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件(共28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件(共28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件(共28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件(共28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件(共28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记》二则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zāi)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qí)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礼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唐朝时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摘出来,与《论语》、《孟子》列为“四书”,进一步巩固了《礼记》的地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作品简介虽有嘉肴《学记》《学记》《礼记》共49篇,《学记》是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目的及作用、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虽有嘉肴(yáo)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即使。指美味的菜。味美。最好的道理。因此困惑。课文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自我反思。自我勉励。强,勉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表示猜测。课文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

学学半

兑命2、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

“学”同“敩(xiào)”,教导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同“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古今异义(1)教然后知困(2)故曰:教学相长也。(3)不能知其旨.(4)虽有至道

(5)教然后知困(6)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

今义:指“教书”或指老师把知识、技能传授

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关联词(古义:味美。今义:意义)(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古义:困惑。今义:困难)(古义:促进。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②不知其旨也:它的。文言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教学相长也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成语积累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增长,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知识讲解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弗食”“佳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3)使说理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虽有嘉肴类比引入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弗食”不知“嘉肴”之旨“弗学”不知“至道”之善层层推进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教然后知困→“能自强”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引用补证——引《兑命》语印证之3.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3、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写作思路)先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再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学”与“教”的作用与效果,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引用论证,证明论点“教学相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讲的都是有关与学习的,都是说教学的重要性。不同点:一个是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另一个是教育是学习的一半。关系:教学相长是学学半的结果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本文的句式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分析。

本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选自《孟子》)

这里所说的对偶句式,不同于骈体文和律诗中的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只要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皆属此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这篇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试从文中举例并分析其作用。(句式特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本文多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说理的效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类比论证,引出议题说明“学”与“教”的两种情境进一步论述教与学的作用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人求学,有人失败是因为贪多,有人失败是因为务少,有人失败是因为浅尝辄止,有人失败是因为轻易的停止。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