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1.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
物质。
[科学探究]
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科学态度]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
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莎
夫人蜡像馆)
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
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
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说说去过哪
些地方旅游。
生:蜡。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L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怎么用这块蜡,做一根小蜡烛,你觉得
需要怎么做?
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
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出示: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
上)
6.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
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讲述)
(1)蜡烛有个小洞:哟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
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
(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
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
(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你观察得真全面,
真了不起!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
(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
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
么?
生:把蜡块熔化……
生:切碎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蜡烛的制作。
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
汇报交流发现。
生: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
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三、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
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形态各异,有圆的、方的、三角的,真不错。你
们想点燃它们吗?
3.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
发现。
(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
4.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
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1)师: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
(2)师: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
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
(3)师: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
(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
(4)师: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
(5)师: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
(6)师: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
师: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
(相机板书:光、热、黑烟)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
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
(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
①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
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
③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
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烧
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
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
回原位)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7.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
8.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
(相机板书:水蒸气、二氧化碳……)
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
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
(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学生剥去蜡烛磨具外面的壳子,并相互展示小组制作好的蜡烛。
学生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并填写记录表。
学生交流发现
学生说说其他发现。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
学生仔细阅读要求。
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
学生汇报交流。
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
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2.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
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交流
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1.探究纸张的变化。
(1)教师演示撕纸。
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演示烧纸。
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
(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
据是什么?
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
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
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
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思考并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
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2.铁钉生锈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
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3.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
中。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量筒、大烧杯、试管夹、细铁丝、铁钉、生锈铁钉、锤子、砂纸、试管、蒸储水、食用油、
干燥剂。
【教学过程】
(一)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绣
L提问: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绣是什么样的?
2.追问:你还见过哪些生锈的铁制品?
(二)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
1.分别敲击锈铁钉和铁钉
颜色、光泽度、软硬、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进行观察
2.用砂纸摩擦锈铁钉和铁钉
3.思考:你认为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什么?
(三)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1.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假设: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
实验器材:铁钉、试管、蒸储水、食用油、干燥剂。
实验设计:
1.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
2.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实验结论:
第一支试管:有水、空气的环境里
第二支试管: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
第三支试管: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
2.做铁锈生成实验
(1)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
面位置。
(2)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3.思考:人们根据铁生绣的原理,想出了许多防锈的方法,你知道这些方法蕴含的科学原理
吗?
(四)介绍防锈方法,交流各种方法蕴含的科学道理
提问:观察家中的各种铁制品用了哪些防锈方法?
【教学反思】
3.制作汽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交流,知道汽水的特点。
2.通过实验,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
3.通过实验,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4.通过资料,知道工厂制造的汽水中含有添加剂,多吃会影响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
L能通过实验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学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汽水,能够分辨汽水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类变化。
3.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造汽水和自制汽水的不同。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能分工协作、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科学探究中,能展现出对制作汽水的兴趣,并感受到制作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物质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能通过实验,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掌握制作汽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制作汽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和视频、记录表
[学生]实验1:芬达、可乐、雪碧、小苏打、糖、水、白醋、烧杯
实验2:锥形瓶(含小苏打)、白醋、带导管的塞子、澄清石灰水、烧杯
实验3:小苏打、柠檬、玻璃瓶、矿泉水、糖、食用色素、吸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初步认识汽水
1.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些什么?
2.教师点评:
要注意安全,要去正规游泳池
也要适当的运动,不要得了空调病
也要控制好量,否则肠胃受不了
你的生活方式很健康
汽水是什么?
3.(出示雪碧、芬达、可乐)老师最喜欢在夏天喝这种饮料,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
汽水(板书:汽水)为什么把它们叫做汽水呢?
4.喝过汽水吗?喝汽水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5.为什么会感觉很爽很清凉呢?
6.教师小结:难怪喝完会这么爽。
L学生说说夏天最想做的事情
游泳,
吹空调
吃冰棍
果汁、西瓜
喝汽水
2.学生交流:里面有气体(二氧化碳)
3.学生交流喝汽水的感觉(爽、有气、很刺激、打嗝)
4.学生回答:喝完汽水后气体会从口中和鼻中排出,会带走身体里一部分的热量。
二、研究汽水中的气体
1.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瓶汽水,小组里观察一下,里面有没有气体?
2.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我们打开瓶盖,再来看看有什么发现?老师提醒大家打开观察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学生操
作并交流发现:(板书:气体)
追问:说明什么?
小结:气体的流动产生了声音
追问:哪里?
