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1_第1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1_第2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1_第3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1_第4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蚌埠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二生物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中碱基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的结果一定会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导致重组性状的出现【答案】D【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详解】A、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的碱基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DNA中碱基序列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A错误;B、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但基因突变不一定表现出新的性状,如隐性突变,B错误;C、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D、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导致重组性状的出现,D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C.无子西瓜虽然没有种子,但这种变异仍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皱粒豌豆DNA中插入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位置、数目和排列顺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大,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基因突变不改变产生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详解】A、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引起的遗传病,A错误;B、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是着丝粒能分裂,B错误;C、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但属于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C正确;D、皱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C。3.下列育种过程中没有涉及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是()A.由二倍体西瓜培育成三倍体无子西瓜B.由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单倍体幼苗C.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二倍体植株D.用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培育成八倍体小黑麦【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通过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可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有关,A不符合题意;B、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没有体现染色体数目变异,B符合题意;C、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二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有关,C不符合题意;D、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等过程,可培育出八倍体小黑麦,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有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B。4.黑腹裂籽雀是一种非洲雀,同一种群中其喙的宽度有宽喙和窄喙两种类型,它们在处理不同种莎草种子(它们的主要食物)的效率上有差异:宽喙善于处理硬种子,而窄喙鸟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种子,宽喙和窄喙分别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现有一个较大的黑腹裂籽雀种群,雌雄数量相等,雌雄之间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60%、b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腹裂籽雀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基因库B.宽喙鸟和窄喙鸟适应不同的资源环境,这是自然选的结果C.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黑腹裂雀概率约为57.14%D.宽喙鸟和窄喙鸟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所以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腹裂籽雀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B、黑腹裂籽雀这种喙长度的差异是食物差异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种群B基因频率为60%,b基因频率为40%,所以BB为36%,Bb为48%,所以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黑腹裂籽雀概率为48%÷(48%+36%)×1/2×100%=28.6%,C错误;D、根据题干,黑腹裂籽雀种群,雌雄个体之间可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故黑腹裂籽雀宽喙鸟和窄喙鸟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宽喙鸟和窄喙鸟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故选C。5.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提出“共同由来学说”,其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B.当今许多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也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C.成年人没有鳃裂和尾,而成年的鱼有鳃裂和尾,从这一点来说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也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答案】C【解析】【分析】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由两部分组成:(1)共同由来学说: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2、生物有共同祖先证据:(1)化石证据;(2)解剖学证据;(3)胚胎学证据;(4)细胞水平的证据;(5)分子水平的证据。【详解】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B、当今许多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这从细胞水平上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B正确;C、在胚胎发育早期人也会出现鳃裂和尾,因此,从人体整个发育过程看,与鱼一样都有鳃裂和尾,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C错误;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也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D正确。故选C。6.组织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其中含有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化合物。下列物质在组织液中均不存在的是()A.DNA聚合酶、淀粉酶 B.抗体、胰岛素C.HCO3、CO2 D.尿素、甘油三酯【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液、组织液构成,其组成成分包括: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液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A、DNA聚合酶用于DNA复制,分布在细胞内;淀粉酶在消化道中催化淀粉水解,分布于消化道内,它们都不存在组织液中,A符合题意;BCD、抗体在组织液中起免疫作用,胰岛素通过组织液运输起调节作用,HCO3是组织中调节pH的物质,CO2、尿素都是细胞代谢的产物,由细胞内释放至组织液再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甘油三酯也存在于组织液中,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7.下列关于病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分析,正确的是()A.一次性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B.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C.高原地区人体血红蛋白含量高是内环境失稳的表现D.风寒感冒说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D【解析】【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范围,稳态失衡会导致疾病。【详解】A、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水解成氨基酸后吸收,不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B错误;C、血红蛋白为细胞内的物质,其含量高不是内环境失稳的表现,C错误;D、风寒感冒是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体现,说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故选D。8.反射弧的结构如图所示,①~⑤表示相应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B.③是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C.给予④一定强度的刺激,会产生反射活动D.⑤由传出神经末梢和相应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2、题图分析:据图可知,②侧含有神经节,因此②是传入神经,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详解】ABD、据图可知,②侧含有神经节,因此②是传入神经;①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③是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⑤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BD正确;C、给予④一定强度的刺激,会产生神经冲动,且⑤也能产生效应,但该效应的产生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故选C。9.下列有关突触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化学信号会转化为电信号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和通过突触间隙时都会耗能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错误;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的方式是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进而避免神经递质持续与受体结合,可以保证神经调节的精准性,D正确。故选D。