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Internet技术课件_第1页
第6章-Internet技术课件_第2页
第6章-Internet技术课件_第3页
第6章-Internet技术课件_第4页
第6章-Internet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Internet技术6.1概述6.2Internet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6.3TCP/IP协议6.4Internet网的地址系统6.5Internet的应用6.6信息浏览和WWW6.7IP电话技术思考与练习6.1概述6.1.1Internet的起源及其发展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和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充分认识到将多台计算机联网所带来得众多好处,其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资源的共享。6.1.2Internet的内含时至今日,Internet几乎人人皆知,但却很难准确定义。一方面Internet是一个源于美国、现已连通世界、由多个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集合体;另一方面Internet是集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个应用,无所不有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供用户共享的资源数据网。6.1.3Internet的应用1.在科研、教育中的应用

Internet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研工具。科学家可以使用Internet进行文献检索,交流学术思想,通过Internet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将科研成果放在Internet上与大家共享。2.Internet在商业中的应用目前Internet在商业中的应用主要有:(1)发布新产品信息,进行广告宣传。(2)直接在Internet上销售产品。(3)其它商业服务。3.Internet在政府中的应用许多的政府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WWW服务器,为广大的Internet用户提供服务。服务器中大都存有政府文件,法令法规以及政府组织和成员介绍等信息。4.Internet的个人应用

Internet作为一个巨大的、高效的通信网,可以为用户提供以电子邮件、IP电话为代表的通信服务。6.2Internet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6.2.1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标准主要有:通信制式、信息交换方式、拓朴结构、通信距离、网络规模等。目前最流行的是按网络规模和通信距离不同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以信息传输、交换、处理及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传输介质将物理上广为分散的独立实体(如计算机系统、智能终端、外围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等)互联而成的网络系统,其结构如图6-1所示。图6-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构成网络的主要硬件、软件有:(1)主计算机:主要处理从局域网或数据终端设备发送来的数据信息,并将处理结果发回。(2)服务器(Servers):基于PC机的局域网中,服务器是局域网的中枢核心。(3)工作站(WorkStation):也称客户机,是用户访问网络共享资源的计算机。(4)终端设备:远程网络中进行数据输入/输出、线路连接、传输控制、存储处理信息等功能的设备,如打印机、键盘、语音输入/输出设备等。(5)网络设备:专门用于连接网络中各计算机的硬件,一般由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网卡、中继器、集线器、网桥、路由器、网关等组成。(6)网络协议:为了实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不同操作系统之间以及两台计算机进程之间的通信,而规定的整个网络全体成员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系列约定或规则和标准。(7)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协议的集合。6.2.2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次的结构,如图6-2所示。根据不同的功能把网络的系统功能分解成许多层。OSI参考模型如图6-3所示,共有七层。图6-2网络的层次结构图6-3ISO的OSI参考模型1.物理层(PhysicalLayer)

物理层是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规定了标准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以便在数据链路层实体之间建立、保持和拆除物理连接。2.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一定数据单元格式及误码控制方法来保证信息以帧为单位在链路上可靠传送。3.网络层(NetworkLayer)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它为两传输层实体之间提供建立、保持和拆除网络连接的手段,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作为通信子网的最高层,网络层控制着通信子网的运行。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有:(1)数据分组:从发送节点的传输层发出的报文,在网络层转换成报文分组通过通信子网的传送,到达目的节点后再装配还原成报文,并传送到目的节点的传输层。(2)路由选择:网络层必须选择分组从发送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路由。(3)拥塞控制:当通信子网的某一部分出现过多的分组,影响了分组的正常传输,就会形成拥塞。(4)记帐功能:根据用户发送的分组、字符或比特数,形成帐单。(5)异种网络的互联,当分组必须经过多个通信子网传输才到达目的节点时,由于各个通信子网的寻址方法,分组长度以及使用的协议有可能不同。4.传输层(TransportLayer)

传输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四层。传输层及其以上各层协议一般统称为高层协议,它是通信子网与上面三层之间的接口,其功能是:实现端到端的连接控制(包括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为端到端间通信提供透明的数据传送通路,其信息传送的基本单位是报文。5.会话层(SessionLayer)