说明什么?
小结:气体的流动产生了声音
4.老师这里有四种物质(PPT),都是可食用的,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也能产生像汽水里这
样的气泡?糖+白醋能产生气泡吗?
5.每个小组里各有两种物质,分别倒入空杯中混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
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6.教师巡视指导
7.那气泡里的是什么气体呢?如果是二氧化碳,你有办法来鉴别吗?
8.科学家发现: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怎么做?
9.教师出示方法:
在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中倒入白醋
迅速盖上橡胶塞,导管的另一头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10.怎么来有序的进行这个实验呢?老师建议小组里分工合作,30秒钟时间小组里先进行分
ɪo你们准备怎么分工合作?
IL那我们开始鉴别吧。
12.教师小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1.学生观察,交流发现:没有。
2.学生回答:没有看到气泡
3.学生打开瓶盖,观察,交流:有声音
有气体跑出来了
交流:看到了气泡
在瓶壁上
有气体一气体在水里会形成气泡)
4.学生猜测
5.学生说说实验注意点:适量、仔细观察。
6.学生操作
7.学生交流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也能产生气泡,说明它们混合后产生了气体,这
个气体是产生的新物质。
8.学生交流方法
9.学生交流:我们小组是这么分工的,我做...他做...
10.学生实验、观察、交流:澄清石灰水慢慢变浑浊
三、自制柠檬汽水
1.同学们,制作出了二氧化碳,那能不能来制作汽水了呢?(板书:制作)在家里我们一般
用柠檬代替白醋,和小苏打产生二氧化碳,小组里想一想,制作这样的柠檬汽水,你们还需要哪
些材料?你们准备怎么做?
2.教师巡视指导
3.还需要什么?水放多少?
4.有什么作用?放多少?
我们可以使用食用色素,比较漂亮,而且是安全的。放多少?
5.教师出示制作方法(PPT)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都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6.方法都已经知道了,等会边制作边思考以下问题(PPT),完成实验记录表。每一步都要进
行观察和思考,
观察什么?
思考什么?
7.教师巡视指导
8.都制作好了吗?展示给大家看
9.放入物质后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9.我们自制的柠檬汽水味道怎么样?想不想来品尝,怎么尝比较卫生呢?
10.教师小结:用吸管,每人吸一小口,仔细品尝。
IL和买来的汽水相比,感觉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交流:
糖让汽水有甜味2勺
色素比较漂亮
2-3滴
3.学生交流:
混合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4.学生领取材料,开始活动。
5.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汽水
6.学生交流
柠檬水的味道改变没有
糖水的味道改变没有
色素水的颜色改变没有
小苏打水中产生了新物质有
7.学生交流尝的方法
8.学生品尝
9.学生交流:买的汽水气足、甜度合适,颜色也好看。
四、探究工厂生产的汽水
1.为什么买的汽水比我们自制的好喝好看还气足呢?
2.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3.我们来观察汽水的配料表,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秘密。
4.二氧化碳直接出现在配料表中,说明什么?(PPT)这里有一段资料,一起来看一下
5.你有什么发现?
6.教师小结:正是有了这些添加剂,才让汽水变得这么好喝;工厂是通过加压和降温的方法,
把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里的。
7.汽水好喝能经常喝吗?,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8.教师小结1.学生交流(比例合适,还添加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2.学生观察,交流:添加了甜蜜素(调味剂),香料。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有些汽水中,除了含有二氧化碳和调味剂,还含有咖啡因、食用色
素等。
4.学生观看视频,交流想法:不能长期喝,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五、拓展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汽水的秘密,也自制了柠檬汽水,你知道最早发现这个汽
水秘密的人是谁吗?他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2.出示视频
3.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想法?
4.教师小结:当然要想制作出美味又健康的汽水,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课后我们可以还
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其它材料,比如果汁、蜂蜜、茶饮等,尝试调制出不同口味的汽水。同时别
忘了把制作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等用文字、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1.学生尝试思考
2.学生观看视频
3.学生交流,我们只要善于观察生活,敢于尝试,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教学反思】
4.化学家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
2.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的成分。
4.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
[难点]把我们做的实验同化学家的实验建立联系。
【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橡胶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吸水纸、黑色水笔
【教学过程】
(一)介绍化学家的工作性质
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
(二)模拟化学家的工作
1.制取二氧化碳并观察它的特点
看一看:
闻一闻:
2.分析黑色物质的组成成分
(1)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
(2)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
(3)观察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
(三)介绍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
科学阅读: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
阿司匹林的原料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5.生物的遗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遗传的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特征之一,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3.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如头发,单双眼皮、肤色等
4.知道遗传的定义
[科学探究]
L认识到遗传是生物的特征。
2.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3.通过现象归纳出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4.通过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
[科学态度]
1.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3.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
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中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理解人、动物、植物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很多特征是相似的,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
方式等方面。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分析并归纳生物体普遍存在遗传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人类父母与孩子的照片、学习单。
[学生]学习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游戏导入
1.大家玩过“连连看”的游戏吗?“连连看”的游戏要怎么玩啊?
