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

似的独立学说、思潮或派系。这是由于,尽管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手工匠作和农

民仍大量地长期地存在,但已经没有像氏族结构彻底瓦解的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自

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气氛。特别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

者文化落后,见闻闭塞,经年累月束缚在自己的狭小天地内,受着社会统治意识

的控制和支配,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只有在社会发生大分裂,即阶级对抗非常激烈、要求明确区分阶级界限的斗

争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纲领、口号,

才可能被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这个时刻主要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

总说裹卷了各种手工匠作,由于这些手工匠作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织训练,

他们经常成为起义队伍的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中国历史上有频繁和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虽然有关文献大都无存,

已经无法考察、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而且由于大都是''铤而走险”“官逼民反”,

不一定都有条件和时间作真正的自觉思考或理论准备,然而,在极不完全的挂一

漏万的残存材料中,也仍可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

最早的例子是陈胜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与墨子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

贱”,在思想特征上似乎是可以相通的。只是一个是在和平时期讲“尚贤”,认

为从“贱人”中可以举拔贤能;一个是在起义时期认为“贱人”也可以做将相帝

王。它们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又

如,保存在《太平经》里的少数字句,像强调“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

以自衣食者”,反对“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

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等思想,也可与墨子主张“强力”、“兼爱”联系起来。

《太平经》中的某些东西又确曾与农民起义(如张角起义)有关。

从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某些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看,几乎都以某种超自

然的人格神(即“天意”)作为主宰、命令来支撑和证明起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来组织队伍,统一意志,严格纪律。农民起义也常常反贪官而拥戴“好官家”“好

皇帝”,一面讲博爱、平等、共患难,另一方面又承认甚至强调等级、上下的差

别,与墨子的矛盾两面都有相通或相同之处。尽管农民起义大多打着道教、佛教

的旗帜,并不理睬墨子,但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墨子,而墨子本人也非神或佛。

当然,在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某些基本观念比墨子思想还要远为激进和彻底。

如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便不能讲“非攻”;提出平均土地或财富,也远非墨子思

想所具有。汉代以来作为统治阶级意识的儒家也反对过分的贫富不均,也讲仁爱,

也讲天命甚至制造谶纬“符命”来作为政权的“天授”依据,甚至也渗入农民起

义中;但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和博爱精神主要是当作统一意志、发动群众的行

动纲领和组织力量,并直接地具体落实在集团的战斗行动之中,与儒家讲的仍不

相同,却与墨家的特色相接近。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以后,再没有出现过类似墨子的独立学说、思潮,原因之一是没有

出现像春秋战国时代那种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氛围。

B.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者因文化落后等诸多因

素,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C.只有在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

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等,才有可能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

D.农民起义总会集聚各种手工匠作,由于他们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

织训练,所以常常成为起义队伍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有关中国历史上那些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文献很少,

也无法考察他们的意识形态,但还是可以看出不少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相通之

处。

B.作者用陈胜“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等典型材料,有力地论证了“农民起

义和农民战争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的观点。

C.《太平经》里的某些思想,与墨子主张的“强力”“兼爱”有一定的联

系;《太平经》中的某些东西在历史上又与张角等农民起义有关。

D.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和博爱精神主要是当作统一意志、发动群众的行

动纲领和组织力量,所以与儒家讲的“天命”“符命”思想不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爆发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大都是由于“铤而走险”“官

逼民反”,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也产生了一些为本阶级服务的思想。

B.墨子和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

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他们曾认为“贱人”也可以成为官宦仕者。

C.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组织队伍,统一意志,严格纪律,都是以“天

意”来支撑和证明起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0

D.中国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墨子思想还要激进和彻

底,与儒家宣扬的“仁爱”“宗教思想”仍有差别。

【答案】1.C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信息筛选。C项''只有在发生农民起

义和农民战争的时刻”说法错误,原文是“只有在社会发生大分裂,即阶级对抗

非常激烈、要求明确区分阶级界限的斗争时刻”及“这个时刻主要是农民起义和

农民战争”。

2.试题分析:D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原文是:汉代以来作为统治阶级

意识的儒家也反对过分的贫富不均,也讲仁爱,也讲天命甚至制造谶纬“符命”

