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版)_第1页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版)_第2页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版)_第3页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版)_第4页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

考点26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

【命题趋势】

分析诗歌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一般以答题的方式出现,所占分析较高,一定要作为备考的重点,

抓住要领,强化训练。

【真题再现】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详解】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

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一

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一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

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一一崔颍《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格,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一《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

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一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

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一王昌龄《芙

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一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

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

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

江浸月。一一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

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

意闹。一一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一高适《燕

歌行》

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

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

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

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

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n、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

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

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

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三、写景手法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二

四、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

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

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一一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

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

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

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

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

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

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

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

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

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

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

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

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

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

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

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

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

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

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

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姨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

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

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

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

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

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题。

暮春

王禹傅①

寂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

才闻莺哦夺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

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藉两梁冠②。

酒蹲何必劳人劝,且折余花更尽欢。

[注]①王禹储:北宋诗人、散文家,因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调。②梁冠:有横脊的礼冠,古代帝王

大臣所用的冠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本诗描写晚春景物,既有惜春之意,又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B.赏花、磨剑、喝酒等一系列动作,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

C.作者着一“老”字,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对比青年时代,感叹青春易逝。

D.作者借景抒情,抓住了景物跟独特感受的契合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2.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①(节选)

杜甫

萎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

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

异方②初艳菊,故里亦高桐。

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

(注)①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秋天,杜甫同郑公(即严武,封为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在成都

北池临眺作此诗。②异方:这里指成都。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紧扣题目中的“临眺”二字,写所望之景一一池边碧草及船上红旗。

B.三四句转述人事,写郑公于酒席上赏酒给渡口的小吏,赠衣于钓鱼的老翁。

C.五六句由成都菊花之艳丽想到故乡梧桐之繁盛,两相比照,情感自然流露。

D.诗歌寄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所用意象,色彩明丽突出,倍增情感浓度。

4.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送李问政河北简兵®

张说

斗酒贻朋爱,踌蹋出御沟。

依然四牡别,更想八龙游代

密亲仕燕冀郑,连年迩寇触久

因君阅河朔,垂泪语幽州⑤。

(注)①简兵:通过演习挑选军吏士卒。②牡、龙:皆指马。③燕冀: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

领地。唐末,北方先后换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后晋时河溯被石敬塘割让给契丹。

④懒:即“仇”。⑤幽州:时为契丹都城。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不仅以“送”字点明诗的题材,还点出朋友身份以及朋友前去之地、所做之事。

B.首联描绘送别场景,以“斗酒”相赠别,以“踌蹦”见心理,两相对照,感染力较强。

C.颔联运用夸张手法,以朋友别时与归来时乘坐车驾的不同来凸显情感,构思很巧妙。

D.尾联“因君阅河朔”一句既照应了诗题,同时也点明了诗人情感进一步延伸的原因。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送魏万®之京

李顾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英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院。

[注]①魏万:又名颍,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②关城:潼关。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用倒戟而入的笔法,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极为得势.

B.颔联中,作者借所见到的鸿雁和云山两个意象,表达了与朋友分别之时的黯然神伤,可谓情与景的完美

交融。

C.颈联中,作者想象去京城路上和皇宫庭苑的景象。“催”字最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

树色可见,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D.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又不失直白真切,非常灵动地表达了诗人的真

挚情感。

8.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后期诗人。写作此诗时,诗人已离开朝廷,漂泊在外。②帝乡,皇帝住的地方,此指

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在漂泊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

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

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C.颈联写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鹏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

飞蝶舞。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

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10.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旅中送迁客

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B.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C.“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写其被贬遭际。

D.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色彩很鲜明,所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

二月二日①出郊

[宋]王庭理②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鹏语,麦珑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④。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②王庭理: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③写此诗时,李

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④亚夫营:周亚夫屯兵细柳,亚夫借指幕主的柳姓。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先写太阳未出时,江城隐于雾中,随后天晴,雾幔卷起,云雾完全消散后露出山石。

B.王诗颈联通过视听结合展现了春日勃勃生机,且与颔联远近结合,使写景富有层次感。

C.李诗颈联巧用典故,暗含诗人的情感,同时也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揭示了情感变化的原因。

D.李诗尾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新滩不理解游人的心意,这实际上与诗人的主观情感有关。

4.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其一)

杜甫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Q

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注]①落大星:史书记载,有大星在诸葛亮的军营上空划落,不久诸葛亮去世。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寒夜”渲染气氛,再引“落大星”的典故,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并论。

B.颔联写将军生前英勇果决,死后魂魄犹存,生与死相互映照,情感格外深沉。

C.颈联点明如今天下太平无事,自有文人为将军撰写碑铭,以此告慰逝者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