2.我请同学也上来玩玩“连连看”的游戏。
3.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还有好多次机会能从类似“连连看”的游戏中学到科学知识哦!1.学生
代表: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一模一样的图片连起来。
2.学生代表上台玩“连连看”小游戏。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动物的遗传现象
1.谁上来玩玩一玩这个“连连看”,帮小狗找到他们的家人。
2.你是根据什么帮小狗找家人的?
3.让我们加大难度试试,请同学们为蝴蝶找一找家人吧。也要说说你的理由。
4.小结:看样子同一家族的动物往往会保持相似的特征(板书:动物相似)
L学生代表上台演示。
2.学生代表:因为小狗和大狗往往和大狗长的很像。
3.学生活动并说明理由。
环节二:植物的遗传现象
1.植物是否和动物类似,同一家族内往往会很相似呢?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2.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为吊兰和牵牛花“寻亲”,要说出你们的理由。
3.看来简单的问题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们继续加深难度,请同学们来找找樱花的“亲人”。
4.小结:植物和动物一样,同一家族之间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板书:植物)
L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活动:上面的吊兰叶子边缘有一圈金边(金边吊兰)。上面的牵牛花叶片是心形的,只
有右边是一样的(圆叶牵牛花)。
3.学生活动:樱花花瓣中间有小缺口,右边的花没有,花蕊颜色也不一样。(另一朵为白色的
桃花。)环节三:人类外形特征的遗传
1.从小到大,有没有亲戚朋友说你和父母长辈长得比较像,如果有,哪里比较像?
2.是的,看样子很多同学都和自己的父母长的有点像。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小朋友的照片,你
们能帮他们找到他们父母的照片吗?让我们再做一次“连连看”。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观察,老
师已经为大家打印好了这些照片,请组长领取一下。小组里交流下小朋友哪里和他的父亲或者母
亲很相似?
3.我们判断一个人像不像他的父母往往从他的一些形态结构上的特征来看的,老师这里罗列
了五组不同的特质:请同学们相互观察一下哪些同学有耳垂,哪些同学时双眼皮,哪些同学下颌
中央有浅沟?哪些同学能卷舌?
4.老师昨天布置请同学回家调查一下你、你的父母、还有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否有双
眼皮、舌头能不能卷起来、是不是天然卷发。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调查表,如果你父母爷爷奶奶外
公外婆有对应的特征,请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上J,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5.小结:看样子有些特征能在人的子代和亲代之间保持一些外貌上的相似特征。(板书:人)
1.学生发言。
2.学生观察相片寻找你些父母和小朋友们是一家人。
3.学生们相互观察外貌特征。
4.学生们完成调查表并相关观察交流其发现:这些外貌特征会遗传。
环节四:人类其他特征的遗传
1.你们认识他吗?(姚明)老师这还有一张他们一家五口的照片呢,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阅读资料。
3.你能举例说说看你有没有有那些生理特点、行为方式和你的爸爸或者妈妈很像?
4.生物的子代和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
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今天我们就是研究了《生物的遗传》(揭题)
1.学生发言:他们一家都很高。
2.学生发言。
三、拓展应用
1.现在我们通过一些题目来看看大家这些课学到的知识是否真正融会贯通了?
(1)农民播种前,为什么要选颗粒饱满的种子?
补充:其实前不久刚刚逝世的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一一袁隆平爷爷从事的科学研究就是这
一领域。
(2)饲养员留种鸡时,为什么要选择体格匀称健壮的鸡?
(3)根据猫妈妈和猫宝宝的样子推测一下:猫爸爸可能是什么样的?
(4)这两只小羊的父母可能是什么样的?