来作为政权的“天授”依据,甚至也渗入农民起义中。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的表述和概括*的内容。

概括*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再

仔细分析。

3.试题分析:考生解题时,应先认真审题,然后再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

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

“几乎都以",而非“都是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学家胡先骄

1894年,胡先骊生于南昌,小时候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胡先骊志向高远,曾以诗明志,“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1913年,

他留学美国攻读植物学。期间,胡先骅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刊物《科

学》杂志,还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后迁址国内,1928年定址上海,先后

出版《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科学史丛书》等,

为培育科技人才,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1919年,胡先骊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

浙江的天台、雁荡、松阳、遂安、天目山一带采得大量植物标本。转年春季,又

去江西的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的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的考

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后著《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

名录》等,并陆续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1922年,胡先骗与邹秉文、钱崇渤用中文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大学教材《高

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462页,插图306幅,书末附

有英汉名词对照表。该书成为国内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影响很大。

1928年,胡先啸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

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胡先骊任植物部主任,并受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

师范大学讲授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鼓励青年蔡希陶

和助教俞德浚到云南去搞科研,称他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胡先啸等人的

倡导下,1933年8月20日“中国植物学会”在重庆北培成立,同时创办《中国

植物学杂志》,胡先骄任主编。

1930年,胡先骗在《岭南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推测中国东南沿海各省

定有川苔草科植物。1944年,果然有人在福建长汀东北隅龙门的岩石上采到该

科植物1种。一年后,又在汀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2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成立了临时政府,有人邀他出任伪职,胡先啸断然

拒绝。1938年,静生生物调查所大楼被日军看中,胡先骊便急派蔡希陶等人,

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建后方基地,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

所”。胡先啸的远见卓识,保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

标本和科研资料。1941年,有人在四川与湖北发现了大水杉,胡先啸便与郑万

钧教授前去调查研究,断定这些植物正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这

一发现轰动世界。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有了水杉科水杉属水杉种。

1940年,胡先骈出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后,竭力延揽人才,先后聘请蔡方

荫、俞调梅、戴良谟等大批名流学者前来任教,一时名家毕至,学者云集。他提

出“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理念。1942年,日寇进兵江西玉山、

上饶一带,“正大”师生激于爱国之心,发起组织战地服务团,胡先骊支持师生

的义举,拨款过万元作为活动经费,自己也捐300元,并身任名誉团长,不幸,

教授姚星微、学生吴达昌死于日寇枪下,胡先啸率师生举行祭悼,并手书挽联:

盛年绩学,识贯古今,簧序获良师,平生读尽陈编,早有鸿文垂宇宙;

褥暑遗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浩气壮山河!

1919年前后,陈独秀、胡适提倡新文化运动,胡先骊、吴宓、梅光迪等人

以《学衡》杂志为阵地,以继承中国传统、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向“北大学派”

发起反击,形成了与之对峙的“学衡派”。胡先啸曾撰文《中国文学改良论》,

对胡适的改良说提出批评:“用白话推翻文言、把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全盘否定

的态度过于偏激。”并阐明自己的文学观:“欲创造新文学,必浸于古籍,尽得

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乃能应时势之所趋,而创造一时之新文学。”“二胡”之

争,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场重要论战。

上世纪50年代,胡先骊坚决反对生物界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1958年,

他在交心书上连写二十九个不满意。

1968年,胡先骊走到了人生终点。

(摘编自胡启鹏的《胡先骊传》)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先骊年轻时便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留学国外,发起组织“中国

科学社”,回国后出版各种杂志书刊,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B.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编著的供大学生使用的中文本生物教材,1922年

胡先啸与邹秉文、钱崇谕合著《高等植物学》,该书在国内影响颇大。

C.胡先骊曾在杂志上发表推测观点,认为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定有川苔草科

植物,后来还推测中国有大水杉,结果都证实他的推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胡先骊安仁中正大学校长,先后聘请大批名流学者前来任教,提高学校

办学水平;他还提出“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办学理念。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胡先骈写的挽联,情感饱满,文采熠熠。他与胡适在文化上的争论,更

可窥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还是多家杂志的主编,这些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家

