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部位分级管理规范》_第1页
《危险部位分级管理规范》_第2页
《危险部位分级管理规范》_第3页
《危险部位分级管理规范》_第4页
《危险部位分级管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

危险部位分级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制造类生产经营单位危险部位的确定、分级及管理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制造类生产经营单位危险部位的安全管理。不适用于矿山、建筑、交通等行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893安全色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1821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GB/T23694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危险部位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化学品、辐射、特种设备、电气等危险源,且事故危险等级达到一定程度

的单元或部位。

4危险部位的辨识、评价、分级

4.1危险部位的辨识和评价应按本标准进行,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还应按GB18218的规定进行重大危

险源辨识并确定级别。

4.2危险部位的辨识和评价应按照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当二者结果不一致时,以定量

评价结果为确定依据。

4.3应根据危险部位的特点,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对危险部位进行评价。单位主要危险部位示例参见

附录A(资料性附录)。

4.4危险部位的等级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3个等级,Ⅰ级危险部位危险等级最高。

4.5危险部位评价方法:

a)不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危险设备、设施和场所,可采用K.J格莱姆打分法等计算和评价危险部位

等级,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资料性附录)。

b)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应先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若构成重大危险源,应定为Ⅰ级危险部位。

c)未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连续生产线适用火灾爆炸指数法时,宜采用火灾爆炸指数法

计算和评价危险部位等级,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资料性附录);生产方式和存量不适用火灾爆炸指数

法时,采用K.J格莱姆打分法计算和评价危险部位等级。

4.6危险部位等级划分标准:

a)Ⅰ级危险部位——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危险部位,应定为Ⅰ级危险部位:

1)按照GB18218进行辨识,构成重大危险源;

1

X/XXX××××—××××

2)采用火灾爆炸指数法计算,R≥120;

3)采用K.J格莱姆打分法计算,D≥160(D为含校正系数K的值)。

b)Ⅱ级危险部位——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危险部位,应定为Ⅱ级危险部位:

1)采用火灾爆炸指数法计算,120>R≥90;

2)采用K.J格莱姆打分法计算,160>D≥70(D为含校正系数K的值)。

c)Ⅲ级危险部位——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危险部位,应定为Ⅲ级危险部位:

1)采用火灾爆炸指数法计算,90>R≥60;

2)采用K.J格莱姆打分法计算,70>D≥20(D为含校正系数K的值)。

5危险部位申报、审定及备案

5.1单位作业部门按照单元作业活动进行危险部位辨识和评价,并填写《危险部位审定登记表》向单

位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申报,《危险部位审定登记表》见附录D(规范性附录)。

5.2危险部位审定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安全专家自行审定。

5.3危险部位审定后,具有上级管理单位的,单位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应将Ⅰ级、Ⅱ级、Ⅲ级危险部位

向单位上级安全主管部门备案,无上级管理单位的自行备案。属于重大危险源的Ⅰ级危险部位按照国

家相关要求备案。

5.4单位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应于每年四季度将单位重大危险源和Ⅰ级、Ⅱ级、Ⅲ级危险部位数量统计

后报送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单位上级安全主管部门。

6危险部位的复评及变更

6.1危险部位每3年复评1次,属于重大危险源的Ⅰ级危险部位应委托具有安全评价资质单位进行安

全评估,其他危险部位复评工作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

6.2危险部位下列情况之一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危险部位变更。

a)工艺平面布局;

b)工艺变更、设备设施调整;

c)定岗、定员、定量等情况;

d)主要危险因素。

6.3危险部位变更包括撤销和等级变更,撤销或等级变更均应由危险部位原申报单位负责,并严格按

5要求执行。

7危险部位管理

7.1职责划分

7.1.1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危险部位管理工作负全责。

7.1.2单位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对危险部位负监督、检查和协调管理职责。

7.1.3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职责权限内的危险部位检查、维护和管理工作。

7.1.4单位车间或部门对所属危险部位负直接管理责任。

7.1.5单位危险部位作业场所安全生产负责人对危险部位负直接责任。

7.2危险部位标志

7.2.1根据各级危险部位特性,应按照GB2894的要求设置各类标志:

——禁止标志;

