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高中语文年级高中一年级学期秋季课题上图书馆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年7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探究课文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脉络,提高分析、归纳能力。2.熟悉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上图书馆之乐,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3.进一步认识图书馆在现阶段的发展,激励学生热爱、使用图书馆,丰富学识加快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熟悉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上图书馆之乐,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增强学习内驱力。教学过程一、导语由小结本单元核心任务——“学会学习,把握学习之道”的完成情况切入,激励同学们要想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多读书,多上图书馆而导入新课,一起来认真体会王佐良先生在成长中感悟到的“上图书馆之乐”。二、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学生拿出《课前学习任务单》,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决字词、文学常识等问题。补充有关字词:内容见课件。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补充: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当代翻译家、诗人、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外国文学评论家。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5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知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主要作品有《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二)合作探究,深入学习任务活动一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学生自己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并解说,教师适当点评)明确:本文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中学、大学、海外留学期间所体会到的上图书馆之乐。第一部分(1-3):借用西蒙娜的话引出对“上图书馆之乐”的回忆。第二部分(4-8):按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在不同图书馆的“上图书馆之乐”。第三部分(9-10):借台词赞美图书馆、赞美拥有图书馆、到图书馆读书的人。强调“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读书也充满“奇趣”。激励读者爱上图书馆。补充内容:只要划分的内在标准一致,可以有多种划法。如1-3段、4-9段、10段的划分法,也可以5部分划分法:1-3段、4-5段、6-7段、8段、9-10段。任务活动二探究文本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了作者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感受和思考。请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好以下表格。时期图书馆名称图书馆环境及装饰藏书特色、所读之书自身感受及收获(先由学生自己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并解说,教师适当点评)明确:略,详细解答见课件。任务活动三精研内容本文中有很多有关“光”的文字,部分摘录如下:①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②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③“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④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⑤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⑥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⑦……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1.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些文段中有关“光”的含义。2.请联系所处环境、时代背景,试探究文段中“光亮”变化的原因。【综合指导】同学们,这种问题,对你们来说是常见的。提醒两点:第一,对某个词句、某个事物的理解一定不要离开具体的语境。语文学习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要联系上下文,联系语境,较准确地弄清楚其大意。第二,有关情感或事物的变化,一定是有原因的。如何探究原因呢?请注意,情感变化是作者的情感变化,所以,一定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他个人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来分析。如前面大家了解的,王佐良先生是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大学期间,他经历七七事变。1938年4月,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到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又西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后来,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阶段。人都是社会的人,时代的人。时代必将在人的心灵感知上留下深深的时代烙印。(先由学生自己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并解说,教师适当点评。)教师引导:第①和第②处同在第6段,构成一个整体,对“光”的表现最为详细。这里的“光”包括:“书刊的光”和“台灯的光”、“温情和宁静的光”、“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光”。这三种光,既与具体的光、感觉的光和精神的光相对应,但又不完全这样。譬如,在描述书刊上的“光”时,作者用了一个“闪”字,使光呈现出一种连续的动态,犹如星光一般。