教。

B.胡先骊身体力行,从1919年开始,便到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进行实地

考察,采得大量植物标本,最后还整理成书,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C.胡先骈注重教育,在教学中更善于培养人才,他鼓励蔡希陶、俞德浚到

边远的云南去搞科研,这为后来创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D.胡先骊等人把静生生物调查所搬迁到云南,他的远见卓识,保住了一支

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以及生物研究所的珍贵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E.上世纪五十年代,胡先骊批评那些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的人,表现

出对生物界的不满,这激愤的情绪从他的交心书上连写29个“不满意”中可以

看出。

6.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虽然,胡先骊走到了人生终点,

但是他精神犹存,结合文本,谈谈胡先啸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答案】4.C5.BC

6.(1)敢为人先的精神:创办(科学)杂志、组织中国科学社、编写大学教科

书、组建静生生物调查所等;(2)重视实践的精神:到浙江、江西等地采集标本,

亲自考证水杉种,进行调查研究等;(3)坚持真理、毫不妥协的精神:反对生物界

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在“交心书”上连写29个“不满意”:(4)有科学预

测、敢于担当的精神:在杂志上发表预测观点,认为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定有川苔

草科植物。

【解析】

4.试题分析:C项“后来还推测中国有大水杉”说法错误,“中国有大水

杉”不是他推测的,原文第7段“有人在四川与湖北发现了大水杉,胡先啸便与

郑万钧教授前去调查研究,断定这些植物正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

杉,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有了水杉科水杉属水杉种”。

5.试题分析:A项,“这些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家教”文中没有体现;D项,

“胡先啸等人把静生生物调查所搬迁到云南”说法错误,原文是:在昆明黑龙潭

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E项,“胡先骊批评那些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

理论的人”表述错误,原文是“胡先骊坚决反对生物界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

点睛:在传记类文本阅读题中,常常涉及到*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

等多方面,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

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再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

的差别,并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

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6.试题分析:分析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主要从传主的人生经历、追求、成

就等各个方面去概括,如创办(科学)杂志、组织中国科学社、编写大学教科书、

组建静生生物调查所等,这些都体现了他敢为人先的精神;到浙江、江西等地采

集标本,亲自考证水杉种,进行调查研究等,体现了他重视实践的精神;反对生

物界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在“交心书”上连写29个“不满意”,体现了

他坚持真理、毫不妥协的精神。筛选信息时,要注意归类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滩奇观

蒋子龙

我们无须钻深山、进老林,从北京出发,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就可进入一

片望不穿的“五彩净土”!