10.如图为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其中A、B为传出神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A是交感神经,B是副交感神经B.饭后,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C.A和B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D.①是使瞳孔扩张,⑥是使心跳减慢【答案】B【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的B可促进肠胃蠕动,表示副交感神经,则A是交感神经,A正确;B、饭后,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促进胃肠蠕动,B错误;C、A交感神经和B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C正确;D、A表示交感神经,B是副交感神经,故①是使瞳孔扩张,⑥是使心跳减慢,D正确。故选B。11.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模型,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反馈调节为正反馈,有利于维持机体血糖平衡B.神经与胰岛细胞之间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递信息C.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D.胰岛素可抑制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是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血糖平衡的调节途径有激素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当人体的血糖调节失衡后会引起多种疾病,其中糖尿病在生活中发病率较高,对人体危害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详解】A、该反馈调节为负反馈,有利于维持机体血糖平衡,A错误;B、神经细胞能分泌神经递质,神经与胰岛细胞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传递信号,B错误;C、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C正确;D、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D错误。故选C。12.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饮食缺碘会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B.甲状腺激素能定向运输到靶器官C.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D.该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级调节轴,①、②表示甲状腺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作用。【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A正确;B、甲状腺激素分泌后弥散在体液中,是由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C、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C正确;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是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是反馈调节,即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13.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及其发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沃泰默的实验相比,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假设相同B.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D.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胰腺分泌胰液只受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促胰液素的产生是神经调节,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假设是促胰液素的分泌存在化学物质的调节,他们的实验假设不同,A错误;B、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破坏了神经,研究的是没有神经调节的情况下有没有其他调节,不能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否受神经调节,因此,也并不能证明胰腺分泌胰液只受体液调节,CD错误。故选B。14.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进入体液中,随血液循环运输C.内分泌系统是机体整体功能的重要调节系统D.当动物缺乏甲状腺激素时,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答案】B【解析】【分析】1、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2、激素调节的特点:⑴、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⑵、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血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可以全身运输,但是起作用的细胞各不相同。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对靶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详解】A、人体内分泌系统包括多种腺体和组织,其中有的内分泌细胞比较集中,形成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有的比较分散,如胃、肠黏膜中的内分泌细胞;有的是神经组织兼有内分泌作用,如下丘脑的神经细胞,故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共同构成,A正确;B、激素通过弥散作用进入体液,经过体液运输,没有导管,B错误;C、内分泌系统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是机体整体功能的重要调节系统,C正确;D、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用“饲喂法”补充,D正确。故选B。1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于机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体液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广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D.神经调节的范围比较局限,但较准确【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详解】A、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A错误;B、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有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C、激素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分子,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C正确;D、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起作用,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但较准确,D正确。故选A。16.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甲表示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B.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丁对水分的重吸收C.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D.渴觉大脑皮层中产生,使人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答案】B【解析】【分析】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详解】A、图中的甲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A正确;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促进丁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C正确;D、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同时使人主动饮水,补充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D正确。故选B。17.某同学从温暖的教室里走到寒冷的室外,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在此状态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B甲状腺激素增多,增加产热C.此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D.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BC、室外温度低,机体散热加快,为了维持体温恒定,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增加产热,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所以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B正确,C错误;D、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正确。故选C。18.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B.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机体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D.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属于免疫监视【答案】B【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活性物质:各种抗体和细胞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2、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2)免疫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3)免疫监视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症的发生。【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A正确;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B错误;C、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是机体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C正确;D、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故选B。19.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B.过敏反应和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与他人共用剃须刀可能会传染艾滋病【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最终引发艾滋病,A正确;B、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不是自身免疫病,B错误;C、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D、与他人共用剃须刀可能会因为出现创口导致HIV通过血液传播,D正确。故选B。20.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低温刺激可作为春化信号,调控某些越冬植物开花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并促进其生长C.