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_第1页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_第2页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_第3页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_第4页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2020年1月,山东省海洋局发布关于征集海洋领域2020重点征集海洋执法、海岛保护与利用、海域综合管理、海洋生态修复保护、海洋观测与监测、海洋防灾与减灾等在海洋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标准。标准编制组依据该通知,编制《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形成标准建议表和标准草案报山东省海洋局。2020年7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的通知(鲁市监标字[2020]249号),批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立项,由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承担该标准的起草工作。标准起草组根据专家论证会和专家审查会意见,专家组认为本标准针对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事项做出了规定,较为符合规范标准的功能定位,专家建议标准名称更改为《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二)起草单位、起草人及任务分工21、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长岛综合试验区海洋经济促进中心、鲁东大学、海阳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省国土空间数据和遥感技术研究院。2、起草人:徐炳庆,刘淑德,袁廷柱,董秀强,王欣,彦洁,郑亮,杨艳艳,李少文,刘元进,张培超。3、任务分工其中,徐炳庆为本标准起草负责人,全面组织标准起草工作,制定标准起草大纲及主要内容,统筹起草组工作,组织标准审查、报批等工作。刘淑德,袁廷柱组织实施标准制定方案,参与标准技术内容的撰写,调度起草组成员推进标准制定程序和进度,组织协调标准制定所需资源。董秀强,王欣,李莉,陈玮,李凡,王秀霞,任中华组织调查研究、李少文,刘元进,张培超协助发布、整理征求意见。(三)起草过程为保证本标准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长岛综合试验区海洋经济促进中心、鲁东大学、山东省国土空间数据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和海阳市海洋与渔业综合3服务中心6家起草单位在接到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标准制定任务后,成立了标准制定小组,在评估内容、调查方法和资料检索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认真学习了包括国家标准《海洋调查规产行业标准《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C/T9403)和专著《山东近海经济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等的相关内容。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召开标准研讨会。邀请专家对标准的申请文件进行了审阅,与会专家对申请立项的《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进行初审,审核了拟申报标准项目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规范了标准的格式及用词用语,在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统一了认识。2020年7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的通知(鲁市监标字[2020]249号),批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立项,由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承担,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长岛综合试验区海洋经济促进中心、鲁东大学、海阳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省国土空间数据和遥感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与调查。3、起草阶段标准起草小组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4《标准编写规则第7部分:指南标准》,结合标准立项研讨会初审意见,并在分析前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掌握了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相关标准制定情况,进一步确定指南编制的框架、内容和指标等,并完成标准初稿的撰写。4、征求意见2022年7月至10月(时间符合“公开征求时间满足至少30天”的要求),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内的27个单位30位专家书面征求意见。其中收到“征求意见稿”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的30个。经项目组统计整理,本次书面征求意见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241条,整理合并后共101条意见,主要涉及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的主要内容和结构。项目组进一步按照意见对主要内容进行了修订,共采纳了85条意见,部分采纳了10条意见,使其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对文本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交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服务平台进行公示,完成了本文件的送审稿。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送审讨论稿)和编制说明报山东省海洋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审查,由山东省海洋局会上组织专家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2023年3月,山东省海洋局、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烟台组织召开了山东省地方标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5调查监测技术指南》专家论证会议。会议邀请5名专家组成标准论证专家组,与会专家共给出修改意见21条,项目组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标准修改和完善工作,形成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送审稿),并补充了标准(送审稿)的编制说明的相关内容。