——警告标志;

——指令标志;

——提示标志;

——说明标志。

7.2.2危险部位应设置“危险部位标识牌”,标示以下信息:

——危险部位名称;

2

X/XXX××××—××××

——危险部位级别;

——危险性类别,危险性类别按照GB13690要求标示;

——安全责任人;

——危险部位编号。

——易燃、易爆、有毒危险部位应设置定员、定量标志。

7.2.3各单位应在醒目位置悬挂安全标志和危险部位标识牌。安全标志应符合GB2893、GB2894的规

定,危险部位标识牌模板参见附录E(资料性附录)。

7.2.4当危险部位发生变更或相关责任人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安全标志和危险部位标识牌。

7.2.5为重大危险源的Ⅰ级危险部位,应同时悬挂重大危险源标识牌。重大危险源标识牌模板参见附

录F(资料性附录)。

7.3制度管理

7.3.1各单位应结合危险部位特点和涉及的相关部门,制定分级、分类、分责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制度:

a)危险部位日常管理制度;

b)检查制度;

c)应急救援制度;

d)交接班登记制度;

e)信息反馈制度等。

7.3.2危险部位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7.3.3危险部位需指定现场安全负责人,明确岗位安全职责。

7.3.4危险部位发生变更时,应根据需要及时修订危险部位检查表。

7.4人员管理

7.4.1各单位应对从事危险部位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并经考试合格。

7.4.2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及火化工品作业人员的管理应按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和单位

有关文件等要求进行。

7.4.3危险部位作业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7.4.4有毒、有害岗位的从业人员应按规定体检,严禁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上岗作业。

7.4.5各单位应为危险部位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从业人员要正确

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7.5危险部位检查

7.5.1各单位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要求,按照公司、部门、班组等

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分级、分类制定危险部位安全检查表。

7.5.2各级人员须定期进行危险部位检查,如实填写检查记录。

7.5.3Ⅰ级危险部位

a)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应至少检查1次;

b)单位安全生产主管领导每季度应至少检查1次;

c)危险部位所在部门、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每月应至少检查1次;

d)班组长每周应至少检查1次;

e)作业人员应每个作业日检查。

7.5.4Ⅱ级危险部位

a)单位安全生产主管领导每季度应至少检查1次;

b)危险部位所在部门、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每月应至少检查1次;

c)班组长每周应至少检查1次;

d)作业人员应每个作业日检查。

3

X/XXX××××—××××

7.5.5Ⅲ级危险部位

a)危险部位所在部门、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每月应至少检查1次;

b)班组长每周应至少检查1次;

c)作业人员应每个作业日检查。

7.5.6安全检查表

a)检查表要存放在危险部位现场,以便于检查人员现场记录检查情况;

b)检查表的留存时间,Ⅰ级危险部位保留时间不少于3年,Ⅱ级、Ⅲ级危险部位保留时间不少于2年。

7.6问题及隐患整改

7.6.1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任单位要定措施、定预案、定资金、定时限、定责任人,及时组织

整改。

7.6.2对于短期内难以整改的问题和隐患,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逐级上报。

7.6.3对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和隐患,应立即停产整顿。

7.7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危险部位,现场应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其它危险部位,可根据危险特性和危险

等级按需设置。

8危险部位应急救援

8.1所有危险部位必须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制定

应急预案,配备齐全的救援器材和消防设施,明确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应急救援职责及分工。

8.2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危险部位作业人员应掌握该危险部位的危险性质、日常

维护和操作技能、应急处置措施等相关知识。

8.3各单位每年应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每个科目的演练次数不得少于2次,所有参与救援人员应掌握

应急救援程序和相关知识。

8.4演练结束后,演练组织单位要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演练情况对预案进行完善。

9信息、资料及档案

9.1各单位应建立危险部位档案管理、信息积累和反馈制度,对危险部位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9.2危险部位档案应包括:

a)危险部位审定登记表或评价报告;

b)危险部位管理制度;

c)危险部位操作规程;

d)教育和培训记录;

e)隐患排查及整改记录;

f)事故应急预案;

g)未遂事故等。

9.3危险部位档案保存年限应按相关管理要求执行。

4

X/XXX××××—××××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危险部位种类(示例)

