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3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3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3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3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3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纲明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真题典例[例1](2019·全国卷Ⅰ)[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苏德战争爆发后”,可知当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由时间信息“1942年6月”可知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根据材料“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墨索里尼……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可知北非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材料“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可知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第(2)问,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对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的影响方面分析。[例2](2019·全国卷Ⅱ)[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等信息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材料“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第(2)问,从对中国抗日战争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例3](2019·全国卷Ⅲ)[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答案(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可以从对反法西斯盟国、对德国和对整个二战的形势等角度分析。考情分析1.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5年考题统计年份卷型材料引文出处设问数分值考查主题内容2019Ⅰ卷王绳祖《国际关系史》215阿拉曼战役的背景及意义Ⅱ卷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215二战中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及意义Ⅲ卷王绳祖《国际关系史》215二战中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2018Ⅰ卷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215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及其国际背景Ⅱ卷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215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及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Ⅲ卷[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215二战中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及作用2017Ⅰ卷吴东之《中国外交史》215《开罗宣言》的内容、意义,二战后美国对东亚秩序的构想Ⅱ卷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215一战后欧洲联合的设想的背景及未实现的原因Ⅲ卷[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215日本侵华战争进程,侵华口号的企图

续表年份卷型材料引文出处设问数分值考查主题内容2016Ⅰ卷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2151965-1973年越南战争中的中美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结束战争的原因Ⅱ卷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2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的变化、原因Ⅲ卷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215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背景、受阻原因2015Ⅰ卷[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215戴高乐号召法国抗战的理由、法国复兴的经验Ⅱ卷[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215苏联研制原子武器计划的背景、研制成功的条件、积极作用2.本部分的命题特点(1)试题难度相对较小。“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所有的高考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围绕这个主题考查。(2)紧扣主题作答。与其他选修命题风格相似,“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的内容也是主题单一而集中,直接而简洁,就是说,回答时,先确定好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组织答案,就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3)注重材料信息与时代背景的联系。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从内容上看,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是考查重点。3.本部分的备考建议(1)立足教材,掌握基础知识。(2)重视对战争的原因、影响、启示的分析。知识整合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3)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2.经过阶段时间主要战役(事件)影响爆发1914年6月-7月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的导火线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3.性质(1)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两大集团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参战的。(2)塞尔维亚、比利时抗击德奥侵略,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4.影响(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导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5.启示(1)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战争的根源。(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5)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和平崛起。6.人类在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1)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出现了英、法、美、德等几个世界性大国。(3)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世纪下半期,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从而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4)对殖民地的争夺中英德矛盾最为尖锐,德国首先构筑同盟体系对付英法,从而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重兵对峙的局面。(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1)建立背景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②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2)凡尔赛体系①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②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③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④影响a.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b.使欧洲和西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c.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d.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3)华盛顿体系①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②影响a.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b.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c.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d.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受害者。2.国际联盟(1)背景①建立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一项重要议题。②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了国联盟约。(2)实质: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3)主要活动①恢复战后欧洲经济。②处理国际争端和裁军。③加强国际合作,为促进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④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持姑息、纵容的态度。(4)评价①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3.维护和平的尝试(1)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但该条约也为德国重新迈入欧洲政治大国行列铺平了道路。(2)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4.凡尔赛体系脆弱性、不稳定性的原因(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一旦新的力量对比出现,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就必将被打破。(2)凡尔赛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固有的矛盾,甚至孕育了新的矛盾。①和约对战败国惩罚性的掠夺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法、德之间。②对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也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巴黎和会策划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成为反苏战争司令部,导致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仇视。④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利: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4)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5)苏联在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后,为中立自保,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进程(1)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2)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3)转折: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4)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3.影响(1)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3)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4)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5)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6)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4.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②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③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2)实质:姑息纵容、损人害己。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2)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却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3)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避免两线作战,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一个突出的问题。(4)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四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1)原因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③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2)表现①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苏联: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①二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②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4)影响①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②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③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美苏争霸(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①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②重大事件a.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很快苏美关系趋于紧张。b.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③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①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②重大事件a.“缓和”: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召开。b.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③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①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②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③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3.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4)美苏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当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的时候,在争霸中就处于攻势,反之,经济发展衰退,在争霸中就会处于守势,即劣势。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1)背景:朝鲜南北对立;美国的霸权政策。(2)概况: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美军仁川登陆,占领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1年开始停战谈判;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3)影响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②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越南战争(1)背景①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②美国干涉越南内战。(2)过程:特种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局部战争(1964年)——转折(1968年)——停战协定(1973年)。(3)结果:1973年在巴黎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4)影响①迫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战略。②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3.中东战争(1)问题由来①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②中东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布比较复杂的地区,宗教矛盾复杂。③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是阿以冲突存在的关键。(2)含义: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五次战争,统称为中东战争。(3)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4)和平进程①背景:前四次中东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②序曲:埃以和解和“戴维营协议”。③存在的问题:耶路撒冷地区的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4.两伊战争(1)原因:各种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2)经过: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88年。(3)影响:两伊战争造成了两伊经济的全面倒退,造成了中东的分裂,为美苏等大国插手海湾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5.海湾战争(1)原因:边界纠纷;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2)过程与结果:1990年8月爆发,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3)特点:一场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六和平与发展1.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1)宗旨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2)作用时期国际形势历史作用及评价1945年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美苏成为超级大国,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开始“冷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积极作用:自1948年开始进行维和行动;进行原子能管制和裁军;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消极作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成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和政治斗争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逐步减弱推动非殖民化;展开人道主义援助;解决难民问题;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联合国不再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希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裁军和防止核扩散;在推动地区性和平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依据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②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世界的潮流。④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的需要。⑤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2)不利因素①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没有消除。③分裂势力、恐怖势力、极端势力的危害。④世界发展很不平衡。⑤恐怖主义、走私贩毒、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规律总结1.对战争的分析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1)战争的原因:首先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阶级或国家利益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其次要分析矛盾双方的利益冲突。(2)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战争目的都是被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3)战争的胜负:因素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点类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不同点基础和矛盾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反映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中心力量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导作用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续表类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不同点形成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召开国际会议,两年内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协调与磋商,战争结束后形成性质和实质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反法西斯性质,实质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体现意志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美、苏两国的意志影响深度和广度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适用于全世界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破坏瓦解3.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在二战中互相协作的表现(1)政治上互相协作: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世界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经济上互相支持: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军事上互相配合①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并出兵协同英军作战,支援了英军东南亚战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