可见,这些书刊在作者心目中是极为珍贵的,对作者的吸引力是巨大而持久的。书刊上“闪着”的“光”,既是书刊上本身的光,由室外阳光折射入室,是具体层面的;又是作者的情绪的直接反应,因为这些“精美的书刊”能开启思想之旅,是感觉层面的。再譬如,“温情和宁静的光”,是由铜制的高台灯投射而来的。台灯的光是具体的。但作者却让光投射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温情”,大意是“温柔的深情”、“温柔平和的态度”。图书馆的高台灯,对他温柔以待,其实,更多的是作者借台灯对自己的态度来表现自己对图书馆的情感,将自己对图书馆的热爱,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而“宁静”则是表现自己身在图书馆阅读的身心状态,当然,联系后文对比研读,也可以理解为,是社会国家相对稳定的一种暗示。综合来看,“温情和宁静的光”虽是感觉上的,但从具体光而来,二者是和谐统一的,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作者写了在清华图书馆读到了很多书之后,便“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可见,正是这些精深的书籍,知识之光,感动了他,帮他打开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启发他勇敢地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对求学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这些具体的光、感觉的光和精神的光交织在一起,如梦似幻,美好得让人觉得不真实,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真实世界”的黯淡。“真实的世界”,在这里指我们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中。那么,“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这个“灯光”就好理解了:一是高台灯具体的光灭了,二是感觉的光和精神的光灭了,也包括个人求学的希望也灭了。而且,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全”字,表现灯灭得彻底。这是国家危亡之时,现实对个人带来的强烈冲击,让一个人的求学生涯也打下深重的国仇家恨的烙印。第④⑤⑥处都在第8段。第④、⑤处紧承前段而来,写自己在“七七事变”若干年以后,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的一段学习经历。作者先说“照明相当差”,反复强调“一灯如豆”,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作者的苦闷也溢于言表。是什么原因呢?请看第8段中间部分,在“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后面,作者一一道明原因,一为国内的大战,一为家无音讯,一为论文与口试的压力。一个图书馆,承载着一个中国人对国与家的忧心;一个图书馆,也见证了一个中国人在重重压力之下的努力与拼搏。接下来,笔调一转,论文完成,口试通过,北平解放,初夏的阳光给图书馆带来光亮,作者的心境也“豁然开朗”,情景交融,用“光亮”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从写作脉络上讲,前面由和谐温情转到压抑苦闷,极为突然,此处又由压抑苦闷转到豁然开朗,也极为突然。这种转折基本上是外部世界、外在原因导致的。反映的是国家的灾难对个人的人生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个人在国家遭受灾难的情况下的生存状态和努力拼搏的精神。由此看来,以上出现的“光”,既是国家之光,也是个人之光;既是抗争之光,也是求学之光。作者将其融合在一起,把国家忧患、人生历程、心路历程交织在一起,让“上图书馆”这四个字变得沉甸甸的,耐人寻味。最后一处关于光亮的文字引自《哈姆莱特》。“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表现了图书馆屋顶的特色,表达了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然后再讲“金黄色的火球”,最后讲人类的高贵的理性与伟大的力量,行文颇有跳跃性。其实,此处,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人类为什么有高贵的理性与伟大的力量?这自然离不开人类的文明、文化、思想。而这一切的载体是书籍,人类正是借助书籍,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文明、文化、思想,并且在旧有的文明、文化、思想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文明、文化与思想。这样,作为保存书籍供人求学的图书馆,又何尝不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金黄色的火球,又何尝不是一轮火红的给人带来希望的太阳呢?从而,由衷地赞美了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你看,还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时代伟人。更富有深层次含义,要想成为卓越人才,就必须常上图书馆,学习继承全人类文明成果。同学们,回到前面去,其实在“公书林”中,也有“光”的描写,如“‘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这里舒服、优雅、整洁不是与亮度有关吗?如果光线黯淡,空间狭窄,是很难让人产生舒服之感,更没有优雅的。另一方面“绿色”是带有亮度的颜色,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图书馆中光线充足。其实“宽敞”一词,“敞”,意思是“房屋、庭院等没有遮拦”,敞亮。自然光线没有阻隔,照进空间极大的图书馆,其间当然是一片光亮。在这样光亮宽松的环境里,是最适宜培养兴趣和形成习惯的。在这里,虽然名为消磨,或满足好奇心,其实求学的种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总结:在公书林,培养兴趣、形成习惯,是求学的起步阶段;在清华图书馆,接触专业书籍,是奠定专业基础的阶段;在包德林图书馆,刻苦钻研,是学有所成的阶段。“上图书馆”一文,将作者求学的主要阶段串联在一起,一路走来,非常愉快,充满欣喜,更充满“奇趣”。文中之“光”,既有自然界中的日光、台灯光之义,也有生命成长之光的含义,也有国家之光、抗争之光的含义,更有人类对理性的创造之光,人类文明之光等象征意义。任务活动四启迪思考王佐良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的《上图书馆》一文是对自己早年读书求知生活的回忆。读了之后,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人生启迪?(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再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并解说,教师适当点评,或拓展。)方法指导:这个问题要多从王佐良先生早年在图书馆读书与后来他取得的巨大成就相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