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或诠释文本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作者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而文章也不是封闭完整的单一个体,其开放和多元性,为读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诠释文本的方式,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每一次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每一次阅读皆带着读者本身独有的批判、诠释、解释,其用自身经验或兴趣想法等重新写作了文本,从而瓦解了传统阅读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们忘却自己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他将诠释权从作者的权威中解放,真正说话的不是作者,而是语言,如果有什么地方凝聚了丰富的多样性,那也不是作者,而是读者。因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所有语言排序背后所隐藏的众多文化含义,并非作者一人的绝对意义。所以,读者不必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依归。我们所阅读的是读者的文本,而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在阅读中,文本意义自读者延伸,因读者而多元,读者和作者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赛,于是作者的权威消失,留下文本本身借着阅读创造出多元的意义,文本变成个人表现与自我记载的记录。(摘编自李妍妍《浅析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论》)材料二:西方文论颠倒作者和读者的位置,提出读者中心论。作品是作者写的,正如戏是演员演的,读者和观众欣赏的当然是作家和演员的才华。而读者中心论宣称作者死了,读者是第一性的,这就好像演员死了,观众还可以自我欣赏似的。读者中心论之误在于以为读者心理是完全开放的,实际上读者心理的开放与封闭是矛盾的统一。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块白板,人的认识只有与其内心图式“同化”时才会有反应,读者看到的往往是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信息,对预期之外的信息往往视而不见,感而不觉。故中国早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也是这个道理。西方文论认为20世纪是文学理论语言学转向的世纪,这样的线性思维取消了文学形式的审美历史积淀功能。文学形象其实是多层次结构的,不同形式分化着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由于它处于最深层,因而也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隐蔽性,一般读者凭原生的直觉难以洞察。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坦然告诉周萍,梅侍萍就是他的生母,不能因为她出身底层,就丧失人伦道德。这样普通的语言,其艺术震撼力在于,周朴园自以为光明正大的告白,造成了与周萍珠胎暗结的四凤触电死亡,周冲追救,随之死亡。蘩漪唤出周朴园,本为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结果周萍自杀了。梅侍萍本想隐瞒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面对这样的结果,她崩溃了。周朴园本以为自己在儿子面前公开忏悔,可以表明自己的光明正大,却导致自己虽然活着却是在精神的孤岛上。几句平常的语言,导致几乎全部人物的命运向相反的极端转化。作家匠心独运,把众多人物调集在一起,让他们在这些话面前活不下去。这样强烈的戏剧性是戏剧形式凝聚起来的,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是无法通晓的。读者中心论的极端化,造成把作品作为静止结果,完全排斥了作家的创造过程,在理论上还衍生出一个作者死亡论。事实上,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脱离对作家创作的研究,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无视创作过程的作品评论不可能揭示其丰富的内在奥秘。其实,对一切事物奥秘的揭示都离不开对其生成过程的研究,文学创作更是如此,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建立在创作论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与之对话。许多评论者就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如对《祝福》思想艺术奥秘的解读,有学者根据法国格列玛斯的“矩阵模式”,得出结论是柳妈作为封建礼教文化的代表直接导致祥林嫂的死亡。其实,只要去分析鲁迅的创作过程,就不难理解其创作苦心。鲁迅在五四时期为什么不写封建礼教压制寡妇,不让改嫁?相反,他写的是寡妇拒绝改嫁,却被强迫以野蛮的抢亲形式改嫁。因为前者只能暴露封建礼教的夫权不人道,而后者则能揭示封建礼教夫权与族权的矛盾。在祥林嫂平静地和丈夫、儿子生活了以后,鲁迅为什么又要让她的丈夫、儿子死去?目的就是让她回到鲁镇,遇见好心的柳妈,劝她去捐门槛赎罪。最终在于表现比夫权族权更荒谬的神权。《祝福》最深邃之处乃在祥林嫂的死亡是没有凶手的,真正的凶手乃是一种对于寡妇荒谬、野蛮的成见,这种成见之所以能杀人,就是因为它在鲁镇每一个人头脑中被当成神圣的最高准则。这样揭示作品的思想艺术奥秘,对封建礼教进行的文化批评才有更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在西方理论宣称自己已经失败之时,建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学派的历史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研其失败之因,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与现当代文化资源,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摘编自孙绍振《文学批评“西方霸权”的终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罗兰·巴特认为,作品被完成后就没有了作者的声音,同时也将读者的地位提高到比作者更高的程度。B.材料一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在作者的基础上融入了读者独有的判断、诠释的再创作过程。C.孙绍振认为,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就无法真正理解隐藏在作品最深处的具有一定封闭性的文学形象。D.材料二认为,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应该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已死”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其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相似,认为阅读创造了文本的多元意义。