会话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五层。“会话”的意思是指在两个不同系统的端机上运行的应用进程之间通过连接进行的对话。所以会话层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和保持两个表示层实体进程之间对话的连接,并管理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保证按顺序发送它们数据的要求,并给出确切回答,直到其中会话一方释放为止。6.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

表示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六层。表示层提供一套格式化的服务,如不同信息格式和编码之间的转换,文本压缩与恢复、数据加密与解密、代码转换、数据的格式化、语法的选择等。7.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直接为用户服务。在上述模型中,所有其它各层都支持应用层。作为两个应用进程之间进行通信的窗口,应用层通过应用层协议和表示层的服务来完成信息的交换。图6-4概略地表示了在OSI7层模型中各层的主要功能分布,其中1~3层只涉及信息的传送,5~7层以高次协议为基础,只涉及信息的含义即数据的应用中。第4层是两部分的接口。图6-5表明了数据及各种控制信息在7层模型中的流动情况,籍此说明在开放系统间应用OSI模型进行通信的过程。图6-4OSI7层模型中的主要功能分布图6-5OSI7层模型中各层数据单元的形成及流动6.2.3网络互联1.中继器(REPEATER)和集线器(HUB)

中继器是最简单的网内连接设备,它相当于由一条电缆连接起来的一段网络,主要用于扩展局域网段的长度。2.网卡

PC机与局域网连接的网络适配器,是PC机的通讯接口,实现计算机的数据信号与网络传输中的信号形式之间的转换。3.网桥(BRIDGE)

网桥有近程和远程两种,近程网桥直接将传输介质接入网桥实现连接,而远程网桥则需通过公共通信线路(如电话网)或专用线路连接。网桥所完成的功能有:对所接受的信息包进行检测,将源地址与路径表相对比,如是新的地址,则添入路径表,同时删去表中长时间没有信息包发送的源地址;将目的地址与路径表相比较,如果目的地址与源地址不在同一网路上,就转发该信息帧,反之则不转发该信息帧。4.交换器(Switch)

交换网是交换式网络的核心设备,它类似于多端口网桥,可在各个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专门的连接线路,使该节点享有专用的带宽。5.路由器路由器是网间互联的主要设备,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6.网关(Gateway)

一般将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以上的高层工作的中继设备称为网关。图6-6网络连接设备与OSI参考模型的关系6.3TCP/IP协议6.3.1TCP/IP协议的结构和组成

TCP/IP指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和网际协议IP-InternetProtocol),但TCP/IP协议堆并不仅仅由这两个单独的协议组成,它包含了100多个协议,如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Transfer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UDP-UserDatagramProtocol)、用于远程访问的Telnet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等协议。所有的协议分别负责管理传输数据的线路、实际传输以及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Internet采用TCP/IP分层模型,尽管这个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并非一一对应,但因两者是并行开发的,互为补充因而不会发生冲突。TCP/IP分层模型共分为5层,结构如图6-7所示。它们自上而下分别是: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传输层(TransportLayer)、网络层(NetworkLayer)/互联网络层(InternetLayer)、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网络接口层(InternetInterfaceLayer)和物理层(PhysicsLayer)。各层功能如下:图6-7TCP/IP的参考模型·物理层:将数据帧(Frame)中的数据从一个网络单元(主机或者交换机)递送到相邻的网络单元。协议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传输媒介类型(如光纤或是双绞线),传输采用的位速率,传输电压的高低,调制及编码方式等等。·数据链路层:作为信息的发送端,数据链路层接收网络层的数据包,并将其转换为数据帧,递送到相邻的网络单元。·网络层:一方面将传输层送来的消息段(Segment)转换为数据包,添加源地址及目的地址,选择数据包的传送路径(即通往数据主机的路由),通过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发出;另一方面对来自相邻网络的数据包进行处理,若目的主机地址就是本机时,除去包头,将剩余的传输层消息段传送给传输层,否则转发该数据包。·传输层:为端到端的应用程序提供通信,把应用层消息递送给终端主机的应用层。·应用层:向用户提供一些常用的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TCP/IP参考模型各层执行的部分协议见图6-8。图6-8各层上的部分协议下面以使用FTP传送文件为例,简单介绍TCP/IP的工作原理。TCP/IP协议工作过程如图6-9所示。(1)在源主机上,应用层将一串字节流传送给传输层。(2)传输层将字节流分成TCP段,加上TCP包头交给网络层。(3)网络层生成数据包,将TCP段放入其数据域,并加上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IP地址,将IP数据包交给数据链路层。图6-9TCP/IP协议工作过程(4)数据链路层在其帧的数据部分装上IP数据包,发往目的主机或路由器。(5)在目的主机上,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层的帧头去掉,然后交给网络层。(6)IP层检查包头,如果包头中的校验和计算结果不一致,则丢弃该数据包。(7)如果校验和一致,则网络层去掉IP包头将TCP段交给传输层。传输层检查顺序号,判断是否为正确的TCP段。(8)传输层为TCP包头计算TCP段头和数据,如果不对,则传输层丢掉这个数据包,反之则向源主机发送确认。传输层丢掉TCP段头,将字节流传送给应用程序。(9)目的主机收到源主机发来的字节流,就像直接从源主机发来的一样。6.3.2网际协议IP1.IP协议的作用

