多月,贝加尔湖的冰面会开始融化,贝加尔湖会从梦境中渐渐醒来。假如我是湖中的十万只海豹之一,一定会日夜期盼着头顶上汽车的轰鸣声、脚步声、聒噪声随着冰湖的解冻一起消失。㉔离开湖面上岸前的最后几步,我脱下防滑冰爪,在深蓝色的冰面上趴下来,将左耳尽可能地贴近冰面,贴近冰面下隐约可见的一串串呓语般的气泡冰,想最后听一听贝加尔湖的声音。出乎意料,我听到了一个让我感动的人类的声音:谢谢晴朗的天气,谢谢贝加尔湖。㉕“树有耳朵开鲜花,草有耳朵会发芽,水有耳朵起浪花,山有耳朵升月牙”,假如贝加尔湖也有耳朵,一定听得到我心里的声音:感恩、见谅。(有删改)8.第②段描写了作者踩在贝加尔湖冰面时的感想,这与第⑭-⑰段描写人们在湖面的欢愉、享受截然不同,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9.第⑫段画线句内涵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10.以下哪个句子更适合放入第⑳段,请说明理由。(4分)甲:此时,时而响起的狗吠声,在暮色中的旷野里回荡。风吹落积雪的沙沙声,在暮色中的旷野里回荡。乙:此时,时而响起的狗吠声和风吹落积雪的沙沙声,在暮色中的旷野里回荡。11.苏沧桑的作品被誉为“散文中的天籁之音”。请从本文的选材和主题角度,谈谈对这个评价的认识。(4分)(二)(共16分)8.第②段将贝加尔湖比作婴儿,形象体现了贝加尔湖洁净灵性、稚嫩脆弱,又以“碾”“呻吟”等词表现防滑冰爪的踩踏是对它的蹂躏伤害,表现作者内心的不忍与内疚2分。但是贝加尔湖却给人们以纯粹的幸福享受,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形成强烈反差2分,既形成了情感起伏,又引人深思,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1分。(评分说明:结合第②段内容分析情感,2分;写出与后文情感的反差,2分;情感起伏/引发思考的效果,1分。共4分,给到满分为止。)9.答案示例:生活在贝加尔湖的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贝加尔湖纯净、优美的景观,但是人类却给这里带来了噪音、垃圾、掠杀等破坏行为,所以它并不欢迎人类的到来2分。这句话揭示了自然景观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谴责与内疚之情2分,同时也是在警醒人类,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如何保持必要的界限”“如何敬畏自然”等的思考1分。(评分说明:句子含义的解读,2分;指出其价值及作者的情感,2分;引发的思考,1分。共4分,给到满分为止。)10.答案示例1:甲句更合适。用两组句子分别描写狗吠声和沙沙声,写出了狗吠声的此起彼伏和响亮,用积雪被吹落的沙沙声突出了周围环境的空阔寂寥2分;呼应贝加尔湖因人类到来而变得喧闹,但其自身却又纯净、宁静,具有涤荡人心效果的环境特点2分;引出下文,呼吁人们放大、倾听野生的声音1分。(评分说明:分析出效果,2分;写出与贝加尔湖特点的联系,2分;写出引出下文的作用,1分。共4分,给到满分为止。)答案示例2:乙句更合适。将两种声音合于一句,音量一高一低,以声衬静,衬托暮色中的贝加尔湖畔旷野的空阔寂寥。(评分说明:根据回答内容,最多给2分。)11.选材方面,作者以细腻的文字描写了贝加尔湖的冰面、积雪、蓝冰等绝美的自然景色,呈现了静谧、空灵的自然意境,将贝加尔湖最纯真最自然的大美姿态展现于读者眼前,震撼人心,堪称“天籁”2分。作者对自然的伤痛感同身受,为人类的贪婪而忏悔,也向人类发出警示,呼唤健康和谐的自然生态,呼唤美好人性的回归的主题,令读者为之动容2分。“散文中的天籁之音”这一评价,既是评论者高度赞美了作品所描写的自然之态,又是高度认可作者对自然的深沉大爱和悲悯情怀。(评分说明:一个角度2分,共4分。)上海市虹口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怒江甫跃辉=1\*GB3①怒是仄声,江是平声,一条大江,便在此间跌宕奔流。=2\*GB3②回想小时候,很长时间里,是不知道怒江就在自己所生活的县里的,也从没深究过,这到底是一条什么江。直到高中学习地理,才知道了,就在我生活的这偏僻之地,流淌着两条著名的大江,一条是澜沧江,一条就是怒江。=3\*GB3③和怒江见面,是在考上大学,离开保山再回来以后了。=4\*GB3④那天下午,大表哥骑摩托,我和他刚刚会站立的儿子坐后面,沿着陡峭山坡硬生生开出来的曲折窄路,摩托不断往下驶去。道路另一面是悬崖,崖边有灰绿色的铁篱笆(剑麻),这儿那儿,七八米高的花柱耸峙着。只往下瞥一眼,便不敢再看。只能看山坡上,高高的坡顶有鹰在盘旋,或者直面前方,任凭风不断吹来,湿热气流里裹挟着细小的土粒,不时叮叮地击打在眼镜片上。=5\*GB3⑤行不多时,依稀听得摩托声外,还有一种声音,轰隆轰隆,停下摩托细听,是水声!再前行一阵儿,忽见远远的峡谷底,一片黄。