A.1单位危险部位按照危害程度分为Ⅰ、Ⅱ、Ⅲ级危险部位。

A.2Ⅰ级危险部位一般有:

a)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厂房、库房:

b)A、B、C级火炸药厂房、库房;

c)整体燃烧、爆炸场所;

d)液化气充装站、加油站;

e)大型油库(汽油、煤油一种或两种总量为20t以上,含20t);

f)天燃气锅炉、蒸汽锅炉房;

g)储存或使用介质为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压力容器;

h)危险化学品库房(剧毒品库房);

i)超高压容器(p≥100MPa)。

A.3Ⅱ级危险部位一般有:

a)有毒有害气体、粉尘严重场所;

b)局部燃烧、爆炸场所;

c)中型油库(汽油、煤油一种或两种总量为1t~20t);

d)气瓶库;

e)喷漆厂房;

f)各类金属熔炉;

g)大中型热水锅炉;

h)高压容器(10MPa≤p<100MPa)。

A.4Ⅲ级危险部位一般有:

a)大型冲、剪、压设备作业场所;

b)木工机械作业场所;

c)大型设备起重作业场所;

d)高处作业场所;;

e)配电室(有人值守)。

5

X/XXX××××—××××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K.J格莱姆打分法

危险等级的计算见公式(B.1)。

D=L×E×C×K…………………(B.1)

式中:

D——危险性数值;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数值,见表B.1;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数值,见表B.2;

C——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数值,见表B.3;

K——危险因素校正系数,可根据作业类别危险特性取值,见表B.4。

表B.1可能性数值(L值)

L值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10完全会被预料到

6相当可能发生

3不经常,但可能发生

1完全意外,极少可能发生

0.5可以想象,但高度不可能发生

0.2极不可能发生

0.1实际上不可能发生

表B.2频率数值(E值)

E值暴露于危险环境情况

10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6每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每周一次偶然暴露

2每月暴露一次

1每年几次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B.3后果数值(C值)

C事故后果严重性情况

100大灾难,多人死亡

40灾难,数人死亡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严重,严重伤害

3重大,致残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6

X/XXX××××—××××

表B.4校正系数(K值)

作业类别K值

易燃易爆场所(试验、生产、贮存)1.5,1.3,1

机械加工(手动、半自动、全自动)1.5,1.3,1

气体介质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超高压、高压、中压,

1.8,1.5,1.3,1

中压以下)

含登高作业(30m以上,15~30m,5~15m,2~5m)1.8,1.5,1.3,1

起重作业(50吨及以上,10~50吨,10吨以下)1.5,1.3,1

7

X/XXX××××—××××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火灾爆炸指数法

C.1危险性数值R

危险性数值计算见公式(C.1)。

R=F&EC

=F3MFC

mmnnn

=MF……………(C.1)

F1iF2iC1iC2iC3i

i1i1i1i1i1

式中:R——危险性数值;

F&E——火灾爆炸指数;

C——安全设施修正系数;

MF——危险物质系数;

F1i——一般工艺危险系数;

F2i——特殊工艺危险系数;

F3——单元工艺危险系数;

C1i——工艺控制安全补偿系数;

C2i——物质隔离安全补偿系数;

C3i——防火设施安全补偿系数。

C.2一般工艺危险系数

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i)取值范围为:

a)基本系数:1.00;

b)放热反应:0.30~1.25;

c)吸热反应:0.20~0.40;

d)物料的处理和输送:0.25~1.05;

e)封闭式或室内工艺单元:0.25~0.90;

f)通道:0.20~0.35;

g)排放和泄漏控制:0.25~0.50。

C.3特殊工艺危险系数

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i)取值范围为:

a)基本系数:1.00;

b)毒性物质:0.20~0.80;

c)负压(<6.67×104Pa):0.50;

d)接近易燃范围的操作,惰性化、未惰性化:

——罐装易燃液体:0.50;

——过程失常或吹扫故障:0.30;

8

X/XXX××××—××××

——一直在燃烧范围内:0.80。

e)粉尘爆炸:0.25~2.0;

f)压力:0.15~1.50

操作压力(单位:kPa)