B.文本引用鲁迅说《红楼梦》的例子是想证明: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带着本身独有的视角,往往只能看到与自己心理预期一致的信息。C.中国古代有“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种阅读方法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D.要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我们当研究西方文论失败之因,并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与现当代文化资源。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B.读者的具体化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C.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欣赏者又多有偏好,不能全面品评一部作品。D.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阅读中作者地位的认知有什么不同?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1.A2.C3.B4.①材料一认为作品一经完成,作者即宣告“死亡”,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作者,作者不具有权威性。②材料二认为作者是第一性的,读者只有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活动才能抵达作品的本源。5.①采用驳论的方式,驳斥了读者中心论的错误观点,来立正确的观点。(或破立结合)②全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读者的心理、作品的形式、作者的创作过程三个角度进行论证。③论证时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在作者的基础上”曲解文意,原文“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说的是并非来自作者;C.“文学形象”错误,由原文“文学形象其实是多层次结构的,不同形式分化着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由于它处于最深层,因而也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隐蔽性,一般读者凭原生的直觉难以洞察”可知,“处于最深层、有一定的封闭性”的是文学形象的感染力,而非文学形象;D.“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曲解文意,批评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并非“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而是“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并与之对话”,是“设想进入”。【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有相似之处”错误,材料二强调的阅读方法是在了解作者的创作活动、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解读作品,而不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批驳读者中心论。B.是读者中心论,与材料二相悖。【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认为“任何作者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他将诠释权从作者的权威中解放,真正说话的不是作者,而是语言,如果有什么地方凝聚了丰富的多样性,那也不是作者,而是读者”。由此概括出材料一认为作品经完成,作者即宣告“死亡”,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作者,作者不具有权威性。材料二认为“事实上,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脱离对作家创作的研究,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认为作者是第一性的,读者只有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活动才能抵达作品的本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的论证方式是先破后立,文章第一段提出“西方文论颠倒作者和读者的位置,提出读者中心论”,树立了批驳的靶子;第二段从“读者中心论之误在于以为读者心理是完全开放的,实际上读者心理的开放与封闭是矛盾的统一”,第三段从“西方文论认为20世纪是文学理论语言学转向的世纪,这样的线性思维取消了文学形式的审美历史积淀功能”,第四段从“读者中心论的极端化,造成了把作品视为静止的结果,完全排斥了作家的创造过程,在理论上还衍生出作者死亡论”角度反驳读者中心论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事实上,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第一段提出问题,“西方文论颠倒作者和读者的位置,提出读者中心论”;二、三、四段是并列结构,“读者中心论之误在于以为读者心理是完全开放的,实际上读者心理的开放与封闭是矛盾的统一”“西方文论认为20世纪是文学理论语言学转向的世纪,这样的线性思维取消了文学形式的审美历史积淀功能”“读者中心论的极端化,造成了把作品视为静止的结果,完全排斥了作家的创造过程,在理论上还衍生出作者死亡论”,从读者的心理、作品的形式、作者的创作过程三个角度对“读者中心论”的观点提出批判;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读者中心论”的错误,“无视创作过程的作品评论不可能揭示作品丰富的内在奥秘”“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并与之对话。许多评论者却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应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批评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我们当研究其失败之因,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与现当代文化资源,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应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作品是作者写的,正如戏是演员演的,读者和观众欣赏的当然是作家和演员的才华。而读者中心论宣称作者死了,读者是第一性的,这就好像演员死了,观众还可以自我欣赏似的”;引用论证,“中国早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举例论证,举出曹禺的《雷雨》、鲁迅的《祝福》等例子论证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窗户前。