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标准》_第1页
《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标准》_第2页
《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标准》_第3页
《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标准》_第4页
《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CECSXXX—XXXX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标准

Assessmentstandardforgreencitytunnel

(征求意见稿)

2021年06月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9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

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9]12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

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安全耐久、

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提高与创新。

请注意本规程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

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上海市

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

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有关资料和建议寄送至解释单位((地址:上海市闵行

区申旺路519号,邮政编码:201108),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

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

1总则......................................................................................................................1

2术语......................................................................................................................3

3基本规定..............................................................................................................4

3.1总体要求....................................................................................................4

3.2评价与等级划分........................................................................................5

4安全耐久..............................................................................................................8

4.1控制项........................................................................................................8

4.2评分项......................................................................................................11

I安全..................................................................................................11

II耐久.................................................................................................16

5资源节约............................................................................................................20

5.1控制项......................................................................................................20

5.2评分项......................................................................................................23

I节地与土地利用..............................................................................23

II节能与能源利用.............................................................................25

III节材与材料利用............................................................................29

6环境舒适............................................................................................................33

6.1控制项......................................................................................................33

6.2评分项......................................................................................................36

I光环境..............................................................................................36

II声环境.............................................................................................41

III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42

IV行车舒适.......................................................................................46

7绿色施工............................................................................................................51

7.1控制项......................................................................................................51

7.2评分项......................................................................................................52

I施工节约..........................................................................................52

II施工环保..........................................................................................58

8运营高效............................................................................................................62

8.1控制项......................................................................................................62

8.2评分项......................................................................................................63

I智慧管养..........................................................................................63

II绿色运营.........................................................................................67

9提高与创新........................................................................................................72

9.1一般规定..................................................................................................72

9.2加分项......................................................................................................72

本标准用词说明.........................................................................................................77

引用标准名录.............................................................................................................78

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绿色交通的要求,引导和规范绿色城市隧道的建设

和评价,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

绿色发展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推进交通领域绿

色生态发展,国家交通运输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印发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印发推进

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交

通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全面推进实施绿色交通发展重大工程,加

快构建绿色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随着绿色发展成为

国家发展基本国策,城市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环保、可

持续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城市隧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与运营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问

题日益受到重视。2016年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16

年)》,提出了多项绿色隧道技术标准,旨在健全绿色公路与绿色隧道行业标准体

系化建设。重视绿色城市隧道发展顶层设计,推广绿色城市隧道节能设计与技术

研发,建立绿色城市隧道施工标准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隧道工程绿色发展水平。

充分考虑绿色城市隧道规模化和绿色化发展需求,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绿色

城市隧道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城市隧道建设的节能减排效果,保障绿色城市隧道

建设有章可循和有据可依,为全国城市隧道的绿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填补我国

绿色城市隧道建设评价体系的行业空白。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及大修城市隧道的绿色评价,高速公路隧道和

其他等级公路隧道可参照执行。

【条文说明】

本条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新建、改建及大修城市隧

1

道绿色性能的评价,高速公路隧道和其他等级公路隧道的绿色性能评价可参照执

行。

1.0.3绿色城市隧道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道路所在地域的气候、

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隧道的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

色施工、运营高效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条文说明】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

大差异,因地制宜是绿色城市隧道及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因此对绿色城市

隧道及其附属设施的评价,应综合考量隧道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

及文化等特点。从隧道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行使用及最终的拆除,应对隧

道的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是开展绿色城市隧道评价的前提条件。本标准

重点是对城市隧道的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及高效运营五大

方面的绿色性能评价,并未涵盖通常城市隧道所应具备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

如安全、消防等要求,故参与评价的城市隧道应首先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2

2术语

2.0.1绿色城市隧道greencitytunnel

绿色城市隧道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便捷的出行环境,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隧道。