是怒江,表哥告诉我。这就是怒江?我再次下车看。水声更响亮了,而江水是静止的,只是随意的一片黄色,窝在莽莽苍苍的大山间。=6\*GB3⑥这是我第一眼看见的怒江。似乎和想象的一样,又有点儿不一样。=7\*GB3⑦得以走近怒江,则是五六年后了。=8\*GB3⑧车子翻山越岭,日光耀眼,空气灼热。忽地,眼前豁然开朗。宽展的峡谷出现在眼前,谷底平坦,绿意盎然,中间一条亮蓝大江蜿蜒。这就是怒江了!江边的攀枝花树,一树一树,花团锦簇,在白净沙滩之上挺立。是一支支火把吗?临水照影,要让江水沸腾起来了。迎着灼热的风,从车窗望出去,江水无声地移动着,一大块一大块亮蓝,和天空一样的颜色。不,比天空的颜色还要纯粹,还要深厚。=9\*GB3⑨那天,看够了鲜红、亮蓝、净白,赤脚走过了鹅卵石,走过了滚热的沙滩,在路边买了几块钱一把的树上熟的香蕉,吃了怒江鱼,爬上了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还做了什么?记不得了。这一切太不真实。那一天的怒江,不是忿怒的,喧嚷的,而是温柔的,甜蜜的,轻声细语的。温柔得像是无限温柔的天鹅绒,甜蜜得像一个无限甜蜜的梦境。=10\*GB3⑩有了第一次,就会有很多次。如今,我到过怒江边多少次了?数不清了。⑪有一年夏天,刚刚入夏,虽然落过几场雨了,江水仍旧清澈。江水滔滔,从远处两山夹峙处滚滚而来,迎面撞在黝黑江石上,迸珠溅玉,雪白水花不时朝上涌,几欲将低处的石头淹没。涛声隆隆,相对言语,几不可闻。涛声如此充盈而霸道,听得久了,却觉得这涛声有一种均衡的、恒久的美感。⑫一条大江,将在夏日里金刚怒目,声声怒吼,皆是雷霆之怒……这样愤怒的大江,更多的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⑬那是八十年前的事了,我没见过,但一次又一次想象过。⑭1942年,日寇经缅甸北上,奔逃的老少妇孺,连绵在刚刚贯通不久的惠通桥上,忽然,一辆逆向行驶的车停下来了,为了不阻挡人流,守桥部队要求将卡车推入江中,司机不允,被士兵押到桥边,当场枪毙。枪声一响,在峡谷内炸开,宁静的空气顿时紊乱。突然,枪声大作,是混入江东岸的日军以为行踪暴露,开枪了。守桥官兵立马回击。同时,一声令下,早早埋藏在大桥上的炸药轰然炸响。这是怎样的巨响?⑮八十载岁月悠悠,静静听——我听不到这巨响,但听得到巨响过后的寂静。浑浊江水在猛烈的颤抖过后,也显出奇异的平缓。只短暂的一瞬。猛然间,枪声,喊声,哭声,呻吟声,骤然在江面响起,久久回荡。⑯怒江宁静有时,恚怒有时;澄净有时,浑浊有时;开阔有时,旖旎有时……怒江以其多变的面貌,足以抚慰一个人的内心。闭上眼睛,想象着江面上闪烁的日光,倒影的山影和云影,脚下的沙子或鹅卵石散发着细碎或大块的温热,有风徐来,将身后的攀枝花树吹得一阵轻微地晃动,千万花朵彼此碰撞,发出轻柔的絮语……这一切的发生,都是静默的。峡谷空旷,四野无人。这巨大的空洞,对应着内心的空,也抚慰着内心的空。⑰上上次去怒江是刚过完年后。这天唯一的缺憾是,攀枝花还没开。只不过短短半月,我再到怒江边,江水仍然清澈,但两岸的攀枝花已经开得不管不顾,不惜血本,忘乎所以了,远远望去,连成一大片,可谓云蒸霞蔚。在时间之流中,万物亦如人心,都在起着变化,这变化看不见,却更剧烈,无法阻挡。(有删改)8.第①段写怒江“跌宕奔流”,第⑤段却写它是“静止”的,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9.赏析第⑮段画线句。(4分)10.本文的语言“雄浑又细腻、粗犷又敏锐”,请以第⑯段为例加以评析。(5分)11.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冗余,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二)(16分)8.(3分)答案示例:第=1\*GB3①段的跌宕奔流总领后文,记叙作者认识怒江丰富形象的曲折过程(1分),第=5\*GB3⑤段写怒江的静止,既丰富了文中怒江的形象(1分),也以这一反差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1分)(或设置悬念、为后文写怒江形象的丰富及变化埋下伏笔等)。9.(4分)答案示例:画线句描写想象中怒江在战争中吞噬桥面人与物的惨烈以及之后的平静的画面,与前文实写自己探访怒江的经历形成对照,虚实结合,丰富了怒江的形象和意蕴(2分)(或从声与静对比等角度赏析);句式上长短结合,先以长句写平缓的景象,再以短句写枪声哭声混杂的激战场景,紧凑的节奏营造了激烈氛围,令人身临其境(2分)。10.(5分)答案示例:作者写怒江“宁静又恚怒”“澄净又浑浊”,怒江丰富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极富生命力,笔力雄浑(2分);描写“沙子或鹅卵石细碎或大块的温热”,写花的“触碰”的“絮语”等笔触细致而敏锐(2分);这种雄浑而细腻的笔触与怒江的粗犷又多变的形象是一致的(1分)。评分说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语言风格4分,总体评析1分。