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课程标准——明考向命题统计——知重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宋代的“重农抑商”政策。(2021·全国乙卷,26)2.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

(2017·全国Ⅰ卷,27)1.高频考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高考命题集中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2.教材空白点:(1)明朝的海禁与弛禁。(2)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结构】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线索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为主,前者产生于战国时期,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在实行初期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主干梳理认知拓展1.含义一、“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它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2.提出商鞅〖注意〗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抑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抑制私人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保护和发展国营商业。商鞅的重农政策,吸引了三晋之地的大量农业人口迁至秦国,既增加了人口,又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商鞅的抑商政策,一方面将流动性的,国家不易掌握的非农业生产人口,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固定户籍的,国家直接控制的农业人口,保证生产和兵源。一、“重农抑商”政策3.原因(1)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4)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5)农本商末经济理论指导,重义轻利观(思想文化)(6)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直接原因)(7)富商大贾操纵物价危害封建政权统治。重农抑商一、“重农抑商”政策4.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5.表现①重农:鼓励保护农业生产发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抑制兼并,防止农民大量破产;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②抑商:统治者强调农本商末、轻视商人、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注意】所谓的“抑商”政策,其实是抑私商、进官商一、“重农抑商”政策6.发展演变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措施:A、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

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

B、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C、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

作用:保护秦国农业生产,增强秦国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一、“重农抑商”政策6.发展演变②汉朝:

汉高祖:贱商令

汉文帝:惠商(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重农抑商”政策6.发展演变②汉朝: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政策,向工商业者加收重税。桑弘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货币官铸)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

——部编版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链接·新教材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征调和向京师输送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在京师置平准官,总管运到京师的财物。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算缗告缗均输平准

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算缗:是向工商业者征收的一种资产税。告缗:鼓励民众告密和揭发隐瞒不报或者少报的,一经查实,奖励告密者。汉高祖颁布的贱商令中有不准商人衣丝乘马、仕宦为吏的规定;惠帝和吕后时,不再限制商人衣丝乘马;文帝时实行“人粟拜爵”的方法,商人可以出钱买官。这一变化反映出A.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显著提高B.“休养生息”的政策名存实亡C.豪强地主势力威胁中央集权D.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恢复经济

重农抑商能防止农业人口的流失,保障充足的粮食来源,稳固统治,但抑商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税收收入。中国封建社会的当政者在实行抑商政策时,也是摇摆不定的。一般农业发展凋敝时,大商人实力雄厚操纵物价,影响国计民生,构成对中央威胁时严格推行;但在中央政府有财政需要或者农业相对发达时期则有松动。D(2020年山东卷)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真题演练B一、“重农抑商”政策6.发展演变③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中唐:“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禁令松弛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榜下捉婿: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官商分利: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宋史·食货志》)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D(2019·北京高考·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C一、“重农抑商”政策6.发展演变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②汉朝: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政策,向工商业者加收重税。③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④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措施:①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②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③实行海禁、严格限制民间贸易知识链接明清:社会风气的转变《三言二拍》反映市民生活,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振兴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弃农从商;弃儒从商;……(2018·海南高考)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D【答案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清雍正帝即位之初,有谕旨告诫官吏:“凡居官者,操守固是要好,还要中正和平。公心办事,不可偏执小见。天下的人,士农工商虽不一,朕视之皆是赤子。”这说明()A.雍正帝对官吏腐败的痛斥B.雍正帝采取恤商的政策C.清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清朝已出现工商皆本思想清廷的商业政策的确有恤商、利商的成分,这贯穿康、雍、乾三朝,但清朝并没放弃抑商政策既定国策。国内商业领域,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专卖制度、榷关制度、牙行制度、行会制度等方面,利用这些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垄断,从而达到既能使用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B战国商鞅提出:制止弃农从商、专卖、限制经营西汉唐宋明清★(高祖)“贱商令”;(文帝)惠商(武帝)货币官铸、盐铁官营、