2.总结:21世纪有人说是生物学的世纪,的确像我们今天这节课上学到的关于遗传的生物学
知识正在动植物选种、育种这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筛选培育出更加健壮、更有
利于存活的生物。1.学生回答:
(1)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种子萌发后长成的下一代也会遗传上一代的特点,比较健壮。
(2)体格健壮的鸡做种鸡,它们的下一代往往也会遗传它们体格健壮的特点,成活率高。
(3)猫妈妈是棕黄色条纹的、而左边第一只小猫有大面积的黑色和白色花纹,估计猫爸爸应
该就是黑白相间的。
(4)羊爸爸和羊妈妈一定是会由黄色、黑色和白色这三种颜色,可能有一只会有白色的耳朵,
可能有一只羊蹄可能是白色的。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生物遗传的知识,知道了生物的父代和子代之间总能保持一些相
似的特征,那你们有想过为什么你和你的爸爸妈妈并没有长的完全相似,总有些地方不一样呢?
甚至一些双胞胎都会有些地方长的不一样呢?相关的知识我们留到下一堂科学课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能够描述人、动物、植物的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特征。
2.通过学习,了解变异的概念,并能归纳概括出变异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片存在的。
3.通过学习,了解变异有两种形式: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科学探究]
L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变异的相关问题。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出探究生物变异现象的完整计划。
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做出生物变异意义的合理猜想。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观点。
2.在科学探究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生物变异问题的相关思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变异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难点】
[重点]描述和比较人、动物、植物子代与亲代、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特征。
[难点]归纳概括生物体普遍存在变异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和视频。
[学生]塑料袋、各种各样的米、笔、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导入1.图片: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
2.对比: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以及这些
小动物之间有什么不同特征?
3.师总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之间,以及这些小动物之间或多或少的
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贴板贴:小动物之间小动物和妈妈存在不同特征)
1.学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
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植物存在变异现象
1.师:动物存在这样的现象,那植物存在这样的现象吗?接下来呀,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2.图片:各种各样的米。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米,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3.师:这些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一下。大家觉得可以从哪几个方面
进行观察呢?
4.展示观察表格,交流如何填写。
5.学生实验观察,每一个学生选择一种米进行观察,过后大家一起总结,
6.汇报交流,总结:不同品种的米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同特征。
7.思考:同样是米,为什么有这么多品种呢?
视频:水稻的起源。
总结:原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野生稻。这些米和它们的祖先野生稻之间存在不同特征。
8.说一说:米和动物一样,存在这种现象吗?
学生交流,师总结:野生稻就是亲代,各种各样的米就是子代。米的子代和亲代之间和亲代
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特征,这种现象我们称为生物的变异。(板书:生物的变异
现象。
(二)人类也存在变异现象
I.对话:那人类是不是也存在变异现象呢?
2.说说:我们和父母,以及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有什么不同?
3.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我们人类是否存在变异现象呀?
结论:人类也存在变异现象,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1.学生回答如何填写表格。
2.学生实验观察。
3.学生思考原因。
4.学生思考回答。
5.课前进行调查,学生拿着表格来进行交流。
三、认识生物变异的意义
(-)生物变异的意义
1.师:刚才我们在研究米的时候,知道了不同品种的米,是利用野生水稻的变异培育出来的。
其实不仅水稻,很多生物都是如此得来的。
2.图片:各种各样的金鱼、康乃馨、玉米都是利用生物变异的技术得来的。
3.思考:通过刚才的几幅图片,你能告诉我生物变异的意义吗?
4.学生交流,师总结:因为生物的变异,才有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因为有
了生物的变异,才有了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
(二)人类对生物变异的合理利用
1.师:因为变异对生物进化意义重大,所以科学家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生物变异的秘密,
而且利用生物变异改造了很多生物。
2.视频:科学家利用生物变异对动物的改造。
3.图片:科学家利用生物变异对植物的改造。
4.小结:人类可以利用生物的变异对生物进行改造,从而造福人。
1.学生思考回答生物变异的意义。
2.学生观看视频,感受生物变异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变异现象都可以利用。这和变异的形式有关。(PPT出示变异一般
有两种形式: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2.请学生们也举一些例子。
3.课后拓展:课后请同学们查找一下资料,探索一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奥秘,在学习中,
你会发现生物界更多奇妙的现象,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L举例:高茎豌豆的种子偶尔可以培育
出矮茎的豌豆,这就是变异。而利用矮茎豌豆的种子继续培育,其后代仍显矮茎的特征,这就是
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因为用眼不当造成近视是变异现象,这种现象不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是不
可遗传变异。
【教学反思】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学习,知道变异可分为生物体自身产生的变异和用人工方法产生的变异。
2.通过学习,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极大的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科学探究]
1.能在玩抛硬币的活动中,认识基因的拆分与重组。
2.能从具体现象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遗传与变异的原因。
3.应用遗传和变异的道理辨别身边动植物的杂交现象。
4.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基因进行拆分与重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工选育优良品种的实例。
2.分析评价人工干预生物变异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应用遗传和变异的道理辨别身边动植物的杂交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和视频。
[学生]硬币、铅笔、彩笔、课堂实验单。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看图寻人导入新课L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人物的照片,其中有两位成人和三个小朋友,
你能不能帮助小朋友们,找到他的爸爸或妈妈?你的理由是什么?