11.(4分)答案示例:不同意删去。最后一段在前文由怒江抚慰人心的空之后再交代两次游历中看到的怒江的变化,发出万物亦如人心,都在起着变化的感叹(2分),进一步丰富了怒江的形象(1分),“变化无法阻挡”照应“内心的空”,深化了主旨,丰富了文章的意蕴(1分);这种感叹也是围绕怒江在天地间的“跌宕起伏”的,所以不能删去。(1分)同意删去。最后一段在前文由怒江抚慰人心的空之后再交代两次游历中看到的怒江的变化,发出万物亦如人心,都在起着变化的感叹(2分)这种感叹和前文写怒江对人的抚慰是矛盾的,消减了怒江抚慰人心的力量,使得全文的重心游离而散乱,因此需要删去。(2分)(或:第⑯段写到这巨大的空洞,对应着内心的空,也抚慰着内心的空,如果作为结尾句,有余韵袅袅、言尽意不穷的效果,所以不必再写具体的感叹了)。评分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理由牵强空洞的酌情扣分。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二)阅读《红楼梦》节选内容,回答8-11题。(16分)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选)①黛玉上了轿,进了城。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轿子又走了一箭之远便歇了,后面的婆子也都下来了。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帘子。②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说:“请姑娘们。”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三位姑娘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③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④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黛玉一一答应。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节选)⑤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辗转找到周瑞家的,周瑞家的领了他们去找王熙凤。⑥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小丫头们倒了茶来,吃了。就在等待时,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①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啥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⑦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个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点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着板儿下炕。至堂屋中间,周瑞家的又和他咕唧了一会子,方蹭到这边屋内。只见门外铜钩上悬着大红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条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的靠背和一个引枕,铺着金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银唾盒。那凤姐家常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⑧凤姐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注释】①打罗筛面:指古代农村用一种名为“风罗”的器具加工面粉。8.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妙处。(3分)9.第⑦段“衣裙窸窣”四字蕴含丰富的信息,请加以分析。(4分)10.同样是外貌描写,但第②段对三姐妹的描写侧重长相,第③段对凤姐的描写侧重衣着,请对此加以评析。(5分)11.请说说选文中还有哪些同中有异的地方(写出两处即可)。(4分)示例:同样是第一次进贾府,黛玉进贾府畅行无阻,刘姥姥进贾府婢膝求人,左等右等。8.将钟声与打罗筛面的声音联系起来(1分),用身边的事物来认识陌生事物(1分),符合刘姥姥的身份特征(1分)。9.衣裙窸窣意味着人很多(1分),可见凤姐的跟班很多,体现凤姐在贾府地位显赫(1分)。