第一道彩、也是最抢眼的,是一望无际的亮红。这便是目前地球上最大、最

壮观的一片红海滩。红得耀眼,红得纯粹,其间竟无半点杂质,在秋阳下红晕弥

漫,映得天地间光芒闪烁,浑然一体般的透红。

这其实是一种植物,名为“碱蓬”,又称“海英菜”、“狼尾巴条”……其

茎直立、呈圆柱形,一枝多茎,状如狼尾。每根茎端顶两三朵小花,形似团伞,

组成五角星状,其美无比。整株高达一米,矮者也能没膝,株型极美,有“翡翠

珊瑚”的雅称。然而,它却是贫苦百姓的朋友,生命力极其旺盛,无须播种、耕

耘,全部野生,自强自立,而且专门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生长。

我自小便熟悉它,吃过它,赶上饥荒,它就是农人的“救命草”,全身都可

以吃。其籽黑亮,如小米大小,或蒸或煮都有一种野香,入口极有劲道。现在人

们的日子好过了,它又成了珍稀菜肴。春天,其茎叶翠绿鲜嫩,脆而多汁,营养

丰富,有海鲜味,口感甚佳。它还可入药,能调治气积停滞、发热等病症。

入秋后碱蓬则渐次变红,先是嫩红,然后艳红、深红,到完全成熟后便红得

饱满,红得透亮,红出一种铺天盖地的气象。我家乡的碱蓬与野草杂生,一疙瘩

一块,稀疏零落,不成气候。这里的海滩却因咸淡相宜,碱度适中,成了碱蓬的

天堂,密密匝匝,蓬蓬勃勃,其间一根杂草没有。待到第一场秋露下来,便一天

红似一天,浩浩荡荡,如火如荼,仿佛给辽河平原铺上了厚厚的红毯。在红毯中

间又蔓延着无数银白色的丝线,曲折而跳动,那是一道道明澈的河流,俗称''潮

沟”。潮涨潮落,滩声十里,红滩恋潮,潮养红滩。

在红滩的背后,是无边无际的苇荡。刚吐穗的还一片浓绿,已经扬花的则开

始在老绿上镀金,摇摇摆摆,飒飒生风,如戟如枪般地护卫着红海滩。只有大自

然的鬼斧神工,才能将“大红大绿”搭配得如此协调,如此曼妙!每根苇秆的顶

端,色彩又不相同,有的是一团紫色,妩媚动人;有的却白如堆雪,高洁而仪态

万方。但,要紫的一大片全紫,要白的一大片全白,在清风的指挥下仿佛在低声

吟唱:”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便是红滩的第二道彩。

在红滩的前面,却是色彩斑斓的沼泽。沼泽何以有色彩?是它的主人们色彩

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珍稀、

最生动、最耀眼的鲜红了!东方白鹤、白鹭等大鸟则通体如雪;大天鹅以白为主;

野鸭、大雁或深灰,或浅褐,却还有一种绿头野鸭…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

场”,这一批走了,那一批来,有常客,有新客……因此色彩丰富,变化多端。

这里最珍贵的禽类要数“黑嘴鸥”,白身黑翅、黑尾,头和喙也为黑色,惟

双眼后面各有一白色半环,极其醒目,显得机灵无比。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曾在自己花园中养过此鸟至今还有诗、有文、有图为证。

以后它似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执行总裁、鸟

类学家大卫梅尔维里正式宣布:“黑嘴鸥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鸥禽,其聚居地点至

今仍不为人所知。”

1989年5月,中国的爱鸟者梁禹,在辽河口自然保护区找到了两个黑嘴鸥

的巢和四枚它的卵,轰动了鸟类学界,中外专家随即蜂拥而至。经调查,这里竟

有约1200只成年黑嘴鸥和310多个黑嘴鸥巢。至此黑嘴鸥方露真容。

倘若我们有鸟的视野,站在沼泽里再向外望,便是辽东湾,碧海蓝天,空阔

高远。回头看,却是红绿蓝白黑,大地织锦,若彩虹落滩。

一一这就是盘锦湿地,红滩奇观!

(有删改)

7.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写碱蓬,先写它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点,再写它的品质,

由外而内,由实而虚,流露出了作者对碱蓬的喜爱与赞美。

B.第五自然段描写红滩碱蓬时,作者写到自己家乡的碱蓬,一褒一贬,对

比鲜明,突出了红滩碱蓬饱满、透亮及铺天盖地的气势。

C.文中援引李商隐养黑嘴鸥的故事,最主要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

写沼泽地里最珍贵的鸟,又开启下文写此鸟逝而复现的内容。

D.*先总后分再总,结构严谨。“五彩净土”是总,继而分写碱蓬、苇荡、

色彩斑斓的沼泽,层层递进,突显了红滩景观之奇,末句结结全篇。

8.从语言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1)待到第一场秋露下来,便一天红似一天,浩浩荡荡,如火如荼,仿佛给

辽河平原铺上了厚厚的红毯。

(2)但,要紫的一大片全紫,要白的一大片全白,在清风的指挥下仿佛在低

声吟唱:“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9.“红滩奇观”重在一个“奇”字,结合文本,探究红滩奇观给了我们哪

些思悟。

【答案】7.A8.(1)采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将入秋后的碱蓬比拟成浩浩

荡荡的队伍,比喻成火与荼、红地毯,写出了它的色彩与气势,流露出了作者的

赞美之情。

(2)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成片的芦苇在清风的指挥下低声吟唱古诗,生动形

象,流露出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同时引用《诗经》里的诗,增添了*的文化底蕴

和画面美感。

9.(1)文中三幅色彩绚烂的图景,显得和谐自然,传递出尊重自然,保护自

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天人合一)的深意;(2)深秋,红滩上成片的碱蓬红出一

种铺天盖地的气象、苇荡无边无际,让人思悟,孤木难为春,事业的发展,国家

的兴盛,要靠集体同心的力量;(3)红滩咸淡相宜、碱度适中的环境,使得这里的

碱蓬繁荣茂盛,这里还是芦苇与各类鸟儿生存的最佳环境,推及文艺,文艺的繁

荣,百花齐放,要有肥沃的土壤与温润的气候。(答出其他答案,若能自圆其说,

可酌情给分)