释放压力(单位:kPa)

g)低温:0.20~0.30;

h)易燃及不稳定物质量(单位:kg),物质燃烧热HC(单位:j·㎏-1):

——工艺过程中的可燃性液体、气体及化学活泼性物质:0.16~3.00;

——储存过程中的可燃性液体和气体:0.10~1.60;

——储存过程中的可燃性固体及工艺过程中的可燃性粉尘:0.10~4.00。

i)腐蚀与磨损:0.10~0.75;

j)泄漏(接头和填料处):0.10~1.5;

k)使用明火设备:0.10~1.00;

l)热油、热交换系统:0.15~1.15;

m)转动设备:0.5。

C.4工艺控制安全补偿系数

工艺控制安全补偿系数(C1i)取值范围为:

a)应急电源:0.98;

b)冷却装置:0.97~0.99;

c)抑爆装置:0.84~0.98;

d)紧急切断装置:0.96~0.99;

e)计算机控制:0.93~0.99;

f)惰性气体保护:0.94~0.96;

g)操作规程/程序:0.91~0.99;

h)化学活泼性物质检查:0.91~0.98;

i)其他工艺危险分析:0.91~0.98。

C.5物质隔离安全补偿系数

物质隔离安全补偿系数(C2i)取值范围为:

a)远距离控制阀:0.96~0.98;

b)卸料/排空装置:0.96~0.98;

c)排放系统:0.91~0.97;

9

X/XXX××××—××××

d)连锁装置:0.98。

C.6防火设施安全补偿系数

防火设施安全补偿系数(C3i)取值范围为:

a)泄漏检测装置:0.94~0.98;

b)钢质结构:0.95~0.98;

c)地下储罐:0.84~0.91;

d)消防水供水系统:0.94~0.97;

e)特殊灭火系统:0.91;

f)洒水灭火系统:0.74~0.97;

g)水幕:0.97~0.98;

h)泡沫灭火装置:0.92~0.97;

i)手提式灭火器/水枪:0.93~0.98;

