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取舍的读后感3000字_第1页
学会取舍的读后感3000字_第2页
学会取舍的读后感3000字_第3页
学会取舍的读后感3000字_第4页
学会取舍的读后感3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学会取舍的读后感3000字

《文化的价值》读书笔记

经管051陈婷

一、写作动力及背景介绍

20世纪已经成为过去。在这个世纪中诞生了一些特别宏大的哲学家。假如我们列举一下这样的哲学家的名字,那么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肤浅有神,举止敏捷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伴侣??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有的人进而将他看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还有人将其看成历史上最宏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将从他的文化著作《文化的价值》入手对其生平和思想做一简洁的介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有钱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做钢铁生意的大商人,母亲是很有艺术素养、很有艺术造诣的家庭妇女。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有8个,他排行老小。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富有的家庭。他的母亲常常在家中开音乐晚会,出席这种家庭音乐晚会的都是些名人,例如勃拉姆斯。维特根斯坦从小也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维特根斯坦接受训练的经受也很一般。他先是在家中接受启蒙训练。他在14岁时才开头到异国他乡求学。先后在奥地利林兹、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上高校,学的是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毕业设计:飞机发动机螺旋浆)等专业。在学习期间对数学的规律基础问题发生了极大的爱好,他先后读过(英)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德)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并前往德国耶拿访问数学大师弗雷格。结果弗雷格在见到维特根斯坦后,认为英国人罗素更适合回答维特根斯坦的疑问。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天赋表示确定,同意指导维特根斯坦从事数理规律的讨论。

不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当时刚好回到维也纳,就作为奥匈帝国的自愿兵(炮兵)与俄国人打了几年的仗,后来转向意大利作战。1918年11月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第二年8月维特根斯坦被释放。从1911年维特根斯坦对数学问题感爱好算起,直到1918年他的早期哲学代表作《规律哲学论》的定稿,维特根斯坦这七八年始终对数学的哲学基础、规律基础有着极大的爱好,并保持始终如一的思索。《规律哲学论》于1921年在德国的《自然哲学年鉴》第14期上发表,此后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哲学思索,带着这种想法他到了奥地利的山区学校去教书。他教学校的时间有七年。结束学校教同学涯

后他回到城市生活,并于1929年重返英国剑桥高校,这时维特根斯坦已经因为他自己的早期哲学代表作而成为名人,几个月后,他直接以《规律哲学论》这本书申请并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就留在剑桥高校教书。从1926年起直到1936年,他与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来往较亲密。维也纳学派自认为读懂《规律哲学论》的思想,并从中引申出本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维特根斯坦于1929年重返剑桥高校,又开头从事哲学讨论,于1951年病逝。他前期的代表作是《规律哲学论》(1921)。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讨论》(1953),他在写作、思索过程中写了大量的笔记,被辑录在《哲学评论》。《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谈论》。《关于心理哲学的谈论》、《片断》等书中,临死前写了《论确定性》。

正是因为维特根斯坦具的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非同一般的生活经受使其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布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非常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非常喜愛

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karl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布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威廉·巴特利(williamwarren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峻,青年路德维希却仍旧经常有令罗素担忧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与一战就是为了“风光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斗里幸存但致残的最终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闻名的单臂鋼琴家。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规律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讨论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沟通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见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查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进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规律哲学论》和《哲学讨论》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需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晰,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当缄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晰。后

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制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行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当在日常生活解决,在“嬉戏”中理解嬉戏。

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他在《哲学讨论》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峻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索以及他的老师或伴侣的关心。他的独立思索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沟通的自我。他的老师或伴侣,如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語言社會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宁静的规律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洁的规律世界,面对吵闹的日常语言沟通世界。

二、主要观点

从《文化的价值》这本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维特根斯坦是个完善的抱负主义者。说他是个完善的抱负主义者,首先是由于他具备了抱负主义者的公认条件:有着不同凡俗的却难以实现的远大抱负;有着为抱负献身的热忱和实践;有着与现实社会抗争的士气和才智;以及有着实现抱负的详细方法和这些方法对后人的启示等。

毫不夸张地说,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就是为他的抱负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当然,他的抱负并不是要建筑某种远离尘世的理论大厦,也不是要哗众取宠地树立自己的个人形象。相反,他的抱负只是要“让一切保持原样”:让思想和生活都远离哲学家们的打搅而恢复它们的原来面貌;让哲学家对自己的工作有“自知之明”;让每个人都能做到诚恳、和善,不违反自己的意志行事。这些看起来并不浅显简单,也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它们却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特殊是哲学家)都需要仔细对待的,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们变得愈加虚伪做作,使哲学家们“戴上了假面具”。所以,我们需要清晰地、“毫无掩饰地”熟悉自己,需要“把哲学家的语言放回到日常生活中去”。从文化的价值这本书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一生为达到这个抱负而不懈努力的形象。

说他是个完善的抱负主义者,还由于他那桀骜不逊的性格和仔细严谨的人生态度。传奇维特根斯坦不太爱笑,没有那种让人松弛的幽默,但他的才智却是通过他的思索和解决详细问题的力量表现出来的;据说维特根斯坦接人待物都过于仔细,甚至有些钻牛角尖,令他四周的人感到尴尬担心,但他的严谨作风却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体现;还有人说维特根斯坦不擅长交友,无论有过多么亲热关系的伴侣或同学最终大多都离他而去,

但这恰好是他不

愿放弃自我去随和他人的证明,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肯定值得称道。总之,缠绕在维特根斯坦身上的全部不解、责怪甚至是诋毁,都是由于他本人对自己所认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坚持,都是他的倔强共性使然。从巴特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好像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放弃自己遗产时的坚毅面孔,看到他与天真淳朴的学校同学交谈时的亲和眼神;好像可以听到他与伴侣们谈天时不多的话语,听到他与罗素、波普等人争辩时的激烈言辞。

在我看来,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抱负主义者的完善,并没有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和有些奇怪的行为而受到影响。相反,他的这种倾向和行为的消失,正是由于他固执于自己的某种要求。根据巴特利的以及其他一些人(包括麦奎尼斯等人)的解释,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倾向是他对自己童年曾做过的某件坏事的心理扭曲的结果。当然,这里并没有为维特根斯坦的这种倾向和行为做辩解的意图,因为这些明显不过是他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过,由此我们却可以推断,维特根斯坦常说自己的言行不为他四周的人所理解,并说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大体应当包括他的这些倾向和行为。由此也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清晰的熟悉的。

如果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言行无法为四周的社会所接受但却仍旧我行我素,那么,这个人要么是一个疯子,要么是一个天才。西方哲学史上不乏这样的天才,虽然他们在世时经常被看作是疯子。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在他辞世50年后的今日,我们才算真正看到维特根斯坦的精神世界,才真实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抱负主义者的完善形象。这唯恐还要感谢这部《文化的价值》。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行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缄默中显示。

凡不行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维特根斯坦是吸引我爱好最为长期而又最令我困惑不解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或者漩涡,我刚刚一接触便被一股强大的吸力身不由己的卷入进去,无力自拔。记得《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对孔圣人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西方圣哲维特根斯坦所给我的就是这种奇异的感觉。

三、框架分析

《文化的价值》这部书,是依据维特根斯坦的遗留的手稿所写成的,有不少笔记与他的哲学著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尽管它们分布在他的哲学论述之中。笔记中有的是自传,有的评论哲学活动的本质,有的涉及一般意义的论题,譬如关于艺术和宗教的问题。通常没有必要把它们与哲学论述分开.不过,维特根斯坦本人在很多地方用括号或其他方式有意将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