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八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八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八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八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八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指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过程:批判旧观念、阐述新学说、启迪民众的觉悟等。本专题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1840年—1919年(就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至今思想解放概念阐释: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这一潮流既是中学面对西学挑战的自救,也是传统与近代的交汇;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冲击和挑战的回应。版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五

救亡图存主题线索化政治:专题六

探索求变经济:专题七

冲击转型文化:专题八

与时俱进列强侵华战争抗争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近代化西方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西方学习向苏联学习走自己的路概念阐释:东学西被“东学西被”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科技等知识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从东方传播到西方的过程,也被称为“丝绸之路文化运动”。在这一阶段,双方文化交流的方式主要是和平的方式,文化交流的关系是相互平等的。主题一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历程代表阶级思想主张特点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②学习过程由盲目排外到认识西学的进步性③学习道路:由英日到以俄为师④思想交锋激烈①学习内容不断深化;⑤参与阶层广泛(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BC1898年底,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称:李以三十年之所变者若此,张以十五年之所变者若此,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出其温和手段,以从容布置⋯⋯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据此可知,梁启超意在()A.为推进戊戌维新运动争取支持

B.刺激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D.为戊戌维新运动进行辩护D2.(2015·安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民革命,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补充:(1)唐人街:19世纪,大量华工来到美洲和大洋洲,华工的聚集地形成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文化认同❤)(2)科举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科举制被大量介绍到西方,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促进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完善。(3)饮茶风俗: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近代以来,欧美、日本等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4)服饰风格: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服饰文化传入欧洲,对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服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题二

近代中华文化的传播(2023·海南选择性考试)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D主题三

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材料在那个时候(“五四”以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名号之下统括着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吉尔特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主义和主义之间相去甚远。但对于为中国社会寻求出路的人们来说,它们曾经是同样富有吸引力的救世真义。可以说,被民主和科学所唤起的成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几乎在一夜之间纷纷成了社会主义者。历史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但超越历史阶段的愿望又产生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之中。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矛盾……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是,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激进民主主义者几乎在一夜之间纷纷成了社会主义者”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原因: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均失败告终;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十月革命的胜利。(2)阐释: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但历史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近代以来,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救亡道路失败;以洋务运动、晚清新政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自救道路破产;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成变法、辛亥革命试图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也没有成功。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说明,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失败无不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的封建统治有关;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没有进行彻底的反封建反侵路斗争,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先进行彻底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话语体系,围绕“中国革命历程”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材料有学者认为1937年至1940年的延安有三种话语体系:一是“五四”话语,即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平民主义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结果,这一思潮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普遍流行,认为此前的改革和革命的失败,都是由于平民没有觉悟,没有被唤醒;二是俄式马克思主义话语,即从江西延续下来的布尔什维克话语,特别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制方面,出现“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卡尔·马克思高级党校”等表述;三是已经登场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以革命、抗战为主题,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摘编自李永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研究》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论题: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第二阶段:到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共产党人逐渐意识到照搬苏联模式不能够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