2.0.2隧道设备用房roomfortunnelequipment

指位于地下,直接服务于隧道主体行车空间的通风空调机房、强弱电机房、

给排水机房等,是城市隧道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不含地面附属建筑及设备用房。

2.0.3可循环利用材料recycledmaterials

来源于项目范围内或外部,在原行业或原来状态下无法再利用,经过再加工

或再利用可以在道路工程中使用的材料。

2.0.4安全保护能力safetyprotectioncapability

能够抵御威胁、发现安全事件以及在遭到损害后能够恢复先前状态等的程度。

2.0.5全生命运维管理operationandmaintenancemanagementforlifecycle

综合考虑规划咨询、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以数据的采集和评价为

核心,注重设施运营风险、设施健康状况、运营服务性能,实现全生命周期内综

合效益最优的基础设施管理模式。

3

3基本规定

3.1总体要求

3.1.1绿色城市隧道评价应以隧道及其设备用房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落实

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

的指标,应基于隧道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条文说明】

城市隧道的规划建设应符合法定详细规划,并应满足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

色发展控制要求,深化、细化技术措施。

隧道及其设备用房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绿色城市隧道评价,临时隧道及建筑

不得参评。隧道及其设备用房应为完整的建筑,不得从中剔除部分区域。

3.1.2绿色城市隧道评价应在隧道工程竣工后进行。在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完

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条文说明】

本条明确了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阶段。

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基本国策,城市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本标准将绿色城市隧道的性能评

价放在建设工程竣工后,更加有效的约束绿色隧道技术指标的落地实施,保证绿

色城市隧道性能的实现。本条提出“在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

价”,主要预评价能够更早地掌握隧道工程可能实现的绿色性能,可以及时优化

或调整工程方案和技术措施,为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做准备。

3.1.3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隧道进行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

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

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

【条文说明】

本条对申请评价方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申请评价方依据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应对城市隧道全寿命期内各个阶段

进行控制,优化绿色隧道技术、设备和材料选用,综合评价隧道规模、隧道技术

与工程投资之间的总体平衡,并按本标准的要求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

4

文件,涉及计算和测试的结果,应明确计算方法和测试方法。申请评价方应对所

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

施工、运营高效5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应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

系还应统一设置加分项。

【条文说明】

本标准的指标体系构建以“安全”和“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

员理解和接受使用的难易程度,构建了包括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

色施工、运营高效5类指标的绿色城市隧道评价体系。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

评分项,同时为了鼓励绿色城市隧道采用提高、创新的隧道技术和产品建造更好

性能的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提高与创新”加分项。

3.2.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

分值。

【条文说明】

标准的控制项是参评项目所必须满足的要求,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价应依据

参评项目是否满足评价条文的要求确定得分分值。

3.2.3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指标分值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表3.2.3绿色城市隧道评价分值

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

控制项创新加分

评价安全资源环境绿色运营分值

基础分项满分值

指标耐久节约舒适施工高效总计

值QJQA

Q1Q2Q3Q4Q5

预评价

400100150150050100950

分值

评价分值4001001501501001001001100

【条文说明】

控制性基础分值的获得条件是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对于不同类型

的城市隧道,5类指标同等重要,因此未按照不同城市隧道类型划分各评价指标

评分项的总分值。

本标准中“资源节约”指标包含了节地、节能、节材的相关内容,“环境舒

5

适”指标包含了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行车舒适的相关内容,因此该两项指

标的总分值高于其他指标。“提高与创新”为加分项,鼓励绿色城市隧道性能提

升和技术创新。

“绿色施工”指标是针对隧道项目施工期的技术要求,“运营高效”指标中

“绿色运营”小节为隧道项目投入运行后的技术要求,因此,预评价时“绿色施

工”和“运营高效”指标的满分值相比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有所降低。

3.2.4绿色城市隧道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Q=(QJ+Q1+Q2+Q3+Q4+Q5+QA)/10(3.2.4)

式中:

Q——总得分;

QJ——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400分;

Q1~Q5——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

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评分项得分;

QA——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条文说明】

本条对绿色城市隧道评价的总得分计算方法作出了规定,参评隧道的总得

分由控制项基础分值、评分项得分和提高与创新项得分三部分组成,总得分满

分为110分。控制性基础分值的获得条件是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提

高与创新项得分应按本标准第9章的相关要求确定。

3.2.5绿色城市隧道划分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

【条文说明】

本条明确了绿色城市隧道评价的4个等级。

3.2.6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城市隧道等级应为基本级。

【条文说明】

控制项是绿色城市隧道的必要条件,当隧道项目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

求时,绿色城市隧道的等级即达到基本级。

3.2.7绿色城市隧道的星级等级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

各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分值的25%;