IP协议位于网络层,其作用是向传输层提供统一的IP数据包。2.IP协议的功能

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寻址:为了在Internet各主机间传送信息,必须为各主机定义地址。·路由选择:每个IP数据包从源地址出发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节点才能到达目的地址。·分段和组装:由于Internet中各种物理网络所规定的分组大小各不相同,因此IP协议必须提供分段和组装功能。3.IP数据包格式

IP数据包分为标题和数据区两部分,具体格式如图6-10所示。·版本号(VersionNumber)域:4位长的版本号域包含协议使用的IP版本号,据此可知标题中其它域的内容如何处理。·标题长度(HeaderLength)域:4位长的标题长度域包含由发送端创建的标题的总长度。最短的标题长度为20个字节,最长的为24个字节。图6-10IP数据包格式·服务类型(TypeofService)域:8位长的服务类型域规定了对IP数据包的处理方式,如优先级、可靠性、延迟等。·数据包长度(DatagramLength)域:16位长的数据包长度域中的数值是数据本身的字节数和标题长度的字节数之和。最大为65535字节。·标识(Identification)域:16位长的标识域包含一个由发送端创建的惟一的标识号。它在接收端用来引导如何从数据包还原出原来的消息。·标记(Flag)域:标明该IP数据包是否分段。·分段位移(FragmentOffset)域:标明了该数据包中的数据在分段前的位置,便于重新组装。·生存时间TTL(TimetoLive)域:标明了该数据包在网络上保留的时间,通常由发送端设为15秒或者30秒。·传输协议(TransportProtocol)域:包含传输协议TCP的标识号,如传输控制协议的协议号为6,而网际控制消息协议TCMP的协议号为1。·报头检验和(HeaderChecksum):用于检验报头是否被正确传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SendingAddressandDestinationAddress):IP数据包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的32位IP地址。·任选项(Option)域:用于控制和测试。·填充(Padding):保证报头的长度为4字节的倍数。·数据区:IP数据包中要传送的数据内容。4.IPv4和IPv6IPv4是目前Internet中使用的IP协议版本,诞生于1981年9月。长期的实践证明IPv4具有简单性和可缩放性,同时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比如地址分配不适应多媒体通信的要求等。1)无限的地址空间