衣裙窸窣又意味着很安静(1分),表明大家在凤姐面前不敢作声,体现出凤姐的威严(1分)。10.答案示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三姐妹衣着寻常、相同,不足以引起注意,因此只能从长相上认识三姐妹(1分)。二是因为凤姐衣着奢华,非常引人瞩目(1分)。三是这两段描写采用的是黛玉的视角,黛玉和三姐妹是同龄人,对同龄人的相貌会有更多的关注(1分)。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既展现了描写对象的特征(1分),也折射了观察者的心理(1分),安排巧妙不露痕迹。11.答案示例:①林黛玉所见到贾府以冷静、旁观描写为主,刘姥姥见到的贾府的描写中夹杂着很多心理感受描写(2分)。②凤姐接待林黛玉与接待刘姥姥的态度迥异(2分)。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群山的时间①在西开河的源头,我聆听到群山的苍郁嗡鸣。②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绿意沿529国道七拐八弯地喷射。燕子河、杨家河、老湾、蔡販、后湾、老湾塘、野岭,以及抱儿山茶原产地,诸多蓝地白字的地名招牌在车窗外热烘烘急泻。红黄绿翠白紫,紫白翠绿黄红,一路堆积,彼此交错,仿佛人间的兴衰更替。河柳、枫杨、银杏、水杉、马尾松,各类知名和不知名的青褐灌木,柔叶纷披掩映纠缠,像层层起伏、古老绵延的水绸,波浪般涌来,蓬发出万物奇异的勃勃之力。白墙红瓦的农家院落,墙角偶露的亮红桃李缀在枝头,风吹过,摇晃出一种行将坠落的危险之美。绵绵密密的白亮溪流如针脚扎在群山之中,显得如此荒芜和繁华,或许它将见证此行的际遇。③沿河而上,铺设不久的狭窄卵石小径,夹道的灌木林晃幻着沉郁。视线里全是望不到顶的幽蓝幕布。山。山。山。树。树。树。树。无边群山中诞生的树木之神,拥有庞阔而寂寥的绿叶家族。树木生长,我几乎可以看见它内部的速度,在靠阳的一面迅疾,在靠阴的一面缓慢。阳面绿光摇曳,炫示、夸张、甜蜜、奔放,树木皆层次丰富,像静矗着的浓艳的彩色壁画——无声奔突的壁画又是活的,里面有微漾的火影溶解,不由分说地,汇入泠泠山溪和人的呼吸……背阴之处让人体会到暗黑滋味——似乎不是那么浓烈的探险,但那阴郁的沧桑仍在幽光交织的林蔓间出没……满山乱石横陈,全被山林掩映,遮不住的高峰巨石,如时间的大手耸立在森森林木间,其雄健之姿和藤柯灌木的阴柔之态互相映衬——时间是动静错杂的绚烂,如泉水幽鸣,苍老和新艳奇妙地共生一处,然而,从泥土深处汲取力量的堆云花朵业已凋谢……④一些岩石山壁,渗透了不绝如缕、叮叮经年的泉水和泉声,生出的苔藓卑微纤小,几乎无人注意。苔藓密密麻麻,纷披如石头的衣衫,毛茸茸的,在树影婆娑的底层,沉静,淡然。你根本无法计数它们的年龄,一年年,它们聆听着流瀑的诵经之声。⑤山顶飞瀑如百年积雪忽泻,至潭面又顿然凝固。仿佛探下身子的一条磅礴雪龙,瞬间,又被施予了定身之术。⑥整个十里溪,如此踊跃的飞瀑难以计数,金蟾瀑、石板溪、玉龙登天泽、青蛇泽、蝙蝠瀑、龙井潭,激水泪流,似乎是书艺的辩证法移植此地——从王羲之到张旭,从柳公权到米芾,其书风均能在瀑布中予以印证:疏密、俯仰、迎让、向背、呼应、参差、疾徐、轻重、欹正……山势用极度简洁又抽象的线条,组合、传达一种深刻和有趣恣肆烂漫、欹侧生姿。臻于自然乃技法消散,文章至妙乃技法消散。技法至高乃无法,随心随性随意,遂山水合一,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思行合一。师从山水自然,或许才能抵达与世界言和的境地。⑦蹲下身子,又是一大匹落差近百米的白瀑迎候我们,阳光褐红澎湃如金汁璨璨敷于深潭,泛起层层古老而生动的波光。捧掬潭中水,清凉,甘甜。⑧捕捉不到边际的蓝天底下,是荒寂得只剩浓绿堆叠、黛铁般发黑的绵延群山。蓝。黑。简单粗暴。这时候,一只鹰,像一朵孤零、浓郁的暮云,慢慢地,从绿黑群山背后翻了上来。蓝天之下,绿黑群山之上,这朵暮云般的王者,在巡行疆域。⑨自然壮且美,但是相对人的生存而言,自然又是如此酷与烈。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过来还过去,此路不知迷。(唐·孟迟《徐波渡》)⑩南北过渡地貌的中国群山,发育出阔美的十里溪,一路奔流至河口集,左纳莲花河,形成西淠河,进入响洪甸水库库区,后与东淠河汇合,在正阳关注入淮河。东西淠河之汤汤大水,使淮河亦蓬勃绵长,两岸沃野百里。淮河界分中国南北,淮河以北,亦是皖地之北。《徐波渡》是南方中国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写照。夕光粼粼中,我曾路过六安虎头潭西淠河大桥,见落日苍黄如怀孕的大地溢血,皖北风物有雕版印刷的粗粝,也有茫茫平原一望无际的枯索、寂然。⑪连绵汹涌的群山皱褶中,这条隐秘古溪,日日被暮霭缓沉入古老、松散的静谧。又日日被新发的松烟和藤萝从清晨挽救。岁月的美囚禁了它,使它与尘世彻底隔绝。我略有担心,在傻傻的原始性被毁灭后,为美而生的它将如何继续存在,成为无限的少数人刻意维修的幽径吗?