2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时,绿色城市隧道等级分别为一星

6

级、二星级、三星级。

【条文说明】

当对绿色城市隧道进行星级评价时,首先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控制项要

求,同时规定了每类评价指标的最低得分要求,以实现绿色城市隧道的性能均衡。

按本标准第3.2.4条的规定计算得到绿色城市隧道总得分,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

分、70分、85分且满足本条第1款的要求时,绿色城市隧道等级分别为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

7

4安全耐久

4.1控制项

4.1.1隧道选址应避开滑坡,泥石流,活动断层,矿产采空区等地质危险地段;

隧道水域段选址应避开深槽及河势变化较大的地段;隧道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

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污染土壤的危害。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第4.1.1条,对绿色隧道的场地安全提

出要求。隧道工程对地质条件敏感,国家现行标准中均明确提出应避开不良地质发育段落,

这对节省工程投资,降低施工难度,确保运营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当隧道工程受规划,现

状条件等因素控制,无法完全避开不良地质条件时,必须降低不良地质的影响,主要是考虑

是否有切实可靠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保障措施,如对污染土壤采取预治理措施,对河势变化

较大地段采取稳定河势的措施。隧道运营是长期过程,如不良地质继续发展,将持续对运营

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当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区域时,需从设计、施工、运营等多个角度充分考

虑不良地质造成的安全隐患。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地形图、地质勘察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震安

全性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土壤污染调查等论证报告及设计文件,并现场核

查;运营评价查阅施工记录、竣工图纸、隧道管理规定、周边地质条件变化情况等。

4.1.2隧道应具有针对火灾、交通事故、水淹、地震、台风等灾害的预防措施。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城市地下道路灾害主要类型包括:火灾、水淹、地震及人为

破坏爆炸等。其中地下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并往往引发火灾,是主要的灾害防

范类型。参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8.3.1条,城市地下道路

应设置预防火灾、交通事故、水淹、地震、台风等灾害事故的设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勘察报告、环评报告、相

关检测或论证报告,并现场核查;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资料。

8

4.1.3隧道结构、外装饰构件及配件的结构设计应满足承载力和使用要求,力

学性能和耐久性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规范和相应产品的有关规定。隧道内部的非

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结构的承载力和使用功能要求主要涉及安全与耐久,是满足隧道长期安全使用要求的首

要条件。结构设计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要求,并应符合

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建

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

范》GB/T50476等。同时,针对运营期隧道可能出现的结构开裂、渗漏等影响结构安全和耐

久性的问题,应定期对结构进行检查、维护与管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相关检测报

告,并现场核查;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资料、运营管理制度及定期查验记录与维修记录,

并现场核查。

4.1.4隧道线型指标、横断面设计、交通设施和路面结构应满足行车安全要求,

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3.2节设计原则,从线型指标、

交通设施、路面结构等方面提出满足行车安全的要求。城市隧道应满足相关国家现行标准要

求,相关指标不应低于规范中的极限值要求,需经技术经济性比较方可采用的技术要求,应

有相关论证结论或研究成果。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设计文件,核查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运营评

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和检测报告,核查技术指标和实施质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1.5隧道人行和车行横通道、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

援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9

参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8.3.5条、第8.3.6条,一、二、

三类通行机动车的双孔地下道路应设置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非水底地下道路应设置

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位于水底的地下道路宜设置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城市

地下道路人员安全疏散设施包括:横向人行通道(或直接安全口)、人行疏散通道(安全通道)、

逃生滑梯、上下层楼梯、至地面楼梯及避难室等。地下道路的疏散救援设计不仅要考虑安全

疏散还要考虑救援,人员疏散通道作为救援的主要途径时,该通道应该考虑救援的相关要求。

双孔隧道仅设置人行疏散通道,而不设置横通道时,应结合当地消防救援能力设计救援方案,

并经消防部门确认。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并核查现场是否满足

规范要求。

4.1.6隧道内消防灭火系统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并设置有完善的安全疏散

指示标志。专用疏散通道与车道孔连通口处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城市地下道路内部的安全防灾等应急情况下的标志设置,相比地上道路,是城市地下道

