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
计「篇一」
诗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阅读《诗的意象》,了解掌握有关知识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灌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物象,如:景、物、
人等。
2、意象的种类
⑴直接意象
①单纯意象:独个,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集合意象:意象群,共同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⑵间接意象
①比喻意象:诗人抓住与所表达情感、所抒写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点的物象,
化抽象为具象,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是个别组合为群体,成为一首诗
歌;或单独成为诗歌的一个部分。
一般来说,隐去了本体的暗喻,为诗人所青睐。
②象征意象: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其特点,或者是具有
传统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做作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但一般是整体的,或者通篇围
绕的。
一般来说,使人往往隐去象征的本体,仅保留象征体,从而使诗歌更加的耐人
寻味。
⑶意象的破解
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
起来。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
就要看是否找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
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
快感。
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
诗歌的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3、意象的选择
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
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
⑶选取新鲜的意象
4、“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
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
品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
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意象的妙处。
1、《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
丝、月影、花朵。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
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一静静、没有言语;第二节托物
言情,“蛇”“害着热烈的乡思”,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日思而
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
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2、《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
意象是“你”一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
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
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
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
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
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本诗的意象,大都选择自然之物,无俗世之物,组成了充满美感的意境,精
致、纯正、自然,塑造的真似神仙洞府、人间天堂。这很好地配合对心中爱神的情
感抒发。其中,许多句子诗境纯粹,令人心旌动摇,美感顿生,下举几例:
第一节: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比喻、对比,以情驭景。但关键是所选择的意象本身的轻灵安静的特质,为后
面的抒情营造了绝佳的环境。一方面显示了“你”的足音的轻盈,甚至胜过“林叶
和夜风私语”,胜过“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你
的足音的敏感一爱神使然也!
弟二下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比喻,渲染,情景交融。这一节写我对“你”的热情诉说。第一句说明爱恋的
时间长,情感蓄积之久。火光映衬我的低低的自己的歌,我们看到了青春热情中的
深沉;歌声以火光来比拟,主要突出了沉郁又高扬的特征。交织着喜悦与沉郁,这
正是爱神附身的真实表现。
第六节: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
对比一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两个“竟”字流露了“我”极度的失落与惆
怅。后两句,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的
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色彩。
3、《窗》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
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
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
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
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
首先是内在的对比。第一部分,“你的窗”的灿烂与无情强烈对比,你的阳光
灿烂,反衬了我的失落焦急;“静夜星空”,给你“无忧的睡眠”,我给的却是无
望的,而且只能上默默的徘徊!尤其让人不忍推想的是,夜空带给你的还有“我的
怀想”一虽然,也许你并不在意!
其次是相互的对比。
窗的对比,这是显性的。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我的窗,开想黑
夜,开向无言的夜空。这里没有人声,一切都如此平静,但蕴涵其中的意韵,却真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配合主意象的次意象,也是十分和谐地增强着情感的强度。这是典型的
寓情于景的写法。
如:第二部分,“晚风”,既如故人,却又只是“幽咽”,而且只是在“屋
上”,配合的是“我”这个“故人”,呜咽在心头。
除了这些,本诗谴词尤其精美。请仔细体会“如一个陌生客”和“如故人”中
的两个“如”字,咀嚼起深意。
4、《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
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
事!
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
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
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
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
出了别样的意味一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
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一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一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一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
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3、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4、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式:
5、自读品味法
6、导读提升法
7、讨论交流法
8、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阅读短文《诗的鉴赏》,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1、语言的初步感知
2、意象的显现
3、深层意蕴的探求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
1、步骤过程:
诵读一直觉,混沌(写什么一怎么写一写得怎么样)
初解一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一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效果
咀嚼一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2、表达模式参考:
⑴本诗描写(或叙述)的景色(或人物、事情),表达了的感情(或哲理)。
⑵本诗从等几个方面塑造了的形象,突出了他(她)的性格特征(或情感),
表达了,寄托了
三、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修辞手法
⑴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拟人、拟物、排比、夸
张、对比、类比、反复、呼告、通感等。
⑵掌握修辞的一般表达作用。
⑶结合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修辞的具体作用。
2、表现手法:象征、白描、映衬
象征:群体象征、个体象征(风格)
3、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情驭景)
借物抒情(象征、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白描、叙事抒情)
4、语言品味:
要品出诗歌和谐优美的语言滋味,也要品出不和谐的语言特色。
和谐与不和谐是相对的,尤其是不和谐,即异常,往往是要适度的。
和谐:所采用的语言(含意象)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水乳交融,和谐一致。
5、结构技巧:
总-分-总的一般模式。
先写景,后抒情的一般模式。
虚实相生
动静、曲直、开合、张弛
对照(正反)
抑扬
藏露
6、表达要求:
⑴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即上面所说的具体的表达手段)
⑵采用总分(总)的条理。
⑶分点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学习运用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自主品味,讨论表达。
一、鉴赏要点提示:
1、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鉴赏提示:
1、找出反复咏叹的主旋律,体会作用。
2、拟人写法的作用。
3、散文化的语言。
4、可触可感的意象。
注意:本诗写于1937年12月。
2、略读《老马》
本诗写于1932年4月。
鉴赏提示:
1、诗中“老马”的象征意义。
2、主要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反语,写实、白描)
3、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意味。
3、略读《憎恨》
本诗写于1941年。
鉴赏提示:
1、诗人憎恨什么?