2.师:第三个孩子妈妈也在这里,你们找到了吗?没错,第三个孩子呀就是老师的孩子,跟
老师长得像吗?
3.师:我们与父母的长相相似又稍有不同与什么有关呢?
4.很好,那遗传和变异又与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板书
课题)1.学生看图,并找出相应的亲子关系。
生:根据不同的肤色,我们找出了黑人爸爸与黑人孩子,白人妈妈与白人孩子。
2.生:像,又有点不像。
3.生:遗传和变异
4.生思考
二、新授
(一)了解性别的秘密
1.师:你知道人在出生前,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吗?
2.师:那你知道胎儿出生时,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的可能性是多少吗?
3.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师:其实,当你“住进”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你的性别就已经确定了,决定性别的因素与
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关(出示图片)。
5.师:请你先观察一下这些染色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数量有多少?
生:染色体都是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人体一共有23对染色体……
6.师:思考一下,你的23对染色体来自哪里?
7.师:没错,在每一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而在这23对染色体中的最
后一对,就决定着我们的性别。科学家也利用符号将这对染色体表示出来,男性为XY,女性为XXo
8.师:性别是如何确定的呢?我们接着来看,父亲可以提供X染色体和Y染色体,母亲可以
提供X染色体和X染色体,当染色体重新组对时,会产生哪些结果呢?(画图示意)
XX、XY、XY、XX
9.接下来,我们玩一个“生宝宝”的游戏。
10.活动要求:两人一组,一人代表父亲一人代表母亲,每人投掷一次硬币决定一条染色体,
将结果组合,得出宝宝性别。
父亲母亲孩子
染色体
11.统计全班结果,得出概率。
12.师:看来,结果正如你们猜测的一样,生男宝或生女宝的机会就是50队
1.生:小宝宝/胎儿。
2.生:一半一半/50%
3.生猜测。
4.生观察染色体图片,并思考问题。
5.生:染色体都是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人体一共有23对染色体……
6.生:一半来自爸爸,一半来自妈妈。
7.学生认真听讲,并与教师互动。
8.学生按要求进行游戏,并记录。
9.学生根据游戏结果举手示意。
(二)探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秘密
1.师:染色体不仅可以决定人的性别,还与我们的身体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单眼皮、
双眼皮等,你能举例说出一些身体特征吗?
师:那你觉得这些特征是由哪一对染色体决定的呢?
学生猜测
师小结:身体的特征有很多种,比如身高,比如体型,而且头发就有直发,卷发,发色的不同,
鼻子有鼻梁,鼻翼,鼻孔形状的不同,耳朵有形状和有无耳垂的不同,嘴巴有嘴唇薄厚的不同等
等,这些特征远不止22种,所以身体特征是不是由染色体直接决定的?(生:不是)
2.师:对,染色体还不是决定有关遗传与变异的最小单位,那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染色体
中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叫做“基因”,而且基因也是成对出现的。
3.师:你体内的基因,又来自于哪里呢?没错,依旧来自于你的父母。和染色体一样,父母
各自提供一半的基因给我们,而一对基因就能够决定你身体的某一种特征。
4.我们通过知识链接,来了解一下基因的知识: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称为生物的性状,例如人的眼皮,有双眼皮和单眼皮之
分,就称为双眼皮形状或单眼皮性状,生物的某一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
基因有两种,一种是显性基因,一种是隐性基因,在遗传学上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显性基因,
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称作显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称作
隐性性状。一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那生物就会表现出显性基因所代表的性状,一对基
因中,只有两个都是隐性基因,才会表现出隐性基因所代表的性状。
5.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6.师小结。
7.师:举个例子来看一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基因Aa,这一个(A)是直发基因,这一个(a)
是卷发基因,当它们组合到一起时,表现出来的性状应该是直发还是卷发呢?
生:直发
8.师:很好,看样子你们对基因有一些了解了,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
现在啊,有一对父母,他们都是直发,那他们的孩子的头发会是什么样的呢?