2023年3月至4月,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本标准(送审稿)进行了格式审查,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按规定程序提请标准提出部门审查同意后,报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了逐条修改完善,形成了《送审稿》报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2023年8月,受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山东省海洋局在烟台组织召开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序号220)专家审查会议。会议邀请了9名专家组成了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听取了标准编制情况汇报,对标准文本和标准编制说明进行了逐章、逐条审查。审查委员会对标准材料提出了审查意见,标准起草组根据审查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审查委员会对修改内容予以确认,建议标准名称修改为《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会议一致同意该标准通过审查,要求起草单位尽快形成报批材料后上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起草组根据专家审查会意见,形成了标准(报批稿),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6二、地方标准制定目的和意义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濒临渤海和黄海,沿岸有黄河等河流入注,低盐水体充沛,营养物质丰富。生物资源多样,分布洄游于东、黄、渤海的许多生物资源都在山东近海产卵和索饵或途经山东近海进行产卵、索饵、越冬。近海捕捞作业区有渤海湾南部、莱州湾、烟威、石岛、青海、海州湾、连青石和大沙等重要渔场。历史上曾栖息分布着带鱼、蓝点半滑舌鳊、石蝶、黄鲫、青鳞小沙丁鱼、斑絛、叫姑鱼、梅童鱼、沙氏下、方氏云鲥、虾虎鱼等300多种鱼类资源和太平洋褶柔鱼、金乌贼、中国对虾、鹰爪虾、三疣梭子蟹、日本蜉、海蜇等80多种无脊椎动物。生物资源是一种动态变化特征明显的可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处在不断变化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山东渔业赖以生存的优质渔业对象,至今大多已衰落,种群结构逐渐小型化、低龄化,蟹类取代了原有的大型优质经济种类,种群交替不断发生。因此,进行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掌握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种群结构以及渔业生物学动态变化,评价现行的开发水平是否适宜,建立山东省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数据库,对科学管理我省近海生物资源与确保我省海洋渔业可持7然而,在生物资源调查规范方面,缺乏适合近海特点的统一、针对性、全面的生物资源调查监测规范标准,影响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动态监测。因此,应及时制定出台符合近海特点与当地海洋管理特色的地方标准,对其进行精确调查是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山东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社本标准通过总结全省近海几十年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经验,结合我省近海特点,提出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该标准首先在科学规范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监测要素方面做了明确说明;其次,在海洋生物资源监测技术方面,给出了完整、系统的监测方法。同时,本标准的编制,能及时满足海洋科学研究和地方陆海综合管理的需求,为其提供调查的规范和参考,可有效解决山东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中调查方法与方式不同等问题,为我省统一实施近海生物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依据,为我省近海生物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地方标准编制原则、主要技术内容和确定依据(一)标准编制原则和依据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8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国家强制性标准;二是“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原则,以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估工作的独立性,排除非技术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是标准编制与目前已经颁布的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要求一致,内容不出现矛盾。对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未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统一实施,有利于近海生物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本标准还要在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程序上与国家和地方发布的海洋调查规范方案相匹配,并结合相关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业务要求,突出本标准内容全面、满足规范化调查评估的要求,以现有标准和相关技术文件为技术支撑,结合实际达到的水平,选择科学、合具体,便于科研院所和相关管理机构对照执行使用。2、标准编制依据本标准的编制以国内已发布的国家标准、海洋行业标准、交通行业标准等作为依据,其中包括的主要标准有:GB/T12763.1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9素调查查球物理调查海洋调查规范海洋调查规范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8668海洋沉积物质量SC/T9403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DB37/T4325近海产卵场索饵场调查评估技术规程(二)标准的框架主要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海藻/海草资源监测、软体类资源监测、甲壳类资源监测、鱼类资源监测、哺乳类资源监测、生境监测、资(三)标准主要内容及确定依据生物资源是一种动态变化特征明显的可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处在不断变化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有利于科学管理我省近海生物资源与确保我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掌握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种群结构以及渔业生物学变化,评价现行的开发水平是否适宜,建立山东省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数据库。