⑫在万物归于内心的一瞬,我突然想去古凉州,看无人大地,看风的另一种歌颂。在诗人古马的一本书里——在一碗灯火里啼哭的黎明,白云飞远,马匹走过……看看这一切留下的,未必都是永恒。⑬在时间的对话里,我是喜欢更呆、更内心、更散漫的——十里溪声……(选自《散文》2020年9月,有删改)8.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喷射”的精妙之处。9.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妙处。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的作用。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答案】8.“喷射”一词化静为动或化虚为实/比拟。写出了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的绿意喷涌而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震撼。9.示例:第②段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灌木的柔叶比作水绸、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树茂密、层层起伏、绵延宽广的特点。运用多种色彩,如青褐的灌木、白墙红瓦、亮红的桃李、白亮的溪流,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山景图,具有画面感。“纠缠、涌来”等词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大别山山景图。或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以。情感,表达对山中美景的赞美或热爱。10.示例:第⑩段介绍了十里溪的发源和流域发展,点明这条古溪的在中国南北分界上重要的地位。承接上文南方中国山水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特点。也引出下文这条隐秘古溪与尘世彻底隔绝之美的思考,以及对隐秘古溪的原始性被毁灭的担心。11.本文描绘了十里溪群山(或大别山)生机盎然的景色,让人感受到自然原始状态的壮美与酷烈,感悟到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思行合一的境界(或师从山水自然,或许才能抵达与世界言和的境地)。同时也表达了群山、溪流原始性被破坏后,自然之美无法继续存在的忧虑,这对当下的社会有着警示意义。我们应该保护山水的自然原始之美。【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题先要理解此词的语境义,再分析其艺术手法,最后明确其在内容和思想情感上的效果。结合“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绿意沿529国道七拐八弯地喷射。”可知,“喷射”一词的意思是“液体、气体或成颗粒状的固体受到压力而喷出”,在此处写初夏的绿意喷涌而出;在艺术手法上,化静为动或化虚为实(比拟),把抽象的绿意写成像液体一样的东西,涌动,膨胀,此词化抽象为具体,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内容上写出了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的绿意喷涌而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震撼,语句很有冲击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此题找出所选景物,分析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在手法上可从修辞手法、色彩运用、表现手法方面进行分析鉴赏。结合“河柳、枫杨、银杏、水杉、马尾松,各类知名和不知名的青褐灌木,柔叶纷披掩映纠缠,像层层起伏、古老绵延的水绸,波浪般涌来”可知,各种灌木的柔叶比作水绸、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树茂密、层层起伏、绵延宽广的特点,对叶子特征进行了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白墙红瓦的农家院落,墙角偶露的亮红桃李缀在枝头”可知,青褐的灌木、白墙红瓦、亮红的桃李,色彩多样,红白相见,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山景图,绘形绘色,具有画面感。