父亲:Aa母亲:Aa
孩子:AA/Aa/Aa/aa
性状:直/直/直/卷
父亲:Aa母亲:AA
孩子:AA/Aa/AA/Aa
性状:直/直/直/直
父亲:AA母亲:AA
孩子:AA
性状:直
9.小结:我们每个人体内的基因都来自于父母,所以在有些生理特征上会和父母有一定的相
似之处,这就是遗传的秘密。
L学生认真思考并举例。
生:鼻梁/嘴唇/身高.....
2.学生认真听讲并回答问题。
3.学生仔细阅读知识链接,并归纳总结基因的知识。
生:基因是有显隐性的。/表现出隐性性状,需要两个都是隐性基因……
4.学生认真听讲,根据理解思考与分析可能的基因型与相应的性状。
(三)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1.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作新生婴儿的笑脸。
活动要求:(1)四个同学一组,一名男生使用一元硬币扮演父亲的角色,一名女生使用五角
硬币扮演母亲的角色,一名同学负责记录,还有一名同学负责画出婴儿的笑脸。(2)每抛一次表
示新生婴儿的一种身体特征,如果正面朝上,意味着他将获得前面的显性特征,反面朝上意味着
他将获得后面的隐性特征。(3)为了便于记录,我们统一用大写字母表示婴儿显性性状,小写字
母表示隐性性状(表一),每抛完一次,将结果记录在另一张表中(表二)。(4)最后根据抛硬币
的情况来画一张婴儿的笑脸,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给它起个名字。
2.教师与一名学生共同演示一次。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有没有哪个性状跟我们刚刚讲的不太一样?
5.师:你们的观察真仔细,你已经发现了变异的秘密,这种情况就属于基因重组变异。科学
家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生物除了因父母的结合而产生变异,生物体自身、人工干预等都可
能产生变异。通过下面的视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6.播放视频。
7.师:从视频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1.学生听清游戏规则,并仔细观看教师演示。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
3.学生交流展示。
4.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
生:眼睛的颜色并不完全是按照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表现出来的,而是根据颜色的混合,产
生了新的颜色。
5.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6.生:大多数变异都是有害的,但在人工选育的作用下,科学家也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
三、运用与拓展
1.师:了解了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后,老师来考考大家。
2.你认为子一代高产抗倒伏小麦是由亲代哪两种小麦杂交产生的?
3.爷爷:直发奶奶:卷发
爸爸:直发妈妈:直发
孩子:卷发
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试着分析隔代遗传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思考并分析。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
8.消失的恐龙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科学探究]
1.体验恐龙化石的挖掘过程;
2.细致观察并用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3.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恐龙骨骼化石外形;
4.能基于前概念和观察结果等角度对化石所属恐龙提出针对性的假设;
[科学态度]
1.尊重证据,坚持正确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观点,不急于下结
论,以事实为依据综合作出判断;
2.学会在合作中探寻答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从消失的恐龙中反思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挖掘并复原骨骼化石。
观察、描述化石形象,初步推测所属恐龙。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化石挖掘套装(工具、土层、化石模型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恐龙乐园,你们有较为熟悉的恐龙吗?能否形容下它的外形,让大
家猜一猜呢?
2.你可曾想过!没有人见过恐龙,为什么能复原出它们的模样呢?
3.小结:没错!消失的恐龙就是通过化石推测复原出来的。谁知道恐龙化石复原的大概过程
是怎么样的呢?1.学生描述恐龙形象
2.学生互评描述情况,分析哪位同学描述更形象。
3.学生汇报:根据化石推测出来的。
4.学生汇报:发现挖掘-出土搬运-清理重组-细致观察-推测复原。
二、阅读、挖掘、观察、描述化石
1.对于复原恐龙的过程,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想了解的?
2.关于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发现及为什么知道那是一种已经消失在世界上的动物化石呢?请同
学们从阅读中寻找答案。
3.小结:当挖出一块巨型牙齿,经比对后发现,现今并没有这样的动物,判定该骨骼是已不
复存在的已灭绝的动物化石,科学家将该动物命名为恐龙。而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发现在1823年。
4.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都是关于化石挖掘过程的,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
5.请同学们一起进入恐龙乐园考古体验馆。事情是这样的:近期在几个村子相继发现大型骨
骼化石,为研究其到底是什么动物化石,政府派各小组进行研究并定期汇报进展。我们就是其中
的9组,最后会根据汇报情况评选出最佳小组。
6.要求: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挖掘,将化石放在托盘上。大家可以用小锤子轻轻撬开岩土,再
用小刷子刷干净,也可用工具将孔洞清理干净。注意,请不要破坏骨骼化石!接着请观察并用绘
图、文字等方式记录挖掘到的骨骼,最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描述所挖掘的化石形象特征,特别是主
要特征。
7.小结:除了小组间的信息,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查阅书籍、化石资料卡、上网搜索、模型比
对的方式,推测化石。1.学生提出问题:最早发现恐龙化石是什么时候?