IPv4寻址使用32位,并且按不同的“网络”类型来分配。如同下一节将讨论的,A类有128个可用网络,每个具有1600万个地址;B类有16000个可用网络,每个具有65000个地址;而C类有200万个可用的网络,每个有254个地址。其中A类的网络太大,C类的又太小,只有B类适于分配给不同的组织使用。正是由于IPv4的这种地址分配方法,使得IPv4地址有可能被用完(矛盾的焦点主要在B类网络)。表6-1IPv6地址空间的分配2)服务质量QoS(QualityofService)的实现上一章曾经谈到,由于Internet缺乏QoS,因此无法保障多媒体通信的质量,从而限制了Internet提供多媒体通信业务的能力。3)优先权在IPv4的报头中引入了4位的“优先权”字段以区分16种可能的通信优先权。目前已经为电子邮件、FTP、远程登录等定义了优先权。4)自动配置主机

IPv4通过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v6(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和域名服务系统DNS(DomainNameService)的交互自动配置了主机名,网络管理员可以方便地重新分配地址。6.3.3传输控制协议TCPTCP协议位于传输层。IP协议解决了不同网络的逐级之间的通信问题。但是IP不能保证通信是可靠的,比如当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包数目超过了其处理能力,路由器会自动丢弃一些数据包,而IP协议无法检测这一丢失,更不能恢复丢失的数据包。这些工作是由TCP承担的。可以说TCP协议保证了接到Internet上计算机能够可靠、无差错地通信。TCP协议完成的主要功能有:(1)建立计算机之间通信所需的可靠的连接。(2)检测和删除重复的数据包。(3)恢复丢失的数据包。6.4Internet网的地址系统6.4.1IP地址

IP地址长度为32位(二进制),分作4段,每段8位,采用十进制数字表示,每段数字范围为1~254,段与段之间用句点隔开,如。

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网络地址,另一部分为主机地址。IP地址分为A、B、C、D、E五类。不同网络的网络地址长度也不相同,A类网络的地址为7位,B类为14位,C类为21位,其连接的主机数目也不相同,见表6-2。表6-2IP地址类型6.4.2Internet的域名系统上述的IP地址是全数字代码,虽然在计算机通信时寻址很方便,但用户在记忆时却很困难。为此,Internet在IP地址的基础上又提供了一套面向用户主机名制,即域名服务系统DNS(DomainNameSystem)。域名服务系统采用分层定义、分布式管理的方法来组织主机名字。一个典型的主机名定义如下:用户名.本地名.组名.域名如“indi.shcnc.ac.cn”表示中国(cn)科学院(ac)上海网络中心(shcnc)的一台计算机(indi)。主机名层次结构中的第一层(最后一个圆点后的字符串)为“一级域名”。Internet中的一级域名有两类:分别按组织和地理位置命名,见表6-3。表中前7个域名是按组织命名的,表6-3第一级Internet标准域名当Internet上的不同主机进行通信时,其过程如下:(1)主机键入收信主机名字后,域名服务器DNS在其数据库中查找该名字,查到后将其解析成IP地址。(2)收信主机名解析完成后,地址解释协议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将IP地址映射为硬件地址。6.5Internet的应用6.5.1电子邮件(Email)1.功能电子邮件最初的研发目的是解决一对用户通过计算机进行通信的问题。最初的电子邮件软件只能提供一项基本的功能:一个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上键入一条消息,并能通过Internet将其发送给网上使用另一台计算机的用户。电子邮件系统有以下功能特点:·传递速度快,信息形式多。·电子邮件的发送具有广播功能,也就是说可以向多个收件人发送同一邮件。·电子邮件系统的功能十分强大,十分灵活,能够处理各种可能的异常情况。·电子邮件系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保密功能。2.电子邮件的用户地址电子邮件系统给每个入网用户分配一个地址,即用户的电子邮箱地址。电子邮件地址具有统一的标准格式:用户名@主机域名@符号后是登录主机的域名,用户名则是用户在主机上的登录名,一般每登录一个新用户,系统会自动给他分配一个电子信箱。3.电子邮件格式电子邮件具有统一的格式,由信件头(Header)和信件体(Body)两部分组成。信件体即用户希望传送的信息,而信件头则包含了一些辅助信息,其中必须由发信人填写的有:收件人地址(位于“TO”之后的内容)和信件主题(位于“Subject”之后的内容)等。4.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遵循简单的邮件传送协议SMTP(SimpleMailTransferProtocol)标准,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SMTP协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单,只规定了电子邮件在Internet网上通过发送方和接收方TCP协议连接传输的方法,而不涉及其它的有关操作,如与用户的交互、邮件的存储、邮件发送的时间间隔等。图6-11给出了SMTP协议的简单交互模型。图6-11SMTP协议简单交互模型