目前,在生物资源调查监测规范方面,缺乏适合近海特点的统一、针对性、全面的生物资源本标准通过总结近海几十年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经验,从监测对象、监测方法、样品采集、样品分析等方面综合考虑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的监测效果,结合文献资料,将标准的主要内容定为海洋生物资源监测和生境监测两部分内《山东近海海洋生物资源三场一通道的现状、变迁与保护》等参考书目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调查监测工作的结果而制定,首先从监测计划、监测对象、监测方式、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站位布设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主要归纳为海藻/海草资源、软体类资源、甲壳类资源、鱼类资源、哺乳类资源等五大类调查,最后针对五大类调查分别在监测要素、监测方式、样品采集、样品分析等方面上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生境监测部分是在国家及其他标准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的特点并结合实际调查工作的经验而制定,确定从海洋环境和生物环境两部分入手,海洋环境监测主要涉及水文地质、水体化学、沉积物等方面,生物环境监测主要涉及饵料生物、敌害及竞争生物等方面,具体的监测内容、样品采集与分析等方面均给出了说明。标准最后简单给出了监测资料归档说明。以上内容构成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标准通过总结全省近海几十年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经验,结合海洋调查规范,综合山东省近海特点,从监测要素、方式、技术要求等方面入手,统一实施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合理提出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指南。3、标准内容的确定依据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濒临渤海和黄海,海岸线北起无棣县的大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绣针河。沿岸有黄河等河流入注,低盐水体充沛,营养物质丰富。生物资源多样,分布洄游于东、黄、渤海的许多生物资源都在山东近海产卵和索饵或途经山东近海进行产卵、索饵、越冬。近海捕捞作业区有渤海湾南部、莱州湾、烟威、石岛、青海、海州湾、连青石生物资源是一种动态变化特征明显的可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处在不断变化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山东渔业赖以生存的优质渔业对象,至今大多已衰落,种群结构逐渐小型化、低龄化蟹类取代了原有的大型优质经济种类。海洋生物资源的变化与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生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海洋生物资源的监测包含海洋生物资源监测和生境监测。根据近年山东近海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生物渔获种类共278种,参照《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其中鱼类124种,隶属于17目54科93属,占渔获种类数的44.60%;虾类29种,2目10科19属,占比为10.43%;蟹类32种,1目15科26属,占比为11.51%;头足类8种,4目5科6属,占比为2.88%;其他类85种,33目57科78属,占比为30.58%。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及科研走访调查,海洋生物资源按照分类学地位及资源情况,从低等到高等主要分为海藻/海草资源、软体类资源、甲壳类资源、鱼类资源、哺乳类资源等五大类。其他海洋生物资源如海蜇、海参、单环刺螠等其他类群,可依据生物学、生态习性等特征参照以上五大类资源“术语和定义”主要采纳征求意见阶段的专家意见和《海洋资源概论》,同时参照《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一般规定”给出了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监测的监测计划、监测对象、监测方式、监测时间、监测频次以及站位布设。查阅文献资料,汇总了近几年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主要采“监测方式”主要是结合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特点采纳征求意见阶段的专家意见,同时参照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3.3海藻/海草资源监测章节5.2监测方式的确定,依据海藻/海草生物学及文献资料将海藻/海草资源栖息区域分为潮下带及近岸类型和潮间带类型,潮下带及近岸类型主要是一些固着的大型绿藻、褐藻、红藻、海草等,潮间带类型是生活在潮间带的大型海藻和海草,监测方式主要依据近几年大型海藻、海草监测效果进行确定,同时结合征求专家意见补充完善。章节5.3样品采集的确定,总结近几年对海藻/海草资源调查经验,分别提供了潜水取样、潮间带采集调查和遥感技术手段等三种监测方式的样品采集要求,同时结合现有调查标准和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补充样品采集技术。渤海近岸水域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及文献等资料总结,将软体类资源依据栖息区域分为潮间带类型和潮下带及近岸类型,潮间带软体类为一类型,潮下带及近岸类型按照生活习性可分为游泳型(头足类)、底栖型(匍匐爬行类)、定居型(潜掘栖居类、附着类、固着类),监测方式主要是依据海域近几十年软体类资源的海上调查效果,考虑不同调查方式对游泳型、底栖型、定居型和滩栖型生物的选择性,选取软体类监测方式,同时结合征求专家意见进行补充完善。章节6.3样品采集的确定,总结近几十年对软体类资源笼壶、采泥器、潜水取样和潮间带采集调查等监测方式的样品采集要求,同时结合现有调查标准和征求专家意见修改补3.5甲壳类资源监测源调查与评价》及文献等资料总结,将甲壳类资源依据栖息区域分为潮间带类型和潮下带及近岸类型,潮间带软体类为一类型,潮下带及近岸类型按照生活习性可分为浮游型(毛虾、磷虾等)、游泳型(口足类、虾类、蟹类)、底栖型(蟹类等),监测方式主要是依据海域近几十年甲壳类资源的海上调查效果,考虑不同调查方式对浮游型、游泳型、底栖型和滩栖型生物的选择性,选取甲壳类监测方式,同时结合征求专家意见进行补充完善。章节7.3样品采集的确定,总结近几十年对甲壳类资源的海上调查经验,分别提供了大型浮游生物网、底拖网、笼壶、张网、刺网和潮间带采集调查等监测方式的样品采集要求,同时结合现有调查标准和征求专家意见修改补充样品采源调查与评价》及文献等资料总结,将鱼类资源按照捕捞难易程度,分为游泳速度快的中上层种类和其他鱼类,鱼类调查方式是依据海域近几十年鱼类资源的海上调查效果,考虑调查工具对鱼类资源的选择性,给出了鱼类监测方式,同时结合征求专家意见进行补充完善。章节8.3样品采集的确定,总结近几十年对鱼类资源的海上调查经验,分别提供了浮拖网、底拖网、钓具、笼壶和张网等监测方式的样品采集要求,同时结合现有调查标准和征求专家意见修改补充样品采集技术。3.7哺乳类资源监测章节9.2监测方法的确定,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调查经验及征求专家意见,确定哺乳类资源有效的监测方方法,同章节9.3样品分析的确定,哺乳类资源一般为大型保护动物,样品分析采取拍照记录的方式执行。3.8生境监测生境监测参照规范,可分为海洋环境监测和生物环境监测。监测内容根据生态、摄食等相关文献等资料确定,具体章节10.1海洋环境监测内容的确定,根据海洋生物资源的适温、适盐性、水质要求、海流等生活环境确定,具体监测内容和方法参照监测计划与相关标准执行。章节10.2生物环境监测内容的确定,依据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