当发现第一颗化石的时候,怎么知道那是恐龙化石?恐龙复原的大概流程?化石是怎么保存
到现在的?...
2.学生阅读并汇报。
3.学生8分钟挖掘、观察、描述过程
4.学生分享交流挖掘的化石,有理有据的进行反驳、补充、完善,同时抓住其他小组的关键
信息,看是否有可能为同一种化石。或是否有信息为小组所用。
5.选择最佳小组并说明理由。
6.学生汇报:观察和描述更细致、能抓住关键信息、有条理、描述更完整……
7.根据各组描述,提取有用信息,综合推测可能是哪种动物化石。
三、收获
1.在本次考古体验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验感受呢?I.学生汇报:体验了考古的过程
体会了古生物学家复原恐龙化石的辛苦知道细致的描述对复原恐龙的重要性知道了没有充分的证
据不能轻易的下结论……
四、衔接
1.总结:复原恐龙化石需要发现挖掘、观察拼搭、详细描述还远远不够,除了我们团队在挖
掘,其实土壤研究团队、脚印观察团队、DNA提取团队等等都在同时工作,再经过信息综合才能
尽量复原恐龙模型,这需要很漫长的过程。
2.衔接:除此之外,化石本身也还有许多关于恐龙的信息等待我们去发现,下节课我们一起
来看看,化石到底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
【教学反思】
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化石
2.知道不同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
3.认识到曾经的化石与现存的生物间存在相似的关系
[科学探究]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化石发展中的联系。(将化石归类)
[科学态度]
在活动中乐于交流,整理,能够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意识到生物随着环境而改变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到化石与现今生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和视频。
[学生]大量资料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实验导入新课
1.教师分发器材并提问:各位同学们,先独立观察手中的石头,思考你能从中发现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有一类岩石中,我们能发现与生物有关的信息,我们一般把这类岩石叫做化石
4.提问:“根据你们的经验,化石都包括哪些东西呢?”
5.学生汇报:...
6.揭示主题: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
化石等。1.将所拿到的石头根据其中的信息分一分,并进行汇报。
[通过实物导入,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各种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并揭示课题。
2.化石中传递的信息L提问:请同学们猜想:如果我们的考古学家在同一区域发现了这些化
石,这可能说明了什么?
2.介绍脚印探案法一一出示脚印化石图片,请同学进行分析
3.学生进行实践,让同学们完成表格并分享
4.师:化石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它们生活的环境,我们还能够判断出包括生活习性等多种信
息。1.根据化石,对原有区域进行猜想。
2.根据所学,完成表格并分析。
3.当今生物与古代生物存在普遍联系。
1.(展示图片)学生观察这些生物的图片,进行联想并完成表格
2.学生汇报
3.对汇报进行总结
4.提问:考古学家们还找到了一些化石,你觉得它们关联的又是我们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生物?
(非活化石的化石图片)
5.总结:不同时期的生物会有细微的差异,但同种生物总是存在某种共同特点。1.猜测生物
的现代样子,并在表格上写明理由。
4.1.展示图片并提问:猜一猜,这些化石又与今天的哪些生物相关连?
2.活化石视频
3.人们将这一类在长期时光中,未发生改变的生物称为“活化石”
4.课后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今生物存在普遍的联系,那么请同学们放学后
想一想,什么情况下生物会发生改变呢?下节课进行分享。L观看视频并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10.用化石做证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2.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3.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
【教学重点】
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南美洲和非洲的模型。
[学生]阅读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情境导入新课
L介绍: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蔡老师带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个生物博物馆。
二、探究化石的价值之一: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1.出示第一件展品。介绍:首先,大
家看到的第一件展品是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同学们对兽脚类恐龙有什么认识?知道哪些兽脚类
恐龙吗?
2.学生汇报。(暴龙、美颌龙、棘龙)
3.出示第二件展品。介绍:接下来,介绍第二件展品,你能看出它是谁吗?(鸵鸟)同学们,
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件展品,你有什么大胆的想法吗?