结合“柔叶纷披掩映纠缠,……,波浪般涌来”可知,此句运用“纠缠、涌来”等词化静为动,描绘出生机盎然的大别山山景图,表达对山中美景的赞美或热爱。【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南北过渡地貌的中国群山,发育出阔美的十里溪”“一路奔流至河口集,左纳莲花河,形成西淠河,进入响洪甸水库库区,后与东淠河汇合,在正阳关注入淮河。”可知,此段先介绍了十里溪的发源和流域发展;“淮河界分中国南北,淮河以北,亦是皖地之北。《徐波渡》是南方中国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写照。”点明这条古溪的在中国南北分界上重要的地位,《徐波渡》是南方中国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写照。结合前文“整个十里溪,如此踊跃的飞瀑难以计数……”“阳光褐红澎湃如金汁璨璨敷于深潭,泛起层层古老而生动的波光。捧掬潭中水,清凉,甘甜。”可知,此段的“《徐波渡》是南方中国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写照……”承接上文南方中国清澈的特点。结合下文“连绵汹涌的群山皱褶中,这条隐秘古溪,日日被暮霭缓沉入古老、松散的静谧”“我略有担心,在傻傻的原始性被毁灭后,为美而生的它将如何继续存在,成为无限的少数人刻意维修的幽径吗?”可知,此段“中国迷离摇荡”一句,也引出下文这条隐秘古溪与尘世彻底隔绝之美的思考,以及对隐秘古溪的原始性被毁灭的担心。【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此题要抓住文本所描述的对象,分析其特点,最后把握作者的倾向性和寄寓的情感态度。结合“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绿意沿529国道七拐八弯地喷射。”“河柳、枫杨、银杏、水杉、马尾松,各类知名和不知名的青褐灌木,柔叶纷披掩映纠缠,像层层起伏、古老绵延的水绸,波浪般涌来”“树木生长,我几乎可以看见它内部的速度,在靠阳的一面迅疾,在靠阴的一面缓慢。”“一些岩石山壁,渗透了不绝如缕、叮叮经年的泉水和泉声,生出的苔藓卑微纤小,几乎无人注意。苔藓密密麻麻,纷披如石头的衣衫”“整个十里溪,如此踊跃的飞瀑难以计数”“技法至高乃无法,随心随性随意,遂山水合一,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思行合一。师从山水自然,或许才能抵达与世界言和的境地。”“自然壮且美,但是相对人的生存而言,自然又是如此酷与烈。”可知,文本选取了各种灌木的叶子、树木、高山、溪流,突出它们生机盎然的特点,让人感受到自然原始状态的壮美与酷烈,感悟到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思行合一的境界。结合“连绵汹涌的群山皱褶中,这条隐秘古溪,日日被暮霭缓沉入古老、松散的静谧。”“岁月的美囚禁了它,使它与尘世彻底隔绝。我略有担心,在傻傻的原始性被毁灭后,为美而生的它将如何继续存在,成为无限的少数人刻意维修的幽径吗?”可知,作者也饱含群山、溪流原始性被破坏后,自然之美无法继续存在的忧虑,这对当下的社会有着警示意义,我们应该保护山水的自然原始之美,自然,人类自我的本真,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美和心灵的寄托。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8-11题。(16分)既见君子:蜉蝣之羽张定浩①《凯尔特的薄暮》开篇,叶芝提到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叫做帕迪·芬林的小老头,“从他的双眼中总能察觉一丝忧郁,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这是拥有质朴本性的人和所有动物都会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忧郁”。蜉蝣翅儿薄又亮,真像鲜明新衣裳。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归处在何方。蜉蝣长着薄翅羽,真像新衣多艳丽。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时得归息蜉蝣翅儿薄又亮,真像鲜明新衣裳。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归处在何方。蜉蝣长着薄翅羽,真像新衣多艳丽。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时得归息。蜉蝣突然见世间,细麻衣服白如雪。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处是归宿。