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生活至高理想-《桃花源记》教学方案_第1页
至真生活至高理想-《桃花源记》教学方案_第2页
至真生活至高理想-《桃花源记》教学方案_第3页
至真生活至高理想-《桃花源记》教学方案_第4页
至真生活至高理想-《桃花源记》教学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至真生活,至高理想——《桃花源记》教学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1)课标7-9学段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对应语言建构与运用。(2)课标7-9学段阅读教学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对应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3)课标阅读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这对应思维发展与提升。2.教材分析(1)本课的教材位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读课第9课。这一单元还选有《小石潭记》《核舟记》和《关雎》《蒹葭》。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这一单元还包括《陈涉世家》《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家作品。(2)人教版单元教学思路和主题设计:单元主题设计单元课文单课主题设计养性怡情《桃花源记》心向至真生活《小石潭记》寄情清幽之景《核舟记》赞叹高超之技《关雎》品味重章之韵《蒹葭》涵泳复沓之律《桃花源记》的教学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桃花源至美至纯的自然景致,感受至和至静的幸福生活,理解陶渊明至高的社会理想。(3)本课的文本特点:《桃花源记》文段长度适中,故事性强,陶渊明描绘了至美至纯之景,至静至和之境,至诚质朴之人,组成了至真的桃花源,这份真是没有繁杂雕饰,没有纷扰,没有俗尘的,是生活应有的最本真最天然的面貌,这与现实社会的人和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故事性强,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对本单元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通过本课的多元解读,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作品及思想。3.学情分析(2个班共88人,学情调研上交70份)(1)学生文言文的积累情况。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共学习过15篇文言文,这些都是《桃花源记》学习的有利基础。基于所教两班的学情调研,统计如下:(2)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的运用。学生通过先前文言文的学习,已经能够通过参考课下注释,查阅相关工具书,大致疏通文意。基于所教两班的学情调研,统计如下:虽然整体感知难度适中,结合课下注能大致疏通文章内容,但是《桃花源记》是学生学过的文言文中较长的一篇,在通篇把握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从对桃花源的整体感知入手,带领学生从细节处分析桃花源的特点,最终形成对桃花源的理性认知。(3)两班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概念化、标签式的理解。例如,在回答“陶渊明想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什么?”时,“渴望隐居”一词出现频率较高。学生有价值的疑问:=1\*GB3①作者笔下桃花源的景色虽美,但并不罕见,为什么就成了陶渊明寄托理想的地方?=2\*GB3②作者为什么写“太守”和“南阳刘子骥”?二、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语言层面)2.朗读并感知作者创造的意境与形象。(思维层面)3.理解作品中的人生情怀和社会理想。(审美与文化层面)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分析关键词句,感知作者创造的意境与形象。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人生情怀和社会理想。四、教学方式与策略1.教法:诵读法、对话法、启发法,依文解言。2.学法:诵读法、品读法、研读法,文言结合。3.教学手段:板书、PPT、课前学案、补充材料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细处品味——总结体悟(教法)启发法启发法对话法对话法(学法)诵读法品读法研读法诵读法五、教学活动设计(一)诗歌导入,引起关注1400多年前,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陶渊明之后,历代名士对这片桃花源亦有咏叹和追求。(屏显)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唐李白《古风》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王维《桃源行》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唐刘禹锡《桃源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片桃花源。学生集体朗读《桃花源记》。朗读要求:(1)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2)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二)桃源概况,整体感知朗读全文后,你一定对桃花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现在请为“桃花源”加一个修饰语,说一说文中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桃花源?回答要求:(1)加入修饰语。“这是一个的桃花源。”(2)在文中找到原句动情朗读。从“……(原句)”可以看出。(3)解释并分析文中原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4)每个讨论组至少给出两个不同方面的思考。学生的回答有:美丽的桃花源、神奇的桃花源、神秘的桃花源、宁静的桃花源、和美的桃花源、和谐的桃花源、居民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没有战争的桃花源、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虚构的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理想的桃花源等。