SMTP协议提供了一组命令,供客户机和服务器在传送邮件过程中交换应答信息使用。SMTP协议命令为文本形式,并且所有的SMTP命令都是从一个号码开始的,因而使用简单,理解容易。表6-4中列出了SMTP的命令集。表6-4SMTP协议命令集5.电子邮件的操作下面我们以UNIX操作系统的电子邮件程序mail为例,来说明电子邮件的发送、阅读和存储等基本操作。1)发送电子邮件2)检查邮箱中有无邮件3)阅读邮件4)存储邮件6.5.2远程登录和TELNET协议1.分时系统和远程登录从本质上看,远程登录是普通的分时计算机系统上登录机制的扩展。所谓分时计算机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内部把处理器的运行时间,均匀地分配给多个用户。2.TELNET协议远程登录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具体的工作过程由TELNET协议规定。作为TCP/IP协议的一个组成部分,TELNET协议规定了Internet的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详细定义了远程登录客户程序和服务程序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TELNET协议的工作原理如图6-12所示。图6-12TELNET远程登录原理示意图3.TELNET协议的基本使用方法TELNET的基本使用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如下:在操作系统提示符下键入

telnet远程计算机名(或IP地址)

TELNET的第二种使用方法是直接运行telnet,不指定远程计算机。系统显示如下操作符:

Telnet>

用户键入OPEN命令来指定远程计算机,

Openindi.shcnc.ac.cn

以后系统的响应及用户的输入与第一种方法相同。6.5.3文件传输和FTP协议1.文件的格式与传输在计算机中存储的文件有多种类型和格式,如用“*.exe”、“*.txt”等标注的不同文件。文件格式与计算机硬件类型、操作系统的类型以及文件本身的性质有关。在进行文件传输时,必须对不同格式的文件分别加以处理,以保证文件传输后的正确和完整。2.文件传输FTP协议的工作原理

Internet上的文件传输服务主要是通过FTP(FileTransferProtocol)协议软件实现的。FTP协议处在应用层,是TCP/IP协议组中的一个,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与电子邮件和远程登录类似,连接在Internet上的计算机,只要安装有FTP协议软件,就能进行文件传输,而不必担心进行文件传输的计算机的地理位置、接入Internet的方式、使用何种操作系统等问题。表6-5常见文件的传输方式图6-13FTP工作过程表6-6FTP的主要命令及功能6.6信息浏览和WWW1989年3月瑞士日内瓦欧洲离子物理实验室(CERN)的TimBerners-Lee首先提出了WWW的概念。1990年末,CERN开发了第一个WWW软件。6.6.2WWW中的基本概念1.超文本和超媒体使用过Windows系统的人,都会对其帮助系统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简单地单击一个高亮显示的单词,就可以得到有关专题的其它信息或系统所提供的其它扩展功能,十分便利。

2.统一资源定位器统一资源定位器(URL-UniformResourceLocator)是一个短字符串。WWW用它来完整描述Internet上文件的地址,即惟一地标识每一个信息页的地址。3.Web主页我们上网时,通常都是先输入特定的服务器的域名(即URL),如“www.cctv.com”。这一操作将把我们带入中央电视台的Web主页;然后我们就可以按照主页上的导引,浏览各种信息。所谓Web主页,就是用户在访问网上的某个单位时,首先显示的第一个页面。6.6.3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WWW之所以能够依靠超文本作为与用户交互的基本手段,主要是依靠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TTP是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通讯协议。