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③《蜉蝣》,是曹风的开篇。曹是小国,地界在鲁卫之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为春秋列国中最先覆灭者,马瑞辰言:“曹亡而春秋降于战国,世变之愈下也。”这首《蜉蝣》约作于曹昭公时期,离亡国尚有一百多年,彼时曹国尚被左近的五霸之一宋国荫护,君臣安逸,寡于患难。④我们不但要揣摩作诗人的意旨,亦要细究删诗者与赋诗者们的微言大义,以及历代解诗者的深心;但在诗学的层面,我们不妨先和一首诗素面相对,相信美、道德和情感首先存在于那些字句本身。语言学家更在意那些如今罕见的字和音,如考古学家爱慕绝迹的生物,但一个诗人却仿佛园丁。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比简单的存活与盛开更为重要,他要那些有力量一直活下去的文字,对他来讲,一首诗从来不会因为难读才变得珍贵,它珍贵,是因为它一直都可读。⑤蜉蝣是何种生物,古人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视之为类似金龟子和天牛一样的土生甲虫,另一种以为是水生昆虫,但都语焉不详,也影响了对这首诗的理解。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此处的蜉蝣是一种最原始的水生有翅昆虫。大体上,蜉蝣的一生包含四个阶段,即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它春夏之际聚集在水面之上交配,产卵于水中,稚虫遂在湖泊和溪流中生活,总体上以穴居为主,样子有一点点像蟋蟀,有腿节和胫节非常粗大的挖掘足,在水底泥沙中挖掘洞穴,或栖息于植物表面和石块缝隙,也有的种类是在水面浮游而生。稚虫期数月至数年不等,其间可以蜕皮数十次,当稚虫充分成长后,它会浮升到水面,待日落之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已经有足够发达的翅,只是和成虫相比,那翅还未得透明,体色也较灰暗,亚成虫再经过约一天的时间,就会再次蜕变为美丽轻盈的成虫。蜉蝣的这个在羽化之后二次蜕皮的亚成虫阶段,在昆虫世界中最为独特。蜉蝣的亚成虫和成虫的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只依靠稚虫期储存的能量生活,无用的肠胃被空气充满,有利于它的飞行。成虫唯一生命职责就是交尾产卵,所以最多只能存活数日。古人视蜉蝣为朝生暮死之徒,便来自对其亚成虫和成虫阶段的观察,而所谓“不饮不食”,其实不过是生命在苟活与繁殖之间的难以两全。⑥在《蜉蝣》中,倘若理解了蜉蝣的一生,理解其中令人震动之处,也几乎就理解了这首诗。⑦诗中唯一难解的两个字,是“掘阅”。虽然水生昆虫也存在一个在水底挖掘洞穴的稚虫期,但这种挖掘,和土生的蝉类昆虫破土而出的挖掘行为不同,并不直接指向蜕变和羽化,蜉蝣稚虫蜕变羽化为亚成虫乃至成虫的过程,是在水上完成的,所以“掘阅”的“掘”,似乎确和挖掘无干,还是依据说文,作“堀”解比较好,也就是突然的意思。至于“阅”字,各家几乎都是做通假字来解,只是通假对象不同,而作本义来解的,我唯在钱澄之《田间诗学》里见到:“掘阅,兼起灭二义,言突然间已阅人世一度,犹云石火电光也。”单就诗意而言,我倒是觉得田间老人解得别有风味,毕竟他是诗人。⑧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里的阅,是虫豸于水面之上的蜕变,是从晦暗躯壳里解脱出来,羽化成脆弱美丽的生命;却也是它突然从水底洞穴走出之后的阅历,目睹外面灿烂的世界,也凝视自己石火电光的生命。麻衣如雪,相对于之前的衣裳楚楚和采采衣服,当是它从亚成虫向着成虫的最后一变,最盛大的服饰,如雪般洁白、轻盈、易逝,在辉煌的日落时分。⑨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这种忧,起于对外物的观看,和随之而来的对自我的凝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水边抑或船上漂泊的诗人,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随后低首,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并思忖自己的命运。我们并不知道他最终的归宿,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为方便理解,命题者增加了《蜉蝣》译文,与原作者无关,仅供参考)8.第①②段作者多次提及的词语“忧郁”,请解释其含义。(3分)(4分)(4分)(5分)8.(3分)①与快乐如影随形②理解有生命的都会归于死亡的生命感受③有质朴本性的人和动物都会有的感受④无法言说的感受。(②必答,其余3点任取2点,1点1分)(4分)①将“在意罕见的字和音”的语言学家比作“爱慕绝迹生物”的考古学家,体现专家有专业眼光;(1分)②将“在乎诗歌中字句”的诗人比作“在乎园中鲜活花草”的园丁,体现诗人更在乎诗歌字句“一直可读”。