【解析】

7.试题分析:B项“一褒一贬”说法错误,文中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碱蓬没

有贬义。作者只是单纯的对比,来突出红滩碱蓬饱满、透亮及铺天盖地的气势。

8.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非常明确,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赏析句子。第一句主

要采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后的碱蓬的色彩与气势,流露出了作者的赞

美之情。第二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同时引用《诗经》

里的诗,增添了*的文化底蕴和画面美感。

点睛:赏析文中内涵丰富的句子,首先要明白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语

言的角度进行赏析;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或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进行赏

析;最后点出其效果或作用。

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性题目,解答时要立足文本,从主题思想等角

度进行思考。

文中描绘了三幅色彩绚烂的图景,表现大自然的美丽和谐,传递出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意;红滩上成片的碱蓬红出一种铺天盖地的气象、

苇荡无边无际,让人思悟,赞赏集体的力量等,解答要能能自圆其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苗龙许保、吴黑苗叛,陷印江、

石阡,邦宪坐逮问。总督张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

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窜山箸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

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

余党,与湖广蜡尔山苗合,欲攻石阡。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

重,贼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毅、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

计购乌朗士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遂进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代沈希仪

镇贵州。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楠,辅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

平之。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

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鳏。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

铃,播州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鲸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己,

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十余

人。进署都督同知。

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

上官,辞色不善,辄鼓众噪而出。邦宪召责之曰:“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

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朝下令,夕灭

尔矣。”国亨叩头谢,为敛戢。隆庆元年剿平镇远苗。已,又破诛白泥士官杨赞

及苗酋龙力水等。部内帖然。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前后进秩者四,

赍银币十有三。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为总兵官十七年,威镇蛮中。

与四川何卿、广西沈希仪并称一时名将。明年卒官。赠左都督。

(节选自《明史石邦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窜山箸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

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

B.窜山箸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

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

C.窜山箸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

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

D.窜山箸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

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广: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

之一。辖地为今湖北、广东全境。

B.辎重:在古代是军队一切军用物资、生活物资。包括粮草、衣被、武器、

装备等(实际上也包含装载运输军用物资的车辆、工具)

C.巡抚:是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

军政、民政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D.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

泛称。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邦宪有勇有谋。在张岳的极力推荐下,石邦宪与川、湖兵进入贵州,

攻破苗寨十五座,并用计逮捕了龙许保,斩杀了黑苗。

B.石邦宪料事如神。在与真州苗人卢阿项的作战中,石邦宪准确地料定敌

贼必会乘夜袭击,且杨烈没有时间去救援敌贼。

C.石邦宪为人刚直。安国亨专横跋扈,蔑视上官,石邦宪将此事上奏朝廷,

最终安国亨认识到了错误,并收敛了跋扈行为。

D.石邦宪为官清廉。由于战功卓著,他十三次被赏赐银两锦帛,但他将赏

赐全部用来宴飨士兵,以致家中没有多余资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鲤。

(2)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答案】10.B11.A12.C

13.示例一:(1)(石邦宪)猜测敌贼一定会乘夜袭击,于是预先防备。敌贼

到达后,石邦宪发动攻击打败了他们。敌贼向播州吴鳏求援。

(2)你想造反吗?我看你就像锅中的鱼。你的军队与云、贵、川、湖相比,谁

的多?

