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下学期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_第1页
高中下学期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_第2页
高中下学期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_第3页
高中下学期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_第4页
高中下学期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形式和危害。2.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避免和应对欺凌行为。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不参与或支持欺凌行为。4.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的规定。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深入讲解校园欺凌的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严重性。2.

难点:培养学生应对欺凌行为的实际能力,包括如何避免成为欺凌对象以及如何在遭遇欺凌时有效保护自己。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场提问: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河北初中生校园欺凌事件,引出今日主题。.视频播放:播放校园欺凌的真实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案例一:河北邯郸一初中生遭3名同班同学杀害并掩埋:据多家媒体报道,受害人是一名男孩,就读于邯郸市肥乡区某中学。3月10日下午,该男孩被同学约出去玩之后遇害,嫌疑人是三名学生,其中一人还是其同桌。受害人疑似长期遭受校园霸凌。案例二:2024年3月16日(周六)17时40分,接群众报警称湘南实验中学校门前发生打架事件。公安机关迅速出警赶赴现场处置。经查,在校大学生洪某旺(男,22岁)、马某超(男,22岁)等7人于3月16日下午来到湘南实验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其间在校门外与该校学生张某(男,15岁)因言语琐事发生冲突。之后洪某旺、马某超等人持细铁棍冲进学校对张某等人进行追打,导致张某受轻微伤。案例三:河北邯郸一中学内,一名男生在与同学打闹过程中,不幸被其他几名同学灌入开水,造成严重烫伤。案例四:山西孝义一15岁女孩被诱骗至偏僻小巷,遭11人殴打、撕扯衣服、弹烟灰,还有人在一旁拍下视频。案例五:.情境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视频内容讨论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二)知识讲解.定义阐释:详细解释校园欺凌的定义和类型,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欺凌行为。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校园欺凌的类型:1.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最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2.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为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3.社交欺凌:孤立、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4.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校园欺凌的特征:1.

重复性:欺凌行为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反复发生。2.

力量不平衡性:欺凌者通常在身体、社交或心理上具有优势,而受害者处于劣势。3.

故意性:欺凌行为是故意的,欺凌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特定目标进行攻击。4.

伤害性:无论是言语、身体还是心理上的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5.

隐蔽性:有些欺凌行为可能比较隐蔽,不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发现。6.

群体性行为:有时欺凌可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可能涉及到一群人对一个人的欺凌。校园欺凌的具体:表现典型欺凌者通常表现为: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被动欺凌者通常表现为:1、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2、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被欺凌者(受害者):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校园欺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同时校园欺凌者实施欺凌同学的行为是一种主动攻击行为,是不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表现。.案例分享:分享几起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例,剖析欺凌行为的危害性。案例一:被告人张某某,与被害人葛某某系同班同学。葛某某到张某某的宿舍时,碰撞张某某一下,二人因此发生争执并厮打。厮打中,张某某持刀将葛某某捅伤。经鉴定,葛某某的损伤构成重伤。裁判结果: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被告人犯罪时未满十六周岁,系未成年人,投案自首,且已与被害人和解,对其减轻处罚,并适用缓刑。据此,认定张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典型意义:本案中,被告人和被害人系同班同学,二人本应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却因一点琐事大打出手,甚至持刀捅刺,致使一人受重伤,一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两人均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案例二:.被告人井某某,与被害人朱某某均系在校学生。二人在路上偶遇,因言语不合,朱某某等人殴打了井某某。同年4月1日,井某某到网吧找朱某某等人未果,随即离开,朱某某等人听说后即驾车追赶,井某某被追上后,见朱某某将车窗玻璃摇下,即持匕首捅刺车内的朱某某,朱某某亦持斧头将井某某面部划伤。经鉴定,朱某某的损伤构成轻伤,井某某的损伤构成轻微伤。裁判结果:法院认为,井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轻伤,其行为侵犯了公民的身体健康权,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被告人井某某系未成年人,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取得了谅解,且被害人朱某某无故殴打、追逐井某某有过错,依法对井某某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典型意义:本案系遭受暴力侵害的未成年人“以暴制暴”而触犯刑律的典型案件。井某某本是受害人,但他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由被害人沦为被告人。朱某某虽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公安机关已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1.