(1分)③多重比喻表达出阅读诗歌应首先要细究字句的观点,(1分)更易于为人接受。(1分)(4分)安安你好,看了这篇散文,我对《蜉蝣》有了新的理解,愿与你分享,并听取你的意见。(交际语境应对,1分)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蜉蝣的生长繁殖过程详细写出,突显它在苟活与繁殖之间难以两全的生命,读来有隐痛感。(1分)蜉蝣羽化成脆弱的生命转瞬死去,但它仍“穿上”如雪般洁白、轻盈的服饰,珍惜自己短暂的存在,(1分)本诗赞叹了短暂生命的美丽,饱含了对生命终须消亡的困惑。(1分)(5分)上海市嘉定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带一朵云下山谢宝光①起雾了,深秋的一场大雾。②一侧是山谷,一侧是危峭的崖壁,中巴车在松阳的盘山公路上小心翼翼地扭动腰身。我在最后一排座位上眯着眼,疲倦的身躯随着车轮一路颠簸,半醒半梦间,耳朵里出入着不绝如缕的交谈声。睁开眼,窗外一派混沌,群山峡谷消失在了大雾中,浩浩星球坍缩为方寸之地。山路逶迤,悄悄地篡改着海拔。临崖一侧云雾浮动,幽绿的山谷成了白色深渊。路旁一闪而过的树影中,有金箔的银杏、斑斓的乌桕,还有张灯结彩的柿子树,给予山外来客最隆重的礼遇。③天灰着,雨下着,下得节制而慵懒,有一滴没一滴,只是微微打湿了道路和房子。雨沾在皮肤上,微凉而不透骨。细雨妖娆的线条,在一盏盏路灯晕染下纤毫毕现。窄巷里,十多个人的队伍洪峰似的漫涌过去。我尽可能放慢步子,慢得不经意溢出了人群,成为被遗忘的一滴。慢而却步,停在一间打铁铺门口,听铁一下一下打在铁上,声音清脆悠扬,因为频率的极端单调,又近似于无。要慢慢地听,从容地听,与落寞的打铁匠同频共振,体味活着的至简与荒诞,哪怕仅是一小会儿。④铁匠名叫亮亮,是门头招牌告诉我的。门里对应的人,却与名字落差极大。一袭暗蓝工装,未满花甲却已满头银发,老花镜搭在鼻尖,直透镜片的目光定在一个拇指套大小的铁环上。左手执镊,右手握锤,敲着打着,一下一下,叮叮当当,无聊机械地重复。一套动作,重复了一生,就不再只是手艺,而是抵近了艺术之境。所谓艺术,不就是以极致的无聊空洞抗衡残喘的命途吗?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菜刀、镰刀、锄头……⑤他说自己十四岁起学徒打铁,电光石火间,四十四载一晃而过,其间也曾为师传艺,收徒六位,苦于生计无望,无一不踉跄出逃,另择他业。说话间,铁片敲打成环,他用镊子夹起瞧了瞧,仍有瑕疵,复而垂目打磨,叮叮当当……⑥说来简直残忍,不过三五分钟,我便仓促读完了一名铁匠的一生。⑦阅读是相互的。⑧逗留松阳的两日,让我印象深的还有雨雾中的一次夜访。夜访对象是南京大学的一位80后青年教授。他在松阳的身份,是一家文创商店的创办人,店铺开在深山崖顶上的陈家铺村。他的“今有光”文创店,与另一家祖籍南京的先锋书店,可以并称为陈家铺产业引进的“文艺双子星座”。在海拔八百多米的高山古村里,盘踞着这样两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门店,出售书籍和文创产品,确实营造了一种稍显荒诞的视觉美学效果。⑨那晚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硫酸工艺学》课件
- 二尿素装置安全课课件
- 《烧伤基础知识》课件
- 《湖南乡土地理》课件
- 《孕妇学校讲课》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职工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汇编人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大全职员管理篇十篇
- 2024教师安全责任协议书(28篇)
- 杨功旭主任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肩周炎的学术经验及用药规律
- 电力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央企战略合作协议书
- 常见抗痛风药物课件整理
-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融通教学浅思+课件
-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 一氧化铅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kv杆塔防腐施工组织设计
- GB/T 28799.2-2020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 劳务派遣人员考核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