4.学生汇报。(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5.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完全具有伟大科学家的潜力。因为在1870年,英国著名
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提出了跟你们一样的假说。但是同学们,假说是需要有证据才能成为定论的。
你们的证据呢?或者你们希望看到什么证据?
6.学生回答。
7.出示第三件展品。介绍:好,同学们都很有想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看看第三件展品。这
件展品是1996年在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这是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身体像鸡一般大,
尾巴很长。科学家给它取名一一中华龙鸟。仔细观察这具恐龙化石,你能发现什么与鸟类有关的
信息吗?
8.学生观察,汇报。
9.播放视频。
10.展示第4、5、6件展品。介绍:同学们,90年代在我国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还发现一
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例如:中国鸟龙、孔子鸟、始祖鸟
IL思考:同学们,看到这几件展品,你觉得化石有什么科学价值?
12.学生汇报。(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证据。)
13.小结:用化石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1.学生对比发现兽脚类恐龙化石和鸵鸟的相似之处。
2.学生通过观察其它恐龙的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三、探究化石的科学价值之二: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1.谈话:接下来我们不急着看展品,
蔡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你们认识他吗?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同学们了解这
位科学家吗?
2.学生介绍。(大陆漂移说)
3.谈话:是的。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
的。那么同学们,假设这个假说是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将有可能在两块相连的大陆上发现什么?
4.学生汇报。(相似的物种、相似的岩层结构)
5.出示7号展品。介绍:嗯,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接下来蔡老师将为大家展示今天的7号
展品。这是一具中龙化石。有没有同学能介绍一下关于中龙的知识。
6.学生汇报。(中龙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它是一种淡水爬行动)
7.教师补充:中龙的化石仅在非洲南部和南美洲的巴西被发现。
8.引发思考: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中龙化石的发现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又起到了什么作
用呢?
9.学生汇报。(证明南美洲和非洲原来是合在一起的)
10.出示8、9、10号展品。介绍:除了中龙之外,科学家们还在横贯南部个大陆中发现了犬
齿兽化石、水龙兽化石以及舌羊齿化石。
IL提问:所以同学们,参观完7、8、9、10号化石,你觉得化石又具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12.小结:用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说。L学生思考论证大陆漂移说的方法。
2.学生利用南美洲和非洲模型,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地方发现的动植物化石,论证大陆漂移假
说。
三、探究化石的科学价值三: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L谈话:接下来,我们先来聊聊一本伟
大的巨著《物种起源》,它是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当时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同学们知道《物
种起源》的核心内容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2.学生汇报。
3.介绍: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4.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化石能对生物进化论的成立又提供了哪些证据呢?
5.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
6.学生汇报。
7.小结:用化石证明了生物进化论。1.学生通过回忆和分享,进一步认识生物的进化论。
2.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通过做笔记、小组讨论交流、个人分享等方式,总结化石对生
物进化论的论证价值。
四、感受生命的演化史1.出示生命演化示意图。谈话:科学家们通过生物化石推断了地球生
命的演化史。同学们看看这张生命的演化示意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或者感想?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认识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
五、作业布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理解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
阅读文本资料,体悟人类探索行星奥秘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收集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信息。
[难点]通过建模探究八大行星的排列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大小的球体各1个(弹子球、网球、棒球、高尔夫球、沙滩球、瑜伽球、篮球、
足球,也可用差不多大小的其他球体代替)、卷尺。
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35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这是一张宇宙的图片。
2.出示课本35页的一首小诗:
在地球面前,
月球很渺小。
在太阳面前,
地球很渺小。
在宇宙面前,
太阳很渺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课程设计选题
- 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计
- 自控课程设计校正装置
- 医院精神药品管理管控规章制度汇编
- 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结合下的沉浸式艺术体验设计
- 2024年美术教案设计(9篇)
- 自由搏击班课程设计
- 2024年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 职高汽修课程设计
- 穿刺技巧课程设计
- [通知╱申请]陕西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基层支医工作鉴定表
- 外贸中常见付款方式的英文表达及简要说明
- 台式电脑采购评分标准
- 初次申领《南京市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手册(电子版)》办事
- 某冶金机械修造厂总降压变电所及配电系统设计
- 中国移动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指标体系
- 泰安市生育保险待遇申报表
- 5WHY分析报告模板-改进版
- 移动式虹吸管防汛抢险设备(移动式虹吸抢险泵)
- 鲁教版选修《将军族》原文阅读
- FAF、PAF型电站动叶可调轴流式送风机、一次风机安装和使用维护说明书B本(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