2、诗的末句“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有何含义?
3、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4、略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鉴赏提示:
1、诗歌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有何用意?
2、诗歌中化用了古诗,有什么作用?
3、诗歌中幻觉意象有哪些?它们的组合有何意义?
5、略读《雪白的墙》
鉴赏提示:
1、诗中出现了三次“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2、“雪白的墙”“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
3、本诗的意象和语言有何特色?
二、鉴赏表达示例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注: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
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
从内容上看,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重新获得创作的自由的喜悦之情,进而表达了
对全国人民从新获得发展的机遇,一切从新出发,必将到达理想的彼岸的热切盼
望。
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涯被硬生生耽搁了20年,所以一旦他摆脱了搁浅的境遇,
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一种人生终于又运动起来的显示,所以,无论是出发还
是到达都令人兴奋、有所期待和憧憬。人生有限,二十年的搁浅毕竟不是一般人能
够轻易而安闲地接受下来的,由艾青再放大到整个社会,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全
社会处于“搁浅”的年代,多少人的青春才华由于搁浅而消散,这种人生被浪费、
搁浅而无可挽回的悲痛,除了悲哀与认命,更多的则集聚成了对“出发”或是早日
“到达”的强烈期盼与呼喊。所以艾青的这首写于1979年的小诗放在现在看,只
是一首简单的生活哲理小诗,但在七十年代末,那个全社会处于刚刚摆脱了“搁
浅”的特殊时期,就这一首小诗,引来多少人的共鸣和多少难以抑制的生命的唏嘘
啊。
从艺术手法上看,采用了对照互衬的写法,两个海员的“喜欢”各有区别,但
又殊途同归,不论是喜爱出发,还是喜爱到达,都是一种盼望。
语言上看,本诗精炼质朴,却含意深沉。它概括的不仅是海员的盼望,更是人
生态度的提炼。
三、从五个单元的诗歌中任选一首,进行鉴赏,字数在300字以上。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
计「篇三」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
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
然不同的诗歌一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
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
《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
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
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
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
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
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
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
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
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
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
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
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
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
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
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
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
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
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
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
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
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
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
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
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
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
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
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
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
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
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
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
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
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
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
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
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
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
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
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
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
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
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
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
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
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
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
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
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
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
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
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
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
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
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
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
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
计「篇四」
语文教案一中国现代诗四首
教案示例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
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
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
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
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
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
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
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存”“青
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
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
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
影”“青石”“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
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
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
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
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
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
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
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
班上交流。
语文教案一中国现代诗四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
计「篇五」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一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
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一直觉,混沌(写什么一怎么写一写得怎么样)
初解一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一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一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
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
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
计「篇六」
人教版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教学设计总
论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一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
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一直觉,混沌(写什么一怎么写一写得怎么样)
初解一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一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一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
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
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
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发现美的外部条件
2、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3、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4、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科技企业股权合作框架协议3篇
- 绿色农业的科技创新与实践
- 二零二五年度水资源保护堰塘承包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铁路轨道施工合同3篇
- 2025年度文化艺术馆软装承接合同样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库停车场智能停车引导系统采购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成都高空广告安装公司高空作业防护用品供应合同2篇
- 校企合作在宠物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 学校活动成功执行的全方位策略
- 2025年统编版2024选修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注射泵管理规范及工作原理
- 【译林】九下英语单词默写表
- 国潮风中国风2025蛇年大吉蛇年模板
- 故障诊断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024年发电厂交接班管理制度(二篇)
- 《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22年修订版(原版)
- 农机维修市场前景分析
- 各种标本采集的技术-痰标本的采集(护理技术)
- 2024年湖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真题答案解析(精校打印)
- 实验室的设计规划
- 2024-2030年中国假睫毛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