示例二:(1)(石邦宪)猜测敌贼一定会在夜里偷袭,于是预先设防。敌贼果

然来到,石邦宪攻击打败了他们。敌贼向播州吴鲸求助。

(2)你想造反吗?我看你就像锅中的鱼而已。你的军队与云、贵、川、湖比较,

哪个多?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

“逃窜山中竹林的,也几乎被搜捕杀净。上报功劳,石邦宪第一。没有来得及授

官,而龙许保等人突然攻入思州,擒获知府李允简离去。石邦宪急忙栏击,夺回

知府。因此获罪,被停止俸禄戴罪立功”。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邦宪”

“许保"''思州”"知府李允简”,然后依据故事的发展断句。

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

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辖地为今湖北、广东全境”

说法错误,辖地为今湖北省、湖南省全境。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石邦宪将此事上

奏朝廷”无中生有,原文是“邦宪召责之”,即将他招来责备。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得分点,“设

备”“击败”、介词结构后置句;第二句中得分点,“釜”“兵”宾语前置句。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

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

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石邦宪,字希尹,贵州清平卫人。嘉靖七年袭任世职为指挥使。多次立功,

升任署都指挥佥事,充任铜仁参将。苗龙许堡、吴黑苗叛乱,总督张岳商议征讨,

而贼寇攻陷印江、石阡,石邦宪受牵连获罪被逮捕审问。张岳以为铜仁是贼寇巢

穴,而石邦宪有勇有谋,上奏留任他。石邦宪于是与川、湖兵进入贵州,攻破苗

寨十五座。逃窜山中竹林的,也几乎被搜捕杀净。上报功劳,石邦宪第一。没有

来得及授官,而龙许保等人突然攻入思州,擒获知府李允简离去。石邦宪急忙栏

击,夺回知府。因此获罪,被停止俸禄戴罪立功。

贼寇攻破了思州,又纠集余党,与湖广蜡尔山苗会合,想攻打石阡。没有攻

克,返回渡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人拦击,斩杀俘获大半,全部夺取其辎重,贼

寇溃不成军。石邦宪于是让使者重金收买老毅、老革等人擒住龙许保送到军门,

而黑苗像过去一样逃窜了。石邦宪又用计买通乌朗士官田兴邦等人斩杀黑苗,贼

寇全被平定。

播州宣慰杨烈杀死长官王鞠,王鞠同党李保等人出兵相互攻打近十年,总督

冯岳与石邦宪讨伐平定。真州苗人卢阿项作乱,石邦宪用兵七千编竹筏渡江,直

抵磨子崖。猜测贼寇必会乘夜袭击,于是预作防备。贼寇到时果然来到,石邦宪

发起攻击打败了他们。贼寇向播州吴鳏求援。诸将惊惧,石邦宪说:“水西宣慰

安万铃,播州人畏惧他。我调水西兵攻打乌江,声讨杨烈纵容吴鲸帮助叛逆的罪

行,杨烈哪有空救人呢?”不久,水西兵到。石邦宪进逼敌巢,乘风纵火,攻破

关口而登城,贼寇大崩溃,擒获贼寇头目父子,斩杀俘获四百七十余人。升任署

都督同知。

不久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反叛首领杨珂,剿平龙里卫贼阿利等人。在这时,

水西宣慰安国亨依仗人多专横跋扈,拜见上司,上司言辞神色不友善,他就鼓动

众人喧哗而出。石邦宪召见并责备他说:“你想反了?我视你如锅中鱼而已。你

的部队与云、贵、川、湖比较,谁多?你有四十八酋长,我铸造四十八颗印章给

他们。早上下令,晚上就会消灭你。”安国亨叩头谢罪,收敛了跋扈行为。

石邦宪生长黔地,熟悉苗情。善于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敌人。前

后四次进升官阶,赏赐银两锦帛十三次。所得赏赐,全部用来宴飨士兵,家无余

钱。任总兵官十七年,威镇蛮中。与四川何卿、广西沈希仪并称一时名将。第二

年在任上去世,追赠为左都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郊屠苏暮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是住在山的旁边;同时点题,重点突出自己因离

群索居而“惊”

B.颔联写诗人听到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看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描

绘了一幅“野”趣横生的画面。

C.颈联直抒胸臆,点出悠然的心境随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表明诗人

之前心境一直悠然。

D.诗人居山郭,闻樵歌,观烬落,远人群,塑造了一个本应发愤,却荒废

时光的隐士形象。

E.时间飞逝,已是岁暮,本应有千言万语落笔端,可诗人却只发出“徒成

今与昨”的感叹。

15.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D15.全诗抒发了诗人空怀大志却不能施展的怨怒、愁苦的

