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核心概念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历史解释: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唯物史观: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认识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编户齐民主户与客户黄籍白籍邻保制度十家牌法里甲制时空坐标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知识点一问题导学时期演变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

,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编户齐民”。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制定户籍隋朝命州县官“

”,重新核定户籍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朝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实行固定丁银、

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大索貌阅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摊丁入亩概念阐释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图解历史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思考教材“思考点”: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东晋时期,因北人南迁,政府临时性地用白籍管理。随着他们逐渐稳定下来,政府把他们编入所居郡县的户籍“黄籍”与土著居民一起承担赋役。宋朝有纳税的主户与不纳税的客户之别。随着时间推移,客户所占比例下降,而主户所占比例上升。两者都说明实行户籍制度主要目的是为赋役征发服务。主题探究一户籍制度——国家管理的强化合作探究【名家论史】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解读: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史料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和变迁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和原因。提示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原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深化拓展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1)积极性: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022·嘉兴高二上期末)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沛公(刘邦)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材料反映了A.西汉建立后的社会经济状况B.秦朝丞相主要掌管图籍和文书C.萧何曾主管汉朝全国户籍工作D.户籍管理有利于掌握人口变动迁移运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国家对户籍管理的重视,反映出户籍管理有利于掌握人口变动,更好服务于统治,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户籍制度管理的重要性,与汉初社会发展情况无关,排除A项;秦朝丞相掌握的是行政权,与“图籍和文书”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户籍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与萧何的主要职责无关,排除C项。2.(2022·诸暨高二上期末)清人王庆云说:“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纬,互相为用。”这反映了明朝A.人口管理与社会治安相结合B.乡里制度与保甲制度相结合C.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相结合D.赋役与户籍土地管理相结合√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国家赋税的征收,主要依靠黄册确定家庭户籍人口数量、鱼鳞册确定土地面积和分布情况,二者相互结合来最终确定税额标准,故选D项;鱼鳞册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家庭土地面积和分布情况,以便征收土地税,与社会治安无关,排除A项;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属于地方基层管理制度,而黄册和鱼鳞册属于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排除B项;社会救济体现的是政府对基层百姓的救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返回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知识点二问题导学时期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乡里制乡①设三老,掌教化②设啬夫,掌狱讼、赋税③设游徼,掌捕盗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汉里设里正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乡里制五里为乡;百户为里,设里正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村坊制村郊外设村,设村正坊城内设坊,设坊正宋

王安石实施_______明里甲制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甲:十户为一甲,设甲首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保甲制清制度里甲制→保甲制概况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思考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摘自教材正文)据此可知,十家牌法的实施有何影响?提示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使保甲制更加完善。1.(2022·舟山高二下期末)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迁移运用√据材料可知,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故选C项;乡啬夫掌狱讼、赋税,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排除A项;“相互牵制”说法错误,乡啬夫是乡官,不能制约郡县长官,排除B项;乡、里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而不是郡县,排除D项。2.(2022·杭州高二下期末)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力十分薄弱B.基层自治在国家治理中地位重要C.当地宗族势力妨碍国家政权管理D.当地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处理困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占主导,说明基层自治在国家治理中地位重要,故选B项;当时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力并不薄弱,排除A项;当地宗族势力是国家政权管理的补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无法看出当地社会矛盾复杂,排除D项。返回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知识点三问题导学实施者地位举措特点意义救济优抚政府主体汉: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鸠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有利于维护统治唐:养病坊宋:福田院隋唐以来:既重视官方储备(官仓),也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元:众济院明清:养济院政府救济重点是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宗族辅助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社会力量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有利于维护统治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概念阐释善会、善堂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及近代广泛存在过善会、善堂。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办事机构所在以及实施善举的设施是善堂。它们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是传统中国社会较早的社会性慈善组织。思考《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摘自教材史料阅读)材料强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提示强调国家备荒的必要性。主题探究二社会救济——国家职能的延展合作探究【名家论史】宋代扶贫救助的新变化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解读: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救助贫困人口,同时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另外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史料实证】明初设立养济院的目的及原因材料明初仿宋制,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户律·户役》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后来又有“建官舍以处流民,给粮以收弃婴”之举。“养济院穷民各注籍”,无籍者收养于佛寺。又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亦设义冢。其具体实施办法,明志无记载,估计与宋元之制大致相同。明代各帝亦常下诏普遍施济天下鳏寡孤独老病残疾之人,亦有惯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设立养济院的目的及其原因。提示目的:收养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之人。原因:维持社会安定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化拓展全面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深化拓展(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1.(2022·衢州金衢六校联盟高二上期末)《礼记·王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意在强调A.政府注重建立基层组织B.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的重要性C.政府侧重日常生活赈济D.国家开展备荒储粮的必要性迁移运用√材料强调国家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