我赶紧关严窗户,怕他飘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你就回吧,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把茶喝光了,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喉咙里的东西。他完全没有要走的意思,他说,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怕他说胡话犯病,又搬座椅出来,放到他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我那不是偷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种地而已,有什么好炫耀的!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们早已等在那里。我拿出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B.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李响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D.小说采用“自由直接引语”描写人物对话,去掉引号,人物话语以第一人称讲述,对话内容多采用短句,使得小说节奏明快。7.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后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8.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小说描写了李响眼神的两次明显变化,请找出并分别分析眼神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物心理。9.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答案〗6.C7.D8.①第一处是“他的眼神有些黯淡”,心理:回想起了令他遗憾的往事,因为刚参加战斗就受伤,后来腿瘸了,只能去当炊事员。
②第二处是“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心理:回想起了自己引以为豪(光荣)的往事,虽然腿瘸了,“我”还是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坚持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9.构思:①小说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②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主题:①塑造李响等老一代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②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李响因为腿瘸了,不能跟着队伍上战场打鬼子,但是他很快就释怀投入到同样能为革命做贡献的南泥湾开荒事业中,身份的变化更能凸显为国奉献的主题,而不是“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是后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错误。“南泥湾”这个地名把祖孙两代紧密相连,“我”要去南泥湾做公益项目,“我”的爷爷为革命牺牲在南泥湾,“南泥湾”见证了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南泥湾垦荒的情节并不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是我不能丢弃爷爷的革命精神。【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找出文中关于李响眼神变化的描写,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第一处是“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根据下文“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可知,李响回想起了令他遗憾的往事,因为刚参加战斗就受伤,后来腿瘸了,只能去当炊事员;第二处是“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根据前文“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和后文“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可知,回想起了自己引以为豪(光荣)的往事,虽然腿瘸了,“我”还是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坚持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构思:“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䦆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原来爷爷早已成为烈士,这场祖孙的对话只能在想象中完成,略显荒诞,但这种虚实结合的独特写法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回味,结局令读者恍然大悟,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小说采用双线结构,通过祖孙对话这种虚写的方式交代革命烈士李响的人物经历,又实写革命先烈后代——“我”到南泥湾做公益项目,“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这样虚实穿插交织,革命烈士后代的“我”继承了“爷爷”的遗志,革命精神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主题:“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塑造以“李响”为代表的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烈士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革命烈士后代的“我”继承了“爷爷”的遗志,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容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曰:"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行义不图毁誉,不辞祸凶。大夫种事越王,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蔡泽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君之为主,正乱、披患、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奏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B.