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卷地区选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
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
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活勤俭节约、经济富国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优
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
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
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
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
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好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
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
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早在东汉时期,中国
的先民们就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
动植物蛋白质食源以外,还通过鱼鸭游动搅动泥水,为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氧气、刺激水
稻植株分篥。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
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
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应用,
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
至今仍造福着子孙后代。
土地是农作物和禽畜生长的载体,也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耕的首要条件就
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中国
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如翻地覆
土、灵活轻便的曲辕犁,一器多用的条播机——楼车,利用非自然风力、世界离心式压
缩机的鼻祖——风扇车,等等。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农耕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
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
关乎子孙后代的遗产,其中蕴藏的农耕文化要发扬光大。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材料二:
中华农耕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之中,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
百姓。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与升华,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
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
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王朝兴衰存亡,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
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
践中,彼此交织,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
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延续至今,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
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
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
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
意义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
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
农业有好收成。
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
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
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
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
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障遗
产地农民权益;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收获
实实在在的利益,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
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互为表里,是先民万年农耕实践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
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摘编自卢勇《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先民们在长达数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有些甚至
延续至今,被当代农民们继续使用。
B.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开发历史久远,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与多元开发是中
国永续传统并绚烂多彩的物质保障。
C.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和升华,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
姓,体现在传统社会农业生产和生活中。
D.领土广阔的中国因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
方式,呈现“美美与共”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先民们拥有的"人是大自然一部分”的先进理念,让中国农业在古代农业
文明中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
B.我国的农耕智慧体现在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根据季节用地养地,根据劳动样式
创制劳动工具来提高效率等多方面。
C.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来自我国先民们从事农业生
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
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这就体现出进
一步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的一项是()
A.哈尼族利用山地气候和水土资源,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寨脚梯田,并有水系
贝牙。
B.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养麦等,实行间作套种等
方法。
C.侗族农民注重粮食和经济同发展,坚持深水养鱼、浅水栽稻、陆地养鸭的生产
方式。
D.河北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中,土壤富含钾、氮中等、磷偏低,适合种植豆类、
玉米等。
4.中华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化有怎样的互为表里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在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看法。
全国卷地区选做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
平。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
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
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
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
同属一种书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
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
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
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
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
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
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
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
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
悖论。
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
仅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
系统的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
语系统间的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
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
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
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
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
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
而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识,无
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
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
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
治决策等问题的捕捉。
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
的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
态;早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
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必须依据先秦史的整体研究,不能够脱离历史文本
记录而单独构建。
B.夏文字书写于竹帛之上,不易留传下来,考古学家不容易找到夏朝文字来以此
证明夏朝的存在。
C.考古学家对夏文化的探索,如果不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就不能实现文化
研判的范式转移。
D.研究中原中心形成,要先研究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种族差异、核心制度、
政治决策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论述夏文字、夏朝王陵和都城不容易被发现,并论及不易发现的原
因。
B.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
性。
c.文章第四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且指出了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
在。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述目前史学界对夏文化研究的薄弱问题,条理清
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发现了陶寺朱书陶文,可推知在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
系的文字存在。
B.以发现王陵证明夏王存在的难度很大,因晚商前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
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
不能偏离一端。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后,才能打开夏
文化认知新视界。
二、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如始祖鸟、北京猿人
等关键化石的发现都填补了生命演化历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观测分析手段,给古生物
学这样的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上,古生物学家通过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和研究生
物化石外表的宏观和微观结构。但是,生物化石的很大一部分信息量包含在其内部,需
要古生物学家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来揭示。
早在20世纪中叶,就有古生物学家尝试用X光"透视"化石,但简单地使用X光
照射,只能取得照射方向上的一点模糊的内部结构信息,要重建各个方向上的全部三维
结构信息,就必须使用断层扫描技术。断层扫描(CT)最初在医学和制造业中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古生物学家尝试将此技术应用到化石研究中。由于化石比生物体
致密得多,且不同化石的物质成分千差万别,直接套用医用CT机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
的扫描效果,研发古生物研究专用CT就成为迫切需求。在这方面,我国走在了国际前
列——2008年,我国研制了全球首套专门应用于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高精度CT,并于
2011年投入使用。这使得古生物学家能够方便、快速、高质量地对不同大小的脊椎动
物(含人类)化石及现生生物的内部精细形态和显微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和重建。应用这
套设备,古生物学家迅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古脊椎所朱敏团队对早期有颌鱼类内
部结构的重建,补充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的关键环节。
古代生物死亡后,不同的有机物组分保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提供的生物的信息不同,
而承载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成为重建古生物演化历史的重要
工具。这一研究方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受益于人类全基因组的发
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古DNA领域开始蓬勃发展。古DNA提取物中常常包含
大量污染DNA,使得测序的大部分DNA分子都是无用的信息,真正有用的常常不到
测序数据的l%o对此,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和迈耶研发应用了DNA捕获技术——
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中"钓取"
出来。
自2010年起,古脊椎所建立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以古DNA
技术为核心,在主攻古人群基因组研究的同时,并行开展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