路所特有的。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8.3.11条的有关规定,

疏散指示标志应采用光电式,增强识别性;对于行人横洞、车行横洞等逃生出口处,除布设

指示标志外,还可在逃生出口处设置LED灯等来增强逃生出口的可识别性,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及时清晰发现。疏散指示标志应除指示逃生方向外,还应标识与逃生出口的距离,或

采用智能性疏散标志根据火灾点的位置指示疏散方向。鉴于近几年部分在建或已建成隧道尚

未采用主动发光式指示标志,本次标准编制暂不将主动发光式安全疏散指示标志作为控制项

要求,但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能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专用疏散通道与车道孔连通口处设

置的防火分隔措施可采用防火卷帘形式,应能防止火灾和烟气影响人员安全疏散。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并现场核查是

否满足规范要求。

4.1.7隧道防排水系统质量应满足安全和运营需求,应优先选用适应隧道环境

特点的设备和材料,并充分考虑暴雨、洪涝、消防废水等特殊工况的防排水需求。

【条文说明】

隧道工程防排水系统的质量关系到结构安全和耐久,故对绿色隧道的防排水质量提出要

求。目前隧道结构所采用的防水材料种类较多,国内现行规范也较多,因此在隧道设计及施

10

工中应针对隧道所处环境类别进行选用。隧道排水系统应充分考虑暴雨、洪涝、消防废水等

特殊工况下的排水需求,同时考虑雨废水的腐蚀性,选用经济性好、综合性能更优的设备,

确保隧道运营安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

4.2评分项

I安全

4.2.1隧道总体布置、安全运营管理用房、应急预案等满足运营安全,评价总

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隧道总体布置、疏散通道、紧急停车带等设置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

得4分;

2长及特长距离隧道设置有紧急救援站或运营管理中心,中等及短距离隧

道附近有具备应急救援能力的消防站或救援站,并要求常年值守,得2分;

3开展防灾专项设计,针对隧道特点提升隧道防灾及疏散救援能力,得2

分;

4具有防洪防涝设计措施及应急预案,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隧道可通过设置横向人行通道(或直接安全口)、人行疏散通道(安全通道)、车

行横通道、紧急停车带、逃生滑梯、上下层楼梯、竖井、至地面楼梯及避难室等实现灾害工

况下的人员逃生和车辆疏散。但部分特殊情况如盾构隧道直径较大,地质情况复杂、地表建

构筑物密集等条件下设置横通道或竖井往往需大幅增加工程费用和施工风险。上述情况下则

可考虑通过在盾构底部设置人行疏散通道、加密楼梯间数量、设置重点排烟等措施优先保证

人员疏散安全,但上述措施并无明确规范要求,本款规定必须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的隧道

才能得分。

第2款,隧道分类参照《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3.1.3条,根

据封闭段长度可分为短距离、中等距离、长距离及特长距离四类隧道。《城市道路工程设计

规范》(CJJ37-2012)第13.3.10条:“对长度大于1000m隧道,应设置管理用房。”《城市

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8.2.16~8.2.17条对不同距离的地下道路是否设置

管理中心等做出了规定,同时第8.3.4条规定:“城市地下道路救援疏散设施设计应根据环

11

境、排烟方式、管养模式等因素,设置疏散救援设施及应急救援站,应急救援站可就近设置,

对于长距离地下道路不宜少于一处”。长大隧道发生事故相对较大,人员及车辆进出不便,

因此应设置具备应急救援能力的紧急救援站或管理中心,为便于处置突发状况,紧急救援

站和管理中心均应设置于便于进出隧道的位置,并应常年配备值守人员。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并现场核

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2.2线型条件、出入口设置等保障行车安全,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线型指标和平纵组合合理,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极限值要求,得1分;满

足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得3分;

2出入口位置、间距及形式,能保障主线行车稳定、分合流处行车安全的

要求,符合近远期交通出行的需求,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极限值要求,得2分;

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得4分;

3停车视距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2、3款,参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及《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

计规范》(CJJ221-2015)。城市道路隧道受建设环境条件影响,经常遇到线型指标及组合条

件、出入口设置条件较差的情况,此时更应对线型和出入口设置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

