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制主义的强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与“不变”专题三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沿革梳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探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的利与弊反思:科举制的存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总结: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与不变任务1:请按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择的标准时期主要选官制度标准方式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战国、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禅让制贤能原始民主选举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军功爵制军功君主任免调任察举制征辟制孝廉自下而上举荐才能自上而下选拔九品中正制门第评定推荐科举制考试成绩分科考试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1.原始社会(远古时代)的禅让制起源: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抵御外来侵袭,才能生存。因此,选贤以能是时代赋予的必然选择。(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多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后世所谓的禅让,多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合法性与正统性。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概念解读:“世官”,顾名思义,以血缘亲疏为纽带,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施目的:1.稳定“家天下”的政治格局;2.适应分封、宗法的现实需要,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贵族政治趋于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世官制难以适应争霸兼并战争对人才的现实需要。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2.夏商西周的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为战国至汉初的重要选官制度。影响:1.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政治的局面,推动贵族政治继续瓦解;2.在先秦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提升了军队战斗力;3.适应了列国纷争对人才的现实需要,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和实力,推动社会转型。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3.战国到汉初:军功爵制钱穆《国史大纲
》中谈到,“汉初……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告以歇。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西汉初选官体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B.世卿世禄制和军功授爵制继续沿用C.西汉初期奉行“无为而治”思想D.汉初官僚政治逐渐让位于贵族政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而导致选官制度相应的变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世袭任荫之恩亦替”可知世卿世禄制和军功授爵制已破除,故B项错误;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有为而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D项错误。实施背景:1.儒学逐渐成为官方统治的正统思想;2.军功爵制易导致杀良冒功、军纪败坏和刑法严苛现象的出现。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侯、相、郡守)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开始于汉文帝时期,确立于汉武帝时代,东汉后遭到破坏。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4.两汉:察举制(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的标准: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者)1.由熟悉地方情况的长官亲自察举,利于为中央招徕各类人才;2.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4.两汉:察举制(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从理论上看:察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4.两汉:察举制(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材料一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存在两大缺陷:1.选拔标准不客观;2.选拔程序有缺陷。
从最终结果看:察举制易导致任人唯亲,结党营私;选官权操纵于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固化了社会阶层。(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定品级上上(一品)上中(二品)上下(三品)中上(四品)中中(五品)中下(六品)下上(七品)下中(八品)下下(九品)
才能品德家世初衷:革除察举制的流弊,选拔家世好,德才兼备的人才。实际效果:初期成效显著,但受制于魏晋南北朝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时代状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阶层严重固化。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门第、门阀、衣冠、世族、势族)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
庄园经济文化——崇尚清谈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特权,严重固化社会阶层,阻碍社会发展。材料: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结果,就酿成晋初刘毅所说的,“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进士科始于隋,科举之制兴于唐,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的。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明经所重的是帖经、墨义。诗赋固然与政治无涉,经学在政治上,有用与否,自今日观之,亦成疑问。明清,考试关防,日益严密。此似不尊重人格,但利禄之途,应试者和试之者,都要作弊,事实上亦是不得不然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分析从汉代到唐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原因:①上层统治阶层的腐朽;②新兴庶族地主的兴起;③士族门阀把控朝政,弊端丛生;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科举制实施的背景1.世家大族垄断九品中正制,严重固化社会阶层2.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趋于衰落4.隋唐时期,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建立3.庶族地主不断崛起,要求提升政治地位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文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的地位。选官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兼顾综合素质(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的沿革
微观细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沿革的基本历程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的沿革宋朝:科举制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扩大取士人数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为了保持科举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10%和35%。唐朝:选官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兼顾综合素质明清:实行更加严格、细化的考试程序和更固定的考试内容(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1.门阀士族政治不断瓦解,庶族力量不断壮大2.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商品经发发展的需要3.选贤任能,扩大统治基础的现实需要小结:科举制不断走向完善的原因。材料一: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结果,就酿成晋初刘毅所说的,“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进士科始于隋,科举之制兴于唐,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的。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明经所重的是帖经、墨义。诗赋固然与政治无涉,经学在政治上,有用与否,自今日观之,亦成疑问。明清,考试关防,日益严密。此似不尊重人格,但利禄之途,应试者和试之者,都要作弊,事实上亦是不得不然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下列图片所示为唐代前后期高级官员中,贵族出身的“官二代”“贵二代”以及平民出身的非“官二代”的比例情况。
——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国的证据》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利弊。
利:①抑制了门阀势力;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考试程序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④扩大了统治基础;⑤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弊:①不利于选拔人才,忽视实学;
②导致徇私舞弊;
总结:科举制的利与弊。积极影响①打破特权垄断,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②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转化,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读书、考试、做官相联系,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①人才选拔,任官权集中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①选才方式影响东亚文明圈;②“机会均等”原则,适合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社会整合功能推动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推动世界文明
总结:科举制的利与弊。消极影响重才学轻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应付考试忽视实用性学问;官本位思想促成官本位发育,形成官场文化,同科进士结为朋党;禁锢思想发展强化了儒家正统,抑制了科技进步,成钳制思想的工具;(2023·河北模拟预测)《容斋随笔》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A.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B.在当时尚且不够成熟完善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体现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解析]
根据材料中“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等信息可知,唐朝科举制存在诸多弊端,尚且不够成熟完善,故B项正确;科举制不完善不利于社会合理流动,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选官,材料不曾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考试程序公平公正,排除D项。(2019·海南·高考真题)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详解】依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结合所学可知,无论出身高贵还是低微,科举应试者都需要进行同等严格的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与应试者的身份地位无关,不是实现了王公子弟与百姓的完全平等;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探究:科举制的存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材料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1)近代中国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规范已无法抵挡西学东渐的浪潮科举制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新装修工程合同材料供应及违约金规定2024年版2篇
- 2024分包运输合同
- 2024年共创项目商务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砂石材料安全采购合同2篇
- 2024年度软件开发合同:某互联网公司与某金融机构就金融信息系统的定制开发合同2篇
- 2024年专项倒贷资金过桥借款合同版
- 二零二四年智能化系统集成项目合同
- 2024专业工程内包合作合同范本版B版
- 二零二四年度施工监理合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 房产抵押合同2024年度独家定制2篇
- 红色文化十讲第四讲PPT
- 放射科专科护理知识考试模拟题与参考答案
- 高考日语基础归纳总结与练习(一轮复习)
- 道德与法律辩论(合集7篇)
- 校园欺凌排查台账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汽车式起重机吊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伊利乳业集团营运能力研究(论文)》12000字
- 红土镍矿烧结工艺试验研究
- 招待所安全管理制度
- 节日主题班会课件 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