病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研究等衍生研究方向,产出了系列重磅成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古生物学研究开始越来越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形态特征的宏
演化。这些研究都涉及大数据,需要高性能计算机的协助。
为了建立古生代(约5.4亿年一2.4亿年)海洋生物多样性,南京大学樊隽轩团队
遴选了3112个地层剖面、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利用"天河二
号”超级计算机,经过反复计算和验证,获得了全新的寒武纪一三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
的复合多样性曲线。
科研人员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等等进行探索,以期实现化石的
自动鉴定。古生物学中微体化石的鉴定费时费力,而且很多是重复劳动,但是这一工作
在油田钻井、环境研究中却必不可少;我们还希望能够实现牙形刺、笔石、抱粉等由人
工鉴定转向自动识别。这个领域刚刚兴起,需要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建立鉴定准确的图片
库以供机器学习,也需要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以实现可靠的自动鉴定。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3月2日《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观测分析手段"即除了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传统
技术手段以外的高精度扫描技术。
B."DNA捕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把被测序的DNA分子从
海量的被污染古DNA提取物中"钓取"出来。
C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是以古人群基因组、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病
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等为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D."化石的自动鉴定”这一目标,依靠建立鉴定准确的图片库,借助人工智能等
多学科交叉的手段,就可以实现。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化石的很大一部分信息包含在其内部,又因为化石比生物体更致密,需要
使用高精度CT才能对其进行无损检测和重建。
B.我国研制的专门应用于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高精度CT,让朱敏团队完成了对早期
有颌鱼类内部结构的重建,走到了国际前列。
C.樊隽轩团队遴选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和验证时利用到了超级计算机,说明建立古
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的协助。
D.作者看来,化石的自动鉴定领域刚兴起,这一技术有多种应用场景,科研人员
要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等进行探索。
3.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语言严密且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
合文章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与解析蜀课标卷地区选做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领土广
阔的中国因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错误,颠
倒主客体。根据原文"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
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分析,应为不同的农业
生产方式哺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拥有的……
理念,让……其他文明古国"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有"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
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C."都
来自……"说法绝对。原文为"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
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但不能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来
自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
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
中华文化的载体不是只有传统农业。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A.与材料的"智慧的
中国人民发明了好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意思契合,符合第二段的农业
智慧思想。B.体现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
种种植制度"中。C.符合"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有效地利用了稻田
空间”的思想。D.符合"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
的思想。故选A。
4.①农耕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文化遗产,具蕴含着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
文化的精粹。②农业文化遗产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实践中,丰富农耕文化的内涵,
成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注重筛选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①点来自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段以及材料二第一段,结合"这些农业文化遗产
中蕴藏的农耕智慧""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
"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
础”等分析,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
第②点来自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段,结合"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
业生产实践中……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
值"等分析,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
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形成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丰富农耕文化
的内涵,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传统农耕文化
的当代表现。
5.①大力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营造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
氛围。②国家出台政策,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引领优秀农耕文化示范基地。③打造高水
平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构建弘扬农耕文化的培养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如何保护、弘扬的角度分析,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宣传农业文化遗产、
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②当代人如何做,才能保护和弘扬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等。
从材料二中的"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把握答题信息
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共同分析。第一个角度,
需要思考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的内涵,比如材料二第三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源
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
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分析,可以
从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的角度理解,解说宣传的重要性。
第二个角度,可以概括材料二第四、五段的内容,比如国家、地方方面应该做的事
情等。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
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
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进行从数量到质
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
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等分析,国家出台政策
和指导思想,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
范性农业遗产基地。
结合"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
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
相关条文""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
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分析,
打造一个很好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政府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
法等相关条文;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认识到保护
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
要意义。
全国卷地区选做
一、论述类文本
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夏文字书写于竹帛之
上,不易留传下来"分析错。由原文"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
已湮灭于地下"可知,原文是假设关系。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采用总分总
的结构"错误。本文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3.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
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错误。由原文"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
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
可知,原文是"甚至有可能"。B."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
征"错误。由原文"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
位的特征"可知,原文说的是“可能"规模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
位的特征。D."早期文字……研究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误。据原文"作
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
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
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
弱环节"可知,不存在条件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
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新的观测分析
手段’即……以外的高精度扫描技术”错,以偏概全,"新的观测分析手段"还包括分
子古生物学技术以及大数据和自动识别技术等。
B项"把被测序的DNA分子从海量的被污染古DNA提取物中‘钓取‘出来"错,
原文是"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中‘钓取‘出来"。
D项"就可以实现"错。原文是"科研人员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
别等等进行探索,以期实现化石的自动鉴定"。原文是"以期",选项说"就可以实现"
表述太过绝对。
2.B【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B项"让朱敏团队完成
了对早期有颌鱼类内部结构的重建,走到了国际前列"错,张冠李戴,并不是朱敏团队
的研究走到了国际前列,原文表述的意思是研发古生物化石研究专用高精度CT走到了
国际前列。
3.①列数字:"真正有用的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准确说明DNA遭到污染
的严重性;"3U2个地层剖面、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具体说
明研究数据,客观呈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②打比方:"像钓鱼一样""钓取",增加
DNA捕获技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深奥专业的科学研究变得有趣味。③作比较:把
"X光照射""断层扫描""高精度CT"三种技术的扫描结果作比较,更突出强调古
生物学需要新的观测分析手段的介入。④举例子:分条列举各科学家团队的重要研究成
果,更具体真实地让读者理解新科技为古生物学研究带来的贡献。⑤分类别:从高精度
扫描技术、分子古生物学技术以及大数据和自动识别技术三个方向来说明新技术手段,
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特色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真正有用的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DNA
遭到污染的严重性;"3112个地层剖面、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
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研究数据,客观呈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②"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和迈耶研发应用了DNA捕获技术—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西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2025陕西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浙江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课件模板
- 《蛋糕制作》课件
- 工艺管道培训课件
- 《海南海口夏竞》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人员管理篇】
- 有机玻璃操作箱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节油设备项目评估报告
- 空调安装和维修的培训
- 海康执法记录仪解决方案
- 焊机安全技操作规程15篇
- 液化气供应站安全管理制度和营业制度
- 高中学籍档案卡
- CMS电子后视镜遇见未来
- GB/T 397-2009炼焦用煤技术条件
- GB/T 21385-2008金属密封球阀
- GB/T 18994-2003电子工业用气体高纯氯
- 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 《中考体育项目跳绳》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