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劝课农桑鄙视工商专卖重税★重农抑商是主流(不曾废止、瓦解),存在抑商的放松抑商≠不重视发展商业,而是抑私商、重官商晚清(近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政策①洋务运动:②维新变法:③甲午中日战争以后:④清末新政:“求富”,兴办民用工业“商战”,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名存实亡1903年设商部,正式废止一、“重农抑商”政策7.影响1.封建社会初期:利大于弊2.封建社会后期(明清):弊大于利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土地兼并;④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①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②加强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维护阶级基础(巩固统治)。③打击富商,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稳定封建经济)。【史论归纳】重农抑商之下古代商人地位变化夏商西周:“工商食官”,商人是政府的奴仆,地位低;春秋战国:“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许多大商人;战国后期至秦汉:实行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低下;唐宋:实行开明的商业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明清: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甚至出现士商合流、弃儒(农)从商的现象,但政治地位进一步降低。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①“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人民出海贸易,但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内的防范(明清有别)②“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严格限制绝对禁止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成功等抗清势力)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102材料一: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倭寇的侵扰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2.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市场需求小。②明初实行“海禁”是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③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客观原因:西方的殖民扩张主观原因: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4.从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来看民间海外贸易(1)明朝海禁制度的演变洪武四年(1372年),明太祖下达“仍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令此阶段,只允许保留有限的朝贡——勘合体制内的官方贸易建文帝统治时期,海外贸易政策比较洪武期间松动江南地主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恢复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明成祖沿袭朱元璋“片板不得下海”政策对江南地主从事海外贸易严加禁止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明成祖先后7次派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下西洋明成祖期间,统治者尚未解除有关“私通番国”的禁令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4.从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来看民间海外贸易(1)明朝海禁制度的演变正统至正德年间(15世纪后60年至16世纪初)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有可能取得突破传统模式嘉靖初年,重申海禁政策,关闭广州等对外贸易主要港口葡萄牙势力不断向东扩张,对大明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挑衅嘉靖二年(1523年),宁波出现日本朝贡使骚乱事件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取消海禁民间贸易真正合法化明朝最后70余年间,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4.从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来看民间海外贸易(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逐步形成顺治为对付抗清势力,延续明代的海禁政策,颁布“禁海令”和“迁海令”康熙七年(1668年)在郑氏退居台湾的情况下,清廷开始弛海禁,并以广东先行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反清,郑氏复在福建沿海登陆重申迁海令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4.从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来看民间海外贸易(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逐步形成1685年,康熙开海禁1684年,统一台湾重开海禁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通商雍正初年中外贸易政策仍较为宽松谕粤海关:“国家之设关,所以通商而非禁商,所便民而非病民也。”1725年,雍正下令禁教清朝对外宽松政策宣告结束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4.从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来看民间海外贸易(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逐步形成乾隆九年(1744年)制订《管理番舶及澳夷专程》七条“有私行接引洋船者,照私渡关津条例从重治罪。”1756年要求浙江海关征收外洋番船税则,增加一倍税额以禁止外国商船入浙境1757年,制定《防范外夷规条》明令禁止夷船赴浙关闭了三口通商口岸,仅留广州一处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5.表现明朝: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1.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清朝的海禁认定为“闭关锁国”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在1853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也接受了这一观点。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是误解,还是真相?因此,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被“学者”们推至明代,写入教科书。于是,在大多数大陆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常识”:明清时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造成中国历史上

由先进转为落后,以至近代长期挨打的重要原因。关于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的最新学术研究

观点一:海禁不等同于闭关,明清两朝施行过海禁,毫无疑问;但是否施行过闭关锁国政策存在争论。

观点二:从雍正四口通商到乾隆一口通商并不等于更封闭,四口通商不等同于“开放”,一口通商也不等同于“闭关”。从“四口”到“一口”,并未使中外贸易额减少,恰相反,贸易额达到一个高峰。

观点三:清朝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禁止,但实际上民间贸易不可能禁绝,相反是不断发展的,中国与柬埔寨的民间贸易盛况可证明。学术前沿传统的“明清闭关自守”论,今天已经过时。只有摒弃了这种陈说的束缚,才可以实实在在地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事实上,早在“在16世纪之前很久,中国就一直在亚洲东部和印度洋东部经济圈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了16世纪,欧洲人从海路到达中国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地区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概念拓展】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评价: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6.影响局限性: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积极性:但它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但作用有限。【问题探究】闭关锁国政策就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吗?提示:否。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2014年全国Ⅰ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典型例题】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月,议定“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湖广总督在议及降低米价措施时,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旨在()A.严格限定区域间长途贩运 B.提高两湖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极力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 D.消除江南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C【典型例题】1757年,乾隆帝降旨限定广州一口同外国通商,之后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举措()A.禁绝了一切中外贸易往来 B.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C.避免了外国殖民者的侵扰 D.保障了造船业领先地位B互动探究分层突破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实施时期自战国始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但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不同点目的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范国内的海上反抗势力与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封建经济原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加强中央集权存在矛盾统治者害怕海上敌对势力与倭寇或西方殖民者勾结;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不同点内容强化农业的根本地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多方限制商人及其活动;严格控制国内市场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不同点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长有一定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对防范外来侵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1)出于维护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2)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3)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例]