j)电缆防护:0.94~0.98。

C.7危险物质系数

危险物质系数(MF)取值见表C.1。

表C.1

化合物MF值化合物MF值

乙醛24氯化铝24

乙酸14氨4

乙酸酐14硝酸铵29

丙酮16乙酸戊酯16

丙酮合氰化氢24硝酸戊酯24

乙腈16苯胺14

乙酰氯24氯化钡24

乙炔29硬脂酸钡4

乙酰基乙醇氨14苯甲醛24

过氧乙酰40苯16

乙酰水杨酸16苯甲酸14

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4乙酸类酯4

丙烯醛19苄醇4

丙烯酰胺24苄基氯14

丙烯酸24过氧化苯甲酰40

丙烯腈24双酚A14

烯丙醇16溴1

烯丙胺16溴苯10

10

X/XXX××××—××××

化合物MF值化合物MF值

烯丙基溴16邻一溴甲苯10

烯丙基氯161,3-丁二烯24

烯丙醚24丁烷21

1-丁醇16三氯硝基甲烷29

1-丁烯212-氯丙烷21

乙酸丁酯16氯苯乙烯24

丙烯酸丁酯24氧杂萘邻酮24

(正)丁胺16异丙基苯16

溴丁烷16异丙基氧化氢40

氯丁烷16氨基氰29

氧化丁烯24环丁烷21

丁基醚16环已烷16

特丁基过氧化氢40环已醇10

硝酸丁酯29环丙烷21

过氧化乙酸特丁酯40二氯苯10

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401,2-二氯乙烯24

过氧化特丁酯291,3-二氯丙烯16

碳化钙242,3-二氯丙烯16

硬酯酸钙43,5-二氯水杨酸24

二硫化碳21二氯苯乙烯24

一氧化碳21过氧化二枯基29

氯气1二聚环戊二烯16

1-氯-1-硝基乙烷40柴油10

邻-氯酚10二乙醇胺4

二乙胺16乙烷21

间-二乙基苯10乙醇胺10

碳酸二乙酯16乙酸乙酯16

二甘醇4丙烯酸乙酯24

二乙醚21乙醇16

二乙基过氧化物40乙胺21

二异丁烯16乙苯16

二异丙基苯10苯甲酸乙酯4

二甲胺21溴乙烷4

2,2-二甲基-1-丙醇16乙基丁基胺16

1,2-二硝基苯40乙基丁基碳酸脂14

2,4-二硝基酚40丁酸乙酯16

1,4-二恶烷16氯乙烷21

二氧戊环24氯甲酸乙酯16

二苯醚4乙烯24

11

X/XXX××××—××××

化合物MF值化合物MF值

二丙二醇4碳酸乙酯14

二特丁基过氧化物40乙二胺10

二乙烯基乙炔291,2-二氯乙烷16

二乙烯基苯24乙二醇4

二乙烯基醚24乙二醇二甲醚10

表氯醇242一羟基乙酸酯4

氮丙啶29丙苯16

环氧乙烷291-氯丙烷16

乙醚21丙烯21

甲酸乙酯16二氯丙烯16

2-乙基乙醛14丙二醇4

1,1-二氯乙烷16氧化丙烯24

乙硫醇21n-丙醚16

硝酸乙酯40n-硝酸丙酯29

氯酸钾14吡啶16

硝酸钾29钠24

高氯酸钾14氯酸钠24

过氧化钾24重铬酸钠14

丙醛16氢化钠24

丙烷21保险粉24

1,3-二氨胺基丙烷16高氯酸钠14

炔丙醇29过氧化钾14

炔丙基溴40硬脂酸4

丙腈16苯乙烯24

乙酸丙酯16硫4

丙醇16氯化硫14

正丙胺16二氧化硫1

四氧化苯4氯甲烷21

甲苯16氯乙酸甲酯14

三丁胺20甲基环乙烷16

三氯苯29甲基环戊二烯14

1,1,1-三氯乙烷4二氯甲烷4

三氯乙烯10甲醚21

1,2,3-三氯丙烷10甲基乙基甲酮16

三乙醇胺14甲酸甲酯21

三乙基铝29甲肼24

三乙胺16甲基乙丁基甲酮16

三甘醇4甲硫醇21

三异丁基铝29甲基丙烯酸甲酯24

12

X/XXX××××—××××

化合物MF值化合物MF值

三异丙基苯42-甲基丙烯醛24

三甲基铝29甲基乙烯基甲酮24

丙烯酸甲酯24矿物油4

甲醇16重质灯油10

甲胺21一氨基乙醇10

甲基戊基甲酮10氯苯16

硼酸甲酯16石脑油16

碳酸二甲酯16萘10

甲基纤维素(袋装)4硝基苯14

甲基纤维素粉16乙基丙基醚16

硝基联苯4对-乙基甲苯10

氯化硝基苯29氟40

硝基乙烷29氟化苯16

硝化甘油40甲醛(无水气体)21

硝基甲烷40甲醛(液体37%~56%)10

1-硝基丙烷24甲酸10

对-硝基甲苯14燃料油10

(正)辛烷16呋喃21

叔辛基硫醇10汽油16

油酸4甘油4

氧己环16乙醇腈14

戊烷21(正)庚烷16

过乙酸40六氯丁二烯14

高氯酸29六氯二苯醚14

原油16已醛16

酚4乙烷16

甲基吡啶14无水肼29

聚乙烯10氯苯16

聚苯乙烯泡沫16氢21

聚苯乙烯板10氰化氢24

钾24过氧化氢(40%~60%)14

羟胺29硫化氢21

2-羟乙基丙烯酸酯24润滑油4

羟丙基丙烯酸酯24甲基丙烯酸24

异丁烷21甲烷21

异丁醇16乙酸甲酯16

异丁胺16丙炔40

异丁基氯16三甲胺21

异戊烷21三丙胺10

13

X/XXX××××—××××

化合物MF值化合物MF值

异戊间二烯24乙烯基乙酸酯24

异丙醇16乙烯基乙炔29

异丙基乙炔24乙烯基烯丙醚24

乙酸异丙酯16乙烯基丁基醚24

异丙胺21氯乙烯24

乙丙基氯21乙烯基环乙烯24

异丙醚16乙烯基·乙基醚24

煤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