师生在课堂讨论中逐步归纳:景、境、人三个方面。(三)所见所闻,细处品味1.至美至纯之景(1)至美之景针对学生回答“美丽/美好的桃花源”,教师顺势推进桃花源“自然风景美”的讲解。学生找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词句,解朗读并解释。面对这样的桃花源,渔人有何感受?学生齐答“渔人甚异之”。如何理解渔人的“异”?此处学生结合课下注,理解“异”的文言用法,译为“对……感到惊异”。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渔人所看到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桃花林。“忽逢”,表示渔人路遇桃花林,是桃花林的美景忽然出现在眼前,与渔人之前看到的溪边之景迥异,因此会产生“甚异之”。(2)至纯之景如何理解“中无杂树”?这样写桃花林,有没有其他用意呢?“中无杂树”,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间没有一棵其他种类的树,唯有桃花灼灼,这片桃花林不仅美而且纯,这与平日所见美景有所不同。这个问题为之后解读“至和至静的境、至诚至朴的人,至真(没有雕饰没有纷扰没有俗尘)的桃花源”做铺垫。学生讨论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桃花源的美丽与纯净,在于自然环境,在于灼灼桃花,在于潺潺流水。桃花源的野花,闪烁摇曳,清新明丽;桃花源的落英,纷纷飘飞,似蝶起舞;桃花源的桃林,望之无尽,灿烂明艳;桃花源的溪水,潺潺流淌,澄澈清冽。陶渊明景物描写有妙笔,数个四字词连用的形式,以其韵律之美,文笔之畅,用词之清丽,紧紧抓住读者,使人心醉神往。我们需要细读体会。2.至静至和之境(1)至静之境针对学生回答“宁静/和美的桃花源”、“美丽/美好的桃花源”,教师顺势推进桃花源“生活环境美”的讲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学生朗读并想象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动情生发。桃花源内土地,平坦开阔,一望无垠;屋舍,整整齐齐,袅袅炊烟;桃花源内田地,肥沃丰饶,禾稻茁壮;小池,波光粼粼,鱼儿畅游;桃花源内桑林,随风摇曳,碧绿繁茂;竹林,竹香萦绕,生机盎然。作者集多个美好的词汇来形容桃花源:平旷、俨然、良、美。似乎在告诉我们,土地平坦开阔,或许可眼望数里;屋舍整整齐齐,似各家一致;田地丰美肥沃,侧写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池塘波光粼粼,仿佛暗写鱼虾肥美。如何理解“鸡犬相闻”?这是一种安静的美、真实的美。“相闻”凸显安静。苏教版课本中的课下注释为“(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字表示互相,陶渊明用“不静”的场景恰恰突出了桃花源的“静”,与桃花源外之境有所不同。“鸡犬”凸显真实。陶渊明笔下的“鸡”和“犬”常常代表了他自己最向往、最真实的田园生活,《归园田居》中也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这里,陶渊明将鸡和犬这两种常见的禽畜并用,写桃花源中的农家生活。历来读者都认为桃花源虚无缥缈,但是“鸡犬相闻”的场景又给读者一种至真的感受,至美的桃花源也有了一种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息”。桃花源的居住环境至静至真。这里先解读“相闻”凸显安静,再解读结合陶渊明的诗作解读“鸡犬”,对学生而言有理解深度上的递进。(2)至和之境学生回答“和谐/和美/和乐的桃花源”、“居民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没有战争的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找到原文“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解释关键词语“悉、并、怡然”。问题1:居住在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状态怎么样?“并”看似平常,极容易被忽略,其实别有内涵。“并”甲骨文和金文字体分别为:,意为人同立。这里“并怡然自乐”,其实强调写桃花源中的每个人都快乐,其意义与“悉、皆、咸”不同。桃花源人“怡然自乐”,“乐”从何来?。请根据课文合理猜想,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总结。他们享受美景带来的快乐,享受耕作带来的快乐,自食其力,丰衣足食。享受宁静带来的快乐,没有外界的干扰。桃花源内男子乐,乐在没有战争,免除兵役。(自食其力,安居乐业,生活无忧,宁静从容……)桃花源内女子乐,乐在生活和美,平淡幸福。(采桑养蚕,缝衣织布,悠闲自得,生活安适……)桃花源内垂髫乐,乐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玩耍嬉闹,远离纷扰,享受童年,自由自在……)桃花源内黄发乐,乐在儿孙承欢,安享天年。(天伦之喜,衣食无忧,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作者把乡间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朴素情感直接传达了出来。这里的人们显现出的是单纯、平凡又真实的生命状态,是陶渊明的毕生追求,与桃花源外之境有所不同(当时纷争的社会环境)。问题2: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与世隔绝/封闭/和平/自由的桃花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的人不知道外面世界时代的变迁,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平静地生活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问题3:为什么这里的人“皆叹惋”?请结合链接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讨论角度可以总结为:历史角度——“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即汉魏晋之事;现实角度——渔人所处社会环境。“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帝年间(376-396),战乱频发。最后,师生讨论并总结。有战争必定有兵役,百姓面临妻离子散的凄苦;有战争必定有赋税,一切重压由百姓承担;有战乱必定有死亡,有百姓的颠沛流离。这是一群停止在自然岁月里的人与一个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对话。难怪村人听闻后,皆叹惋。一个“叹惋”,借村人之口,展现了外在渔人世界的苦难;“叹惋”是桃源人的至真感受,使我们看到,村中人与外人生活的不同,更能侧面反映出桃花源的和平和自由,反映出村中人生活的喜乐安宁,这是一片至和之境,与桃花源外之境有所不同(当时纷争的社会环境)。3.