(2021·湖南衡阳一模)《管子·治国》里说:“末作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这反映出(

)A.当时农业主导地位开始动摇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削弱C.重农抑商政策具有历史渊源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教材拾遗】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步入低谷”无关,排除A项;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C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低谷”不符,排除D项。2.(2017·全国卷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其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排除。1.(2021·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调研)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吕后时“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文帝时变“抑商”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但“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这说明汉初(

)A.抑商政策贯彻不力

B.经济政策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稳定C.经济政策尚未定型

D.统治者治国理念不同影响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汉朝之初汉高祖抑商主要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稳定统治秩序和经济恢复之后,孝惠、吕后、文帝着眼于社会发展则不再实行抑商而走向惠商,说明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故选B项。抑商政策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即使到汉文帝的时候依然没有取消“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一规定,所以不能说是抑商政策贯彻不力,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基本确定了,材料只是局部调整的表现,排除C项;统治者治国理念不同确实影响经济政策,但是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2.(2021·河南洛阳一模)1759年清政府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买卖货物,必须由行商经手方可交易。这一规定表明(

)A.中国对外贸易呈现顺差B.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遏制C.政府对外贸易管理严格D.行商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买卖货物,必须由行商经手方可交易”可知,政府对外商住所、贸易有明确要求,在对外贸易中管理严格,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贸易要求,并没有提到进出口数量,排除A项;西方经济侵略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行商的职责,并未提到其局限性,排除D项。3.(2021·河北衡水中学联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雇人纺织的机户至少在三万家以上,受雇的机工数量更加庞大,两者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这表明当时(

)A.新型生产关系得以发展B.家庭丝织业已基本解体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民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雇人纺织的机户至少在三万家以上,受雇的机工数量更加庞大,两者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领域新型的生产关系得到充分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且明朝中后期家庭丝织业已基本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民营手工业得到了发展,但不能得出已居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2.(2022·安徽“江淮十校”二联)秦简《日书》成书于商鞅变法后,是流行于当时社会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判断吉凶的生产、生活手册。根据考古研究,《日书》中记载有极多的经商吉日。这说明(

)A.商鞅变法是秦朝统一的重要条件B.当时封建迷信盛行干扰经济发展C.国家政策不能完全左右经济结构D.文物必须结合文献才能判断真伪答案C3.(2021·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联考)汉初刘邦严厉打击商人,后人评论道:“高帝初定天下,禁贾人衣锦绮、操兵、乘马,可谓知政本……贾人之富也,贫人以自富者……民安得而不靡?高帝生长民间而习其利害,重挫之而民气苏。”据此可知,汉初这一政策(

)A.顺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B.体现了无为而治治国思想C.符合汉初的社会发展要求D.沉重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答案C5.(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宋代商业政策实现了由重视专卖榷利向注重征收商税的转变,即“以税代利”,其透露了一种信息,即国家承认和保护私有商业,商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以自由兴贩。此外,皇帝还经常下达禁止乱征杂税和乱摊杂役的诏书。宋代此举(

)A.推动了抑商政策的废止B.有利于雇佣关系的发展C.旨在加速工商阶层分化D.改善了商业经营的环境答案D6.(2021·山东济南诊断)1523年,李梦阳在为商人王现所作的《明故王文显墓志铭》中写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1525年,王阳明在为商人方麟所写的《节菴方公墓表》中说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

B.商人地位日益提高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D.抑商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8.(2021·湖北九师联盟联考)明朝后期,政府腐败,加上倭寇的骚扰,政府实行海禁。禁令限制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而此时的欧洲航海业却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