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C.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D.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时,多义词,可指春、夏、秋、冬四季,也可指一天中的朝、夕、昼、夜,文中指前者。B.商君,名鞅,法家代表性人物,曾经辅佐秦孝公积极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C.山东,战国时常指函谷关、崤山以东广大地区,文中“山东”与今天所说的“齐鲁”基本相同。D.客卿,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这里与《谏逐客书》中的“客”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泽想人秦国拜见昭王,对外扬言自己是雄辩豪杰之士,将来必定会取代应侯担任秦国相国,目的在于得到应侯召见。B.蔡泽以四时的转移需要遵循自然法则,太阳、月亮的满盈亏损等为例,告诫应侯应当及时隐退,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C.商鞅、吴起、文种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都是忠贞的典范,最终惨遭厄运,蔡泽认为这和他们不能急流勇退相关。D.昭王见到蔡泽后,十分高兴,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就任命他为相国取代应侯,秦国最终在蔡泽的帮助下吞并了东周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2)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14.秦国应侯范雎对蔡泽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答案〗10.B11.C12.D13.(1)蔡泽被赵国驱逐,逃亡到韩、魏,途中又被人抢走炊具。(2)昭王强行起用应侯,应侯范雎便推言病重,昭王于是免了他的相位。14.①应侯听说蔡泽扬言要取代自己的相国地位时,派人找来蔡泽,很不高兴,并且责难他。②当蔡泽阐述了功成身退的道理后,应侯表示肯定,并认为他说得对。③在蔡泽为应侯分析利弊后,蔡泽被以上宾之礼对待并被引荐给秦昭王。〖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蔡泽出任相国没几个月,便有人恶意诽谤他,由于害怕招致杀身之祸,便称病辞官,得封为刚成君。最后任职于秦始皇朝,曾出使燕国,三年之后,燕国令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相印”是“归”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于燕”是“使”的后置状语,“三年”是下句的时间状语,应在“三年”前断开,排除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今天所说的‘齐鲁’基本相同”错误,“齐鲁”现在是中国区域范围名称,指今山东省,与文中“山东”含义不同。【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就任命他为相国取代应侯”分析有误,由原文“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可知,从文中看当是应侯借病辞官,昭王只得答应,后来才任命蔡泽为相。【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被;“涂”,通“途”,途中;“遇夺釜鬲于涂”,状语后置。(2)“强起”,强行起用;“笃”,病重;“因”,于是。【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可知,应侯听说蔡泽扬言要取代自己的相国地位时,派人找来蔡泽,很不高兴,并且责难他。②由原文“蔡泽因曰:‘……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应侯曰:‘善’”可知,当蔡泽阐述了功成身退的道理后,应侯表示肯定,并认为他说得对。③由原文“乃延入坐为上客。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可知,在蔡泽为应侯分析利弊后,蔡泽被以上宾之礼对待并被引荐给秦昭王。参考译文:蔡泽被赵国驱逐,逃亡到韩、魏,途中又被人抢走炊具。蔡泽便决定西行入秦,想要拜见秦昭王,(于是)使人扬言以激怒范雎:“燕国大纵横家蔡泽,乃是天下雄辩豪杰之士。只要他一见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替代应侯的地位。”应侯听说之后,就派人找来蔡泽。蔡泽进入,并未行礼只是拱了拱手,致使应侯很不高兴;谈吐之间,蔡泽更是偌傲无礼。应侯于是责问他说:“你曾扬言将取代我的秦国相国职位,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泽回答说,“有。”应侯说:“那我倒愿意听听是什么道理。”蔡泽说:“唉!阁下为什么这样见识迟钝呢。即使是四季的转移,也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则。像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最后的结局也可羡慕吗?应侯回答说:“商鞅侍奉秦孝公,终身尽忠,绝无二心,公而忘私,赏罚分明,秦国大治,扩充疆土达一千里之多。吴起侍奉楚悼王,绝对不以私损公,奸佞谗言不能蔽塞忠臣,奉行大义,不顾毁誉,不畏一切灾祸和邪恶势力。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勾践,竭尽忠心而毫不懈怠,君主即使面临断嗣亡国,也仍然竭尽全力挽救而不离开,辅助越王复国大功告成而不骄傲自夸。像以上这三位忠臣,可以说是义行极致和忠贞的典范。所以君子总是牺牲性命来树立名声,只要是大义所在的地方,即使牺牲生命,也无所懊悔,为什么不可以呢?”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所以比干忠君爱国,却不能维护殷朝的存在,伍子胥虽然贤能,却不能使吴国保存不灭。这就是虽然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不免灭亡骚乱,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这时范雎认为蔡泽的话很对。蔡泽趁势说:“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作为臣子竭尽忠诚建立功绩,那是令人仰慕的。阁下侍奉君主,在平定内乱、消除祸患、强化君主等方面,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但是阁下的地位和俸禄超过他们三人,然而阁下还是不隐退,我深为阁下担忧。古语说:‘太阳升到正午时就开始偏移,月亮圆到满盈时就开始亏缺。’这三位贤臣,都是因为功成而不退,才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应侯说:“先生的说法太有道理了。”于是请蔡泽入座,待以上宾之礼。应侯入朝拜见昭王,对他说:“有位新从山东来的人蔡泽,其人雄辩。臣阅人无数,没有谁能够与之相比,臣自愧不如。”于是昭王召见蔡泽,相与言语,昭王十分赞赏他,拜他为客卿。应侯于是称病,辞去官职。昭王强行起用应侯,应侯范雎便推言病重,昭王于是免了他的相位。昭王对蔡泽的计谋十分欣赏,任命他为相。蔡泽助秦昭王吞并了东周国。蔡泽出任相国没几个月,便有人恶意诽谤他,由于害怕招致杀身之祸,便称病辞官,得封为刚成君。