慎重选择技术指标。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一般值,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最大值,特殊情况下还设

置有极限值,但极限值的技术指标对行车安全和舒适性有影响,因此国家现行标准多要求在

采用极限值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尤其是是出入口位置、间距及形式选择对车流交织长度,

高峰期车辆通行效率等起决定性作用。城市隧道地下互通及出入口处是常年拥堵的关键点,

应从线路设计阶段就综合考虑资源集约、运营高效、安全等各方面因素。鉴于上述原因,本

规范在满足或高于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时予以加分,以鼓励在线路设计中提升隧道整体

的通行效率,改善驾驶体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并现场核

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2.3采用交通安全设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12

计:

1交通标志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得3分;

2交通标线、交通控制及诱导设施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得3分;

3采用主动发光式标志及标牌,得2分;

4交通防护设施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交通安全设施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保证行车安全意义重大,本条结合《城市地下道路工

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对交通安全设施的要求进行设置。城市隧道建设条件往往受限,

为控制成本一般需充分利用隧道断面压缩交通标志,标线及诱导设施等尺寸、文字等,一定

程度上增加了辨识难度。但是城市隧道一般为相对封闭道路,外界干扰信息少,辨识条件较

好,因此在国家现行标准中对于类似受限的条件下标志标线要求进行了放宽。如《城市道路

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中规定:允许隧道内文字高度压缩,但也不得小

于一般值的0.8倍。如隧道有条件采用一般值将更有助于提升隧道运营和驾驶安全,因此本

条对能满足一般值要求的隧道予以加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并现场核

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2.4隧道结构承载力强和稳定性好,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

评分并累计:

1隧道结构接头部位、结构突变部位、地质条件突变部位等有适应不均匀

变形的措施或设置变形缝,提升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得2分;

2隧道设置于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层中或地基上,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

采取加固或换填等措施,确保隧道结构稳定,得3分;

3隧道建设考虑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影响较大时,采取建筑保护措施,

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为提升结构适应地层变化引起的结构受力改变,不均匀变形等,同时改善结

构抗震性能,提出需设置变形的要求。

第2款,隧道穿越软弱地层,断层破碎带等区域时,地基承载力不足将引起结构变形,

13

产生额外的内力,不利于结构安全,因此需提前采取措施确保隧道安全。

第3款,隧道建设对周边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该提前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施

工安全和建构筑物安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

4.2.5采取结构病害防治措施,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

累计:

1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隧道衬砌背后空洞回填密实,得2分;

2设计中要求对混凝土结构掉块、缺角、裂缝等结构缺陷进行修补,并对

上述缺陷处采取防水堵漏措施,得2分;

3隧道主体选用高于二级的防水标准,并采用相匹配的防水措施,得2分;

4隧道面临冻害、氯盐侵蚀、化学腐蚀等不利环境影响时,有相应结构保

护措施,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

第1款、第2款,参考隧道常见病害类型,为减少运营期隧道内后期病害发展,降低运

营管理成本,鼓励从源头上减少病害隐患。对于已发生的病害或缺陷,应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补救,以降低病害或缺陷对隧道长期运营的不利影响。

第3款,地下水是对隧道结构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结构有加速

腐蚀和劣化的趋势,因此控制地下水是病害处置的关键。控制地下水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

是防水,提高结构本身的防水等级,设置完善适用的防水体系可以有效控制隧道内地下水的

来源;二是排水,设置合理的排水路径、排水系统,及时将渗漏水排出隧道,避免漫流积水

对隧道结构的进一步破坏。本款主要强调防水的重要性,大多数城市隧道防水等级一般取二

级,因此在将隧道防水设计标准及措施取为高于二级时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水措施时,得分为

2分。

第4款,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对于常见的几种特殊

环境类别,应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于不存在上述问题的隧道,可认为已从选址和总体布

置上考虑了对隧道的保护,因此本款得分为2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和施工过程管理资料等资料。

4.2.6城市隧道洞口和洞内做好排水措施,总评价分值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

14

别评分并累计:

1隧道洞口设置有反坡排水驼峰,排水驼峰根据道路等级、排水重现期、

周边地形环境等综合计算确定,且不小于0.3m,得3分;