重力信号可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细胞核内的光敏色素直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植物能够对光作出反应,表明植物可以感知光信号,并据此调整生长发育。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详解】A、低温刺激可作为春化信号,植物能够感受温度,调控某些越冬植物开花,A正确;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并促进其生长,也能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B正确;C、重力信号可转换成运输生长素信号, 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C正确;D、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从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茎色紫色对绿色为显性,受等位基因A/a控制。科学家用X射线处理某纯合紫株的花药后,将获得的花粉对绿株进行授粉,得到的F1中只出现了1株绿株(M)。请回答下列问题:(1)等位基因是通过________产生的,等位基因A、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2)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________(填“A”或“a”)发生了突变,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________。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而且变异的配子活力不受影响(两条染色体异常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对M出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3)已知每株植物所结种子的数目相同,请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探究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请补充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思路:将M与纯合紫茎杂交,得到F1,F1自交,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分离比。预期结果:若后代紫茎:绿茎=________,则M植株的出现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若后代紫茎:绿茎=________,则M植株的出现为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答案】21.①.基因突变②.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22.①.A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③.染色体中含A基因的片段缺失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条缺失23.①.3:1②.6:1【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紫色对绿色为显性,则紫色的基因型为A_,绿色的基因型为aa,用X射线处理某纯合紫株的花药后,将获得的花粉对纯合绿株进行授粉,得到的F1中只出现了1株绿株,可能是由于A基因发生了突变或A基因所在片段缺失导致。【小问1详解】基因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等位基因A、a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小问2详解】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应是A发生了隐性突变,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此时染色质松散,进行DNA复制,易发生突变;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则可能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中含A基因片段的缺失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条缺失。【小问3详解】要想探究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将M与纯合紫茎杂交,得到F1,F1自交,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若M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则绿株M(aa)与紫株纯合(AA)亲本杂交得到F1(Aa),F1(Aa)自交,后代紫色(A_):绿色(aa)=3:1;若M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则绿株M(aO)与紫株纯合(AA)亲本杂交得到F1(1/2Aa、1/2AO),F1(1/2Aa、1/2AO)自交,Aa自交后代紫色(A_):绿色(aa)=3:1,AO自交后代紫色(AO):绿色(aa)=3:0,因此后代紫色(A_):绿色(aa)=6:1。22.吸食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长期吸食毒品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1)兴奋传导至突触时,其传递方向是________(填“①→③”或“③→①”),原因是________。(2)由图可知,毒品可导致②中神经递质含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原因是毒品分子与相关转运蛋白结合,阻碍了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_________。(3)吸毒成瘾后,吸毒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同等愉悦感。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从而对机体造成更大的损害。【答案】22.①.①→③②.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23.①.增加②.回收24.吸毒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为了获得同等愉悦感,就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增加吸毒剂量可增加神经递质的量【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某些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使得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蛋白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持续产生愉悦感【小问1详解】图中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兴奋传导至突触时,其传递方向是①(突触前膜)→③(突触后膜),原因是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回收或降解。【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会抑制转运蛋白的功能。由于神经递质不能回收,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会增加,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会减少以适应这种变化。【小问3详解】吸毒成瘾后,吸毒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同等愉悦感,可能的原因是吸毒导致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为获得同等愉悦的效果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而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23.(10分)如图表示人体受到甲刺激后,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其中乙表示某种参与调节的器官。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甲刺激→乙→肾上腺→激素A”这一途径属于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激素A为________。除激素A外,肾上腺还能分泌_________等激素,可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2)若甲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________细胞分泌的激素B增加,激素B的调节作用为_________。(3)利尿剂,是有液体潴(zhu)留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成分。利尿剂会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使尿量增加,为验证上述观点,研究小组将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实验兔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兔灌喂适量利尿剂溶液,乙组兔灌喂等量蒸馏水,一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兔的________。【答案】(1)①.神经②.肾上腺素③.醛固酮、皮质醇(2)①.A②.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3)①.抑制②.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解析】【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小问1详解】分析图可知,图中乙为下丘脑,“甲刺激→乙→肾上腺→激素A”这一途径中激素A尚未发挥调节作用,因此这一途径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急能力,激素A为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皮质醇等激素,可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小问2详解】若甲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B增加,激素B为胰高血糖素,其调节作用为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小问3详解】利尿剂有利于尿的排出,利尿剂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使尿量增加,为验证上述观点,可将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实验兔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兔灌喂适量利尿剂溶液,乙组兔灌喂等量蒸馏水,一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兔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24.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图1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作出的免疫应答示意图,图2为首次注射HPV疫苗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是________细胞,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不能清除HPV病毒。裂解释放的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2)图2中细胞________(填序号)是B细胞,B淋巴细胞在接受刺激后会分化为_________。(3)目前,针对HPV我国普遍使用四价疫苗,为得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医生建议半年内三次注射疫苗,原因是_________。【答案】24.①.细胞毒性T细胞②.细胞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5.①.③②.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26.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以及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