最后任职于秦始皇朝,曾出使燕国,三年之后,燕国令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落梅①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②来过岭,坠似骚人③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备注〗①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被贬为建阳(在今福建北部)令,在当时属荒僻之地。②迁客:“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③骚人:惨遭流放的屈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伤,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情感基调。B.颈联写落梅之结局,其实是写那些命运不幸而不易志节的“迁客”“骚人”,运笔委婉,寄托遥深。C.尾联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仕途不遇的感伤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之情,卒章显志。D.全诗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托物言志。16.诗歌题目为“落梅”,诗歌中间两联是如何紧扣“落”字来写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用“飘”“坠”“点”“粘”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②用梅花飘落数量的多和落得很惨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③用对仗、比喻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了梅花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花以及具有梅花般命运及高洁品格的迁客骚人的赞美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尾联直接抒情”错误。尾联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是借“东风”里抒发情感的,不是直抒胸臆,属间接抒情。【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中间两联写到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在描写梅花时运用了“飘”“坠”“点”“粘”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乱点莓苔多莫数”写到原来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写出了梅花飘落的凄凉,同时“乱点”,写出了梅花飘落之多,从而写出了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飘如迁客来过岭”和“坠似骚人去赴湘”中“飘如迁客”对“坠似骚人”,“来过岭”对“去赴湘”对仗严格;“乱点莓苔多莫数”和“偶粘衣袖久犹香”中“乱点”对“偶粘”,“莓苔”对“衣袖”“多莫数”对“久犹香”,对仗工整。并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中将飘零的梅花比作匆匆过岭的迁客,不得已赴湘的骚人。本诗的题目是“落梅”,通过描写落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了梅花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花以及具有梅花般命运及高洁品格的迁客骚人的赞美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回忆年少时两情相悦的欢乐场面,表达两小无猜的意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结尾处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陈涉起义引发秦朝灭亡的史实,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揭示出秦朝灭亡的原因。(3)古人诗词中常用叠词,或摹写声音,或描绘形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19.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B19.“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20.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②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气词含义作用的能力。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A.用在句末,表疑问。B.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C.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持续的状态。D.用在句中,表停顿。【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着眼点在“地方”,强调这个地方没有容留秋虫的条件,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着眼点在“秋虫”,“不屑留”说明秋虫都不喜欢这里,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北京个人房产买卖车位使用权转让合同2篇
- 2024年度二手车交易服务平台三方合作协议5篇
- 科研办公楼项目建设方案
- 2024年度牛乳制品加工合作合同范本2篇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标书
- 2024版学校停车场建设施工合同2篇
- 2024年特殊情形离婚财产放弃合同
- 2024年度文化旅游景区承包经营开发合同3篇
-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物化实验(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猫咪领养活动合作合同样本3篇
- 个人理财(西安欧亚学院)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pc(装配式)结构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 医院内审制度
- 押运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给小学生科普人工智能
- 2024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汽配行业分析报告
- 【世界睡眠日】3.21主题班会(3月21日)良好睡眠健康作息-课件
- 2024年房地产经纪协理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综合题)
- c型钢加工工艺
- 中药在护理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