2隧道洞口、明洞及衔接高架处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洞口外设置反向排

水边沟或采取截流措施,防止洞外水流入隧道内,洞口截水沟不小于2道,得2

分。

3按地下水和运营清洗污水、消防污水分离排放的原则设置纵向排水系统,

能保证排水畅通,避免洞内积水,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参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5.2.5条对于隧道接地

处纵坡的设置要求,并对驼峰高度最小值进行了提出了要求。

第2款,隧道洞口、明洞及衔接高架处应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洞口边坡、仰坡应采取

防护措施,防止地表水的下渗和冲刷。为防止洞外水流入隧道内,可通过在洞口外设置反向

排水边沟或采取截流措施,截水沟不宜小于2道。

第3款,一般隧道内运营期间会产生渗漏水,冲洗水和消防废水等多种废水。其中渗漏

水一般流量小,但长期存在,一般从结构表面的施工缝、变形缝、贯通裂缝渗出。而冲洗水

和消防废水流量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主要在行车空间内发生。当排水通道设计不畅

或没有合理引排措施时,会造成水在结构表面漫流,对结构耐久性,美观性和行车安全行车

造成影响,因此隧道内需要考虑对上述废水分别进行引流和排放,以减少水在结构内流动影

响的范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

明书等。

4.2.7采用主动及被动防火设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隧道主体结构耐火等级为一级,采用防火内衬和耐火装饰材料,并采取

掺加混凝土添加剂、纤维材料等措施提升结构本体耐火性能,得4分;

2隧道工作井和区间重要电气设备房间设置对设备安全影响小的自动灭火

装置,发生灾害后能即时与消防部门联动,得3分;

15

3长及特长距离隧道内设置有专门的通风排烟系统,采用重点排烟;其他

隧道内有防烟的疏散路径或通道,保证隧道内人员的疏散安全,并为灭火救援提

供通风方面的安全保证,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参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8.3.3条:城市隧道及其

附属用房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隧道运营面临火灾、水灾、爆炸、恐怖袭击等风险,需制定相

应防灾救援措施,其中火灾发生概率最大,其风险主要为火灾时的高温和烟气,高温的风险

主要在于降低了结构承载能力,且长时间承受高温荷载会造成永久损伤,因此考虑提升结构

耐火措施不仅可以增加救援时间,同时也可避免结构承载能力大幅削弱提升隧道运营安全;

第2款,隧道消防系统是为了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对火灾规模和发展进行有效控制,

隧道内的工作井和设备用房通常不设长期驻守人员,采用自动灭火装置可在火灾初期进行有

效控制,为救援争取时间,并及时通知救援站和消防部门,提高灾害反应速度。

第3款,隧道防灾通风的目的是保证隧道内人员的疏散并为灭火救援提供通风方面的

安全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提供逃生人员需要的新鲜空气。由于火灾发生时需要

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隧道内滞留人员缺氧,威胁其生命安全。②阻止火灾产生的烟雾四处

蔓延。在外界风力较弱的情况下,火灾产生的有毒烟雾四处蔓延,影响隧道内滞留人员的判

断和行动能力,导致判断能力差、行动迟缓,严重影响人员逃生,并威胁其生命安全。而对

于长及特长距离隧道,人员疏散时间长,采用重点排烟可以为疏散救援争取更多时间,因此

予以加分。对于其他隧道,推荐设置防烟的疏散救援通道,以实现人烟分离,最大限度减少

人员伤亡。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说明书),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

料、隧道内消防设计及验收资料。

II耐久

4.2.8提高隧道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评价总分值为1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主体结构按10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得5分;

2采用了提高隧道结构耐久性的措施,得5分;

3采用耐久性好的防水和密封材料,得4分;

16

4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路面结构,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主要是耐久性设计。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保证构件质量的预防性处理措施、减小侵

蚀作用的局部环境改善措施、延缓构件出现损伤的表面防护措施和延缓材料性能劣化速度的

保护措施。

第2款,指满足设计要求下,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施工工法、结构型式等)和具体应

用环境(如严寒地区、盐碱地等),对抗渗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

碳化性能及早期抗裂性能等耐久性指标进行专题研究,从结构设计、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

施工质量控制、易维护等多方面提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对策和措施,并在设计和施工中落