情怀。(1)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屏山离群而居,看似环境幽静怡人,却形同“囚

居”,诗人强调“离索”,愁苦之情立现。(2)运用对比的手法。樵夫能悠然唱

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一强烈的对比,将诗

人的苦情展现得淋漓尽致。(3)运用反讽的手法。年关已近,诗人也已近“迟暮”,

虽空怀大志却不能施展之苦呼之欲出。可诗人却说“心赏”,实是运用反讽手法

书写内心难以言表的苦闷。

【解析】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以5选2的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对诗

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

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15.试题分析: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前四句不仅点明

了时间、地点,作者还用极富岭南色彩的景物勾画了一幅岭南所特有的风情画。

后四句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诗人既悠然自得又感物伤怀的矛盾心绪。主要

采用借景抒情、对比、反讽的手法书写内心的苦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为了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列举现实生活中很

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的句子是

a,,

,,。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筵席上乐器繁多,将士们开怀畅

饮,表现送别的热烈与隆重的两句是“,”。

【答案】(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⑵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

琵琶与羌笛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

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

重点字的写法,如“息”“置”“羌笛”等。

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对于地处华北平原、秋冬季极易出现长时间静稳天气、机动车保有量超

过561万辆的北京,防治雾霾仍然步履维艰。

(2)每年年初,地方政府都会给出改善民生的若干承诺。年关将至,这些承

诺兑现得咋样?“高调开场、无疾而终”的情况,今年是否存在?

(3)瑞士中场格拉尼特扎卡将与选择为阿尔巴尼亚出场的哥哥陶兰特扎卡对

阵,这是欧洲杯历史上第一次兄弟阅墙。

(4)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他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长门举行了详尽的会谈,

其间讨论了俄日在政治方面的问题,如签订城下之盟的可能性。

(5)2016年以来,国家监管部门提出的“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的思路既

提纲挈领,也具体而微地贯穿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6)有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计报酬,揭腹从公,他们不为强暴,

坚持真理,他们创造了优秀的作品,推动了社会和时代的前进。

A.(1)(2)(5)

B.(1)(4)(6)

C.(2)(3)(5)

D.(2)(5)(6)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

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步履维艰:指行走十分困难,行动很不方便;

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是死亡的一种最高境界。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

就自行消灭了,即事情的发展最终走入末路,没有任何结果;

兄弟阅墙:指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具体而微: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

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柑腹从公:指饿着肚子办公家的事。形容一心为公。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

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

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

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建设城市副中心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

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城市特色、城市魅力。

B.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尤为真挚,这是因为他们的血亲、文化、价值观念

都注定与中国难以切割,而中国的强大与发展也始终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

理寄托。

C.在我们人类的生存环节中,食品和药品是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两样物

品,前者是保障我们正常活动的能量****,后者则是维系我们体魄健康的重要帮

手。

D.80年前的今天,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迈开双腿,历经艰险,一走就是两

万五千里,征服雪山,穿越草地,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这就是长征

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搭配不当,应是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B

项,语序不当,应是中国的发展与强大;D项,“这就是长征精神”不搭配,应

为“这是人类史上的壮举”。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们为何都喜欢盘旋于万里碧空中的雄鹰呢?是因为,有辽阔相伴于它。人

们赞美骏马,是赞美它以飞翔的速度,在丈量着辽阔。,就会有大的容量,就

能干大事,就能成就伟业。因为,他心中容有天地,容有人众,容有万物,容有

爱,容有慈悲之心。在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最精华部分都与辽阔有关。譬如,

“”就是在提倡一一首先要掌握知识、扩充自己的灵魂境地。心中有了志向,

就不会留恋于寸金之利、徘徊于寸步之地,就不会,一日看不到自家炊烟,便魂

不守舍,举步茫然。

A.假如一个人心灵辽阔坦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只要一个人有辽阔坦荡的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

C.只要一个人心灵辽阔坦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假如一个人有辽阔坦荡的心灵腹有诗书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