至诚至朴之人我们如何理解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桃花源”?学生找到原文如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要”“延”字,写出了桃花源内村民对待陌生来客的态度,邀请至家中,并且“设酒杀鸡作食”。村里人“皆出酒食”的“皆”,“咸来问讯”的“咸”,写出了来了外人,桃花源中家家户户热情招待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害的争夺,人情关系很是和谐。“数日”写出了渔人居住在这里的时间,“辞”是渔人主动要求离开,也侧面体现出了村里人热情好客,善良,民风淳朴,这是一种人情美。“便”“自云”写出了桃花源人的待人至真至诚。桃花源人对外人没有猜忌,没有戒备,美在人情至纯至真,与陶渊明厌恶的官场“复杂”之人有所不同。4.至幻至真桃花源问题1:有同学认为这是一个“神奇/神秘/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神秘之中带有美好,结合全文,桃花源的神秘体现在哪里?“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暗示了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扰到他们和平安宁自由的生活。他们也怕外人会把外面的战争带入桃花源,想像先世一样在净土上生活。“不足”暗示了渔人,不必跟别人说,说了也没有用,外人是找不到的。这是桃花源内之人渴望和平、自由的一片土地,渴望长久享受至和至静之境。“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问题2:《桃花源记》为何陶渊明最后写“太守”和“刘子骥”?为了突出这是至幻的桃花源。“处处志之”且把秘密告诉外人的渔人以及俗世的高官太守,怀着一定的目的寻找桃花源,不复得路。高尚士刘子骥高兴地计划前往,却未能实现,抱病而终,无人能再次觅得桃花源,实在神奇(神秘),桃花源是至幻的。为了强调这是至真的桃花源。渔人、太守、高尚士代表着不同的人群,即平民百姓、高官、隐士,是桃花源外的世人,他们都急切追寻桃花源。结尾一句“后遂无问津者”含义更是深刻。自从渔人和太守寻而未得,高尚士刘子骥抱憾而终之后,故事中世上再无人追寻、无人再相信那个理想的至境——至真的桃花源,其实也暗示了在那个时代,陶渊明的理想是“孤独的”。(四)总结【探讨】陶渊明为何描写这样的桃花源?(至美至纯之景,至静至和之境,至诚质朴之人)学生结合资料知人论世。陶渊明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但是陶渊明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不聊生。他虽也做过几次官,但终而归隐,怀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读书、思考、种田。他在弃彭泽令归隐16年之后,57岁之时写成了这篇的《桃花源记》。归隐,其实不在“隐”,而在“归”,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权、财、名、苦所累,永葆一颗平常心的境界,回归至真的生活,这样至真的生活其实就是桃花源的生活,这份真是没有繁杂雕饰的,正如“中无杂树”的至纯桃花林;这份真是没有纷扰的,正如“鸡犬相闻”的至静桃花源;这份真是没有俗尘的,正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各复延至其家”的至诚桃源人。看似最虚幻的桃花源,其实才是生活应有的最本真的面貌,这与让陶渊明失望的人和事形成鲜明的对比,是陶渊明心中追寻的理想至境。因此,桃花源成了陶渊明寄托理想的地方。如果至真的桃花源是一面镜子,那必定能照出社会的纷乱,照出世人的伪妄。《桃花源记》正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方恬静。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籽,无论如何星转斗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请你也能构建并坚守自己内心的这片“桃花源”。这片纯净的桃花源,是理想的至境是我们前进的歇脚处,也是我们灵魂的滋养,就在我们心中。(五)作业1.反复朗读并背诵《桃花源记》2.作业:“我的桃花源”要求:请你描寄托自己理想或情感的那片“桃花源”。文体不限,描写细致,措辞恰当,文字通达。300-400字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归景至纯境至静目真耳心人至诚桃花源:至幻又至真七、教学特色与反思教学特色:1.有感情地诵读与文本解读相结合。2.以大问题“这是一个的桃花源”统领课时讲解,并以问题链的形式推进。3.依“文”解“言”,文言统一。4.采用对话式的教学,依据学生的回答调整讲解内容,课堂有发散有收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反思:1.课堂活动除了讨论外可以更多样。2.对话式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强大的预设和课上灵活的调整,这方面的能力我需要进一步提高。附录1:作者及作品1.走近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未年,少时有壮志、博学能文,后不满官场丑恶,“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世称“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2.了解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3.关于“记”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多以记述为主,兼而有议论抒情成分。附录2:《桃花源记》学情调研及统计结果1.请简要介绍秦汉、魏晋时期的朝代变迁。通过历史课及课外阅读,对朝代变迁有概括性的认识。2.请简要介绍并评价陶渊明。关键词:隐士、高洁傲岸、不慕名利3.请简要介绍陶渊明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概貌。关键词:动荡不安、社会黑暗、民不聊生4.我曾读过/学习过陶渊明的以下作品:学习过《饮酒》;读过《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但没有系统学习5.在我的印象中,陶渊明的创作风格/作品的语言风格如下:关键词:清新、田园6.在我目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桃花源记》在文章整体理解上()A.极容易理解B.较容易理解C.难度适中D.较难理解E.极难理解5人27人31人6人1人7.结合课下注,我对于《桃花源记》的理解程度是()A.结合课下注,全部能读懂B.结合课下注,能读懂约80%-90%C.结合课下注,能读懂约50%-70%D.结合课下注,能读懂50%以下内容17人38人13人2人8.请解释成语意思。世外桃源:关键词:美好、与世隔绝、和平、安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