实。

第3款,主要是防水和密封材料,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防水与密封材料》GB/T35609

对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胶的耐久性能、热空气老化、耐水性能

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供参考。

第4款,路面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使路面在荷载、气候因素的长期综合多次作用下耐

疲劳、耐老化和没有不容许的塑性变形积累,并且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具有良好的抗

滑性和平整度。提高路面的耐久性要从路面的结构设计、材料设计、混合料施工等方面考虑。

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对路面结构的设计指标和参数提出了具体要求,

可供参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和竣工图资料,重点审核材料耐久性设

计要求,查阅材料决算清单、相关产品说明及检测报告,重点审核钢筋保护层厚度,高耐久

性混凝土、耐久性路面等结构材料的使用情况。运营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和竣工图资料,

以及运营管理制度及定期查验记录与维修记录等。

4.2.9采取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应按下列

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使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好的管材、管线、管件,得5分;

2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

的部品组合时,采用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的构造,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17

活动配件指建筑的各种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考虑选用长寿命的优质产品,

且构造上易于更换。同时还应考虑为维护、更换操作提供方便条件。部分常见的耐腐蚀、抗

老化、耐久性能好的部品部件见表4.2.9。

表4.2.9部分常见的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部品部件及要求

常见类型要求

室内给水系统采用铜管或不锈钢管

管材、管线、管件电气系统采用低烟低毒阻燃型线缆、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耐火电缆等,且

导体材料采用铜芯

门窗反复启闭性能达到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2倍

活动配件给水系统栓口和喷头等寿命达到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1.2倍

阀门寿命达到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1.5倍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产品设计要求,查阅相关竣工图、产

品说明书或检测报告;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或检测报告,阅运营管理制度

及定期查验记录与维修记录等。

4.2.10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可重复利用的装饰装修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

分,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耐久性好的外饰面材料,得3分;

2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内饰面材料,得4分;

3检修或设备运输需临时拆卸的建筑和装饰构件选用可重复利用的长寿命

产品,构造便于拆卸、重新安装、替换更新,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为了保持隧道及附属的视觉效果和环境,装饰装修材料在一定使用年限后会进行更新替

换。如果使用易沾污、难维护及耐久性差的装饰装修材料或做法,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

筑物的维护成本,且施工也会带来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粉尘及噪声等问题。对采用耐久性

好的装饰装修材料评价内容详见表4.2.10。

表4.2.10部分常见的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部品部件及要求

常见类型要求

采用水性氟涂料或耐候性相当的涂料,耐候性应符合行业标准《建筑水性氟涂

料》HG/T4104-2009中优等品的要求

外饰面材料

采用耐久性与建筑幕墙设计使用年限相匹配的饰面材料

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

18

侧墙装饰材料,满足隧道使用环境下25年的使用寿命。

内饰面材料

顶部防火内衬满足20年以上使用寿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装饰装修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

材料检测报告及有关耐久性证明材料;运营评价查阅装饰装修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材料

检测报告及有关耐久性证明材料,运营管理制度及定期查验记录与维修记录等。

19

5资源节约

5.1控制项

5.1.1线路总体方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路网规划、土

地使用规划以及交通功能等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宝贵、开发具有不可逆性,需要协调发展,统一规划。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规划和项目前期及设计图纸资料,并核实设计落

实规划情况,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并现场核实落实设计情况。

5.1.2隧道的照明功率密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合理选择隧道内各个功能空间的照度,合理选择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

照明电气产品,包括电光源、灯具及其附件、配线器材以及调光控制设备和调光器件等,

以保证隧道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满足现行照明国家标准。对于隧道照明中不同的光源类型、

照明方式、应用场合等,应分别对应满足《隧道照明用LED灯具性能要求》GB/T3248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等规范中照明功率密度

限值的有关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电气施工图(需包含照明系统图、照明平面施工

图)和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要求、照明设计标准等)、隧道照明功率密度的计算分析

报告,审查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其计算;运营评价查阅电气竣工图、灯具检测报告、隧道照

明功率密度LPD的测试报告,审查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其计算,并现场核查。

5.1.3隧道设备用房的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空调系统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通风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GB50189的规定。

20

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W/(m3/h)】

系统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