个体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具有攻击性、控制欲或不良的行为习惯。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不佳、缺乏关爱或家庭教育不当。3.

社会影响:受到不良文化、网络暴力内容等的影响。4.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不善,对欺凌行为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5.

群体压力:为了融入特定群体,学生可能参与欺凌行为。6.

心理问题:某些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如情绪控制问题、自卑等。7.

价值观念:部分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意识不足。8.

模仿行为:观察到他人的欺凌行为并进行模仿。9.

竞争压力:学业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导致的冲突。10.

缺乏监管:在一些场所,学生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发生校园欺凌的原因?(1)家庭:①过度溺爱导致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②不良家庭环境让孩子背负过多压力,催生心理障碍。(2)学校:①只重视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②平时缺乏管理,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宁人。(3)社会:①暴力影片、游戏等,引起青少年模仿。②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青少年的是非观。③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4)司法:①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②法制教育缺失。③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校园欺凌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对校园暴力,我们也需要法律的保护。部分与校园欺凌有关的法律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尚未触犯刑法但造成伤害后果: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校园暴力致被害人受侵害,侵权人及其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构成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部分针对反校园欺凌的指导文件:1.《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中职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2.《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3.《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2016年11月30日,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学校安全的总体要求,推动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强调重点检查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对防溺水、交通事故、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和心理、行为咨询与矫治等重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情况。校园欺凌的危害:对于欺凌者来说,遭受欺凌后可能导致欺凌者出现恃强凌弱、自以为是等情况,形成自私、暴力等人格特征,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一个孩子被长期欺凌,不仅在躯体上受到伤害,还会导致心理上的创伤。尤其是在得不到心理支持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发生以下的问题:1、难以适应学校生活被欺凌之后,孩子内心里会产生恐惧、羞辱、委屈感,也会在一段时间里处于“应激状态”而无法放松,以至于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自信、孤独,有的还可能为了逃避欺凌而厌学、逃学。2、出现行为上的退缩孩子由于遭受欺凌而处于极度恐惧当中,会变得远离人群、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交流。一些孩子受到欺凌之后,往往不愿意和家人、老师提起这个事情,怕被报复、怕被责怪,而一味隐忍,出现退缩行为。3、情绪及人格出现问题长期被欺凌的孩子会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有些被欺凌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对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充满怨恨,而产生极端行为。(三)自我保护教育.技巧传授:教授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求助、沟通、自我保护等。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即: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不做受害者①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②前往校园周边巷子拐角等校园欺凌可能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③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④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不做欺凌者①要学会善待同学、尊重同学,通过欺凌他人取乐无法得到真正的友谊。②欺凌行为是国家法律和学校明确禁止的行为,欺凌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极大伤害。③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以及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①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②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③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④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预防校园欺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表现得自信:欺凌者往往会寻找那些表现出不安、恐惧和自卑的孩子作为目标。教孩子们表现出自信有时比教他们反抗欺凌者更加简单有效。(2)保持眼神接触:教孩子如何进行坚定的眼神交流,并且用非语言的方式告诉欺凌者“别闹了”。眼神交流传达的是自信和自尊,如果被欺负的孩子能够直视对方的眼睛,那么欺凌者更有可能退缩。(3)摒弃受害者思维:长期处于不公平对待的孩子,会习惯性地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需要让孩子认识到,成为欺凌的受害者并不能定义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为防止产生受害者思维,要避免在情感上陷入孩子的不适中。(4)保持坚定果断:确保孩子知道攻击性和果断的区别。例如,坚定果断的人会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乐于捍卫自己或他人免受不公平待遇。他们会用一种强大而自信的声音以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好斗的人通常只会利用控制、恐吓和吼叫来达到目的。一定要教会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说“不”。(5)建立自尊心:自尊心强的孩子更有信心和能力,自尊也可以帮助预防欺凌行为。那些容易对欺凌者的嘲讽和戏弄做出反应的人更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所以那些平时行事自信大方的孩子不会被选为欺凌对象。(6)建立友谊:欺凌者会找那些缺少朋友或者孤僻的孩子,并以他们为目标。而有朋友的孩子比孤僻的孩子更不容易被欺负。(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