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如文本、声音、视频等。·无连接: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HTTP会话过程包括四个步骤:·连接(Connection)。·请求(Request)。·应答(Response)。·关闭(Close)。图6-14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6.6.4超文本标记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textMarkLanguage)是一种专门的编程语言,用于编制要通过WWW显示的超文本文件的页面。由于其编写制作的简易性,在WWW的迅速增长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HTML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通用性:HTML作为Internet上的共同语言和通用的信息描述方式,它把分布广泛的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连在一起,为所有的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公开的接口。·简易性:HTML文档的制作简单。·平台无关性:HTML可使用在非常广泛的平台上。HTML文档一般由以下的结构组成:<HTML><HEAD>Headelements<BODY>Bodyelements</HTML>HTML标识符(Tag)的定义和说明是HTML中的主要部分。其大致可以分如下几类:·字体字型定义类:用来定义字体的显示大小和显示形状等。·文档结构定义类:包括文档的分段换行、制表列表、屏幕分割等。如<Br>。·特殊字符类:包括特殊字符集和控制字符集。·文档链接类:包括普通文档链接、图像链接和内部文档链接等。·块定义类:指对某一块字符的处理,如引用<BQ>、地址说明<Address>以及保留格式<PRE>等。·数学表示类:用数学公式或数学表达式显示,用Math标识等来完成。

6.6.5WWW浏览器浏览器是用来访问WWW软件的。它提供一种点击界面,使用户利用鼠标就能访问信息。就像其它的Internet服务一样,浏览服务程序也是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下进行工作的。6.7IP电话技术6.7.1IP电话的概念所谓IP电话(IPTelephony)、Internet电话(InternetTelephony)及VoIP(VoiceoverIP),都指的是在IP网络即信息包交换网络上进行的呼叫和通话,而不是在大家所熟悉的公众交换电话网上进行的呼叫和通话。6.7.2IP电话技术1.IP电话的工作过程拨打IP电话,即声音在IP网络上传送的基本过程如图6-15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来自麦克风的声音在声音输入装置中转换成数字信号,生成“编码声音样本”输出。(2)

输出样本以帧为单位组成声音样本块,

送入缓冲存储器中。

图6-15IP电话的通话过程(3)IP电话应用程序估算样本块的能量。(4)如果是“说话样本块”,就选择一种算法对它进行压缩编码。(5)在样本块中插入样本块头信息,然后封装到用户数据包协议(UDP)套接接口(SocketInterface)成为信息包。(6)信息包在物理网络上传送。(7)将缓冲寄存器中的声音送入声音输出设备转换成模拟声音完成声音样本块的传输。

2.IP电话与PSTN电话技术的差别

IP电话与PSTN电话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交换技术。PSTN电话采用的是静态交换技术。通话时,呼叫方拿起收/发话器,拨打被呼叫方的电话号码,通过中央局建立连接,为通话双方提供一条特定的通话路径,这样双方就可以进行通话了。3.IP电话的优点(1)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2)可以提供更为廉价的服务。现在已经有一些ISP开始提供IP电话服务,并且价格低廉,可以比传统的电话费低40%~70%。(3)和数据业务有更大的兼容性。4.IP电话的缺点目前,IP电话正处于发展时期,仍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话音质量得不到保证。(2)互通性较差。(3)网络容量小。6.7.3IP电话的通话方式

IP电话目前的通话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在IP终端(计算机PC)之间的通话(PCtoPC),IP终端与普通电话之间通过IP网络和PSTN网络的通话(PCtoPhone),以及普通电话之间通过IP网络和PSTN网络的通话(PhonetoPhone)。IP终端之间的通话方式见图6-16,通话双方都要使用配置有相同类型的或者兼容的IP电话软件,配置有声卡、麦克风、喇叭等硬件,而声音的压缩和解压缩由PC机承担。图6-16IP终端与IP终端之间的通话

IP终端与电话终端之间的通话方式如图6-17所示。此时,通话的一方使用配置有IP电话软件和相关的硬件设备,而另一方则使用PSTN/ISDN/GSM网络上的电话。在IP网络的边缘需要有一台配有IP电话交换功能的网关,用来控制信息的传输,并且把IP信息包转换成线路交换网络上传送的声音,或者相反。图6-17IP终端与电话之间的通话方式电话之间的通话方式见图6-18。此时,通话双方多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